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西藏佛教史(圣严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度佛教史》中已说到,龙树(Nāgārjuna)及提婆之世,中观学派尚未成立,到了提婆传龙友,龙友传僧护,僧护之下出了两位大弟子,各执一说,分成两流,出现了中观学派。

  佛护生于南印的呾婆罗国,受龙树宗义于僧护之门,修习专精而得胜智,故于龙树及提婆诸书,多所注释。他的名著是依据《无畏论》而写成的《中观论释》。他的弟子为莲华觉,再传便是极受西藏佛教尊崇的月称(Candrakīrti)论师,着有《入中论》(Madhyamakaavatāra又作《入中观论》)等书。

  清辨也是生于南印度,出身于摩赖耶罗王族,与佛护同门,却于佛护去世后,对佛护的遗着展开攻势,最有名的就是他的《般若灯论》。因而一时成为中观学派的泰山北斗,此对后来的西藏佛教,也有莫大的影响。

  现在再介绍第三系,即是瑜伽及中观之外的别出一系。因在当时,清辨破佛护,乃为同一系统门内之争。瑜伽派的安慧为《中论》作释,清辨的弟子又起而非难;稍后,又有安慧的弟子月官,找着中观派的月称论辩;另有安慧及德光的弟子德慧,站在安慧的立场攻破清辨,清辨的弟子三钵罗睹陀,便起而与德慧论争;尚有护法的弟子提婆湿罗摩,注《中论》而破月称。这都是瑜伽与中观的两派之争,焦点则仅在于对龙树《中论》解释的立场不同而已。后来,清辨中观系的三钵罗睹陀的弟子有室利崛多,再传则有智藏与寂护(Śanta-rakṣita),寂护便是前传西藏佛教的第一位大师;瑜伽系的月官及法称之说,传于律天和无性,两家的门户相争,更同水火之不能相容。但是,另有一位寂天论师,兼采龙树、无着的两家之学,却不自入于那一系统之中。寂天本为苏罗悉陀王子,避位至中印度,从那烂陀寺上座胜天出家。胜天的学系不明,他继护法之后住持那烂陀寺。寂天从胜天受学而自得三昧,着有《集菩萨学论》、《集经义论》,而以《入菩萨行论》(又作《入菩萨行》、《菩提行经》流传最广。考察寂天的思想,乃是以中观为主而抉择瑜伽的学者。他对后传西藏的佛法也有很大影响,例如阿底峡(Atiśa)的思想之中,论到戒增上学的菩萨戒时,除了依于《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戒品〉,即用寂天的《入菩萨行论》。

  到此,我们可将西藏佛教源头的印度三系人物之传承关系,列表如下:

  ┌满增─胜友

   「慈氏─无着─世亲┬安慧┼月官─宝称

   │  ├德光─德慧

   │  │  ┌ 提婆湿罗摩

   │  ├陈那┬护 法┼ 法称

   |  │  └自在军┘

   │  ├解脱军

   │  ├佛护─莲华觉─月称

  龙树┼提婆─龙友─僧护┤

   │  └清辩─三钵罗覩陀─舍利崛多┬智藏

   │     └寂护

   └────────────胜天─寂天

  

  衰颓期的印度佛教

  在世亲以后的印度佛教,由于瑜伽和中观的自相论争,抵消了对外的摄化,外道日益兴盛,不得已而摄取外教之物以成密乘的佛法,佛法的观念越来越高调,生活则越来越流俗,门内越是强调降伏外力,实际上却日渐被外教吞没。

  据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说,即当龙树、提婆、无着、世亲、陈那、法称之世,大乘诸师,固属胜者,但论其僧众数量,则远逊于声闻众。实则此期的小乘势力,也较往昔衰退很多,十八部中,仅余少数部派传通而已。到法称之时,东印、南印,均以外道跋扈而佛法遽衰;月称之际,由于外道凌逼,那烂陀寺的一般讲学者,皆不敢公开而改在堂内讲说。可知世亲以后的二百余年之间,佛法已在日渐衰落之中。

  此后,各显教论师,均入于密乘,以超岩寺为基地的偏安五百年中,所见者,乃为瑜伽密与无上瑜伽密的发展而已。西藏地接印度,故当印度佛教受到毁灭之际,大师们由尼泊尔及迦湿弥罗而入西藏者不少。所以,西藏佛教的系统是属印度晚期的大乘密教,密教之特受西藏民族所欢迎者,则由于西藏原有棒教的基础。密教既能摄纳印度的外道,进入西藏之后,自然也就使得棒教归向。其间所不同的是印度外道已有相当高的神学基础,故以其传统势力的地位而至骎驾乎佛教之上,终因回教入侵而将佛教流放于印度之外。西藏的棒教,虽亦曾一度挟传统的势力摧灭佛教,但它本身没有理论基础可资立足,所以终被佛教同化。

  

  第二节 佛教的输入

  

  最早的传说

  根据传说,西藏之有佛教,为时很早,早在中国周赧王二年(西元前三一三年),即有一位中印度王子,名叫出士夫地,因被邻国打败,东走雪山,到达西藏边境,先后遇到西藏的有德之士十二人,问他来自何处?他仅以手指天,又见他的相貌举止与众不同,遂以为天神下降,便扎木舆,将他肩回部中,拥为藏王,号为聂赤赞普,此为西藏王统之始。同时此王建立佛寺于卡伊兰(Kailāsa 冈底斯)山之麓,从事佛陀教义的阐扬,故其亦为西藏输入佛教之始。

