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宝原理与皈依法通俗解说 第二节:三宝原理

  第二节:三宝原理

   一、 三宝总述

   (一)“三宝”与佛教的关系

   “佛教”是佛陀的圣教。佛教是由施教的佛、所教之法、受教的众生三个因素组成的。“佛”是受此教、依此法得道的先知先觉,众生是未开悟或半开悟的施教对象,法是施教的内容,包括佛陀的思想学说和觉智、善行、品德。

   佛和众生是相对的存在。佛从众生中生,未成佛之前也是众生,成佛要靠众生,因为佛体和佛的功德都是利众行善的结果。众生是行善的对象,如果没有众生,利众的善行无法实施,利众的功德无法圆满。因此佛离不开众生,众生的聪明才智和善德良心的开发、生存条件和幸福美好生活的创造有佛的爱心和智慧的参与。佛在世的利众形式,是以众生自觉为基础的正义良心的存在和快乐向上事业的不断创造、完善得以维护。从这个意义上讲,众生的幸福来源于佛--觉者的爱心和智慧。佛和众生的关系不是“主子”与“奴仆”的关系,而是“已觉”和“未觉”的关系。佛存在的前提是众生,当一切众生脱苦得乐,大彻大悟之时,即无众生,佛与众生的对立关系也就消失,因此佛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法是道,是事物的本质规律及正确反映事物本质规律的智慧。众生行此道成佛,佛以此道教育众生,化度众生。僧是进入解脱圣道的道人或圣者,是证得“见道”以上的修行众。佛和僧伽的关系,有以下三种类型:

   1.师徒关系。如释迦牟尼佛和众菩萨、声闻弟子之间的关系。

   2.众生和佛关系。如一个人在未成道以前在学道是僧,成佛进入无学道便是佛。未成道之前,圣人和凡人一律属于“众生”范畴。无论声闻、缘觉、菩萨,凡开悟生出超世智慧者都是圣人。开悟是“见道”的境界,未证见道者一律称凡人、迷众。

   3.同一关系。佛陀既是僧,也是佛,从“破”和“悟”的境界而言是“佛”;从佛的有生命、有意识的佛体而言是“僧”。如释迦牟尼佛的破悟境界是“佛”,释迦牟尼的五蕴之体和意识是“僧”。因此,释迦牟尼既是“佛”,也是“僧”。“僧迦”一词的含义是“向善众”或“向善团体”,是个集体名称。沙弥、比丘四人以上,方称“僧众”。但这不是绝对的,如前所述,佛既是“佛”又是“僧”,佛的破悟境界和慈悲智慧功德也是“法”,因此说佛是集三宝于一身的觉者。

   众生的暂时性和永久性的幸福快乐的获得要依靠三宝。一个人开始入道和中间道行的增长、最终道行的圆满都依赖于“三宝”之力。同时,众生入佛门,皈依佛法的最高目标是为了自己成就“三宝”,即自己成圣僧、成佛,获得法身无上功德。因此,“三宝”是因缘,“三宝”也是结果。概括起来说,佛教由佛、法、僧三要素组成,佛、法、僧“三宝”是佛教三位一体的具体体现。

   (二)规定为“三救星”的原因

   弥勒菩萨在《庄严经论》中云:“因施受与教,三乘三作用,信仰有三种,规定三救星。”这几句经文的意思是:“因施教之佛和所教之法、受教之僧三者的特点和三乘信众的信仰依靠重点的不同,佛、法、僧各自的作用不同,在佛法中规定佛、法、僧为三救星。”

   1.佛是施教者,法是所教之道,僧是受教育者,三者有所不同。

   2.声闻以僧为师。声闻本道的最高果位是罗汉僧,因此僧是声闻众的主要救星。缘觉以观修十二因缘证独觉罗汉果,因此,法是缘觉众的主要救星。菩萨靠佛的教诲发心入道,十地得佛灌顶,最终果位是佛,因此,佛是菩萨众的主要救星。

   3.佛的作用是指引解脱道路,法的作用是产生道地的智慧功德,使道行圆满;僧的作用是同道相助的道友,先行一步的“带路人”。

   根据以上原因,佛法中规定佛、法、僧为“三救星”。

   (三)称作“三宝”原因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说:“因稀有,因无垢,因具胜能,因世间最美,因最高尚,因始终如一,故称稀世珍宝。”这就将佛、法、僧称为稀世珍宝之缘由。主要理由有六条:

   1.“稀有”。就是说佛、法、僧是世间非常稀有的特殊因缘所生之物,并非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会出现,任何人都能遇到的东西。寂天说:佛和佛法的出现就像“漫漫长夜中偶然一现的闪电,逢到的机会很少”。佛和佛法的出现是众生共同的善业福报和诸佛的慈悲愿行双方机缘相合的结果。如果没有这种特殊因缘的结合,很难出现佛法之阳光普照的光明劫。所以说佛、法、僧是千劫难逢的稀世珍宝。

   2.“无垢”。佛是彻底破除覆盖在光明心上的两种无明恶习染者;法是无贪、无执、本质光明;僧是已出世,除去滞、碍、俗气的污染者。因此,佛、法、僧是最纯洁、最光明的事物。

   3.“最胜能”。佛与佛法具有无限的智慧和无比的胜能,能使众生超脱轮回之苦,获得常乐我净,是能胜世间最难胜的苦与魔者。

   4.“世间最美”。佛和菩萨、声闻、缘觉圣僧从真智慧中生,是光明智慧的传播者,佛法是驱逐黑暗的无比光明智慧,光明智慧是世间最美之物,因此,佛、法、僧是“世间最美”。

