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西藏佛教史(圣严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有显著的事实,例如以往拉萨附近的农村,庆祝收获时,供佛祭神,现在却改用毛泽东及刘少奇的图像取代了佛像。

  再说,西藏人也分有三大族类:

  (一)藏巴,又作博巴(Bodpa),这是居于西藏本土的人,也就是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农民及北部牧人的名称。

  (二)康巴,旧作喀木(Kham),其意为西康人,他们身材高大,故在各大寺中的警卫喇嘛,多选此族的人担任,其主要分布于西康,兼有移向雅鲁藏布江河谷居住的。

  (三)安多,旧称唐古特,亦作阿木多(Amdo),此原为蒙古对藏人的通称,后用作甘、青、川地区藏人的专称。

  

  天然地势及政治区分

  凡是河流纵横的地方,必可产生人文荟萃的文化,西藏也是一样。西藏境内最富庶的区域,是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之间由西东下的藏南纵谷,也就是雅鲁藏布江的河谷流域。此为藏境第一大河,长约四千英里,其支流很多,例如流经江孜及日喀则的年楚河及经由拉萨的拉萨河,都属之。唯有在日喀则上游的拉孜,是藏南纵谷的气候分界线,拉孜以东,高原性的草原到处可见,且河流又多,故宜于农牧兼营;拉孜以西就只有宜于牦牛和绵羊生活的山牧地区了。

  西藏的河流分为四大系。上述的雅鲁藏布江是印度恒河系的最大支流。藏南纵谷的西部,有狼河、象泉河、狮泉河,会流于扎锡冈城,西北流经喀什米尔而入巴基斯坦;又有导源于玛那萨罗沃池(大概这就是佛经中的阿耨达池)的狼楚河,流入萨特利日河而汇归印度河;故此诸河均为印度河系。西藏东部,尚有发源于布喀池的喀喇乌苏江,下流入西康,至云南,经缅甸而入海,是为怒江系。西藏北部为内陆河系,例如天池(即是腾格里湖)及奇林湖,都是著名的大湖泊。

  西藏地区虽大而人囗稀少的原因,乃系藏北高原的广大地区,多在雪线以上,且其山岭与盆地,又重重阻隔,跋涉困难,故其南部仅有夏季藏族的山牧,北部亦只有回族的进山狩猎,大部地区是杳无人迹的旷野。

  有人居住的地带,在清代,除了安多之外,将西藏分为三个政治区域,共为六十六个宗(等于内地的县):

  (一)卫,即是前藏,此由藏南的江孜,向藏北画一条略向西倾的直线。首府设于拉萨,统辖三十个宗。

  (二)藏,即是后藏,以日喀则为首府,统辖二十六个宗。

  (三)阿里,此由尼泊尔边境近西端向北画一条弧线至喀什米尔,统辖十个宗。

  

  西藏的宗教基础

  根据西藏人的传说,认为他们的祖先,是观世音菩萨化身的猴子,他攀越过喜马拉雅山,于雅鲁藏布江畔,跟一个女魔结了婚,住在孜塘深山里的山洞里,世代连绵,他们的后代便是西藏人。因此,藏胞将其古代的名王以及现在世世转生的达赖,都视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观音本住于印度南方的普陀洛迦山,故将他们的政教中心名为布达拉宫,即是普陀洛迦的转音,他们以为西藏是一朵莲花,布达拉宫即是莲花中心的莲台,住的就是观音的化身。

  从这传说看来,西藏老早就是佛化的地区了。其实不然,这个传说的出现,当在佛教盛行之后,最早不出中国的隋唐以前。这是在佛教输入西藏之后,西藏即以印度文化为主流的时代才有的观念。因为这个圣猴的故事,发源于印度史诗《罗摩所行传》(Rāmāyaṇa)。

  西藏地接西亚,而在西亚及东北亚草原区域或游牧游猎的族群中,有一种共同的信仰,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的信仰,巫在西伯利亚人的囗里,称为「萨满」(Shaman),所以宗教学中称这一系的信仰,谓萨满教,它以西伯利亚为中心,而向四周伸展,蒙古、满洲、新疆(畏兀儿)、西藏等相同生活方式的民族社会中,均曾接受过它的信仰。

  萨满教是集幻术及符咒的大成者,它有巫的功能,也有中国道术的威力;它能治疗疾病、占卜休咎、祓除邪祟、求雨禳灾。但它为一般巫所不能者,便是大场面的降神。西藏的原始信仰称为棒教(Bon),Bon即是蒙古语巫师的意思,可见棒教乃系萨满教的一支,在佛教初盛于西藏不久,即由于棒教徒的嫉妒,而有信奉棒教的朗达磨王毁灭佛教。后来佛教复兴,棒教归化于佛教,以佛教充实棒教,便成了黑教;佛教同样也吸收了棒教的成分,成为喇嘛教的特色,迄大陆建立政权之前,西藏佛寺的喇嘛们,仍有降神的佛事。那是密教的长处,印度的密教将印度教的神摄为佛教的护法,西藏的喇嘛教,则将棒教的神摄入于佛教中来。

  因此,据西藏学者丘斯克尼门(Chos-kiy-ñi-ma)的研究,棒教在西藏的历史,也分三个时期:

  第一期为原始的棒教(ḥjol-bon):此期的棒教师,尚无特定的精灵崇拜的仪式,也没有完整的教义可述。

  第二期为混杂的棒教(ḥkhyar-bon):此期因有三位僧侣自迦湿弥罗入藏,为吉利贡干普(Gri-gum bcan-po)王举行了死者的仪式,所以又被称为坟墓的棒教。