  后来传了二十多世,到了陀朵[口*栗]思颜赞(Thothori Nyantsan)王时(当中国东晋之世,西元三七一年),突有四箱,自天降于宫殿楼顶,众皆不知何物。适有五位僧人自印度来,开启四箱,知为《宝箧庄严经》、《百拜忏悔经》、《六字大明宝玉刻》(即为唵嘛呢叭[口*弥]吽 Oṃ Maṇi Padme Hūṃ)、黄金宝塔,以及紧陀摩尼香等。同时又闻空中说话之声:「自兹当俟五世,始晓此事。」国王虽不知此话的意思,总觉得这些天降宝物,应该修供奉祠,遂置于宫库,王由此福业功德,享寿百二十岁,并致国泰民安。

  又过了五世之后,即为弃宗弄赞王出世,他在十三岁时便继王位。此王约生于隋炀帝大业十一年(西元六一五年),或者更早四十多年。据说他的容貌如玉,美好秀绝,额前现有「阿弥陀佛」梵字。当他继位之后,便思念他的国土中,为了利益众生的事,需要佛像礼拜,正作念时,王的心中忽即化现一僧,为王求得十一面观音像。

  王又思念,须出一位大灌顶者,正深思时,即有普贤菩萨启请了阿弥提婆(阿弥陀佛?)同触王首,为之灌顶。由此便现了许多不可思议的神变,生出许多不可思议的稀有之相,故其威力所被,四方震动。

  以上三点,虽为传说,但到弃宗弄赞王时,「威力所被,四方震动」,确为事实,佛教输入之可以确证者,也在此时。故于传说之中未必没有若干史实的成分。

  

  弃宗弄赞王与佛教

  一位在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后,最后从拉萨走出来的西方人─宁康德(Amaury de Riencourt)在他所著的《西藏见闻录》中说:「藏人本来是世界上最为悍勇好斗的人,他们若不是以坚强的信仰,自制住原始的本性,一旦从世界屋脊上冲下来的话,亚洲撼怖,全球震慑。」

  为什么他会如此说?因为在佛教未化西藏之前,就出了弃宗弄赞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名王,有人将他在西藏史上的位置,比诸欧洲史上的查理斯大帝,我看他也有类似印度史上的阿育王处。当他即位不久,先将邻近的各西藏酋长征服,然后屡次举兵远征。他曾侵入蒙古南部,又向中国交涉。因在唐太宗时,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唐之公主,弃宗弄赞也做同样要求,唐太宗不允,他便率兵进攻吐谷浑。《旧唐书》卷九六〈吐蕃列传〉中的记载是这样的:「吐谷浑不能支,遁于青海之上,以避其锋,其国人畜,并为吐蕃所掠;于是进兵攻破党项及白兰诸羌,率其众二十余万,顿于松洲西境。」最后吐蕃虽为唐军所败,但他仍来求婚,唐太宗遂于贞观十五年(西元六四一年),将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这便是中国史上所称的吐蕃入寇。此时,在中国与西藏间所住的蛮族均为此王征服。同时,到了贞观二十二年(西元六四八年),更有力发兵,协助唐使王玄策,讨破中天竺。他在对唐用兵之前,已经征服了南方的尼泊尔,娶了尼王的公主波利库姬,而且席卷缅甸,使之臣服。如果西藏史上多出几位这样的国王,亚洲的历史,必已大大地改观了。好在此后的西藏,接受了佛教的熏陶。

  当他与尼泊尔及唐室通婚之后,接触到了中印两国崇高的宗教和文化;尤其是佛教,给他的感化力最强。所以他依据佛教的思想,颁订了十善及十六要律的民众守则。

  所谓十善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两舌,六不恶囗,七不绮语,八不贪欲,九不瞋恚,十不邪见。

  所谓十六要律是:一要虔信佛教,二要孝顺父母,三要尊敬高德,四要敦睦亲族,五要帮助邻里,六要出言忠信,七要做事谨慎,八要行为笃厚,九要钱财知足,十要报德酬恩,十一要如约还债,十二要斗秤公平,十三要不生嫉妒,十四要不听谗言,十五要审慎言语,十六要处事宽厚。

  有人对此的看法是:「这是松赞刚布就佛教的精义,演为社会上共守的道德和行为标准,用以判断民众善恶和赏罚,可说是他提倡民众信仰佛教以化其心,用佛教精义,制定政治信条以治其身。」(《边疆政教之研究》七四页)也可以说,由于佛教输入之后,西藏才脱离野蛮而迈进文明的领域。

  

  文明的开拓

  弃宗弄赞王既已接触到佛教文化之后,便想到陀朵[口*栗]思颜赞王时传下的佛典,西藏尚无一人能够了解,便派贵族七人前往印度研究,但却归于失败;第二次又派大臣端美三菩提为首的十六个青年往印度学习佛教及音韵学等,为创造藏文而做准备。端美学成归藏,即仿笈多王朝时代革新后的梵文,调和了西藏语而做成藏文字母;后来他又着成八种文法书,现尚存有两种,并且将《大乘宝箧庄严经》、《百拜忏悔经》、《宝云经》等译成藏文,此为西藏译经的嚆矢。

  又据日本金山正好的《东亚佛教史》一八○及一八一页说:当时在西藏传译佛典的人,除了端美三菩提,尚有印度学者拘萨罗(Kusara)及婆罗…

《西藏佛教史(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