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佛“三知”▪P3

  ..续本文上一页查的科学家并不是信佛的,这些不信佛的科学家通过很深入的调查,最后的结果是发现佛教徒真的是比其他的人群要快乐。为什么他们比较快乐?后来他们发现佛教徒快乐的原因不在物质上,而是在他们的信仰上。有信仰的人,他很安详。心里面安定,生活也会相对安定。这种快乐,就不同于物质享受的快乐,不同于感官享乐的快乐。那是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不依赖于外在的物质条件。这种快乐就像山里的泉水,源源不断地从内心深处流出来。不管社会怎么变化,不管我们的世界怎么样,他内心的信仰不断地在支持他,不断地为他提供快乐的信息和源泉。

  所以只有真正找到了归依处的人,才是一个有力量的人。没有归依处的人,都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不能真正地帮助他人。有了归依处,有了力量,我们就可以帮助别的众生,就可以真正利益众生。没有归依处,很多时候我们想帮助别人,可能只是主观的愿望,实际去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经常偏离出发点,在帮助别人的过程里面迷失了自我,把自己弄丢了。因为所谓要帮助别人,利益众生不是那么简单的。那需要这个人有智慧,需要这个人自己有主张。自己有信心有力量,才可以帮助别人。通常的情况下,我们不仅不能帮助别人,反而会给别人找麻烦。香港旭日集团的杨勋先生,他就很通俗地说:我们要学佛,第一步先要做一个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给别人添麻烦。其次是帮助别人解除麻烦。不仅自己不给别人找麻烦,而且有力量帮助社会、帮助身边的人解除麻烦。那么这就进一步了,这就是菩萨道。

  我不知道在座的是否都已经皈依了三宝进入了佛门?那么我希望尚未进入佛门的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我们要找到我们的根。有一类读书人,知识分子容易轻狂,他会说我学就可以了,而且要把几种宗教博采众长,汇集到一起。这其实是一种轻狂的表现。一个不轻狂的人,往往只是体认某一种传统,回归某一种传统。从佛教这种传统来说,它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实际上这个历史还不仅仅是我们这一期人类的历史,在人类的这期文明以前有佛法,在人类的这期文明之后还会有佛法。这个真理的生命是永恒的,常在的,是无始无终的。个人的小生命汇入真理的长河,那就是归家。归家,如同一滴水回到大海,如同一粒灰尘回到泰山的怀抱。一滴水如果不回到大海,很快它就会蒸发得无影无踪;一粒灰尘如果只是随风飞扬,也不知道会被吹到哪里去。也许会刮到房顶上,也可能会刮到粪坑里。你找到了佛法僧三宝,找到了信仰,那你就找到了靠山。就像一粒尘土成为山的一部分,是永远坚固的。

  我们要学佛,从在家人的角度来讲,就是这三个知道。第一是要"知止"。知止很重要,如果不知止,我们就会浪费掉已经拥有的很多宝贵的财富。人生有些事情是不可逆的,往往我们拥有的时候不知道,失去的时候你才知道,那时却再也不能倒转了。在一个因缘下,我知道有一个人,他犯了很严重的罪,然后他却逃跑了。当然我没有跟这个人直接接触,我只是接触过他家里的人。我从他家人那儿就感觉到这个人做了那件事以后,他把别人的生命葬送了以后,把自己的生命也葬送掉了。也许他还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但是他把自己葬送掉了。不仅如此,他全家好像也被他葬送掉了,因为他的家人,全都陷入了恐怖和痛苦的深渊。他杀了人,在外面逃跑,他害怕所有的人,怀疑周围的人都是来抓他的,还要不断地往远处跑。这样的人,因为一个错误,就把最高贵的东西葬送了,伤害了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这就是不知止造成的后果。第二是要知足,第三是要知皈。我想就讲到这里,剩下一刻钟时间大家可以提问。

  提问一:请师父开示什么叫"平常心是道"?

  师答:这个问题很好。平常心是道,实际上"平常心"这个说法渊源于禅宗。最早讲这话的是马祖道一禅师。我们寺院的赵州禅师是唐朝末年的大禅师,他就是马祖道一的徒孙,而且他就是因为听到"平常心是道"这句话开悟的。他问师父南泉普愿禅师:"如何是道?"老师答:"平常心是道。"他就开悟了。当然他后面还有问话说:"那我如何才能达到平常心呢?"老师回答:"你想达到就已不是平常心了,这个平常心你如果想去达到它、把握它、认知它,你就抓不住它;如果你完全不去抓它,也抓不住它。把这两边去掉还有一条路。"当下赵州禅师就开悟了"心如朗月",心像十五的月亮一样。

  禅宗讲的平常心也就是昨天我讲的禅心,就是赵州禅师在一言之下开悟时那种心态。从字面上看,平常的反面就是不平也不常,那么平常心也就是如如不动的心。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都是随外境生起种种情绪的波动、思想的判断,随外境所转,被外境所统治、所主宰。这就叫"认贼作父",又叫"宾看主"。本来我们的心是主人,是一轮明月,能照亮万物,现在却成了客人,被种种的外境牵着鼻子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心态经常就是这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里的水,一有劲风,就起伏不停,不能恒常地保持无风时的平静。平常心是在任何境遇下都如是,一直如是。好如是,坏也如是(当然从平常心本身来说,它不会起好坏的分别和执著);成功如是,失败如是;祸如是,福也如是;生如是,死亦如是。这就是平常心。

  今天讲的平常心,用比较通俗的说法来讲,其含金量是大大降低了的。在禅宗里,它不是那么简单。但我们通过努力也可以认识到平常心,并且也能做到平常心。

  提问二:和丈夫没有共同语言怎么办?如果离婚再和别人结婚是不是犯戒?

