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align="left">二七
此表藏傳的六七○部之中,漢譯僅出七五部,而其竟有五十九部是唐宋時代所譯。此可分四項說明其重點如下:
(一)龍樹的本論有二部,即是《七十空性論》與《中觀論》並重,漢譯則僅出《中觀論》;注疏龍樹之學的佛護及月稱二大論師之作,漢譯竟未獲一見。(現在已有演培法師于一九六二年出版了月稱的《入中論頌講記》)
(二)無著所宗的慈氏五論,漢譯則缺其二。(現在僅缺其一,已見本節注四)
(叁)在因明方面,紹世親之業者爲陳那,其在藏傳之中有九部,漢譯僅出四種:《因明入正理論》、《因明入正理門論》、《觀所緣緣論本頌》及其釋,前兩部尚題爲商羯羅主造。至于繼起推衍因明之學的大家法稱論師,漢譯竟一無所聞。
(四)關于密乘的解疏成就訣儀軌術要等,漢譯所缺者尤多。
從藏漢勘同具缺之中,亦可見出西藏佛教正是受著印度晚期佛教的時代影響。月稱與法稱以及密乘的無上瑜伽,都是在中國唐代以還,始出現于印土,傳入西藏,遂成爲其一大特色。例如西藏所傳印度顯乘論典的作者,約有二百家,漢土所傳僅得二十七人而已。(本目所用資料,系出于《西藏佛學原論》五一─五五頁)
注解
注一、毗昙七部論詳見《印度佛教史》第六章第二節所舉的《發智》、《六足》等七部論。
注二、「大乘儀」的藏文原義爲「車軌開啓者」,是指開創大乘宗派根本思想的大師。本來僅有龍樹及慈氏二人,布頓增入牙軍與陳那,其實牙軍主無性無相之說,不出龍樹中觀範圍;陳那是無著再傳,不立外境之說,仍屬無著嫡裔。所以在宗喀巴所著《現觀莊嚴論金鬘疏》中,對此布頓的四儀之說頗表反對。
注叁、龍樹六論是指《七十空性論》、《中論》、《六十如理論》、《回诤論》、《廣破論》、《假名成就論》(此論藏土未傳,或有以《寶鬘論》代替者)。
注四、
(一)慈氏五論是指《現觀莊嚴論》、《大乘經莊嚴論》、《辨中邊論》、《辨法性論》、《續上師論》,此中一及五的兩種無漢譯本,西元一九四二年已由法尊法師將第一種譯出。
(二)無著五地即是漢譯稱爲慈氏所傳《瑜伽師地論》的〈攝本地分〉等五分,西藏傳則謂出于無著的〈根本諸地〉、〈攝抉擇〉、〈攝事〉、〈攝異門〉、〈攝釋〉;所謂「二攝」是指《阿毗達磨集論》與《攝大乘論》。
(叁)世親的「八支」是指《唯識叁十論》、《唯識二十論》、《五蘊論》、《釋軌論》、《成業論》、《大乘莊嚴經論釋》、《辨中邊論釋》、《緣起經釋》,此八支漢藏兩譯勘同。
注五、
(一)法稱的「七支」是指《正理一第滴論》、《量決定論》、《量釋論》、《因論一滴論》、《觀相屬論》、《論議正理品類論》、《成他相屬論》。
(二)「七觀」是指《觀所緣頌》(陳那)、《觀叁世頌》(陳那)、《觀聞》(善護)、《觀量頌》(法勝)、《小本觀量論》(《觀量頌》的節本)、《觀破他頌》(善護)、《觀相屬論隨順論》(商羯羅難陀)。
(叁)「八成」是指《成就一切智頌》(善護)、《成就外義頌》(善護)、《成就破遣論》(商羯羅難陀)、《成就彼世間論》(法勝)、《成就剎那滅論》(法勝)、《成就唯識性論》(寶作寂)、《成就相屬論》(商羯羅難陀)、《成就因果性》(智吉祥友)。
(四)「七重疏」是指對于法稱七支的釋論,其中包括法稱自釋在內,另有帝釋慧、釋迦慧、慧作護、勝者、商羯羅難陀、日護、夜魔梨、律天、寂護、法勝、蓮華戒、勝友、阿祇陀等所作之釋論。這些因明論書,中國均未傳譯。
