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十五佛礼忏法教授▪P4

  ..续本文上一页于能值遇佛陀住世,心不欢喜,反生厌恶)。

  (3)天人的无暇之处:长寿天(虽寿命极长,但绝大部份时间处于昏沉与睡眠的状态中)。

  吾人日常生活中,常不经意,即造作诸多恶业;但纵使处心积虑,欲使善行增长却不可得;此皆源于过去生中,所串习造作恶业的力量,令行者造恶极易,为善极难。因此,对于往昔所曾经造作的业障,应当生起如同误食毒物一般,坚定后悔的心。

  「具一切智者」是形容诸佛世尊已证得遍一切种智,对于业果的道理与来龙去脉,众生一切的善业(白业)与恶业(黑业),均能了如指掌;亦唯有证得圆满佛果的诸佛世尊,具足如此的能力。「具眼证者」赞叹诸佛世尊,观诸法业果的道理,如观手中庵摩罗果一般清晰。「证悟者」原意应为「具证人者」,唯有诸佛世尊具足资格,判定有情众生所造的善业与恶业,何者为善?何者为恶?唯有诸佛世尊能做为证人。「称量者」是赞叹诸佛能如实判断善恶业,没有丝毫的错乱与颠倒。「知者」赞叹诸佛能现证空性,并安住于空性之中。「见者」赞叹诸佛能如实观照诸法的真实性。对于自己此生或过去生中,所造作的业障,无论记得或遗忘,均须生起坚定后悔的心,于一切诸佛世尊跟前,极为诚心的,将往昔造作的业障,完全坦白,表露无遗,并生起坚定后悔的心,如是修持拔除力。

  「覆」意指掩饰,自己造作恶业,故意加以掩饰,不令人知。「藏」意指隐藏,当他人指正自己所造的恶业,却故意予以否认,不肯承认错误。若是造作业障的对象,为一般众生,尚能藉由「覆藏」,欺骗有情众生。但在具足遍一切种智的诸佛跟前,掩饰与隐藏自己的过失,便是一件极为可笑的事;非但不能藉此使罪业消除,反因欲诳骗诸佛,而加深自己的罪业,徒使诸佛更为痛心!如同,孩童犯了错,却欲欺瞒父母,但父母看得清清楚楚,看到子女不肯认错,只有使父母更加伤心、难过。因此,行者应当如同严师所教导的学生,时时观想诸佛在自己的面前,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若犯了错,应当立即诚心地发露忏悔,不可有任何的迟疑。

  修持「防护力」的仪轨为:「从此制止 永不再犯。」对于自己已经忏悔拔除的业障,发愿从此之后,永不再犯的坚定决心,将任何可能再造作业障的机会,彻底予以断除。

  以上,为修持「四力」(依止力、对治力、拔除力、防护力)的内涵与方法,行者应当戮力修持,必能将业障完全净除。佛陀住世的时期,有一位「指鬘」比丘,因受外道蛊惑,而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当他行至佛陀跟前,欲杀害佛陀,以达到杀一千个人作成宝幔的目标时,为佛陀所摄受、感化,进而皈依佛陀座下,以极为强烈后悔的心,作忏悔业障的修持,藉由勇猛精进的修持忏悔,将极为深重的杀业完全净除,当生即证得阿罗汉的果位。因此,业障可以藉由修持四力,而予以净除,是极为肯定的事实。吾人既能以强烈的心念造作恶业,为何不能以同样强烈的心念,来忏悔自己的业障?寂天菩萨于「入菩萨行论」中,如此开示:「众生当日夜不断,以三聚经(三十五佛礼忏法),修持忏悔。」吾人造作业障,没有日夜之分;因此,忏悔业障的修持,亦应日夜不断,时时作忏悔的修持。

  藉由修持佛陀殊胜的教法,证得阿罗汉或菩萨果位的众生,不可胜数!行者当依循诸解脱圣众的行持,把握此生难得的机缘,精进修持佛陀的教法,定能证得殊胜的果位。

  回向善根的修持,亦分为三个部分:一、祈请作证。二、确认所欲回向的善根。三、确知回向之处。

  一、祈请作证:此段仪轨为:「诸佛世尊 当证知我 当忆念我。」祈请三世十方诸佛,生起大悲,忆念行者,作行者回向善根的见证。

  二、确认所欲回向的善根:此段仪轨为:「若我此生 若我前生 尽未来际生 在其它轮回受生 乃至施与畜生 一抟之食 所有布施之善报 若我护戒所有善根 若我净行之所有善根 若我成熟诸有情之所有善根 若我发无上菩提心之所有善根 若我修无上智能之所有善根 悉皆合集校记筹量。」回向与发愿有所差别,回向可当成发愿,但发愿不能作为回向;其间的差别在于,发愿仅止于行者对自己的希求与愿望,作一番阐述,不须执持任何物品或事实,以作为根据;回向则必须执持自己所有之物品,或已成办的事实,作为回向的依据。