   5.“最高尚”。佛和菩萨无私、无我,具有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无条件地、无分别地以大慈、大悲心为众生的幸福快乐服务的最高尚的品德。佛法以这种高尚的情操培育众生,使一切众生变得高尚。因此,佛、法、僧是具备最高尚品质者。

   6.“始终如一”。这是永不变质的特性。世间的一切好景不长,最亲的骨肉亲属也有生离死别;最亲的朋友也有分手的时候;权势有时也会变成”毒酒”,钱财往往招来灾祸,爱变成恨,亲友变成仇人者屡见不鲜,世间上还有什么永远不变,始终靠得住呢?惟有佛菩萨和佛法,能使人增长智慧,破除烦恼,战胜自身和外部邪恶,消除一切灾难的根源,走上常乐我净的道路,所以,佛、法、僧是始终如一,永远不变,可以信赖,可以依靠,能拯救众生脱离苦海的大救星。

   根据上述的六条理由,称佛、法、僧为“三宝”。“宝”者,是稀世珍宝,难得可贵,最真、最善、最美、无价之义。

   (四)因三宝和果三宝的区别

   要想深刻了解“皈依”含义,首先就要了解“因三宝”和“果三宝”所指的不同含义。

   “因三宝”指的是身外的三宝。身外“三宝”中的“佛宝”指的是已成佛的释迦牟尼等十方三世一切佛、本尊;“法宝”指的是佛所传之法和诸佛功德、慈悲、智慧;“僧宝”指的是三乘见道以上的圣人、菩萨、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密部的勇士、空行、出世护法类均属于“僧宝”。皈依对象“三宝”中的“僧宝”,指的是见道以上的得道圣僧。见道以下的凡僧,自己尚未进入不退转出世道,真智未生,意识最表层的见惑未破,无力拯救度脱别人,故非“僧宝”。现在,国内外有那么一些不懂佛法、贪欲疯狂之人,自吹已成真佛。然而,别说成佛成“圣僧”,就连世间道上的戒行纯真、虔诚不二的真僧的标准都是现在的人很难达到的。凡对佛法有点信仰的人,很好地检点自己的行为是最要紧的。

   “因三宝”也可称作“外三宝”。众生迷途知返,觉妄悟真,首先要靠外三宝的作用。如埋在地下的植物种子,虽有生机,但如果没有适度的空气、阳光、水分,就永远无法成长。众生虽然有成佛的内因--光明心、佛种,如果没有佛法住世的外部环境,不闻佛法,不入正道,绝无开悟见真的希望。因此《现观庄严论》和《宝性论》明确指出,众生的佛性种子,从睡眠状态下觉醒的主要条件是受到大乘佛法的教诲,所以入佛道,必须诚心皈依“三宝”。

   “果三宝”也可称作“自身三宝”。皈依大乘佛法的最终目的,是自身“成佛”,及实现自身三宝。实现自身三宝之日,也就是自己全面彻底解脱之时。

   自身三宝获得的最低界限是见道以上。在见道上,获得见道无分别智,破除见惑起,就算自己获得道谛。获得道谛,就是自身获得了“法宝”,同时也就获得了一般圣僧的资格,在八地获得不退转高位圣僧的资格。十地之末期,以金刚禅破除二障最细分习染而成佛时,才获得圆满“三宝”,佛、法、僧三宝融为一体。作为人格意识的佛,属于僧宝的范畴,常乐我净的自性身为佛宝,无上智慧法身为法宝,为获得自身三宝的愿心和一切善行为,是对果三宝的皈依。懂得这些道理,才能理解整个道的修行都包括在皈依法中的道理。

   (五)真谛和俗谛三宝之分

   “真谛”是真实和标准之义,俗谛是假名、现象、非真实之义。真谛“三宝”是真实的、标准的三宝,俗谛的三宝是非真实的假名“三宝”,或者说“准三宝”。

   佛的四身中自性身和智慧法身是真谛佛,色体报身和应化身为俗谛佛。

   法也有两种:一种是说教性的、理论知识性的佛法,如三藏法典、经论宣教活动;一种是指佛、菩萨的智慧慈悲等殊胜功德和破悟境界。前一种是实施佛法教育的工具和手段,只是名义上的“法宝”,称俗谛法宝;作为佛菩萨的思想品质,智慧功德性的法性,才是真谛法宝。

   僧也有入道的凡僧和见道以上的圣僧两种。入道的凡僧是俗谛僧伽,圣僧才是真谛僧伽。佛陀在《报恩经》中说:“皈依的对象是真谛僧伽,不是俗谛僧伽。”

   “救星”也分真谛的和俗谛的两种:道行圆满达到终极位者是真谛“救星”,道行未圆满者为俗谛救星。道行圆满达终极位者和佛是同一概念。

   “二种法”指的是说教性的经典理论知识和菩萨、声闻、缘觉具有的道谛见真智慧和灭谛破障境界。经典理论知识像渡江河的船筏,是工具性的法,渡过江河后,船筏就没有用处,需要抛弃。经典教义、理论知识性的文字词语之类,完成传情达意的任务后,就失去作用而要抛弃。在学道…

《三宝原理与皈依法通俗解说 第二节:三宝原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