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此新字颁行天下,直用到顺帝由内地退还漠北之后。成吉思汗以来蒙古人所用者为塔塔统阿所授的畏兀儿字,故称发思巴所制者为新字,字方形,颇似土蕃字,字仅千余。
正由于元世祖尊信发思巴,封为DB法王,以西藏十三万户酬庸发思巴为供养(至元十二年,西元一二七五年,发思巴返藏,途经青海、西康、前后藏,调查各地户口,总计十三万),实际是以藏地视同郡县,设官分职,由发思巴以宗教领袖而兼掌西藏的政权。于是帝师的命令与元帝的诏敕,在藏土同时并行,这就是政教合一制──若以加封帝师而言,乃始于发思巴的叔父萨迦派四祖──从此建立萨迦王朝,直到元顺帝至正五年(西元一三四五年),始为迦举派所夺,先后统治西藏约近百年;每一帝师圆寂,即由同派的继承人嗣位。同时也在京城广建精舍寺院,以为东来喇嘛行馆,上至皇帝、宗室、后妃,下至大臣、士庶,对于西藏佛教,莫不膜拜皈敬。因此,喇嘛教即遍行于中国及蒙古各地。
发思巴的弟子胆巴,也是一位天才神童,十多岁即已精通诸种密教坛法,后去印度求法归来,神异卓著,来中国后亦被元世祖尊为国师。
据《元史》所载,此后由西藏来的大元帝师,依次是达尔玛巴拉实哩、伊特札实琳沁、策喇实巴鄂尔嘉勒、札克嘉勒灿、多尔济巴勒、桑节札实、衮巴勒藏布、班珠尔戬藏。
元朝最后的皇帝为顺帝,受其封为帝师的是伽璘真。顺帝昏庸,惑于秘术,耽于淫乐。据《元史》称,平章政事哈嘛,使其妺夫秃鲁帖木儿劝西藏僧人于帝前行运气之术,名为「演揲儿」(意为大欢喜或大喜乐,即是男女交接之术的无上瑜伽法),伽璘真即因达此秘法而被封为帝师,并任喇嘛僧侣为司徒,各取良家三、四名女子,称为供养。顺帝溺于此术,他的诸弟及宠臣也在帝前男女裸处,并将该处呼为「吐即兀该」(意为事事无碍)。佛教之弊,因此达于极点。
又据《元史》所载,由于喇嘛教的盛行,以及政治上的优待庇护,致使喇嘛横行不法:盗墓、杀人,或受美女及宝物的贿赂,或私庇人民不输公赋。这些都是萨迦派卷入政治权力以后的劣迹。
萨迦派没落之后,即有迦举派在西藏建立「舍塔王朝」,直到现代尚存于西康、不丹、锡金、尼泊尔及拉达克等地的红教喇嘛,便是古迦举派的支派。此派有一小支叫作哈宗派(Lha-tsun-pa),系由于拉萨东南的贡巴之喇嘛哈宗(本名Kun-bzaṅ-rnam-rgyal 西元一五九五─一六九?年),到锡金树立教团,直到现代,此派在锡金拉卜楞(Labrang=Bla braṅ)寺的大喇嘛,被尊为「守护主」,除了作为该国教团的领袖,对于政权亦有很大的影响力。其僧徒则大多带妻。
不丹的佛教,也是迦举派下的一小支派,系于西元十七世纪自西藏的南部传入,称为南方派(Lho-ḥbrag-pa),此派教团的领袖被尊为「喇嘛宝王」及「法王」,第一世带妻,以后均守独身,享有政权,以至于今,他的寺院即是不丹的王宫。
迦举派下迦尔玛派第九代喇嘛虽于清世宗雍正三年(西元一七二五年),受锡金王礼请前往,自建寺院,然其后来的势力极微。唯其于明庄烈帝崇祯八年(西元一六三五年)起而推倒「舍塔王朝」的藏巴汗,也是迦尔玛派的人。
明朝的喇嘛教
