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西藏佛教史(圣严法师)▪P15

  ..续本文上一页

  (一七)待考:《量释论本释》、《摄真实义本释》等。

  由此可以明白,此时的大乘经,已近大备,唯识一类也已粗备,中观则缺月称诸疏,因明则不见陈那的《集量论》,至于密部,仅有作、修、瑜伽三部,所缺之无上瑜伽,因系后出。

  由之亦可见,当时的藏地诸家,所学尚多出于显乘。

  到了元初(西元十三世纪之末),后传佛学的势力昌盛,译籍既备,故有《大藏》之开版,那是西藏第一次刻版藏经,称为奈塘古版,或名为旧奈塘藏,系由世尊剑(Mchom-ldan-ral-khri)及其弟子软语隐福(Hjam-ṅag gab-śis),从汉土集资,在札什伦布寺西五十里的奈塘(Snar-thaṅ)迦蓝,创刊经版。世尊剑为这个

  版本所著目录,称为《日光目录》(Ñi-maḥi ḥod-zer dkar-chag)。此为第三种经录。稍后又有策巴(Tshal-pa)的结白罗络(Dges-baḥi blo-gros)在拉萨之东约五十里的贡塘(Guṅ-thaṅ)精舍,编纂藏经,较之奈塘古版的内容,更加增补,故又有《策巴目录》(Tshal-pa dkar-chag)。此为第四种经录。

  西元第十四世纪中叶,另有布顿大师,校订了《策巴目录》,他自己则重编了一部大目录,含有《松拉林保切(Gsuṅ-rab rin-po-che甘珠尔)目录》及《价尔保分巴(Rgyal-po phreṅ-ba丹珠尔)目录》。此为第五种经录,也是最完备精审的一部《西藏大藏经》目录。

  其实,此一经录,乃为布顿所著《善逝教法史》(Bde-gśegs bstan-paḥi chosḥbyuṅ)的附录。

  他将全部译成藏文的藏经,分为甘珠尔(Bkaḥ-ḥgyur教敕部或佛部)及丹珠尔(Bstan-ḥgyur 论述部或祖部)。这是西藏藏经独特的分类法,将佛说的经律,归于甘珠尔,历代祖师的释论注疏,入于丹珠尔。从此以后,即成为西藏藏经的定式。

  

  布顿的分类法

  布顿是一位大学问家,他对于全部译成藏文的佛典之门类判释,完全是以学术的角度来做衡断,所以他的思想大部为后来的西藏学者所遵循,宗喀巴大师也接受了他的若干影响。现就他对藏经分类的见解,分作两门介绍于次:

  (一)甘珠尔的分类:他将甘珠尔分为显密二乘。显乘中又按佛陀的一代时教,判摄为初、中、后的三*轮。

  初*轮是佛于鹿野苑所说的四谛法和根本戒律等;中*轮是佛在灵鹫山说的无相法,如《般若经》等;后*轮是佛在毗舍离城等处所说的分别法,如《华严经》与《宝积经》等经。此可列表如左:

   ┌─初*轮──鹿野苑说的四谛法和戒律等

  甘珠尔┬显乘┼─中*轮──灵鹫山说的无相法如般若经等

   │  └─后*轮──毘舍离等处说的分别法如华严及宝积等

   └密乘── 诸咒经

  

  (二)丹珠尔的分类:佛部的甘珠尔既分三时*轮,对于祖师阐释佛部所出的丹珠尔,遂亦判为三门:1.论释初*轮的为小乘论;2.论释中*轮的为中观般若诸论;3.论释后*轮的为瑜伽诸典。又将以上三门各开「观」、「行」两支。现亦列表说明如左:

  ┌─释观门──毘昙七论(注一)  

   ┌─释初*轮者┤    ┌─一、龙树六论(注三)类

   │  └─释行门──律经与律颂等  │ 二、慈氏现观庄严论类

   │  ┌─释观门──大乘四仪(注二)─┤ 三、牙军十万般若论类

  丹珠尔┼─释中*轮者┤    └─四、陈那八千般若论类

   │  └─释行门──集菩萨学、入菩萨行、修行三次第等论

   │  ┌─释观门──慈氏五论、无着五地与二摄、世亲八支等论(注四)

   └─释后*轮者┤

   └─释行门──菩萨律仪二十颂等

  布顿又从论典所论内容的不同而将丹珠尔分为三类:(一)说世俗谛论典;(二)说胜义谛论典;(三)说解脱道论典。现亦列其纲要如左:

  (一)说世俗谛者,又分三门:1.一般性的世道论典,即是《百智慧论》、《摄生论》等。2.专门性的利他论典又分四项:(1)因明──释现量、比量等六事如《集量论》(陈那),法称的七支、七观、八成、七重疏等(注五)(2)。声明──释字界、字像、谐切的三事如《波腻尼经》,又有韵律、词藻、诗歌,亦附于此。(3)医明──释医药的如《八分心要论》等。(4)工巧明──释炼金等事如《炼金论》等。3.利益自身的论典有一种,即是内明──释蕴处界等的法相如毗昙及《集大乘相论》等。