  师答:以佛法来看,我们所碰到的绝不是偶然的。昨天我也讲到,我们所碰到的都是我们应该碰到的。你说这个问题当然有各种不同的解决方式,但如果从修行人的角度来对待这个问题,方式就不一样了。当初你选择他是你自己的选择。你说我那会儿没仔细看,为什么那时你没有仔细看?为什么会看错人呢?所以这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因缘的。两个人走到一起,你要知道自己的选择是有责任的。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经常是轻易的选择,然后轻易地改变选择,就是这样。世间的人成家这件事,做选择的双方都是有责任的。这意味着你对他要负责,当然他也要对你负责。从每一个人自己的角度来说,我们只要求照顾好我们自己,这就不够完全了。我们应当要求自己对对方负责,同时也为自己负责。既然是以一种责任心去选择了,就不应轻易改变我们的选择,应把这个责任负到底。如果把生活的一切都能转化成修行,那么就应该这样去对待这个问题。如果你觉得他的水平很低,可以把我们的水平匀一点给他,让他和我们一样高。这样作的结果,会使这件事情本身就成为你自己不断提高的一个题目了。我认为作为一个修行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是这样子。但从现在的社会来讲,人们要离婚法律上都是认可的,在一般的世俗道德上也觉得没有什么稀罕。如果你离婚以后再去跟其他的人在一起,最起码不算犯五戒。

  提问三:我有个朋友和原先的丈夫离了婚,后来再找了一个,发现和以前的丈夫一样,犯同样的毛病,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所谓的命该如此吗?

  师答:其实这个问题我刚才已经讲到了。我们轻易地选择,然后轻易地改变选择。我们总是轻易地改变选择,但是就是没有改变自己。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的话,那个我们所想选择的人一旦被选择了,他就永远跟着我们。并不是说我们离了婚,就会离开那个人。我们之所以会选择那个人,并不是因为那个人的原因,而是因为我们自己。我们离开了他,还会再找另一个他,找到的和原来的总是一样的。总而言之,如果我们不改变我们自己,我们会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无数次的遇到他。所以为什么我说一个修行人如果发现自己错了,就认了这个错,在这方面去向自己挑战。就是这个意思。讲到这里,这有一点像大家讨论的安乐死一样。以安乐死来结束生命,如果以佛教的观点来看,安乐死不符合佛法。因为严格地讲这也是一种逃避,所以那不是什么上策。他不是去改变他自己,仍然是不断地去改变外在的境界。所以佛教里面有一句话“愚人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就是说愚痴的人总是把心思用在境上,这个不好再换一个。他从来就没有去改变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式,没有在自己的心上去用功,却在境上去用功。因为他的心没有变,他的方式没有变,他就会无穷尽地再去招集这种因缘,他会拷贝、复制他的生活,他会不断地重复过去的错误。

  提问四:平常心是不是就是遇到什么就干什么?是不是一切都顺其自然,不需要特别的努力?

  师答:应该说你还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你真正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你就不会问我了。确实如你讲的,应该遇到什么干什么。但是它也没有那么简单,它是在你心里面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之后的遇到什么就干什么。当然你遇到什么就会干什么,但是怎么干呢?怎么对待呢?必须是你自己有了主张,你对外境才不会特别挑剔,你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都能放光。平常心不等于什么都不需要做,肯定是还要努力的。

  提问五:佛教的戒律那么严格,很难守得住!

  师答:释迦牟尼佛给我们教法没有指令性,说我们必须怎么样。我们讲戒律好像是指令性的,其实戒律也不是,戒律靠的是自觉。自觉接受了以后,佛陀就给我们讲道理了:如果你这样,结果就会那样,道理就是这样的;如果你杀生,你就会这样这样。他是把一切分析给我们看。因此呢,每一个人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改变选择也要为改变这个选择负责任。这些道理不是指令,不是命令。如果信仰佛法,信仰佛陀,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去体会它,体会是不是就是这样。如果体会到了,我们就会自觉地去那么做。因此佛教里有一个词"开示"。佛讲法叫开示,是把已经有的东西打开来让我们看:就是这样。佛陀讲法就是这么个意思,就是开示。他不是给我们下达一些命令,一定要这样或一定不能那样。他只是告诉我们说:如果你这样会怎么样,如果你那样会怎么样,然后你自己看着办。他是很民主的。

  

  

  

《入佛“三知”》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命运“三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