明代对乌斯藏的政策,承袭元代的旧法,因其俗尚,崇其宗教。据《明史外传》所载:「洪武之初,太祖惩于唐世吐蕃之乱,思所以制御之者,惟因其俗利用僧弟,使之化导以为善,乃遣使广行招谕。又遣陜西行省员外郎许允德使其地,举元之故官赴京师,而拟授以职。于是乌斯藏之摄帝师『喃加巴藏卜』,先遣使朝贡至京师。太祖喜而赐红绮之禅衣及鞋帽钱物。」
但是,自元朝中叶迄明朝末年,西藏在政治上已由统一而形成部落分立的局面,所以明朝在对藏政策的实行上,也和元朝有了若干变更。元朝是以喇嘛中最高位之一人,尊为教主,中央集权,管辖全藏。明朝则将各派僧人的权力分割统治,一则由于萨迦派已趋于没落,二则萨迦派本与退守漠北的元朝亲密,故而另外提升第二位喇嘛,与萨迦派大喇嘛,并治藏地。在明太祖之世,即封了四位大喇嘛,予以同样的地位和特权。
及明成祖即位(西元一四○三年),喃加巴藏卜已圆寂,乃对西藏七位大喇嘛,皆封以「王」的尊号,例如封迦举派大喇嘛为DB法王西天大自在佛,另封大乘法王及大慈法王等。
终明之世,被封为法王者八人,授西天佛子者二人,尊为灌顶大国师者九人,灌顶国师者十八人。并制法王以下圆寂后,封号由其法嗣承袭,每年朝贡一次。
明初即有改革家宗喀巴的新甘丹派兴起,但对明朝政府,影响无多,故受封为王的大喇嘛,多为各红帽派僧侣。到了明神宗万历四年(西元一五七六年),受封于明室的顺义王俺答汗,始迎第三世达赖至蒙古弘化,黄教的教化遂伸入大漠南北。
清朝与喇嘛教
由于第三世达赖,东来甘、青、绥、宁一带说法,感化了青海和河套的蒙古部族,致使一生用兵的俺答汗,率先皈依了黄教,偃武信佛,从此而使元顺帝退归漠北后即告中绝的喇嘛教信仰,再度传入了蒙古各部族。
因为清朝的西藏佛教与蒙古各部族,有很多关涉,故在此处先当介绍蒙古主要的各部在当时分布的状况,现列一表说明如下:
┌漠南蒙古┐
│漠北蒙古│
┌东方┤喀尔喀部├鞑靼诸部
蒙古诸部┤ └科尔沁部┘
│ ┌都 尔 伯 部──土尔扈特部之北
└西方──西蒙古之厄鲁特诸部┤土尔扈特部──准噶尔部之北
│准 噶 尔 部──天山北路之大部
└和 硕 特 部──准噶尔部之东,乌尔木齐之附近
据《圣武记》所载,因达赖一世根敦珠巴,本为西藏王室的后裔,遂因利乘便,集国王教主于一身,渐使黄教掌有政教大权。实则第一世达赖之际,西藏各地,主要仍为红教诸法王分治局面,达赖纵有政教之权,亦不过是局部。要到第五世达赖之时,由于游牧于乌鲁木齐(迪化一带)的蒙古和硕特部,在明末之世,移牧青海,首领固始汗,将其势力伸至康藏地方,他使第巴桑节奉第五世达赖居住前藏,由迦尔玛派红教的拥护者藏巴汗统治后藏。旋因第巴桑节向固始汗控诉藏巴汗虐待部众、毁灭黄教,乞师诛讨,固始汗即于清世祖顺治二年(西元一六四五年)出兵攻灭后藏的藏巴汗,将后藏的札什伦布寺交给达赖之师班禅居住。固始汗虽使其子达颜汗留居后藏,管辖西藏政治,因其尊信达赖,所以,前藏政治仍由达赖座下的大臣第巴桑节主持。此为黄教统一西藏之始,亦为达赖与班禅分治前后藏之肇始,也是蒙古人为西藏藏王统治西藏之始。
