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若忍、若樂、若覺、若見、若觀,是名爲觀。」可知,所謂止,是吾人此心系于一念的相續安住;所謂觀,是以吾人之心,對諸法影像的思擇觀察。
止與觀,都是修定的前方便,由止觀而入定,初修之時,止觀是兩種交互並用的方法,止觀修成,實是同得一個結果。因此,始修須以止觀並用,修後乃成止觀雙運,平等如一。
《略論》卷一.六一頁說:「或不了解如是道理,謂黠慧者唯當修觀,諸姑薩黎應唯修止,此說非也。彼二種人,一一皆須雙修止觀。」
同書卷六.四○一頁則說:「若未先得止觀,則無止觀雙運之事,故修雙運必須先得止觀。此複初得毗缽舍那(觀),亦即獲得雙運,謂由前已得奢摩他(止)爲依止乃修觀察。若時由觀察力獲得無功用運轉作意,即得雙運轉道。」
這兩段話的意思,前者是說任何人均應止觀兼修;後者是說依止修觀,若得觀時,即是止觀雙運。到了此時,即無昏沈及掉舉爲障礙,亦複不須恒依功用,故稱無功用運轉作意,此爲四作意的第四作意,即是進入初禅之境。
止的內容
據《西藏佛學原論》六四頁對此的介紹說:「修止資糧,凡有六種,依于順境、少欲、知足、離多所作、清淨律儀、離欲等分別,又悉如〈聲聞地〉所說。修止次第,九方便住心,八想對治,此又屬慈氏無著相傳之說。最後修止所緣,遍淨,淨行,善巧,淨惑,四種分別,又悉出于〈聲聞地〉。(上見《菩提道次第論》原本一九叁頁以下)凡是皆遵瑜伽立說,而與《燈論》禀承覺賢者,大有異矣。」這是說明了《菩提道次第論》中所述修止的方法,及其所依學理的淵源,乃皆出于瑜伽學系的思想;〈聲聞地〉屬于《瑜伽師地論》的〈本事分〉。
現在將其中所列名相,略微介紹如下:
(一)修止的六種資糧,即是六種准備工作:
1.依于順境:衣食易得,沒有猛獸怨魔等的惱害,不致引起疾病的處所,有善友砥砺,沒有喧鬧來打擾。此即爲順利修止的環境。
2.少欲:不求衆多上妙的飲食等供養。
3.知足:能有一些粗劣的飲食等資生便足。
4.離多所作:不營商牟利,不作醫蔔等雜務,盡可能減少乃至斷絕與他人往返酬酢的因緣。
5.清淨律儀:嚴持所受的淨戒。
6.離欲等分別:思惟諸欲之過患以及無常等理。
(二)所謂八想對治,是用八種觀想方法,來對治五種過失,以利修止的工夫:
1.以淨信、希欲、精進、輕安的四想,對治修止初期的懈怠過失。
2.以正念想對治忘失聖言教授的過失。
3.以正知想對治沈沒掉舉的過失。
4.以作行功用之思,對治不起功用不作行的過失。
5.以不作行安住于舍,對治功用作行的過失。
以上的前叁過失易明,至于四、五兩過,須有解釋。因在善行正念正知之際,沈掉生起雖無不知之過,然在沈掉生時,若不是將之當下斷除,仍是一種過失,所以要用「作行功用之思」來對治這個缺點,此亦即是當昏沈、掉舉生起時,立即以心使之斷除的一種思念。但在斷了乃至微細的沈掉之後,心入定境,相續之時,若起一種定心功用的執著,仍是過失,所以要把一切念頭都舍去。
(叁)所謂九方便住心,是修止過程的九個階段。現依《略論》卷六,用六力、九住、四作意,配合了介紹:
1.聽聞力,成辦第一內住心:由初聞修定教授,隨順所聞,令心內住。此時便覺分別雜念,如同懸河;此爲初識分別之相。
2.思惟力,成辦第二等住心:由數數思惟而修,初得少分相續安住。此時便覺分別如溪澗水,時隱時現;得分別休息之相。
3.念力,成辦第叁安住心及第四近住心:于心散亂時,能速念前緣,令心安住;初以念力令心不散,從寬泛境,漸收其心,使其漸細漸高。此時便覺分別,如潭中水,無違緣時,安靜而住,遇違緣時,即不能住;對于分別,起疲勞想。
4.正知力,成辦第五調伏心及第六寂靜心:初于正知了知,于分別及隨煩惱諸相流動的過患,令心不散;調伏柔和樂修叁摩地的情緒,令心寂靜。
5.精進力,成辦第七最極寂靜及第八專住一趣之兩種住心:以精進力,雖最細分別與隨煩惱,皆能斷除,令心最極寂靜;由此精進,又令沈掉等心不使生起,心能相續,住叁摩地。
6.串習力,成辦第九等持住心:到了此時,不須專依正念正知,其叁摩地,亦能任運于所緣而轉。
再說四作意:(1)初住及二住心時,沈掉時多而正定時少,必須力勵,心方能住所緣,故于四作意中爲第一力勵運轉作意位。(2)由第叁住心至第七住心時,住定時雖多,而, 有沈掉障礙,故爲第二有間缺運轉作意位。(3)第八住心時,雖須恒修功力,然而沈掉已不能爲其障礙,能夠長時修定,故爲第叁無間缺運轉作意位。(4)第九住心時,既無沈掉爲障,亦不須恒依功用,故爲第四無功用運轉作意位。
(四)所謂修止所緣,即是修止時的心所緣法,共有四種,因爲這是正念正知的正慧分別,故又叫作四種分別:
1.周遍所緣:其中又分四種──
(1)有分別影像,是指有觀察分別的毗缽舍那(觀)所緣。
(2)無分別影像,是指無觀察分別的奢摩他(止)所緣。此處所說的影像,乃是由所緣的自相事物而在心中所現的影像。
(3)事邊際性,這是就所緣之境安立的,例如思惟諸法,本性如是,更無他性,名爲如所有邊際性。
(4)所作成辦,這是就所修之果安立的,如說由于多修止觀的力,便能引生輕安等,是謂成辦所作的果。這四種非離以下的叁大所緣而另有其體,並能遍于如下的叁大所緣,故名周遍所緣。
2.淨行所緣:此有五種──
(1)多貪者緣不淨。
(2)多瞋者緣慈悲。
(3)多癡者緣十二因緣。
(4)多慢者緣界差別。
(5)多尋伺者緣出入息。
3.善巧所緣:也有五種──
(1)善巧色等五蘊。
(2)眼界等十八界。
(3)眼處等十二處。
(4)無明等十二緣起。
(5)從善業生可愛果爲處,從不善業不生可愛果爲非處。
4.淨惑所緣:有二種──
(1)從欲界至無所有處天,觀察下地粗相及上地淨相,暫伏煩惱種子。
(2)修無常等四谛十六行相,永斷煩惱種子。
觀的內容
在修觀方面,宗喀巴是以龍樹的中道爲其指歸,因爲龍樹爲多數的顯密經咒之所懸記,且爲世間共許是位登叁地的菩薩,故其立義最足可信。但龍樹依般若等經,顯示一切法由自性無生滅等之理精微,唯提婆得其親傳,故與龍樹並稱爲聖父子,仰爲百世之宗則。「其能無倒解釋聖父子意趣爲隨應破中觀者,則系佛護、月稱二大論師。」(《略論》卷六.叁八○頁)
因在龍樹、提婆之後,繼起的諸位中觀論師,例如佛護、清辨、月稱、寂護之流,立說時異。清辨破唯識宗立外境有,乃爲「經部行中觀派」;寂護等又取瑜伽之說,于世俗外境是無,就勝義心亦非有,乃爲「瑜伽行中觀派」。此爲智軍論師的判別,這一判法卻又不能將月稱的思想概羅進去,因月稱立外境有,同于清辨,然又不可即謂月稱是經部行者。所以,後世藏土學者,皆判中觀爲:1.清辨、寂護等的「自立量派」;2.月稱等的「隨應破派」。宗喀巴則取月稱的思想爲准。
此系由于從阿底峽以來,都以月稱爲最勝,因爲月稱之釋《中論》,固然善取佛護之意,對于清辨思想亦多采納,唯于不契之點,乃加破斥,故以爲月稱之說,最能見出龍樹、提婆的真旨所在。
《菩提道次第論》在修「觀」部分的思想淵源,現借《西藏佛學原論》六五及六六頁所列,錄之如下:
「其抉擇空見,釋入真實性次第,一本于《中論‧觀法品》,以內外諸法,習氣寂滅一切我我所執清淨爲真實性;又以證無我智斷我見等煩惱爲入真實次第。而其提舉綱要則卅:『瑜伽師欲入真實性者,應知一切煩惱皆依有身見而起,有身見之所緣爲我,若不緣我則見斷,見斷則煩惱過失無余悉斷。』此則全依月稱《入中觀論》之言也。」
「又抉擇人無我義,取車輪以爲譬解,譬如輪輻與車,不可許爲相即、相異、相應、相在等七種分別,如是我與諸蘊等,亦非一非異等,由以獲見無我。此又全同月稱《入中觀論》之說也。」
「又抉擇法無我,謂依以設施補特伽羅者,若蘊、若界、若處,皆爲法,自體是空,是爲無我。總略抉擇依于四邊遮遣生法,即非由自生,非由他生,非由俱生,非無因生;蓋由自生則成已生,應無生用等。此又全同月稱《入中觀論》之說也。」
由上可知,在修觀的方面,宗喀巴是采取了月稱論師的思想。修觀的條件,要在依止叁種資糧:1.親近善士,2.聽聞正法,3.如理思惟。由此資糧而來抉擇了解真實義的正見,引生通達如所有性的毗缽舍那。
以上所舉宗喀巴的思想依據,其作用即爲「抉擇了解真實義的正見」;此處所說的真實性、真實義及如所有性,即是諸法的本性、即是空性。
凡夫爲何不見諸法的本性、空性,是由染汙的無明煩惱使然,要除去無明煩惱而了解真實義的如所有性,先得將我執排除,無我之後,即是拔出了生死的根本而入于真實義的空性。我執分有人我及法我,所以修觀的步驟是要分別抉擇人無我,再修法無我。我執的生起,是由法我執而生人我執,修斷我執,則應先修人無我,再修法無我。現在先介紹人無我的修法:
(一)人無我的修法——修持者當觀察如下的四事:
1.決定所破——吾人乃至熟睡之時,亦有我執堅持不舍,那便叫作俱生我執。吾人當觀此執,執何爲我?如何執我?如是審細觀察這個俱生的我執,便可明白,它不是執于身心總體上的假名安立,乃是執假立之我爲有自體。這個我,就是我們修持者所當破的法。
2.決定二品——人我執的生起,如果是由五蘊假合之身心而得,那麼,吾人自己與五蘊之間,不是同一的,便是相異的,離此一異二品,沒…
《西藏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