  (二)说胜义谛者,即是解释四谛、能所无别、无所得等原理的如《分别二谛论》及《三十论》等。

  (三)说解脱道者,即是《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寂天的《入菩萨行论》等,以及其撮要之作如《集论》与《俱舍论》等。

  

  藏经版本

  《西藏大藏经》的版本,也有很多,因自前传迄后传的西藏佛教,其间传译佛典的人,共达三百五十位,先后译出计五千余部,各期所刻藏经的内容也就互异。现举其各种版本的名称如下:

  (一)旧奈塘藏:是在西元十三世纪之初,由世尊剑及其弟子软语隐福从中国内地集资回藏,并由罗萨尔桑结蓬(Blo-gsal saṅs-rgyas ḥbum)、琐南霍才尔(Bsod-nams ḥod-zer)、银雀柏蓬(Byaṅ-chub-ḥbum)等诸师向各地搜集经律与秘典,加以校对,刻成一藏书,被称为奈塘古版,它的雕版及其印本,今已不存。

  (二)里塘藏:原名里塘(Li-than)版,乃为释迦也赞(Śā-Kya rgyal-mtshan)等在勤优(Ḥjaṅ-yul)地方雕成,但在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西元一九○八年),已为入境的清兵烧毁。

  (三)德格藏:原名德格(Sde-dge)版,此在清世宗雍正七年(西元一七二九年)开始准备,翌年开刻,迄至清高宗乾隆九年(西元一七四四年)完成,先后历十六年,动用劳务的人员达三百二十万,占西藏全人囗的一半以上。以西藏一地而完成此一堪与汉文《大藏经》匹敌的雕版伟业,其人力物力的负担之重,较诸汉文藏经的刻印,实有天壤之别。若非虔敬法宝,何克臻此!这一版本的内容,是采用里塘藏的甘珠尔部分,加上色罗舍尔刚(Sha-lugser-khan)所藏的丹珠尔部分的底本,依据布顿的经录,加以增补而成。此一雕版,尚存于德格寺。日本的东洋文库、河囗慧海氏文库、高野山大学等处,共藏有它的印本五部。

  (四)新奈塘藏:原名奈塘新版,是奉第七世达赖喇嘛罗布格桑嘉穆错的教敕,而于清雍正八年(西元一七三○年)开工雕版,是以奈塘古版为底本,再参考《策巴目录》及布顿的目录,加以增补。其经版现存于日喀则西南约五十里处的奈塘寺,日本的大正大学、河囗慧海氏文库、京都帝国大学、大谷大学等处共计藏有此版的印本五部。

  (五)卓尼藏:原名卓尼(Co-ne)版,卓尼是在甘肃境内的洮州地方,是安多系的藏胞所居地(《西藏之研究》五七页);一说是在青海境内(望月氏《佛教大辞典》三六一八页及金山正好《东亚佛教史》四二九页)。据说经版尚存,其开刻年代不详,有人说是在德格藏之后。

  (六)布那克藏:原名布那克版,现存经版于不丹的首府布那克(Punakha),这可算是西藏藏经的外国版。此藏仅有甘珠尔。

  (七)杰昆彭藏:原名杰昆彭(Rjes rku-ḥbum)版,是在甘肃的昆彭(Rku-ḥbum)寺刻版。经版已失,且亦仅有甘珠尔。

  (八)却姆陀藏:原名却姆陀(Cha-mdo)版,原藏于却姆陀寺。经版亦失,雕时也仅有甘珠尔。

  (九)永乐藏:原名永乐版,是明成祖永乐八年(西元一四一○年),在中国内地根据奈塘古版复刻的甘珠尔部。经版已失。

  (一○)万历藏:原名万历版,是明神宗万历三十年(西元一六○二年),照着永乐版的底本,重刻一次。经版亦失,它的印本现存者亦极少。

  (一一)北京藏:原名北京版,是在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于北京开刻,依据西藏色拉寺所藏甘珠尔部分的底本雕版;到了雍正二年(西元一七二四年),又刻印了丹珠尔部分。可惜其经版已于光绪二十六年(西元一九○○年),罹于兵火。所幸日本京都的大谷大学藏有其印本,近年已在日本影印流通,台湾也请了三部影印本:两部藏中央研究院,一部藏中央图书馆。

  (一二)拉萨藏:原名拉萨(Lha-sa)版,是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筹措开版,但仅完成甘珠尔部分。经版尚存。

  此外,据说在柴霍(Za-hor)地方的夏布匝尔(Bshad-pa-rtsal),以及第五世达赖喇嘛时期,也有藏经甘珠尔等的雕版。同时,在蒙古有蒙古文的《西藏大藏经》,在满洲有满洲文的《西藏大藏经》。

  以上所举的十二种版本之中,除了布那克、杰昆彭、却姆陀、永乐、万历、拉萨等六种版本仅有甘珠尔之外,其余均备甘珠尔与丹珠尔二部分。

  

  藏经的内容

  西藏藏经,大别为甘珠尔与丹珠尔两部,各种版本,均属一致,唯其内容细目各有互异,现在且举有代表性的三种版本内容如下:

  (一)德格藏的内容分为两部二十四类:

  1.甘珠尔──(1)律部十三函,(2)般若部二十一函,(3)华严部四函,(4)宝积部…

《西藏佛教史(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