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第二節:叁寶原理▪P2

  ..續本文上一頁的菩薩、聲聞、緣覺羅漢等聖衆的見真智慧道谛和破障境界滅谛,並未達到究竟圓滿,他們自認爲的圓滿者是一種假相,所以,這類道滅二谛法有假,包括菩薩、聲聞、緣覺在內的見道以上聖衆,雖破除煩惱障,但尚有可怕的知識障未除,或未除盡,所以,有所恐懼,未徹底自在,他們都不是終極救星。因此,“從終極意義上來講,救星除了圓覺佛陀,沒有別的”(見《寶性論》)。

   (六)小乘派關于“叁寶”的概念

   大、小、顯、密乘的“叁寶”並沒有什麼不同,但對“叁寶”認識深淺和概念的劃分卻有很大的差別。對于這個問題學佛的人必須搞清楚。

   小乘毗婆沙論派,對佛的色體只承認肉體和化身,不知有報身,認爲佛的肉身屬于苦體,如釋迦牟尼成佛之前和成佛後是同一個色體,不能把這樣的色體截然分成凡體和佛體。色體身具有叁十二相,可以被看做“佛身”,但不是佛和佛寶。“佛寶”是指佛身上的那種特有的覺智。經論派對佛的概念與毗婆沙派稍有區別,他們認爲“具有叁十二相的色體和佛的覺智法體都算是佛和佛寶。對法的概念,毗婆沙和經論二派基本相同,認爲“法”有“教誨”之法和“悟性之法”兩種,真正的“法寶”是道谛和滅谛所代表的覺智和寂滅境界。“僧寶”是“聖僧”所具有的離欲狀態和覺智,不是僧體。

   佛像和佛塔屬于佛的象征,是紀念品,見佛像、佛塔,能引起對佛的無量功德的回憶,起到淨化思想意識的作用。朝拜、供養也不是朝拜供養這類偶像,而是想到對佛的朝拜、供養,和朝拜、供養真佛具有同樣的功德。佛門弟子要尊敬愛護佛像、佛塔,決不允許不敬和毀壞佛像,誹謗佛與法。禅宗中曾有燒佛像、辱罵佛陀之事,那是走火入魔的表現,精神正常的佛弟子決不會做出反佛的邪教徒才會作出的那種壞事。但把佛像和佛看成同樣的東西,認佛像爲真佛是對佛法一竅不通的表現。佛像是物質的東西,佛是精神智慧的特性,佛像可以毀壞,但佛是不生不滅、無可毀壞之物。也就是說,佛像的存在是有時空局限的。但佛的存在沒有時空界限,像虛空一樣,無處不在。正如《不可思議經》中所說:“佛智所及之處,便有佛身。”又說:“誰念想到佛,佛便在其身旁。”叁藏法典是宣傳佛法、實施佛法教育的主要工具。佛的無量功德中,說法的功德是救世度衆的最大功德。那些正確解釋經義的疏論與佛經具有同等的效力(《見寶性論》)。通過學習經論,才會獲得對佛與佛法的正確認識,一切真智慧和高尚功德,通過對佛法的聞思修才能得到。因此,絕不能輕視經典和經教的作用。因此,藏傳佛教在經典和佛像的陳列位置上,經典在上,佛像在下,決不允許把經典放在佛像下面。那些所謂經典是“文字般若”而貶低經教的作用,不學習佛法理論而盲人騎瞎馬式的坐禅,是絕不會悟出什麼正道來的。這種不“播種”而想獲得“豐收”的做法,是頭腦發育不全的表現。因果規律不爽,有什麼樣的因,就會結什麼樣的果。不懂理論知識,沒有智慧明照,腦子裏一團漆黑無思無想入定,只能産生思想遲鈍、愚昧無知的因果同質效果,絕不會産生無知生智的違背因果邏輯的怪事。

   佛法經典雖然非常重要,決不可忽視,但經典、經教只是象征性的“法寶”,不是真正的“法寶”。真正的“法寶”是指那種通過聞思修,在思想品質方面、具體行爲方面所産生的作用和悟性。通過學法,在思想意識和行爲動作方面所産生的作用,才能真正拯救自己離惡脫苦,所以才是真法、法寶。口頭空說,光念經文,不解決思想行爲方面的實際問題,和扮演佛、菩薩的演員一樣,不會有什麼樣的作用。對這個問題,學佛的人不能不引起重視。

   (七) 大乘法和大乘“叁寶”概說

   “佛教是因材施教”的典範。叁乘佛法是根據不同對象的機緣慧根所設的方便法門,所謂“法無定法,應機施法”就是指這種情況。大乘和小乘教,雖然都是佛教,但信仰對象、追求目標、思想境界、價值觀念、智慧見解、行爲准則各個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別,雖同一術語,正如經中所說那樣,“說一樣的話,理解人各不相同”。同一個“四谛”法,大小乘理解各不一樣。“無我”和“空”,大小乘都講,但沒有相同含義。研究佛法的人,必須分清同一術語大小乘各派的不同概念。講大乘法時,必須按照大乘各派的說法理解,絕不能稀裏糊塗,張冠李戴。

   大乘教之所以爲大乘,因其確有實實在在的大的內容。彌勒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中將大乘概括爲“七大”,即大法門、大事業、大智慧、大精進、大方便、大成就、大作用。

