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待考:《量釋論本釋》、《攝真實義本釋》等。
由此可以明白,此時的大乘經,已近大備,唯識一類也已粗備,中觀則缺月稱諸疏,因明則不見陳那的《集量論》,至于密部,僅有作、修、瑜伽叁部,所缺之無上瑜伽,因系後出。
由之亦可見,當時的藏地諸家,所學尚多出于顯乘。
到了元初(西元十叁世紀之末),後傳佛學的勢力昌盛,譯籍既備,故有《大藏》之開版,那是西藏第一次刻版藏經,稱爲奈塘古版,或名爲舊奈塘藏,系由世尊劍(Mchom-ldan-ral-khri)及其弟子軟語隱福(Hjam-ṅag gab-śis),從漢土集資,在劄什倫布寺西五十裏的奈塘(Snar-thaṅ)迦藍,創刊經版。世尊劍爲這個
版本所著目錄,稱爲《日光目錄》(Ñi-maḥi ḥod-zer dkar-chag)。此爲第叁種經錄。稍後又有策巴(Tshal-pa)的結白羅絡(Dges-baḥi blo-gros)在拉薩之東約五十裏的貢塘(Guṅ-thaṅ)精舍,編纂藏經,較之奈塘古版的內容,更加增補,故又有《策巴目錄》(Tshal-pa dkar-chag)。此爲第四種經錄。
西元第十四世紀中葉,另有布頓大師,校訂了《策巴目錄》,他自己則重編了一部大目錄,含有《松拉林保切(Gsuṅ-rab rin-po-che甘珠爾)目錄》及《價爾保分巴(Rgyal-po phreṅ-ba丹珠爾)目錄》。此爲第五種經錄,也是最完備精審的一部《西藏大藏經》目錄。
其實,此一經錄,乃爲布頓所著《善逝教法史》(Bde-gśegs bstan-paḥi chosḥbyuṅ)的附錄。
他將全部譯成藏文的藏經,分爲甘珠爾(Bkaḥ-ḥgyur教敕部或佛部)及丹珠爾(Bstan-ḥgyur 論述部或祖部)。這是西藏藏經獨特的分類法,將佛說的經律,歸于甘珠爾,曆代祖師的釋論注疏,入于丹珠爾。從此以後,即成爲西藏藏經的定式。
布頓的分類法
布頓是一位大學問家,他對于全部譯成藏文的佛典之門類判釋,完全是以學術的角度來做衡斷,所以他的思想大部爲後來的西藏學者所遵循,宗喀巴大師也接受了他的若幹影響。現就他對藏經分類的見解,分作兩門介紹于次:
(一)甘珠爾的分類:他將甘珠爾分爲顯密二乘。顯乘中又按佛陀的一代時教,判攝爲初、中、後的叁*輪。
初*輪是佛于鹿野苑所說的四谛法和根本戒律等;中*輪是佛在靈鹫山說的無相法,如《般若經》等;後*輪是佛在毗舍離城等處所說的分別法,如《華嚴經》與《寶積經》等經。此可列表如左:
┌─初*輪──鹿野苑說的四谛法和戒律等
甘珠爾┬顯乘┼─中*輪──靈鹫山說的無相法如般若經等
│ └─後*輪──毘舍離等處說的分別法如華嚴及寶積等
└密乘── 諸咒經
(二)丹珠爾的分類:佛部的甘珠爾既分叁時*輪,對于祖師闡釋佛部所出的丹珠爾,遂亦判爲叁門:1.論釋初*輪的爲小乘論;2.論釋中*輪的爲中觀般若諸論;3.論釋後*輪的爲瑜伽諸典。又將以上叁門各開「觀」、「行」兩支。現亦列表說明如左:
┌─釋觀門──毘昙七論(注一)
┌─釋初*輪者┤ ┌─一、龍樹六論(注叁)類
│ └─釋行門──律經與律頌等 │ 二、慈氏現觀莊嚴論類
│ ┌─釋觀門──大乘四儀(注二)─┤ 叁、牙軍十萬般若論類
丹珠爾┼─釋中*輪者┤ └─四、陳那八千般若論類
│ └─釋行門──集菩薩學、入菩薩行、修行叁次第等論
│ ┌─釋觀門──慈氏五論、無著五地與二攝、世親八支等論(注四)
└─釋後*輪者┤
└─釋行門──菩薩律儀二十頌等
布頓又從論典所論內容的不同而將丹珠爾分爲叁類:(一)說世俗谛論典;(二)說勝義谛論典;(叁)說解脫道論典。現亦列其綱要如左:
(一)說世俗谛者,又分叁門:1.一般性的世道論典,即是《百智慧論》、《攝生論》等。2.專門性的利他論典又分四項:(1)因明──釋現量、比量等六事如《集量論》(陳那),法稱的七支、七觀、八成、七重疏等(注五)(2)。聲明──釋字界、字像、諧切的叁事如《波膩尼經》,又有韻律、詞藻、詩歌,亦附于此。(3)醫明──釋醫藥的如《八分心要論》等。(4)工巧明──釋煉金等事如《煉金論》等。3.利益自身的論典有一種,即是內明──釋蘊處界等的法相如毗昙及《集大乘相論》等。
(二)說勝義谛者,即是解釋四谛、能所無別、無所得等原理的如《分別二谛論》及《叁十論》等。
(叁)說解脫道者,即是《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寂天的《入菩薩行論》等,以及其撮要之作如《集論》與《俱舍論》等。