第二節 西藏佛教的寺院與法物
西藏的寺院
西藏既爲佛國,故其寺院之數極多,有謂:「著名大寺,凡叁千余,尋常寺院,不可勝計,招提蘭若,無地無之。」(李翌灼《西藏及蒙古之佛教》二九頁)這可能有些誇大。據管理西藏宗教事務的大仲譯然巴氏囗述,西藏全境有寺院一千七百余所,喇嘛人數約五十萬(吳忠信《西藏紀要》五一頁)。人民解放軍進入西藏時,乃爲二千四百六十九座寺院和十一萬多的僧尼(《邊疆論文集》一叁四六頁)。
西藏寺院的建築,通常是在居高臨下、景色宜人之處,面向東,最好寺前能有一潭湖水。大寺院有若一座小城,房屋成排陳列,高兩、叁層。由于藏土木材稀少,建材多系石塊及磚,一般爲平頂屋,底層無窗,通常用作儲藏室,通往寺院的路上,幢幡成行,並有各種小塔及刻經石版。
現在將其著名的八座寺院略介如下:
(一)桑鸢寺:有譯作桑耶寺,位于拉薩東南約叁十英裏的雅魯藏布江北岸。此寺爲吃[口*栗]雙提贊王,在寂護與蓮華生大師指導下建成。寺中包括一座大殿、四大學院及其他建築,四周圍以高牆,環繞長約一英裏半,其上有磚塔約一千零叁十座,正殿大佛像,高達十英尺,寺中所供佛像,大多純金鑄成,並且飾以珠寶,佛前供器,亦幾全爲金銀所造。所住僧侶約有千人,原爲紅教道場,迄至民國二十九年(西元一九四○年)以後,始由黃教高僧住持。
(二)布達拉寺:又名布達拉宮,原爲藏王松贊剛布(棄宗弄贊)所建的宮室,唯因曆經變亂,舊時原貌已不複存。現在的布達拉寺,乃爲第五世達賴喇嘛所重修,但也並非完成于他的一代,乃于明莊烈帝崇祯十四年(西元一六四一年)動工,曆時達六、七十年始竣全功。它建于拉薩之平地一座小峰的布達拉山上,寺址廣及山之一半,由無數殿宇組成,緣山建築十叁層的高樓,中間金殿叁座,殿前金塔五座。第十叁層的最高點爲九百英尺,比羅馬聖保羅大教堂頂上的金色十字架,尚高出七十英尺,見了像這樣偉大的石材建築物,誰還敢說西藏是個文化落後的地區呢?
(叁)大昭寺:相傳是藏王棄宗弄贊爲尼泊爾公主波利庫姬而建,用以供奉公主帶去的經像。此寺位于拉薩,坐東向西,樓高四層,上有金殿五座,欄杆殿宇皆系銅質鎏金。中殿供文成公主由中國帶去的釋迦像(兩位公主所帶的佛像,後來被對換供奉)。有棄宗弄贊及兩公主的塑像。
(四)小昭寺:相傳是棄宗弄贊王爲唐文成公主思念中國而建,位在大昭寺北約半裏處,坐西向東,樓高叁層,上有金殿一座,內供尼泊爾公主帶去的阿閦金剛像及多羅尊女像。
(五)甘丹寺:此寺爲宗喀巴大師所建,位于拉薩東北約二十五英裏處的旺古爾山,其形勢同于布達拉寺,經樓及佛殿之莊嚴則似大、小昭寺,寺內供有許多著名聖像,例如愛染明王等的雙身像、安樂佛像、彌勒佛禅坐像,彌勒之旁爲宗喀巴大師本人等量的雕像。最受瞻仰的則爲宗喀巴大師的舍利塔,供于此寺正殿,由大理石及孔雀石(俗名松綠石)建造,上覆金頂,內置純金塔碑,大師遺體做端坐狀,上覆的五衣均附有陀羅尼偈。寺中另供有死主閻摩(Yama Rāja)即是主理死亡的神。此寺的住持繼承,與另外的兩大寺一樣,系由本寺及色拉與哲蚌叁大寺推選高德喇嘛升任,而非呼畢勒罕轉世。常住僧侶達叁千叁百人。
(六)哲蚌寺:此寺爲宗喀巴的及門大弟子斂欽所建,位于拉薩之南叁英裏處,依山建築,層樓四布,金塔累累,乃爲西藏寺院勢力最大的一座,也是今日世界最大的一座僧院。全寺…
《西藏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