   大乘法包括經論律所示現一切法門和廣深不可思議事理,蘊涵叁乘道法、世間和超世一切智慧神通妙法,因此是“大法門”。

   大乘法以大慈大悲心發大心,以度脫衆生,修證無上菩提,智不墮世、悲不離世、永遠濟世救衆爲目標,自利和利衆同時並舉,互爲因緣,因此是“大事業”。

   大乘法中蘊含明察萬事因緣事相體用差別、法性平等如一的深廣敏細智慧,以無數事例開導顯現二無我深邃妙理。菩薩具有根本智、道智,佛具有遍知一切的大智慧,因此是“大智慧”。

   大乘道衆以忍苦、大無畏的精神,用叁個大無量劫發心,積資糧,圓滿六度大行,因此是“大精進”。大乘菩薩悲智雙運,慈悲不忍離世入寂滅樂境,智能永斷煩惱,是不墮世俗的大方便法門,住世度衆,因此是“大方便”。

   大乘法能成就十神力、四無畏、十八種獨有品行等無上智慧神通,因此是“大成就”。

   佛陀救世濟衆的願力和發心行圓果熟,平等無爲地濟度衆生,因此是“大作用”。

   在《現觀莊嚴論》中用“大心”、“大破”、“大悟”--“叁大”概括大乘。

   “大心”--以大慈大悲心平等對待一切有情衆生,即是救苦,利樂一切衆生,發心、修道、行善、證果成佛的一切目的都是爲了衆生離苦得樂,這種偉大的胸懷、偉大的抱負就是大乘佛教的“大心”。

   “大破”--破除自身無始以來虛妄顛倒意識造成的貪嗔等煩惱惡習和妨礙遍知一切智慧的無明所知障便是“大破”。

   “大悟”--佛具有明察一切事物本質法性的如理智(真智)和明察一切事物因緣、事相差別的如量智(俗智),無著無礙,事事明了,是“大悟”境界。

   以上“七大”和“叁大”高度地概括了大乘法的精神境界。“乘”是運載工具之稱。運載無量衆生出苦海,一船同載六道衆生,此“船”大到無法再大了。世界上沒有比這更大的思想境界,這種思想境界和那些以獨善其身、自求解脫、自享快樂爲目的的“小乘法”相比較,就有“小井”和“大海”的差別。正如寂天所說那樣:“一般世人,別說對別人發這樣的大心,就連爲自己也不會想這樣長遠有利的心(世人只顧眼前的利益)。”又說:“別說做到,就連思想上出現一次利益衆生的念頭,其功德亦大于以無數珍寶供養諸佛。”我們自己是不是大乘教信徒,不能從自己皈依的教門、衣服和旗號上區別,而是要從有無上面所說的大乘菩提心上區別。有這種利衆菩提心,不論念經不念經,不論在家出家,都是菩薩。若無利衆慈悲心,戒行修持再好,至多修成個離欲小乘羅漢,別說成佛,就連進入佛道資糧道的資格也都沒有。因此,有人說“念經不如想好心,做好事”,這句話很有道理。光念經不行善是只說不做的“空談家”。一切世間的幸福都是幹出來的,佛法的一切成就也是按佛的教導實實在在幹出來的,修行也是幹,靠空想空談是成不了事的。學佛的人應該懂得這個道理。

   大乘佛法對理事二谛,方便和智慧二道,色身和法身二果,對戒、定、慧,對觀、見、行,都具有獨特的見解、內容和修持方法。大乘教由于義理深廣,施教的對象是利根衆生,對一切法義的理解都有利根大智的特點,因此,對“叁寶”的認識、概念和理論知識,對于正確認識佛與佛法,正確起信,正確皈依修持,對破除自佛教內外的各種無明邪見和偏見錯見,維護佛法的尊嚴都是必不可少的。在當今這個知識社會裏,佛門修持之士,若不能運用正確的理法教徒、弘法、護教,便無立足之地,一個信徒,如果不懂得什麼是佛、什麼是法、佛教的偉大之處表現在哪裏等等這些基本問題,也很難堅持信念,戰勝邪惡勢力的圍攻。爲此根據大乘經典,龍樹、彌勒、無著等菩薩諸開導論師的經論,根據藏傳佛教曆代大師,特別是宗喀巴大師及其弟子賈曹傑論師解說的《現觀莊嚴論》和《寶性論》等涉及的有關叁寶的義理,集中簡要地作一介紹。

   佛寶具有無爲、自生、非思維言傳境、大智、大慈悲、大神能、自事圓滿、他事圓滿等八大功德。

   前叁德屬于自事圓滿的法性身,後叁德屬于他事圓滿的智慧法身。

   又按佛身劃分,佛有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又分自性身和智慧法身。自性身具有五種功德和五種特性;智慧法身具有二智、五智、二十一組智慧神能。報身具有五常和五種特性。化身又分殊勝、工藝、普通化身等等。法寶具有無思、無二、無念、清淨、光明、對治、滅谛、道谛等八大功德。

   僧寶具有如理見、如量見、自我見、離貪著、離滯礙、離俗氣、悟德、斷德等八大功德。

   以上內容,下面分節敘述。

   二、 佛寶解說

   “佛”是“佛陀”的簡稱。佛陀是Buddha(布達)的音譯,其義爲“覺醒者”或“覺知”。“覺知”是從虛妄顛倒的迷夢中覺醒和覺知一切事物現象和本質的意思,其中包括“破妄”和“知真”的雙重含義。

   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佛的本質和特性。

   (一)佛的定義

   具有無爲等8種殊勝功德爲佛寶。

   1.“無爲”是佛的自性身中的“自性清淨分”的特點。“有爲”是…

《叁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第二節:叁寶原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