  所欲回向的善根,其累积的时间包含「若我此生 若我前生 近未来际生 在其它轮回受生。」此段经文为旧译本,藏文的原意为:「若我此生,若我前生,在其它轮回受生中,极为短少的时间。」此句之意涵在于,有情众生于无数次轮回受生中,绝大部份的时间,均用于造作恶业;累积善业的时间,极为短少而微不足道。

  于如此短少的时间,所要回向的善根,有以下几项:

  1、布施:此段仪轨为:「乃至施与畜生 一抟之食 所有布施之善报。」小至将自己手中的食物布施与畜生,大至布施身家、财产、性命;或教导他人布施的功德,劝化他人能行布施…,所有一切修持布施波罗蜜(财施、法施、无畏施)的善根,均作为回向。

  2、持戒:此段仪轨为:「若我护戒所有善根。」守护戒律的功德包含守护十善、别解脱戒、菩萨戒、密咒戒,所有修持持戒波罗蜜之善根,均作为回向。

  3、忍辱:此段仪轨为:「若我净行之所有善根。」此处之净行,非指欲往生梵天,所行之清净梵行;而是指为能证得解脱与涅槃,而修持「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忍辱一切众生的瞋心;如是修持忍辱波罗蜜之善根,均作为回向。

  4、精进:此段仪轨为:「若我成熟诸有情之所有善根。」对于有情众生,心续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其获得解脱。欲达此目的,须藉由不断发心精进,方能达成。因此,将所有修持精进波罗蜜的善根,均作为回向。吾人自诩为大乘佛教徒,对于大乘佛教的精髓---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应当有正确的认知与发心,并努力精进的修持。若行者修持任何教法,均只求自己能获得解脱;此与大乘佛教的精神,背道而驰。身为大乘佛教徒,应当尽量去接近众生,对于不信仰三宝的众生,能度化其皈依三宝;对于已发心皈依三宝的众生,应教导其能努力修持六度波罗蜜之菩萨行;此为大乘佛教徒责无旁贷的使命,行者应当不断生起精进的心念,努力地修持,期能达此目的。

  5、禅定:此段仪轨为:「若我发无上菩提心之所有善根。」欲成就圆满菩提,须将心念专注于发无上菩提心之上,如此将禅定与发菩提心相结合,方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以此,将所有修持禅定波罗蜜的善根,均作为回向。

  6、智能:此段仪轨为:「若我修无上智能之所有善根。」无上智能意指空性正见慧,为了证得佛陀的空性法身,行者修持所有般若波罗蜜多的善根,均作为回向。

  以上为行者将所有修持六度波罗蜜菩萨行的所有善根,无论自己亲作、教

  他人去作、见他人作而随喜,所有善根,均回向圆满菩提。

  「悉皆合集校记筹量。」将自己所做与他人所做之所有善根,完全聚集,一同回向圆满菩提。

  三、确知回向之处:回向之处至关紧要,行者若将殊胜难得的善根,回向不正确之处,就如同将珍贵的宝石、黄金,随意打造成粗糙的装饰品一般,是一件极为可惜的事。

  殊胜的回向之处,可分为四种:1、回向愿佛陀殊胜的教法能更加弘扬。2、回向愿自己生生世世均能值遇具大恩德的上师,为上师所摄受。3、回向愿有情众生均能离苦得乐。4、回向愿自己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此处,系回向愿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回向善根的方法的仪轨为:「今对无上 无能胜 胜中胜 尊中尊 前善皆回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者将所累积的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期能证得圆满佛果。「无上」意指佛陀的圆满色身。「无能胜」意指佛陀的清净法身。「胜中胜」藏文读作「汞米洋 汞嘛」,「汞米洋」译为十地菩萨,「汞嘛」译为超胜,比十地菩萨更为超胜,唯有佛陀具有此圆满报身。「尊中尊」藏文读作「喇弥洋 喇嘛」,「喇嘛」译为尊贵或更殊胜,为阿罗汉(声闻)、辟支佛(缘觉)与一至九地的菩萨的尊称,较此诸多圣众更为殊胜、尊贵,以此意指佛陀所具有的殊胜化身。回向善根时,须祈愿自他一切有情皆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过去诸佛世尊 云何回向 未来诸佛世尊 云何回向 现在诸佛世尊 云何回向 我亦如是普皆回向。」此段仪轨的内涵为随喜回向,学习过去、现在、未来的诸佛世尊回向善根的方法,我亦如是将所有善根作回向。

