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佛教史(聖嚴法師)▪P9

  ..續本文上一頁,堪任大乘。可是,凡夫的善業,二乘人絕不遺棄;二乘人的出離行,在菩薩性的大乘者,也必包容無遺。後後勝于前前,而又前前攝入于後後之中,這就是修行的次第。

  所以,說到大乘菩薩行的正軌,也就是上士發心的法門,是基于出離心而發廣大菩提心的。因其若是專求現世的衣食名利和恭敬,尚且不能進入佛子之列,何況欲求出世之法;既不能厭離叁有(欲、色、無色)的有漏界之患,一定不能發起出離叁有之心;既不能成爲趨向出世,豈能成爲菩薩?又假如不是菩薩,不能真實犧牲自己的一切安樂而爲饒益一切有情衆生者,任憑他修何種善法,都不是成佛的資糧,也不是菩薩的正行。

  阿底峽將菩薩的正行,分顯密二門:以顯教的般若乘爲其因,以密教的無上瑜伽乘爲其果,因果之間則以發菩提心來連貫通透。其間的階次,先是顯密共行,以叁皈叁學爲基礎。由戒得定,由定發生通慧而得以産生利他之行;然後智慧與方便雙運,也就是發大勇猛心,推展自他兼濟而重于利他的指導及行動的菩薩正行。由于悲智雙運,來積集福慧的資糧,再加上密乘的不共修行,便可速疾圓滿而證等正覺,是爲菩薩行的圓滿究竟。

  

  叁皈的要義

  阿底峽以叁皈是進入解脫大城的要門,是發菩提心的所依。根據「普賢行願」所說,應對叁寶供養財物,乃至成佛登菩提座,皆當以不退轉心七行供養;並且以決然之心叁度皈命叁寶而成其皈依。

  依此叁皈爲根本,對諸有情衆生,發起大悲之心,審視考察在生死流轉中的各類衆生,他們所造的苦因爲何?所受的苦果又爲何?了解之後,再施予方便救拔,使他們解脫生死之苦,並使他們也能發起「無倒」的菩提之心。

  阿底峽又說,發心的體相方便,古來諸師,多有異論,他是遵從龍樹及無著的二家所言,以一發心貫徹始終。或有將此發心分判爲「因、果、道」叁個階層的;或有將此發心分判爲「願」及「入」兩個層次的。總之,一切的精進與廣學,不外乎充實增長這個發起的菩提心而已。

  叁皈既是如此的重要,所以,在《太虛大師全書》第叁十一冊《文叢》一叁七八頁,載有一篇關于阿底峽說叁皈的短文:有一次班禅喇嘛告訴戴季陶居士說,阿底峽祖師由印度入西藏後,周遊全藏,處處講說,閱叁、四十年(誇大了);所講說的,唯是皈依叁寶。後來有一處,到會聽法的人都是缁素高德,阿底峽所講的,仍只是皈依叁寶。座中即有很多人感到沒有興味,所以站起來請求大師:「我們聽上師說皈依叁寶之義好多次了,我們均已知道,祈求另示甚深法要。」阿底峽的答複是:「我是從印度來的佛弟子,只知皈依佛法僧,故亦唯說皈依佛法僧,不知除佛法僧外更有佛法;你們西藏若于佛法僧外更有深玄要妙,那就不是我所知道的了。」

  這則傳說,頗類于白居易向鳥窠禅師問法,僅得「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兩句平常話的公案。一般人好高骛遠而不切實際,殊不知要是叁皈不落實,一切的深玄要妙,均無用處。因爲皈依叁寶的作用,是在確立堅定不移的信心和敬意,若不先有敬信,那能談上修行。

  太虛大師據此而推定西藏的喇嘛教,皈依上師,亦不過是由上師而得皈依叁寶,並不如一般學藏密者謂有四皈依,除叁皈叁寶之外,尚有皈依上師。實則,西藏確有四皈依,詳見本書第六章第一節之介紹。

  

  叁學的要義

  叁學即是叁無漏學,又稱爲叁增上學,現在逐一介紹如次:

  (一)增上戒學:阿底峽以爲,聲聞七衆律儀應與菩薩律儀並行,唯有經常具足七衆波羅提木叉(別解脫戒)的人,乃可獲受菩薩律儀。于聲聞七衆之中,依佛所說,以清淨梵行的比丘爲最殊勝。這是說小乘戒以比丘最高,要受菩薩戒,又得首先受持聲聞的七衆戒。由這聲聞戒爲基礎,再遵從無著(漢譯謂彌勒造)《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戒品〉所說的儀軌,正受菩薩戒。若無著的菩薩學處,仍有未盡之處,則參用寂天的《大乘集菩薩學論》(漢文有宋代法護等的譯本,但謂法稱所造)。

  (二)增上心學:此又稱爲增上定學,由戒生定,定的産生則有好多支分,如若壞失支分而修習禅定,便是徒勞無功。所謂支分,詳見于覺賢的《禅定資糧品》所舉,共有九分,但是修習禅定的方便,尚不在其中。所謂九分,便是:1.應離魔業,2.以聞爲導,3.遣除戲論,4.不貪廣說,5.于相作意,6.念定功德,7.勤行對治,8.和會止觀,9.住食谙知方便。具備了此九個條件之後,至于如何善巧方便地實際修定,均有待于師授,因其已非文字所能盡述。