  第三期为变革的棒教(bsgyur-bon):这是受了佛教的影响之后,棒教的内容产生变革而重新发展。

  

  第二章 前传的西藏佛教

  

  第一节 西藏佛教的源头

  

  印度的晚期佛学

  西藏佛教史的分期,一般均以朗达磨王的法难为界,法难之先称为前传,法难之后称为后传。

  西藏佛教的传入初期,虽有从印度移入及中国移入的两系,但在未久之间,中国系的即从西藏退出,唯印度系的一枝独秀。

  印度佛教也分有原始、小乘、大乘的三阶,大乘佛教又分有早、中、晚的三期,此在印度的佛教中已经介绍。所以,同为传自印度的佛教,中国系的是迄中期大乘为中心的大乘显教,西藏系的则是以晚期大乘为主干的大乘密教。因在中期大乘之世的印度,密教尚未开展,密教的隆盛,主要是在波罗王朝偏安期间(西元六○○─一一三九年),它的源流,则应自世亲菩萨以下开始,世亲的年代约为东晋元帝大兴三年至东晋安帝隆安四年(西元三二○─四○○年)。因此,所谓晚期大乘,相当于中国自东晋时代直到南宋时代,历时约八百年之久。此其间印度佛教经过多次的嬗变,初后颇多不同。其初二百余年,学派纷纭,显密异趣,而与昔来一贯的学风殊异;其后五百余年,唯有密教由激扬而至于灭亡了。故将前者称为分化期,后者称为衰颓期。西藏佛教的输入,便在后面的五百余年之间,可是,密教为主的大乘佛法,并非不要显教的基础,所以,介绍西藏密教,仍须从世亲的传人说起。

  

  世亲的四大传人

  这一节的叙述,我将依据吕澄所著《西藏佛学原论》为主要的参考资料,吕氏所用的资料,乃系取自藏人多罗那他(Tāranātha)的《印度佛教史》,该书成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西元一六○八年)。恐有掠美之嫌,故先说明。

  世亲在印度佛教的思想史上,乃是一位空前绝后的大菩萨,以他一人而集大乘佛法的大成,他的博大精深,以致在他之后的学者,竟无一人能够通盘继承。因此,他有四大弟子,分传四个系统。

  (一)由安慧传承毗昙学:安慧生于南印度,据说他于世亲的著书,无不重疏,但他特精毗昙,西藏传其详释《俱舍论》,汉土也说他合糅《杂集》。他的弟子月官,是东印度人,对于一切声明、经、咒,无所不悉,后住那烂陀寺,遍造五明诸论,广弘《十地论》、《月灯三昧经》、《四十华严经》、《楞伽经》、《般若经》,造释千部。安慧的再传弟子,则有宝称。同出于安慧门下的另有广释《俱舍论》的满增,再传则有胜友。胜友后入西藏。

  (二)由陈那传承唯识因明:陈那生于南印度,历住那烂陀寺及欧提毗舍,相传他熟持之经达五百种,无不融合。著述繁多,不下百部。后将他自着的唯识因明诸书,编辑剪裁,成为《集量论》,此乃因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一传弟子是护法,也是南印度人,通晓内外宗义,辨解自在,纵横无碍,讲说注疏,尤以依于唯识宗义解释中观的《四百论》,最为著称。护法的剃度弟子法称,善解三藏,熟诵经咒凡五百部;后又从陈那的另一弟子自在军,受学《集量论》,悟解等同陈那,故为《集量论》作的释论,详略共达七部,又使他的弟子帝释慧为他的释论作释,故到此时,唯识因明之学,已达极峰了。

  (三)由德光传承律学:德光生于摩偷罗的婆罗门族,淹贯三藏而于各部律论的成就最高,当他住于摩偷罗的阿伽啰弗利伽蓝之时,共住比丘达于千数,莫不律仪清净。他着有《律经》一部,通释毗尼要义;又注说一切有部戒本,而被后起诸家,仰为准则。

  (四)由解脱军传承般若学:解脱军(Aryavimuktisena)生于中南印度之间的日婆罗国附近,学般若于世亲之门,又曾问义于僧护。因修般若观行,以《般若经》经文与慈氏的《现观庄严论》(Abhisamayālaṃkara-nāma)不尽符合,得梦慈氏,遵嘱而寻见由南方请来的二万颂本的《般若经》,全与《现观庄严论释》相应。于是畅演《无自性义》而为《现观庄严论》注解。《无自性义》是僧护、龙树学的思想,但是解脱军阐扬的《现观庄严论》,却为瑜伽学的祖师慈氏所作。所以他为瑜伽行中观学派(Yogācāra madhyamika)的人。

  以上四系的余绪,均为后来的西藏佛教所吸收:安慧的俱舍学;陈那,特别是法称的唯识因明学;德光的有部律学;解脱军的瑜伽为中心的般若学。此即构成了西藏显教大乘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大部分。若比之于中国系的大乘教典,《俱舍论》虽有翻译,但不受普遍的重视;因明确也略有译介,但是《集量论》和法称的《七论》则付之阙如;有部律由义净三藏译出后并未有人弘扬,因已先有《四分律》了;至于《现观庄严论》及解脱军的《无自性义》注释,中国一卷也没有译出。

  

  中观派及第三系

  在《印…

《西藏佛教史(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