  回向的正确与否?关系着行者的心愿---证得圆满佛果,能否实现?若能将所有善根,回向圆满菩提,并能观三轮(回向的对象、回向之事、行回向之人)体空;在行者尚未证得圆满菩提之前,善根将永不会被瞋恨心所摧坏而消失。

  大成就者密勒日巴尊者曾说过:「一位伟大的修行者,与供养修行者的施主,能同时获得成就的关键,即在于回向。」佛陀在很多经典中亦曾提及佛陀尚在菩萨地、行菩萨行时,诸多曾供养佛陀的施主,在佛陀成佛之后,成为佛陀的弟子或施主,当生即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佛陀与施主能于同一世获致成就的因缘,即由回向而来。因此,行者须殷重修持回向。

  「三聚经」的第三个部份,为累积资粮。修持累积资粮最殊胜的方法,即为「七支供养。」此段仪轨为:「各各忏悔一切罪 所有功德尽随喜 我今劝请一切佛 愿证最胜无上智。」「各各忏悔一切罪」行者修持忏悔时,亦同时修持礼敬与供养诸佛圣众,因此,此具包含七支供养中的礼敬支、供养支与忏悔支。「各各忏悔一切罪」此句为随喜支,对于自己与他人修持所累积的善根与功德,均能随喜。「我今劝请一切佛」此句包含两部份---劝转*轮支、请佛住世支,劝请诸佛于众生轮回尚未结束前,不入涅槃,常转*轮,以度化有情众生。「愿证最胜无上智」此句为回向支,回向圆满菩提,愿自他一切有情,皆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以上四句,为七支供养总括的内涵。

  「过去未来现在佛 于众生中最胜者 赞叹无边功德海 我今合掌皈命礼。」此段开始,为七支供养个别的内涵。此四句的内容为皈依礼敬三宝---对于证得最殊胜圆满的果位,功德如同大海般无量无边的三世(过去、未来与现在)十方诸佛,行者应当于诸佛跟前,虔敬地皈依与礼敬,赞叹诸佛不可思议的功德。

  「身业有三种 口业复有四 以及意业三 十不善尽忏 从无始时来 十恶五无间 心随烦恼故 诸罪皆忏悔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此段内容为忏悔无始以来所造诸恶业。

  「所有礼赞及供忏 随喜劝请转*轮。」此段内容为供养、随喜、劝转*轮与请佛住世。

  「我以所积少分善 回向圆满大菩提。」此段内容为回向。

  行大礼拜时,行者必须生起坚定后悔的心;能生起坚定后悔的心,而行大礼拜,如此忏除业障的效果,将极为迅速而显著,甚至行一次大礼拜,便能净除数劫的罪业。修持大礼拜,并非以次数来计算是否已圆满此加行,而是以业障净除的征兆是否出现?作为判定圆满此加行的依据。若此征兆尚未出现,行者虽已修持十万次大礼拜,仍不能据此以为圆满。

  行者若能早晚各修持一座「三十五佛礼忏法」,将白天所造作的罪业,于尚未入睡前,予以忏悔净除;将夜晚所造作的罪业,于清晨醒来时,予以忏悔净除;如此,持之以恒,定能将自身的业障完全净除。业障净除的征兆有以下几种:于梦境中,见自己口吐恶食、喝牛乳或乳酪、身能于空中飞翔、见水牛或黑人、见比丘或比丘尼…等,梦中经常出现此类梦境;复观察自己心续中的贪、瞋、痴等烦恼,是否日渐细微而清净?此为业障净除最重要与坚固的征兆。

  三十五佛礼忏法于此全部讲授完毕。

  问:净土宗与禅宗,并没有如金刚乘修持三十五佛礼忏法与行大礼拜的法门,是否因此而未能将业障彻底净除?

  答:净土宗专修念诵阿弥陀佛的佛号,能累积极为殊胜的福报;累积殊胜的福报,亦能对忏除业障,产生很大的功效。忏除业障的修持,并非仅能藉由忏悔,方能达成;累积福报亦是很好的法门。然因三十五佛礼忏法,包含了忏除业障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要素,故能更为完整、圆满而有力地达到忏除业障的目的。

  

  

《三十五佛礼忏法教授》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藏传佛教的内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