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若忍、若乐、若觉、若见、若观,是名为观。」可知,所谓止,是吾人此心系于一念的相续安住;所谓观,是以吾人之心,对诸法影像的思择观察。
止与观,都是修定的前方便,由止观而入定,初修之时,止观是两种交互并用的方法,止观修成,实是同得一个结果。因此,始修须以止观并用,修后乃成止观双运,平等如一。
《略论》卷一.六一页说:「或不了解如是道理,谓黠慧者唯当修观,诸姑萨黎应唯修止,此说非也。彼二种人,一一皆须双修止观。」
同书卷六.四○一页则说:「若未先得止观,则无止观双运之事,故修双运必须先得止观。此复初得毗钵舍那(观),亦即获得双运,谓由前已得奢摩他(止)为依止乃修观察。若时由观察力获得无功用运转作意,即得双运转道。」
这两段话的意思,前者是说任何人均应止观兼修;后者是说依止修观,若得观时,即是止观双运。到了此时,即无昏沈及掉举为障碍,亦复不须恒依功用,故称无功用运转作意,此为四作意的第四作意,即是进入初禅之境。
止的内容
据《西藏佛学原论》六四页对此的介绍说:「修止资粮,凡有六种,依于顺境、少欲、知足、离多所作、清净律仪、离欲等分别,又悉如〈声闻地〉所说。修止次第,九方便住心,八想对治,此又属慈氏无着相传之说。最后修止所缘,遍净,净行,善巧,净惑,四种分别,又悉出于〈声闻地〉。(上见《菩提道次第论》原本一九三页以下)凡是皆遵瑜伽立说,而与《灯论》禀承觉贤者,大有异矣。」这是说明了《菩提道次第论》中所述修止的方法,及其所依学理的渊源,乃皆出于瑜伽学系的思想;〈声闻地〉属于《瑜伽师地论》的〈本事分〉。
现在将其中所列名相,略微介绍如下:
(一)修止的六种资粮,即是六种准备工作:
1.依于顺境:衣食易得,没有猛兽怨魔等的恼害,不致引起疾病的处所,有善友砥砺,没有喧闹来打扰。此即为顺利修止的环境。
2.少欲:不求众多上妙的饮食等供养。
3.知足:能有一些粗劣的饮食等资生便足。
4.离多所作:不营商牟利,不作医卜等杂务,尽可能减少乃至断绝与他人往返酬酢的因缘。
5.清净律仪:严持所受的净戒。
6.离欲等分别:思惟诸欲之过患以及无常等理。
(二)所谓八想对治,是用八种观想方法,来对治五种过失,以利修止的工夫:
1.以净信、希欲、精进、轻安的四想,对治修止初期的懈怠过失。
2.以正念想对治忘失圣言教授的过失。
3.以正知想对治沈没掉举的过失。
4.以作行功用之思,对治不起功用不作行的过失。
5.以不作行安住于舍,对治功用作行的过失。
以上的前三过失易明,至于四、五两过,须有解释。因在善行正念正知之际,沈掉生起虽无不知之过,然在沈掉生时,若不是将之当下断除,仍是一种过失,所以要用「作行功用之思」来对治这个缺点,此亦即是当昏沈、掉举生起时,立即以心使之断除的一种思念。但在断了乃至微细的沈掉之后,心入定境,相续之时,若起一种定心功用的执着,仍是过失,所以要把一切念头都舍去。
(三)所谓九方便住心,是修止过程的九个阶段。现依《略论》卷六,用六力、九住、四作意,配合了介绍:
1.听闻力,成办第一内住心:由初闻修定教授,随顺所闻,令心内住。此时便觉分别杂念,如同悬河;此为初识分别之相。
2.思惟力,成办第二等住心:由数数思惟而修,初得少分相续安住。此时便觉分别如溪涧水,时隐时现;得分别休息之相。
3.念力,成办第三安住心及第四近住心:于心散乱时,能速念前缘,令心安住;初以念力令心不散,从宽泛境,渐收其心,使其渐细渐高。此时便觉分别,如潭中水,无违缘时,安静而住,遇违缘时,即不能住;对于分别,起疲劳想。
4.正知力,成办第五调伏心及第六寂静心:初于正知了知,于分别及随烦恼诸相流动的过患,令心不散;调伏柔和乐修三摩地的情绪,令心寂静。
5.精进力,成办第七最极寂静及第八专住一趣之两种住心:以精进力,虽最细分别与随烦恼,皆能断除,令心最极寂静;由此精进,又令沈掉等心不使生起,心能相续,住三摩地。
6.串习力,成办第九等持住心:到了此时,不须专依正念正知,其三摩地,亦能任运于所缘而转。
再说四作意:(1)初住及二住心时,沈掉时多而正定时少,必须力励,心方能住所缘,故于四作意中为第一力励运转作意位。(2)由第三住心至第七住心时,住定时虽多,而, 有沈掉障碍,故为第二有间缺运转作意位。(3)第八住心时,虽须恒修功力,然而沈掉已不能为其障碍,能够长时修定,故为第三无间缺运转作意位。(4)第九住心时,既无沈掉为障,亦不须恒依功用,故为第四无功用运转作意位。
(四)所谓修止所缘,即是修止时的心所缘法,共有四种,因为这是正念正知的正慧分别,故又叫作四种分别:
1.周遍所缘:其中又分四种──
(1)有分别影像,是指有观察分别的毗钵舍那(观)所缘。
(2)无分别影像,是指无观察分别的奢摩他(止)所缘。此处所说的影像,乃是由所缘的自相事物而在心中所现的影像。
(3)事边际性,这是就所缘之境安立的,例如思惟诸法,本性如是,更无他性,名为如所有边际性。
(4)所作成办,这是就所修之果安立的,如说由于多修止观的力,便能引生轻安等,是谓成办所作的果。这四种非离以下的三大所缘而另有其体,并能遍于如下的三大所缘,故名周遍所缘。
2.净行所缘:此有五种──
(1)多贪者缘不净。
(2)多瞋者缘慈悲。
(3)多痴者缘十二因缘。
(4)多慢者缘界差别。
(5)多寻伺者缘出入息。
3.善巧所缘:也有五种──
(1)善巧色等五蕴。
(2)眼界等十八界。
(3)眼处等十二处。
(4)无明等十二缘起。
(5)从善业生可爱果为处,从不善业不生可爱果为非处。
4.净惑所缘:有二种──
(1)从欲界至无所有处天,观察下地粗相及上地净相,暂伏烦恼种子。
(2)修无常等四谛十六行相,永断烦恼种子。
观的内容
在修观方面,宗喀巴是以龙树的中道为其指归,因为龙树为多数的显密经咒之所悬记,且为世间共许是位登三地的菩萨,故其立义最足可信。但龙树依般若等经,显示一切法由自性无生灭等之理精微,唯提婆得其亲传,故与龙树并称为圣父子,仰为百世之宗则。「其能无倒解释圣父子意趣为随应破中观者,则系佛护、月称二大论师。」(《略论》卷六.三八○页)
因在龙树、提婆之后,继起的诸位中观论师,例如佛护、清辨、月称、寂护之流,立说时异。清辨破唯识宗立外境有,乃为「经部行中观派」;寂护等又取瑜伽之说,于世俗外境是无,就胜义心亦非有,乃为「瑜伽行中观派」。此为智军论师的判别,这一判法却又不能将月称的思想概罗进去,因月称立外境有,同于清辨,然又不可即谓月称是经部行者。所以,后世藏土学者,皆判中观为:1.清辨、寂护等的「自立量派」;2.月称等的「随应破派」。宗喀巴则取月称的思想为准。
此系由于从阿底峡以来,都以月称为最胜,因为月称之释《中论》,固然善取佛护之意,对于清辨思想亦多采纳,唯于不契之点,乃加破斥,故以为月称之说,最能见出龙树、提婆的真旨所在。
《菩提道次第论》在修「观」部分的思想渊源,现借《西藏佛学原论》六五及六六页所列,录之如下:
「其抉择空见,释入真实性次第,一本于《中论‧观法品》,以内外诸法,习气寂灭一切我我所执清净为真实性;又以证无我智断我见等烦恼为入真实次第。而其提举纲要则卅:『瑜伽师欲入真实性者,应知一切烦恼皆依有身见而起,有身见之所缘为我,若不缘我则见断,见断则烦恼过失无余悉断。』此则全依月称《入中观论》之言也。」
「又抉择人无我义,取车轮以为譬解,譬如轮辐与车,不可许为相即、相异、相应、相在等七种分别,如是我与诸蕴等,亦非一非异等,由以获见无我。此又全同月称《入中观论》之说也。」
「又抉择法无我,谓依以设施补特伽罗者,若蕴、若界、若处,皆为法,自体是空,是为无我。总略抉择依于四边遮遣生法,即非由自生,非由他生,非由俱生,非无因生;盖由自生则成已生,应无生用等。此又全同月称《入中观论》之说也。」
由上可知,在修观的方面,宗喀巴是采取了月称论师的思想。修观的条件,要在依止三种资粮:1.亲近善士,2.听闻正法,3.如理思惟。由此资粮而来抉择了解真实义的正见,引生通达如所有性的毗钵舍那。
以上所举宗喀巴的思想依据,其作用即为「抉择了解真实义的正见」;此处所说的真实性、真实义及如所有性,即是诸法的本性、即是空性。
凡夫为何不见诸法的本性、空性,是由染污的无明烦恼使然,要除去无明烦恼而了解真实义的如所有性,先得将我执排除,无我之后,即是拔出了生死的根本而入于真实义的空性。我执分有人我及法我,所以修观的步骤是要分别抉择人无我,再修法无我。我执的生起,是由法我执而生人我执,修断我执,则应先修人无我,再修法无我。现在先介绍人无我的修法:
(一)人无我的修法——修持者当观察如下的四事:
1.决定所破——吾人乃至熟睡之时,亦有我执坚持不舍,那便叫作俱生我执。吾人当观此执,执何为我?如何执我?如是审细观察这个俱生的我执,便可明白,它不是执于身心总体上的假名安立,乃是执假立之我为有自体。这个我,就是我们修持者所当破的法。
2.决定二品——人我执的生起,如果是由五蕴假合之身心而得,那么,吾人自己与五蕴之间,不是同一的,便是相异的,离此一异二品,没…
《西藏佛教史(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