藏經版本
《西藏大藏經》的版本,也有很多,因自前傳迄後傳的西藏佛教,其間傳譯佛典的人,共達叁百五十位,先後譯出計五千余部,各期所刻藏經的內容也就互異。現舉其各種版本的名稱如下:
(一)舊奈塘藏:是在西元十叁世紀之初,由世尊劍及其弟子軟語隱福從中國內地集資回藏,並由羅薩爾桑結蓬(Blo-gsal saṅs-rgyas ḥbum)、瑣南霍才爾(Bsod-nams ḥod-zer)、銀雀柏蓬(Byaṅ-chub-ḥbum)等諸師向各地搜集經律與秘典,加以校對,刻成一藏書,被稱爲奈塘古版,它的雕版及其印本,今已不存。
(二)裏塘藏:原名裏塘(Li-than)版,乃爲釋迦也贊(Śā-Kya rgyal-mtshan)等在勤優(Ḥjaṅ-yul)地方雕成,但在清德宗光緒叁十四年(西元一九○八年),已爲入境的清兵燒毀。
(叁)德格藏:原名德格(Sde-dge)版,此在清世宗雍正七年(西元一七二九年)開始准備,翌年開刻,迄至清高宗乾隆九年(西元一七四四年)完成,先後曆十六年,動用勞務的人員達叁百二十萬,占西藏全人囗的一半以上。以西藏一地而完成此一堪與漢文《大藏經》匹敵的雕版偉業,其人力物力的負擔之重,較諸漢文藏經的刻印,實有天壤之別。若非虔敬法寶,何克臻此!這一版本的內容,是采用裏塘藏的甘珠爾部分,加上色羅舍爾剛(Sha-lugser-khan)所藏的丹珠爾部分的底本,依據布頓的經錄,加以增補而成。此一雕版,尚存于德格寺。日本的東洋文庫、河囗慧海氏文庫、高野山大學等處,共藏有它的印本五部。
(四)新奈塘藏:原名奈塘新版,是奉第七世達賴喇嘛羅布格桑嘉穆錯的教敕,而于清雍正八年(西元一七叁○年)開工雕版,是以奈塘古版爲底本,再參考《策巴目錄》及布頓的目錄,加以增補。其經版現存于日喀則西南約五十裏處的奈塘寺,日本的大正大學、河囗慧海氏文庫、京都帝國大學、大谷大學等處共計藏有此版的印本五部。
(五)卓尼藏:原名卓尼(Co-ne)版,卓尼是在甘肅境內的洮州地方,是安多系的藏胞所居地(《西藏之研究》五七頁);一說是在青海境內(望月氏《佛教大辭典》叁六一八頁及金山正好《東亞佛教史》四二九頁)。據說經版尚存,其開刻年代不詳,有人說是在德格藏之後。
(六)布那克藏:原名布那克版,現存經版于不丹的首府布那克(Punakha),這可算是西藏藏經的外國版。此藏僅有甘珠爾。
(七)傑昆彭藏:原名傑昆彭(Rjes rku-ḥbum)版,是在甘肅的昆彭(Rku-ḥbum)寺刻版。經版已失,且亦僅有甘珠爾。
(八)卻姆陀藏:原名卻姆陀(Cha-mdo)版,原藏于卻姆陀寺。經版亦失,雕時也僅有甘珠爾。
(九)永樂藏:原名永樂版,是明成祖永樂八年(西元一四一○年),在中國內地根據奈塘古版複刻的甘珠爾部。經版已失。
(一○)萬曆藏:原名萬曆版,是明神宗萬曆叁十年(西元一六○二年),照著永樂版的底本,重刻一次。經版亦失,它的印本現存者亦極少。
(一一)北京藏:原名北京版,是在清聖祖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叁),于北京開刻,依據西藏色拉寺所藏甘珠爾部分的底本雕版;到了雍正二年(西元一七二四年),又刻印了丹珠爾部分。可惜其經版已于光緒二十六年(西元一九○○年),罹于兵火。所幸日本京都的大谷大學藏有其印本,近年已在日本影印流通,臺灣也請了叁部影印本:兩部藏中央研究院,一部藏中央圖書館。
(一二)拉薩藏:原名拉薩(Lha-sa)版,是第十叁世達賴喇嘛籌措開版,但僅完成甘珠爾部分。經版尚存。
此外,據說在柴霍(Za-hor)地方的夏布匝爾(Bshad-pa-rtsal),以及第五世達賴喇嘛時期,也有藏經甘珠爾等的雕版。同時,在蒙古有蒙古文的《西藏大藏經》,在滿洲有滿洲文的《西藏大藏經》。
以上所舉的十二種版本之中,除了布那克、傑昆彭、卻姆陀、永樂、萬曆、拉薩等六種版本僅有甘珠爾之外,其余均備甘珠爾與丹珠爾二部分。
藏經的內容
西藏藏經,大別爲甘珠爾與丹珠爾兩部,各種版本,均屬一致,唯其內容細目各有互異,現在且舉有代表性的叁種版本內容如下:
(一)德格藏的內容分爲兩部二十四類:
1.甘珠爾──(1)律部十叁函,(2)般若部二十一函,(3)華嚴部四函,(4)寶積部…
《西藏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