第五世达赖之于清朝的接触,最先是在清太宗崇德七年(西元一六四二年),达赖遣使至盛京(今之沈阳),贡表称「曼殊舍利大皇帝」,有谓「满洲」之名,即由曼殊的转音。清廷亦遣使报聘,并称达赖为「金刚大士」。清顺治九年(西元一六五二年),五世达赖至北京入觐,清廷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普通鄂济达赖喇嘛」,此为黄教在西藏向中国政府取得合法的法王地位之始。不过,当时的达赖,虽为政教最高领袖,他的实际权力仍在于教务而不在政务,政治实权仍操之于第巴桑节之手。第巴桑节遂「挟天子以令诸侯」,以达赖之名而推行政令,故当五世达赖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西元一六八二年)圆寂,第巴桑节密不发丧,并以达赖之名请准清廷封他为土伯特国王,而与固始汗在西藏继立的孙子拉藏汗对立。到了康熙三十五年(西元一六九六年),清廷获悉达赖已圆寂之后,第巴桑节乃密呈经过,并谓六世达赖已十五岁,名为罗卜藏仁清札阳嘉穆错。旋因拉藏汗袭杀了第巴桑节而另立伊西嘉穆错,于是闹成真伪两个达赖的局面。此事为第巴桑节所勾结的西蒙古准噶尔部不满,故到康熙五十五年(西元一七一六年),拉藏汗又为准噶尔部的策旺阿拉布坦袭杀,复以拉藏汗所立的六世达赖为伪,故在青海的藏族中另立罗布格桑嘉穆错,在青海坐床。结果是以第巴桑节所立者为六世,青海所立者则于清军打败准噶尔部之后,在康熙五十九年(西元一七二○年)于拉萨正式坐床为第七世,有的记载仍以此为第六世。
此一乱事平定之后,即以拉藏汗的贝子康济鼐掌前藏,台吉颇罗鼐掌后藏。清世宗雍正帝即位后,舍其潜邸为喇嘛寺,即是北京的雍和宫,表示其对西藏佛教的尊崇。及雍正二年(西元一七二四年),康济鼐遇害,清廷平乱之军尚未到达,乱事已为颇罗鼐平定,因其有功,被封为郡王,总理前后藏事,清廷遂留正副大臣二人领川陕兵二千人驻藏,此为设置驻藏大臣之始,亦为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完成。
至清高宗乾隆十二年(西元一七四七年),颇罗鼐卒,其子朱尔默特继位,竟于乾隆十五年(西元一七五○年)欲藉准噶尔部之助而谋叛乱,结果为清廷驻藏大臣傅清等所杀,傅清等亦死于朱党之手,清廷乃命四川总督策楞,率兵入藏讨平。从此清廷的对藏政策一变,不再颁赐汗、王、贝勒、台吉等的封号;改设四噶布伦以分掌藏政,而由达赖总理全局。于是,政教合一制,又告恢复。清廷的驻藏大臣,则处于监督的地位。
正当第六世达赖闹着废立真伪之阶段,藏中的精神领袖乃由第五世班禅担任,受清廷之命,移驻前藏,并遥领后藏政教事务。康熙三十四年(西元一六九五年)班禅应召至北京,颇受清帝厚遇,并加以「额尔德尼」的封号。
乾隆四十四年(西元一七七九年),第六世班禅入京,由于乾隆帝亦皈依了班禅,亲受教义,皇族大臣及妃嫔太监等亦都敬之如佛;且其由藏来京,沿途所受供养的财物亦极多。不幸竟于次年因患痘而圆寂于北京,他的俗兄仲巴呼图克图,遂奉其遗骸及巨资西归,因为未将财物分给他信奉…
《西藏佛教史(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