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佛教史(聖嚴法師)▪P16

  ..續本文上一頁六函,(5)經部叁十一函,(6)秘密部二十函,(7)總目錄一函。經部再分大乘經與小乘經;秘密部又分十萬怛特羅部、古怛特羅部,並附時輪經注釋、《陀羅尼集》各二函,總計一百函七百余部。

  2.丹珠爾── (1)贊頌部一函,(2)秘密部七十八函,(3)般若部十六函,(4)中觀部十六函,(5)經疏部十一函,(6)唯識部十六函,(7)俱舍部十一函,(8)律部十八函,(9)佛傳(本生)部及(10)書翰部六函,(11)因明部二十函,(12)聲明部四函,(13)醫明部一函,(14)工巧明部五函,(15)西藏撰述部及(16)補遺經論部九函,(17)總目錄一函。總計二百一十叁函叁千四百余部。

  (二)新奈塘藏的內容分爲兩部:

  1.甘珠爾部中又分兩門──(1)因乘般若部:①目錄一函,②戒律部十叁函,③般若部二十一函,④華嚴部六函,⑤寶積部六函,⑥雜經部叁十一函,⑦涅槃部二函,凡收八十函叁百部。(2)果乘秘密部:分爲無上瑜伽秘經、瑜伽秘經、修秘經、作秘經之四種,凡收二十二函叁百部。兩門總計一百零二函六百余部。

  2.丹珠爾──(1)贊頌部一函,(2)秘密部八十七函,(3)經釋部百叁十函,(4)(4)聲明等五函,(5)目錄一函。凡收二百二十四函。

  (叁)北京藏的內容分爲兩部:

  1.甘珠爾── (1)秘密部二十五函,(2)般若部二十四函,(3)寶積部六函,(4)華嚴部六函,(5)諸經部叁十二函,(6)戒律部十叁函。總收一百零六函一千部。

  2.丹珠爾部中分爲叁門──(1)贊頌部半函六十四部,(2)秘經疏部又分時輪部等二十四項,計八十六函半四千叁百部。(3)經疏部亦分般若部十二項,計一百二十二函半八百部。另附加十四函半的補遺經、西藏撰述、願文等,總收二百二十四函五千一百余部。

  

  藏文藏經的價值

  世界佛教的藏經,以現存的文字及其版本來說,當以印度的巴利文叁藏最古,此爲傳于錫蘭、緬甸等地的小乘佛教文化所依據;次古的是印度的梵文叁藏,此爲傳于中國及西藏等地大乘佛教文化所依據;再次是中國根據梵文翻譯的漢文叁藏,此爲中國、韓國、日本的佛教文化所依據;最晚的則爲西藏根據梵文及漢文翻譯的藏文叁藏,它行于西藏及蒙古等地的喇嘛教區域。在此四種文字的叁藏之中,梵文本已經殘缺不全;巴利文本僅保留部派佛教時代分別說系的上座部叁藏;漢文叁藏雖包攝大小乘各期的印度佛教聖典,卻對印度晚期密教的咒經,缺譯甚多;唯獨藏文的叁藏,既未忽略印度早期佛教聖典,尤其美備晚期密教的咒經。固有漢文藏經所備而爲藏文藏經所缺的聖典,但在舉世叁藏聖典之能與漢文叁藏匹敵的,只有藏文叁藏。故在文化遺産及研究佛學的價值上,藏文叁藏居有極重要的地位。

  由于多數譯存于漢文藏中的梵文原典已不存在,卻也同樣已從梵文原典譯存于藏文藏中,藏文由印度文字的改造而成,且其地理接近,所譯經文,多用梵文直譯,不像譯成漢文時因有許多觀念語意上的隔閡而不得不用意譯。

  所以,對照漢藏兩種譯本,能使學者的理解更接近梵文原典的原義,或相當其原義;若再參比巴利文經本,則于佛學的研究及曆史的考察,便可大致獲得印度佛學的原貌。

  

  漢藏兩種叁藏的對比

  根據布頓大師的經目,來與漢文藏經比較對勘,大體而言,藏文藏經有叁個因受時代影響而構成的特點:

  (一)舊本聖典而經過晚世編訂的,例如《般若經》及《寶積經》等經。

  (二)舊本聖典因了晚出的注疏而得流行的,例如《現觀莊嚴論》等。

  (叁)舊時未曾發現而到晚期始行流出的,例如密乘中無上瑜伽等的咒經。

  以上叁種情形是漢文藏經所沒有的。如果更加分別,則可將甘珠爾及丹珠爾所搜叁藏目錄,分別與漢文叁藏對勘,列兩表如下:

  第一、甘珠爾經律與漢譯本對勘具缺表

  

第一、甘珠爾經律與漢譯本對勘具缺表
類別藏傳本漢譯勘同本漢譯缺本
戒律類二四一二一二
般若類二叁一一一二
華嚴類
寶積類四九四九
經集類二七叁一六四一○九
涅槃類
咒乘類四二七九六叁叁一
合計七九八叁叁四四六四

  漢譯勘同本共計叁叁四部,其中二四五部均爲唐宋時代的晚期譯本,而且多屬顯乘諸經,例如《大般若經》、《華嚴經》、《寶積經》等經,以及《根本說一切有部律》等。至于密部,漢譯所缺,多達叁叁一部,以其四部的本典而言,就可見其大概:

  (一)作密有四根本咒經,漢譯僅出《蘇悉地經》(唐輸迦頗羅譯)、《蘇婆呼童子經》(唐善無畏譯,宋法天譯),尚缺《一切曼荼羅秘密咒經》及《禅定外篇秘經》。

  (二)修密有叁根本咒經,漢譯僅出一部《大日經》(唐善無畏譯),尚缺外篇《大日經》及《金剛手灌頂咒經》。

  (叁)瑜伽密有二根本咒經,漢譯僅出《攝真實性秘經》(宋施護譯),尚缺其外篇。

  (四)無上瑜伽分兩門:1.父部叁類──漢譯僅出《密集》(宋施護譯),尚缺《赤黑夜摩金剛怖畏》、《金剛大阿羅梨咒經》。2.母部叁類──漢譯僅出《喜金剛》(宋法護譯),尚缺《勝樂》、《時輪》。

  由此亦可推知,印度密乘之興,當在中國唐世以下,而西藏佛教正好接受此一時代印度佛教的學風及其成果,所以秘密乘的聖典,要比漢譯叁藏完美得多。

  第二、丹珠爾論著與漢譯本對勘具缺表

  

第二、丹珠爾論著與漢譯本對勘具缺表
類別藏傳本漢譯勘同本漢譯缺本
般若類四○叁六
中觀類一五二二一一叁一
經疏類四○叁六
瑜伽類六六《西藏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