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叁寶原理
一、 叁寶總述
(一)“叁寶”與佛教的關系
“佛教”是佛陀的聖教。佛教是由施教的佛、所教之法、受教的衆生叁個因素組成的。“佛”是受此教、依此法得道的先知先覺,衆生是未開悟或半開悟的施教對象,法是施教的內容,包括佛陀的思想學說和覺智、善行、品德。
佛和衆生是相對的存在。佛從衆生中生,未成佛之前也是衆生,成佛要靠衆生,因爲佛體和佛的功德都是利衆行善的結果。衆生是行善的對象,如果沒有衆生,利衆的善行無法實施,利衆的功德無法圓滿。因此佛離不開衆生,衆生的聰明才智和善德良心的開發、生存條件和幸福美好生活的創造有佛的愛心和智慧的參與。佛在世的利衆形式,是以衆生自覺爲基礎的正義良心的存在和快樂向上事業的不斷創造、完善得以維護。從這個意義上講,衆生的幸福來源于佛--覺者的愛心和智慧。佛和衆生的關系不是“主子”與“奴仆”的關系,而是“已覺”和“未覺”的關系。佛存在的前提是衆生,當一切衆生脫苦得樂,大徹大悟之時,即無衆生,佛與衆生的對立關系也就消失,因此佛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法是道,是事物的本質規律及正確反映事物本質規律的智慧。衆生行此道成佛,佛以此道教育衆生,化度衆生。僧是進入解脫聖道的道人或聖者,是證得“見道”以上的修行衆。佛和僧伽的關系,有以下叁種類型:
1.師徒關系。如釋迦牟尼佛和衆菩薩、聲聞弟子之間的關系。
2.衆生和佛關系。如一個人在未成道以前在學道是僧,成佛進入無學道便是佛。未成道之前,聖人和凡人一律屬于“衆生”範疇。無論聲聞、緣覺、菩薩,凡開悟生出超世智慧者都是聖人。開悟是“見道”的境界,未證見道者一律稱凡人、迷衆。
3.同一關系。佛陀既是僧,也是佛,從“破”和“悟”的境界而言是“佛”;從佛的有生命、有意識的佛體而言是“僧”。如釋迦牟尼佛的破悟境界是“佛”,釋迦牟尼的五蘊之體和意識是“僧”。因此,釋迦牟尼既是“佛”,也是“僧”。“僧迦”一詞的含義是“向善衆”或“向善團體”,是個集體名稱。沙彌、比丘四人以上,方稱“僧衆”。但這不是絕對的,如前所述,佛既是“佛”又是“僧”,佛的破悟境界和慈悲智慧功德也是“法”,因此說佛是集叁寶于一身的覺者。
衆生的暫時性和永久性的幸福快樂的獲得要依靠叁寶。一個人開始入道和中間道行的增長、最終道行的圓滿都依賴于“叁寶”之力。同時,衆生入佛門,皈依佛法的最高目標是爲了自己成就“叁寶”,即自己成聖僧、成佛,獲得法身無上功德。因此,“叁寶”是因緣,“叁寶”也是結果。概括起來說,佛教由佛、法、僧叁要素組成,佛、法、僧“叁寶”是佛教叁位一體的具體體現。
(二)規定爲“叁救星”的原因
彌勒菩薩在《莊嚴經論》中雲:“因施受與教,叁乘叁作用,信仰有叁種,規定叁救星。”這幾句經文的意思是:“因施教之佛和所教之法、受教之僧叁者的特點和叁乘信衆的信仰依靠重點的不同,佛、法、僧各自的作用不同,在佛法中規定佛、法、僧爲叁救星。”
1.佛是施教者,法是所教之道,僧是受教育者,叁者有所不同。
2.聲聞以僧爲師。聲聞本道的最高果位是羅漢僧,因此僧是聲聞衆的主要救星。緣覺以觀修十二因緣證獨覺羅漢果,因此,法是緣覺衆的主要救星。菩薩靠佛的教誨發心入道,十地得佛灌頂,最終果位是佛,因此,佛是菩薩衆的主要救星。
3.佛的作用是指引解脫道路,法的作用是産生道地的智慧功德,使道行圓滿;僧的作用是同道相助的道友,先行一步的“帶路人”。
根據以上原因,佛法中規定佛、法、僧爲“叁救星”。
(叁)稱作“叁寶”原因
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說:“因稀有,因無垢,因具勝能,因世間最美,因最高尚,因始終如一,故稱稀世珍寶。”這就將佛、法、僧稱爲稀世珍寶之緣由。主要理由有六條:
1.“稀有”。就是說佛、法、僧是世間非常稀有的特殊因緣所生之物,並非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會出現,任何人都能遇到的東西。寂天說:佛和佛法的出現就像“漫漫長夜中偶然一現的閃電,逢到的機會很少”。佛和佛法的出現是衆生共同的善業福報和諸佛的慈悲願行雙方機緣相合的結果。如果沒有這種特殊因緣的結合,很難出現佛法之陽光普照的光明劫。所以說佛、法、僧是千劫難逢的稀世珍寶。
2.“無垢”。佛是徹底破除覆蓋在光明心上的兩種無明惡習染者;法是無貪、無執、本質光明;僧是已出世,除去滯、礙、俗氣的汙染者。因此,佛、法、僧是最純潔、最光明的事物。
