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宝原理与皈依法通俗解说 第二节:三宝原理▪P2

  ..续本文上一页的菩萨、声闻、缘觉罗汉等圣众的见真智慧道谛和破障境界灭谛,并未达到究竟圆满,他们自认为的圆满者是一种假相,所以,这类道灭二谛法有假,包括菩萨、声闻、缘觉在内的见道以上圣众,虽破除烦恼障,但尚有可怕的知识障未除,或未除尽,所以,有所恐惧,未彻底自在,他们都不是终极救星。因此,“从终极意义上来讲,救星除了圆觉佛陀,没有别的”(见《宝性论》)。

   (六)小乘派关于“三宝”的概念

   大、小、显、密乘的“三宝”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对“三宝”认识深浅和概念的划分却有很大的差别。对于这个问题学佛的人必须搞清楚。

   小乘毗婆沙论派,对佛的色体只承认肉体和化身,不知有报身,认为佛的肉身属于苦体,如释迦牟尼成佛之前和成佛后是同一个色体,不能把这样的色体截然分成凡体和佛体。色体身具有三十二相,可以被看做“佛身”,但不是佛和佛宝。“佛宝”是指佛身上的那种特有的觉智。经论派对佛的概念与毗婆沙派稍有区别,他们认为“具有三十二相的色体和佛的觉智法体都算是佛和佛宝。对法的概念,毗婆沙和经论二派基本相同,认为“法”有“教诲”之法和“悟性之法”两种,真正的“法宝”是道谛和灭谛所代表的觉智和寂灭境界。“僧宝”是“圣僧”所具有的离欲状态和觉智,不是僧体。

   佛像和佛塔属于佛的象征,是纪念品,见佛像、佛塔,能引起对佛的无量功德的回忆,起到净化思想意识的作用。朝拜、供养也不是朝拜供养这类偶像,而是想到对佛的朝拜、供养,和朝拜、供养真佛具有同样的功德。佛门弟子要尊敬爱护佛像、佛塔,决不允许不敬和毁坏佛像,诽谤佛与法。禅宗中曾有烧佛像、辱骂佛陀之事,那是走火入魔的表现,精神正常的佛弟子决不会做出反佛的邪教徒才会作出的那种坏事。但把佛像和佛看成同样的东西,认佛像为真佛是对佛法一窍不通的表现。佛像是物质的东西,佛是精神智慧的特性,佛像可以毁坏,但佛是不生不灭、无可毁坏之物。也就是说,佛像的存在是有时空局限的。但佛的存在没有时空界限,像虚空一样,无处不在。正如《不可思议经》中所说:“佛智所及之处,便有佛身。”又说:“谁念想到佛,佛便在其身旁。”三藏法典是宣传佛法、实施佛法教育的主要工具。佛的无量功德中,说法的功德是救世度众的最大功德。那些正确解释经义的疏论与佛经具有同等的效力(《见宝性论》)。通过学习经论,才会获得对佛与佛法的正确认识,一切真智慧和高尚功德,通过对佛法的闻思修才能得到。因此,绝不能轻视经典和经教的作用。因此,藏传佛教在经典和佛像的陈列位置上,经典在上,佛像在下,决不允许把经典放在佛像下面。那些所谓经典是“文字般若”而贬低经教的作用,不学习佛法理论而盲人骑瞎马式的坐禅,是绝不会悟出什么正道来的。这种不“播种”而想获得“丰收”的做法,是头脑发育不全的表现。因果规律不爽,有什么样的因,就会结什么样的果。不懂理论知识,没有智慧明照,脑子里一团漆黑无思无想入定,只能产生思想迟钝、愚昧无知的因果同质效果,绝不会产生无知生智的违背因果逻辑的怪事。

   佛法经典虽然非常重要,决不可忽视,但经典、经教只是象征性的“法宝”,不是真正的“法宝”。真正的“法宝”是指那种通过闻思修,在思想品质方面、具体行为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悟性。通过学法,在思想意识和行为动作方面所产生的作用,才能真正拯救自己离恶脱苦,所以才是真法、法宝。口头空说,光念经文,不解决思想行为方面的实际问题,和扮演佛、菩萨的演员一样,不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对这个问题,学佛的人不能不引起重视。

   (七) 大乘法和大乘“三宝”概说

   “佛教是因材施教”的典范。三乘佛法是根据不同对象的机缘慧根所设的方便法门,所谓“法无定法,应机施法”就是指这种情况。大乘和小乘教,虽然都是佛教,但信仰对象、追求目标、思想境界、价值观念、智慧见解、行为准则各个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别,虽同一术语,正如经中所说那样,“说一样的话,理解人各不相同”。同一个“四谛”法,大小乘理解各不一样。“无我”和“空”,大小乘都讲,但没有相同含义。研究佛法的人,必须分清同一术语大小乘各派的不同概念。讲大乘法时,必须按照大乘各派的说法理解,绝不能稀里糊涂,张冠李戴。

   大乘教之所以为大乘,因其确有实实在在的大的内容。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将大乘概括为“七大”,即大法门、大事业、大智慧、大精进、大方便、大成就、大作用。

