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西藏佛教史(圣严法师)▪P17

  ..续本文上一页align="left">二七三九小乘类六二一○五二本生类八三五杂撰类四一一四○因明类六六三六三声明医明类三五○三五工巧明类二五一二四世论类一二○一二补遗类一二三一一二二合计六七○七五五九五

  此表藏传的六七○部之中,汉译仅出七五部,而其竟有五十九部是唐宋时代所译。此可分四项说明其重点如下:

  (一)龙树的本论有二部,即是《七十空性论》与《中观论》并重,汉译则仅出《中观论》;注疏龙树之学的佛护及月称二大论师之作,汉译竟未获一见。(现在已有演培法师于一九六二年出版了月称的《入中论颂讲记》)

  (二)无着所宗的慈氏五论,汉译则缺其二。(现在仅缺其一,已见本节注四)

  (三)在因明方面,绍世亲之业者为陈那,其在藏传之中有九部,汉译仅出四种:《因明入正理论》、《因明入正理门论》、《观所缘缘论本颂》及其释,前两部尚题为商羯罗主造。至于继起推衍因明之学的大家法称论师,汉译竟一无所闻。

  (四)关于密乘的解疏成就诀仪轨术要等,汉译所缺者尤多。

  从藏汉勘同具缺之中,亦可见出西藏佛教正是受着印度晚期佛教的时代影响。月称与法称以及密乘的无上瑜伽,都是在中国唐代以还,始出现于印土,传入西藏,遂成为其一大特色。例如西藏所传印度显乘论典的作者,约有二百家,汉土所传仅得二十七人而已。(本目所用资料,系出于《西藏佛学原论》五一─五五页)

  

  注解

  注一、毗昙七部论详见《印度佛教史》第六章第二节所举的《发智》、《六足》等七部论。

  注二、「大乘仪」的藏文原义为「车轨开启者」,是指开创大乘宗派根本思想的大师。本来仅有龙树及慈氏二人,布顿增入牙军与陈那,其实牙军主无性无相之说,不出龙树中观范围;陈那是无着再传,不立外境之说,仍属无着嫡裔。所以在宗喀巴所著《现观庄严论金鬘疏》中,对此布顿的四仪之说颇表反对。

  注三、龙树六论是指《七十空性论》、《中论》、《六十如理论》、《回诤论》、《广破论》、《假名成就论》(此论藏土未传,或有以《宝鬘论》代替者)。

  注四、

  (一)慈氏五论是指《现观庄严论》、《大乘经庄严论》、《辨中边论》、《辨法性论》、《续上师论》,此中一及五的两种无汉译本,西元一九四二年已由法尊法师将第一种译出。

  (二)无着五地即是汉译称为慈氏所传《瑜伽师地论》的〈摄本地分〉等五分,西藏传则谓出于无着的〈根本诸地〉、〈摄抉择〉、〈摄事〉、〈摄异门〉、〈摄释〉;所谓「二摄」是指《阿毗达磨集论》与《摄大乘论》。

  (三)世亲的「八支」是指《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五蕴论》、《释轨论》、《成业论》、《大乘庄严经论释》、《辨中边论释》、《缘起经释》,此八支汉藏两译勘同。

  注五、

  (一)法称的「七支」是指《正理一第滴论》、《量决定论》、《量释论》、《因论一滴论》、《观相属论》、《论议正理品类论》、《成他相属论》。

  (二)「七观」是指《观所缘颂》(陈那)、《观三世颂》(陈那)、《观闻》(善护)、《观量颂》(法胜)、《小本观量论》(《观量颂》的节本)、《观破他颂》(善护)、《观相属论随顺论》(商羯罗难陀)。

  (三)「八成」是指《成就一切智颂》(善护)、《成就外义颂》(善护)、《成就破遣论》(商羯罗难陀)、《成就彼世间论》(法胜)、《成就剎那灭论》(法胜)、《成就唯识性论》(宝作寂)、《成就相属论》(商羯罗难陀)、《成就因果性》(智吉祥友)。

  (四)「七重疏」是指对于法称七支的释论,其中包括法称自释在内,另有帝释慧、释迦慧、慧作护、胜者、商羯罗难陀、日护、夜魔梨、律天、寂护、法胜、莲华戒、胜友、阿祇陀等所作之释论。这些因明论书,中国均未传译。

