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六函,(5)经部三十一函,(6)秘密部二十函,(7)总目录一函。经部再分大乘经与小乘经;秘密部又分十万怛特罗部、古怛特罗部,并附时轮经注释、《陀罗尼集》各二函,总计一百函七百余部。
2.丹珠尔── (1)赞颂部一函,(2)秘密部七十八函,(3)般若部十六函,(4)中观部十六函,(5)经疏部十一函,(6)唯识部十六函,(7)俱舍部十一函,(8)律部十八函,(9)佛传(本生)部及(10)书翰部六函,(11)因明部二十函,(12)声明部四函,(13)医明部一函,(14)工巧明部五函,(15)西藏撰述部及(16)补遗经论部九函,(17)总目录一函。总计二百一十三函三千四百余部。
(二)新奈塘藏的内容分为两部:
1.甘珠尔部中又分两门──(1)因乘般若部:①目录一函,②戒律部十三函,③般若部二十一函,④华严部六函,⑤宝积部六函,⑥杂经部三十一函,⑦涅槃部二函,凡收八十函三百部。(2)果乘秘密部:分为无上瑜伽秘经、瑜伽秘经、修秘经、作秘经之四种,凡收二十二函三百部。两门总计一百零二函六百余部。
2.丹珠尔──(1)赞颂部一函,(2)秘密部八十七函,(3)经释部百三十函,(4)(4)声明等五函,(5)目录一函。凡收二百二十四函。
(三)北京藏的内容分为两部:
1.甘珠尔── (1)秘密部二十五函,(2)般若部二十四函,(3)宝积部六函,(4)华严部六函,(5)诸经部三十二函,(6)戒律部十三函。总收一百零六函一千部。
2.丹珠尔部中分为三门──(1)赞颂部半函六十四部,(2)秘经疏部又分时轮部等二十四项,计八十六函半四千三百部。(3)经疏部亦分般若部十二项,计一百二十二函半八百部。另附加十四函半的补遗经、西藏撰述、愿文等,总收二百二十四函五千一百余部。
藏文藏经的价值
世界佛教的藏经,以现存的文字及其版本来说,当以印度的巴利文三藏最古,此为传于锡兰、缅甸等地的小乘佛教文化所依据;次古的是印度的梵文三藏,此为传于中国及西藏等地大乘佛教文化所依据;再次是中国根据梵文翻译的汉文三藏,此为中国、韩国、日本的佛教文化所依据;最晚的则为西藏根据梵文及汉文翻译的藏文三藏,它行于西藏及蒙古等地的喇嘛教区域。在此四种文字的三藏之中,梵文本已经残缺不全;巴利文本仅保留部派佛教时代分别说系的上座部三藏;汉文三藏虽包摄大小乘各期的印度佛教圣典,却对印度晚期密教的咒经,缺译甚多;唯独藏文的三藏,既未忽略印度早期佛教圣典,尤其美备晚期密教的咒经。固有汉文藏经所备而为藏文藏经所缺的圣典,但在举世三藏圣典之能与汉文三藏匹敌的,只有藏文三藏。故在文化遗产及研究佛学的价值上,藏文三藏居有极重要的地位。
由于多数译存于汉文藏中的梵文原典已不存在,却也同样已从梵文原典译存于藏文藏中,藏文由印度文字的改造而成,且其地理接近,所译经文,多用梵文直译,不像译成汉文时因有许多观念语意上的隔阂而不得不用意译。
所以,对照汉藏两种译本,能使学者的理解更接近梵文原典的原义,或相当其原义;若再参比巴利文经本,则于佛学的研究及历史的考察,便可大致获得印度佛学的原貌。
汉藏两种三藏的对比
根据布顿大师的经目,来与汉文藏经比较对勘,大体而言,藏文藏经有三个因受时代影响而构成的特点:
(一)旧本圣典而经过晚世编订的,例如《般若经》及《宝积经》等经。
(二)旧本圣典因了晚出的注疏而得流行的,例如《现观庄严论》等。
(三)旧时未曾发现而到晚期始行流出的,例如密乘中无上瑜伽等的咒经。
以上三种情形是汉文藏经所没有的。如果更加分别,则可将甘珠尔及丹珠尔所搜三藏目录,分别与汉文三藏对勘,列两表如下:
第一、甘珠尔经律与汉译本对勘具缺表
第一、甘珠尔经律与汉译本对勘具缺表 | |||
类别 | 藏传本 | 汉译勘同本 | 汉译缺本 |
戒律类 | 二四 | 一二 | 一二 |
般若类 | 二三 | 一一 | 一二 |
华严类 | 一 | 一 | ○ |
宝积类 | 四九 | 四九 | ○ |
经集类 | 二七三 | 一六四 | 一○九 |
涅槃类 | 二 | 二 | ○ |
咒乘类 | 四二七 | 九六 | 三三一 |
合计 | 七九八 | 三三四 | 四六四 |
汉译勘同本共计三三四部,其中二四五部均为唐宋时代的晚期译本,而且多属显乘诸经,例如《大般若经》、《华严经》、《宝积经》等经,以及《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等。至于密部,汉译所缺,多达三三一部,以其四部的本典而言,就可见其大概:
(一)作密有四根本咒经,汉译仅出《苏悉地经》(唐输迦颇罗译)、《苏婆呼童子经》(唐善无畏译,宋法天译),尚缺《一切曼荼罗秘密咒经》及《禅定外篇秘经》。
(二)修密有三根本咒经,汉译仅出一部《大日经》(唐善无畏译),尚缺外篇《大日经》及《金刚手灌顶咒经》。
(三)瑜伽密有二根本咒经,汉译仅出《摄真实性秘经》(宋施护译),尚缺其外篇。
(四)无上瑜伽分两门:1.父部三类──汉译仅出《密集》(宋施护译),尚缺《赤黑夜摩金刚怖畏》、《金刚大阿罗梨咒经》。2.母部三类──汉译仅出《喜金刚》(宋法护译),尚缺《胜乐》、《时轮》。
由此亦可推知,印度密乘之兴,当在中国唐世以下,而西藏佛教正好接受此一时代印度佛教的学风及其成果,所以秘密乘的圣典,要比汉译三藏完美得多。
第二、丹珠尔论著与汉译本对勘具缺表
第二、丹珠尔论著与汉译本对勘具缺表 | |||
类别 | 藏传本 | 汉译勘同本 | 汉译缺本 |
般若类 | 四○ | 四 | 三六 |
中观类 | 一五二 | 二一 | 一三一 |
经疏类 | 四○ | 四 | 三六 |
瑜伽类 | 六六 | 《西藏佛教史(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日本佛教史(圣严法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