   大乘法包括经论律所示现一切法门和广深不可思议事理,蕴涵三乘道法、世间和超世一切智慧神通妙法,因此是“大法门”。

   大乘法以大慈大悲心发大心,以度脱众生,修证无上菩提,智不堕世、悲不离世、永远济世救众为目标,自利和利众同时并举,互为因缘,因此是“大事业”。

   大乘法中蕴含明察万事因缘事相体用差别、法性平等如一的深广敏细智慧,以无数事例开导显现二无我深邃妙理。菩萨具有根本智、道智,佛具有遍知一切的大智慧,因此是“大智慧”。

   大乘道众以忍苦、大无畏的精神,用三个大无量劫发心,积资粮,圆满六度大行,因此是“大精进”。大乘菩萨悲智双运,慈悲不忍离世入寂灭乐境,智能永断烦恼,是不堕世俗的大方便法门,住世度众,因此是“大方便”。

   大乘法能成就十神力、四无畏、十八种独有品行等无上智慧神通,因此是“大成就”。

   佛陀救世济众的愿力和发心行圆果熟,平等无为地济度众生,因此是“大作用”。

   在《现观庄严论》中用“大心”、“大破”、“大悟”--“三大”概括大乘。

   “大心”--以大慈大悲心平等对待一切有情众生,即是救苦,利乐一切众生,发心、修道、行善、证果成佛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众生离苦得乐,这种伟大的胸怀、伟大的抱负就是大乘佛教的“大心”。

   “大破”--破除自身无始以来虚妄颠倒意识造成的贪嗔等烦恼恶习和妨碍遍知一切智慧的无明所知障便是“大破”。

   “大悟”--佛具有明察一切事物本质法性的如理智(真智)和明察一切事物因缘、事相差别的如量智(俗智),无著无碍,事事明了,是“大悟”境界。

   以上“七大”和“三大”高度地概括了大乘法的精神境界。“乘”是运载工具之称。运载无量众生出苦海,一船同载六道众生,此“船”大到无法再大了。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大的思想境界,这种思想境界和那些以独善其身、自求解脱、自享快乐为目的的“小乘法”相比较,就有“小井”和“大海”的差别。正如寂天所说那样:“一般世人,别说对别人发这样的大心,就连为自己也不会想这样长远有利的心(世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又说:“别说做到,就连思想上出现一次利益众生的念头,其功德亦大于以无数珍宝供养诸佛。”我们自己是不是大乘教信徒,不能从自己皈依的教门、衣服和旗号上区别,而是要从有无上面所说的大乘菩提心上区别。有这种利众菩提心,不论念经不念经,不论在家出家,都是菩萨。若无利众慈悲心,戒行修持再好,至多修成个离欲小乘罗汉,别说成佛,就连进入佛道资粮道的资格也都没有。因此,有人说“念经不如想好心,做好事”,这句话很有道理。光念经不行善是只说不做的“空谈家”。一切世间的幸福都是干出来的,佛法的一切成就也是按佛的教导实实在在干出来的,修行也是干,靠空想空谈是成不了事的。学佛的人应该懂得这个道理。

   大乘佛法对理事二谛,方便和智慧二道,色身和法身二果,对戒、定、慧,对观、见、行,都具有独特的见解、内容和修持方法。大乘教由于义理深广,施教的对象是利根众生,对一切法义的理解都有利根大智的特点,因此,对“三宝”的认识、概念和理论知识,对于正确认识佛与佛法,正确起信,正确皈依修持,对破除自佛教内外的各种无明邪见和偏见错见,维护佛法的尊严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当今这个知识社会里,佛门修持之士,若不能运用正确的理法教徒、弘法、护教,便无立足之地,一个信徒,如果不懂得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佛教的伟大之处表现在哪里等等这些基本问题,也很难坚持信念,战胜邪恶势力的围攻。为此根据大乘经典,龙树、弥勒、无著等菩萨诸开导论师的经论,根据藏传佛教历代大师,特别是宗喀巴大师及其弟子贾曹杰论师解说的《现观庄严论》和《宝性论》等涉及的有关三宝的义理,集中简要地作一介绍。

   佛宝具有无为、自生、非思维言传境、大智、大慈悲、大神能、自事圆满、他事圆满等八大功德。

   前三德属于自事圆满的法性身,后三德属于他事圆满的智慧法身。

   又按佛身划分,佛有法身、报身、应化身。法身又分自性身和智慧法身。自性身具有五种功德和五种特性;智慧法身具有二智、五智、二十一组智慧神能。报身具有五常和五种特性。化身又分殊胜、工艺、普通化身等等。法宝具有无思、无二、无念、清净、光明、对治、灭谛、道谛等八大功德。

   僧宝具有如理见、如量见、自我见、离贪著、离滞碍、离俗气、悟德、断德等八大功德。

   以上内容,下面分节叙述。

   二、 佛宝解说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是Buddha(布达)的音译,其义为“觉醒者”或“觉知”。“觉知”是从虚妄颠倒的迷梦中觉醒和觉知一切事物现象和本质的意思,其中包括“破妄”和“知真”的双重含义。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佛的本质和特性。

   (一)佛的定义

   具有无为等8种殊胜功德为佛宝。

   1.“无为”是佛的自性身中的“自性清净分”的特点。“有为”是…

《三宝原理与皈依法通俗解说 第二节:三宝原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