  

  第二节 西藏佛教的寺院与法物

  

  西藏的寺院

  西藏既为佛国,故其寺院之数极多,有谓:「著名大寺,凡三千余,寻常寺院,不可胜计,招提兰若,无地无之。」(李翌灼《西藏及蒙古之佛教》二九页)这可能有些夸大。据管理西藏宗教事务的大仲译然巴氏囗述,西藏全境有寺院一千七百余所,喇嘛人数约五十万(吴忠信《西藏纪要》五一页)。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时,乃为二千四百六十九座寺院和十一万多的僧尼(《边疆论文集》一三四六页)。

  西藏寺院的建筑,通常是在居高临下、景色宜人之处,面向东,最好寺前能有一潭湖水。大寺院有若一座小城,房屋成排陈列,高两、三层。由于藏土木材稀少,建材多系石块及砖,一般为平顶屋,底层无窗,通常用作储藏室,通往寺院的路上,幢幡成行,并有各种小塔及刻经石版。

  现在将其著名的八座寺院略介如下:

  (一)桑鸢寺:有译作桑耶寺,位于拉萨东南约三十英里的雅鲁藏布江北岸。此寺为吃[口*栗]双提赞王,在寂护与莲华生大师指导下建成。寺中包括一座大殿、四大学院及其他建筑,四周围以高墙,环绕长约一英里半,其上有砖塔约一千零三十座,正殿大佛像,高达十英尺,寺中所供佛像,大多纯金铸成,并且饰以珠宝,佛前供器,亦几全为金银所造。所住僧侣约有千人,原为红教道场,迄至民国二十九年(西元一九四○年)以后,始由黄教高僧住持。

  (二)布达拉寺:又名布达拉宫,原为藏王松赞刚布(弃宗弄赞)所建的宫室,唯因历经变乱,旧时原貌已不复存。现在的布达拉寺,乃为第五世达赖喇嘛所重修,但也并非完成于他的一代,乃于明庄烈帝崇祯十四年(西元一六四一年)动工,历时达六、七十年始竣全功。它建于拉萨之平地一座小峰的布达拉山上,寺址广及山之一半,由无数殿宇组成,缘山建筑十三层的高楼,中间金殿三座,殿前金塔五座。第十三层的最高点为九百英尺,比罗马圣保罗大教堂顶上的金色十字架,尚高出七十英尺,见了像这样伟大的石材建筑物,谁还敢说西藏是个文化落后的地区呢?

  (三)大昭寺:相传是藏王弃宗弄赞为尼泊尔公主波利库姬而建,用以供奉公主带去的经像。此寺位于拉萨,坐东向西,楼高四层,上有金殿五座,栏杆殿宇皆系铜质鎏金。中殿供文成公主由中国带去的释迦像(两位公主所带的佛像,后来被对换供奉)。有弃宗弄赞及两公主的塑像。

  (四)小昭寺:相传是弃宗弄赞王为唐文成公主思念中国而建,位在大昭寺北约半里处,坐西向东,楼高三层,上有金殿一座,内供尼泊尔公主带去的阿閦金刚像及多罗尊女像。

  (五)甘丹寺:此寺为宗喀巴大师所建,位于拉萨东北约二十五英里处的旺古尔山,其形势同于布达拉寺,经楼及佛殿之庄严则似大、小昭寺,寺内供有许多著名圣像,例如爱染明王等的双身像、安乐佛像、弥勒佛禅坐像,弥勒之旁为宗喀巴大师本人等量的雕像。最受瞻仰的则为宗喀巴大师的舍利塔,供于此寺正殿,由大理石及孔雀石(俗名松绿石)建造,上覆金顶,内置纯金塔碑,大师遗体做端坐状,上覆的五衣均附有陀罗尼偈。寺中另供有死主阎摩(Yama Rāja)即是主理死亡的神。此寺的住持继承,与另外的两大寺一样,系由本寺及色拉与哲蚌三大寺推选高德喇嘛升任,而非呼毕勒罕转世。常住僧侣达三千三百人。

  (六)哲蚌寺:此寺为宗喀巴的及门大弟子敛钦所建,位于拉萨之南三英里处,依山建筑,层楼四布,金塔累累,乃为西藏寺院势力最大的一座,也是今日世界最大的一座僧院。全寺…

《西藏佛教史(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