  (叁)增上慧學:定是一種「止」的工夫,但是,若僅修止,仍不足以此斷除業惑異熟法等之障,故尚須加上「觀」的工夫,那就是般若及瑜伽所說的慧學。然而,僅有智慧尚不能達于究竟,必須加上「方便」始成,如果智慧與方便相離,不唯不得究竟,倒能成其系縛。什麼是方便?什麼是智慧?古來也有異說,阿底峽是依據覺賢的解見,把六波羅蜜分作二門:1.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屬于方便;2.般若屬于智慧。以方便爲增上而修智慧,趣證菩提,即無障礙。可知,此一慧的內容,即是修行六波羅蜜。

  

  如何修慧與修密

  智慧的目的,是在悟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的無生空性。要想入此諸法無生的性空之智,可由二門:一由理成,二由教證。所謂由理而成,可有四個因明論式:

  (一)「四邊遮遣生法」論式:所謂「有則不複生,無則如空華,並則有俱失,故亦不得生。」

  (二)「金剛句」論式:所謂「物不從自生,不從他及俱,亦非無因故,由自體無性。」此爲龍樹所說。

  (叁)「離一多」論式:所謂「于一切諸法,依一多分別,體性不可得,故無性決定。」此爲寂天所說。

  (四)「緣生」論式:所謂「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諸法性空,是緣生故」。此在龍樹的《中論》及《七十空性論》等,都有說到。

  這些論式,均爲已得悉地(成就)者所立的宗義,因爲明白了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故能修習無我觀,這種修習便是智慧。一切法均依分別而起,均以分別爲自性,現在所說的這個智慧,乃是依無分別而修成;諸法因緣生,自性不可得,所以是無分別的。既依無分別而修,所以能夠斷離一切執著,達于最勝的涅槃境界。

  以上僅就道理而論成無生之義。至于佛說的經咒之中,開示此一無生空智的地方,那也很多,依佛教說而成此義,便是由教而證了。

  依照戒、定、慧叁增上學,次第修行,便可漸次獲得暖、頂、忍等加行位,以至升到極喜地,乃至不久可成無上菩提。由此可見,阿底峽告訴我們的成佛之道,並不複雜,也不困難。

  當然,以上是就顯密共通的修行法而說。如要更進一層,起修密乘不共之行,阿底峽以爲,那就可以速疾圓滿。由顯入密,不必另外發心,只要從一切共同的陀羅尼儀軌(息災、增益、降伏、呼召等八種)開始修起,進而一直修到無上瑜伽等的本續(即是怛特羅,是泛指密乘的經典),借著各種真言的神力可得寶瓶、寶劍、隱身、如意樹等八大悉地,便能疾備資糧,即登正覺,此即密乘倡導的即身成佛之說。然而,密乘欲求速疾圓滿、即身成佛的大法,若非由阿阇梨灌頂加持,縱然學會其修行的密法,還是不得受用。故在求法之人,應竭盡財物供養金剛上師(阿阇梨),獲得上師欣悅之後,才得蒙受灌頂,一受灌頂,即可罪業清淨,堪任悉地了。至于密法如何修行,也像修定一樣,應向阿阇梨親承教授,乃非文字所能詳述。

  

  阿底峽的思想淵源

  阿底峽的佛學思想,大抵已如上述,至于他的學承系統,是出于金洲及覺賢兩位大師,此在他《菩提道燈論》第六頌及《菩提道燈論詳釋》中已有說明:

  「金洲之學,傳自慈氏、無著。

  覺賢之學,傳自文殊、寂天;寂天傳自龍樹、提婆、清辨、月稱。」

  這樣看來,阿底峽是兼帶傳承了龍樹及無著的兩家之學。我們知道,龍樹、無著的思想,在印度流傳之初,乃是一脈相承的,到了清辨,始建中觀旗幟以與瑜伽對抗,門戶相峙,久久不已,後起學者發覺兩派各有偏重,所以抉擇取舍,而有阿底峽這麼一位代表人物出現,其實,上章已經說到,寂天也非中觀子孫,乃是兩家之外的別出一流了。若就阿底峽的立論而言,甯屬于中觀系下,所以他釋叁增上學中的心增上學,是采覺賢的《禅定資糧品》;于慧增上學,也獨宗諸法無生性空之說,他所舉的四個論式,亦大多出于中觀家言。在他的《菩提道燈論詳釋》中更引據古德著書,以爲無著但解佛教之異門。可征他的宗旨偏于中觀,僅將中觀系中不詳備的地方,檢取唯識學系的東西,以資補苴,例如他釋大乘發心及增上戒學,皆取無著所傳之書,因爲中觀諸籍,對這方面的內容比較貧乏。

  再說阿底峽對密乘次第的看法,他是根據《智慧金剛普集本續》的分判,將密典分作七類:

  (一)作密:是指一切陀羅尼明王儀軌等的行法。

  (二)修密:是指《大日經》、《金剛手灌頂》等所示行法。

  (叁)證密:是指《救度母出現叁昧耶安立》等所示行法。

  (四)兩俱密:是指《幻化網》等所示行法。

  (五)瑜伽密:是指《攝真實性叁世勝現證王》等所示行法。

  (六)大瑜伽密:是指《密集》、《明點》、《黑赤地獄主》等所示行法。

  (七)無上瑜伽密:是指《上樂》、《虛空等量》、《金剛空行》、《金剛四座》、《大幻化母》等所示行法。

  在此第七類的無上瑜伽之中,尚未出現「時輪」(Kālaaakra),可知阿底峽的密乘思想,仍是印度超岩寺初期的宗風,後來則以時輪金剛爲最上行法。

  由阿底峽入藏而開甘丹派,由甘丹派又分出了許多派,共計有七系二十一派,此便是下節的主題。

  

  第叁節 西藏佛教的宗派

  

  甘丹派

  在朗達磨王滅佛前後,西藏佛教尚未分派,自阿底峽到了西藏,始有派別出現,此在寂護與蓮華…

《西藏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