3.“最勝能”。佛與佛法具有無限的智慧和無比的勝能,能使衆生超脫輪回之苦,獲得常樂我淨,是能勝世間最難勝的苦與魔者。
4.“世間最美”。佛和菩薩、聲聞、緣覺聖僧從真智慧中生,是光明智慧的傳播者,佛法是驅逐黑暗的無比光明智慧,光明智慧是世間最美之物,因此,佛、法、僧是“世間最美”。
5.“最高尚”。佛和菩薩無私、無我,具有平等對待一切衆生,無條件地、無分別地以大慈、大悲心爲衆生的幸福快樂服務的最高尚的品德。佛法以這種高尚的情操培育衆生,使一切衆生變得高尚。因此,佛、法、僧是具備最高尚品質者。
6.“始終如一”。這是永不變質的特性。世間的一切好景不長,最親的骨肉親屬也有生離死別;最親的朋友也有分手的時候;權勢有時也會變成”毒酒”,錢財往往招來災禍,愛變成恨,親友變成仇人者屢見不鮮,世間上還有什麼永遠不變,始終靠得住呢?惟有佛菩薩和佛法,能使人增長智慧,破除煩惱,戰勝自身和外部邪惡,消除一切災難的根源,走上常樂我淨的道路,所以,佛、法、僧是始終如一,永遠不變,可以信賴,可以依靠,能拯救衆生脫離苦海的大救星。
根據上述的六條理由,稱佛、法、僧爲“叁寶”。“寶”者,是稀世珍寶,難得可貴,最真、最善、最美、無價之義。
(四)因叁寶和果叁寶的區別
要想深刻了解“皈依”含義,首先就要了解“因叁寶”和“果叁寶”所指的不同含義。
“因叁寶”指的是身外的叁寶。身外“叁寶”中的“佛寶”指的是已成佛的釋迦牟尼等十方叁世一切佛、本尊;“法寶”指的是佛所傳之法和諸佛功德、慈悲、智慧;“僧寶”指的是叁乘見道以上的聖人、菩薩、十八羅漢、五百羅漢,密部的勇士、空行、出世護法類均屬于“僧寶”。皈依對象“叁寶”中的“僧寶”,指的是見道以上的得道聖僧。見道以下的凡僧,自己尚未進入不退轉出世道,真智未生,意識最表層的見惑未破,無力拯救度脫別人,故非“僧寶”。現在,國內外有那麼一些不懂佛法、貪欲瘋狂之人,自吹已成真佛。然而,別說成佛成“聖僧”,就連世間道上的戒行純真、虔誠不二的真僧的標准都是現在的人很難達到的。凡對佛法有點信仰的人,很好地檢點自己的行爲是最要緊的。
“因叁寶”也可稱作“外叁寶”。衆生迷途知返,覺妄悟真,首先要靠外叁寶的作用。如埋在地下的植物種子,雖有生機,但如果沒有適度的空氣、陽光、水分,就永遠無法成長。衆生雖然有成佛的內因--光明心、佛種,如果沒有佛法住世的外部環境,不聞佛法,不入正道,絕無開悟見真的希望。因此《現觀莊嚴論》和《寶性論》明確指出,衆生的佛性種子,從睡眠狀態下覺醒的主要條件是受到大乘佛法的教誨,所以入佛道,必須誠心皈依“叁寶”。
“果叁寶”也可稱作“自身叁寶”。皈依大乘佛法的最終目的,是自身“成佛”,及實現自身叁寶。實現自身叁寶之日,也就是自己全面徹底解脫之時。
自身叁寶獲得的最低界限是見道以上。在見道上,獲得見道無分別智,破除見惑起,就算自己獲得道谛。獲得道谛,就是自身獲得了“法寶”,同時也就獲得了一般聖僧的資格,在八地獲得不退轉高位聖僧的資格。十地之末期,以金剛禅破除二障最細分習染而成佛時,才獲得圓滿“叁寶”,佛、法、僧叁寶融爲一體。作爲人格意識的佛,屬于僧寶的範疇,常樂我淨的自性身爲佛寶,無上智慧法身爲法寶,爲獲得自身叁寶的願心和一切善行爲,是對果叁寶的皈依。懂得這些道理,才能理解整個道的修行都包括在皈依法中的道理。
(五)真谛和俗谛叁寶之分
“真谛”是真實和標准之義,俗谛是假名、現象、非真實之義。真谛“叁寶”是真實的、標准的叁寶,俗谛的叁寶是非真實的假名“叁寶”,或者說“准叁寶”。
佛的四身中自性身和智慧法身是真谛佛,色體報身和應化身爲俗谛佛。
法也有兩種:一種是說教性的、理論知識性的佛法,如叁藏法典、經論宣教活動;一種是指佛、菩薩的智慧慈悲等殊勝功德和破悟境界。前一種是實施佛法教育的工具和手段,只是名義上的“法寶”,稱俗谛法寶;作爲佛菩薩的思想品質,智慧功德性的法性,才是真谛法寶。
僧也有入道的凡僧和見道以上的聖僧兩種。入道的凡僧是俗谛僧伽,聖僧才是真谛僧伽。佛陀在《報恩經》中說:“皈依的對象是真谛僧伽,不是俗谛僧伽。”
“救星”也分真谛的和俗谛的兩種:道行圓滿達到終極位者是真谛“救星”,道行未圓滿者爲俗谛救星。道行圓滿達終極位者和佛是同一概念。
“二種法”指的是說教性的經典理論知識和菩薩、聲聞、緣覺具有的道谛見真智慧和滅谛破障境界。經典理論知識像渡江河的船筏,是工具性的法,渡過江河後,船筏就沒有用處,需要抛棄。經典教義、理論知識性的文字詞語之類,完成傳情達意的任務後,就失去作用而要抛棄。在學道…
《叁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第二節:叁寶原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