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第二節:叁寶原理▪P3

  ..續本文上一頁靠因緣所生、有生有滅、不離時空之各事物的特性。無爲法如虛空,非因緣所生,無相無色,不生不滅,沒有時空界限。我們所看到的天空是眼視對象,是一種顔色,不是真虛空。“虛空”非色,如何能見?“虛空”的概念是憑知覺獲得的,“虛空”就是“無物”之義,是“有”的對立面。“空”雖然是“無物”,但如果沒有“虛空”的存在,一切事物的産生是不可能的。例如:如果沒有宇宙空間,這地球和太陽、行星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如果沒有女人子宮中的那些空間,胎兒的形成是不可能的。所以說“空中生有”是事物的客觀規律,要認識“佛”的“無爲自性”,就要知道什麼是“原本心性”--本覺和其離垢狀態“始覺”。

   任何一個有情生命,包括高級生命的人和天人、低級生命、微生物種都具有一種程度不同的感覺和反應能力--原本覺心。凡是清澈晶瑩的東西都有反映能力,比如水晶和鏡子。《因明論》中“心”的定義是“光明能見”,所以將有情生命的這種能見特性稱做“光明心”。這種光明心的本質光明如水晶體,是清淨光亮的,所以稱“自性清淨”。但由于受無明虛妄顛倒意識所産生的貪、嗔、疑、慢、邪見等煩惱的影響,光明心變得渾濁不清,就像一潭清水流進汙泥濁水,變得渾濁不清一樣。光明心的這種受汙染狀況稱做“帶垢光明心”(即受染光明心)。因這種無明煩惱汙染不是後來才有的,而是無始以來與原本光明心同在,所以將原本光明心分爲染分和淨分。淨分是從心性的本質上來說的,假若心性本質混濁不清,就沒有澄清、磨光變得晶瑩的可能性。如岩石再磨也不會變成水晶。正因爲心性本質清淨,再受汙染也有變清的可能性。本心的這種可變清淨的可能性,就是衆生共有的佛心--如來種。如來種、佛種,僅僅是一顆菩提樹的種子,絕不是菩提樹。這個概念要搞清楚。《佛心經》中明確指出:“這種自性在未除汙染之時,是“衆生種”,除去部分汙染之時是“如來種”,除去全部汙染之時是佛的“法身”。”有人曲解《佛心經》的精神,說什麼“衆生本來是佛”,這就等于說“樹種就是樹”一樣的荒唐可笑。如果樹種等于樹,就請用樹的種子蓋房、做家具試試。如果衆生都是佛的話,那些殺人放火、偷盜詐騙的壞人都是佛了,佛經中從來沒有這樣荒唐的說法。把這種“原本光明心”稱做“佛種”、“如來藏”的原因有叁點:

   (1)佛從衆生中出(佛是衆生修成的)。

   (2)諸法自性平等,即相同,衆生的自性和佛的自性,本質上都是緣起性空(佛性本空),沒有兩樣。

   (3)衆生的心性本質光明清淨,在適當的環境條件下,有消除無明、明見真理的可能性。

   根據上述叁個原因說“一切衆生都有佛種”(見《寶性論》)。

   “自性原本光明”這句話,本身就暗示了“現狀混濁”。本質光明,現象混濁,是衆生心的特點,“光明”表心性的淨分,“混濁”表心性的染分。一染一淨,一事一理,這就是心性的辯證法。佛法的根本就是解決心性去染的問題。如果衆生原本就是佛,心性沒有被汙染,佛出世、轉*輪、慧光普照的一切工作就毫無意義了。如果衆生心智昏暗。沒有可塑性,這佛法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衆生心性本質光明,混濁不清非本質,可以改變。這就是佛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前提。

   衆生的光明心性、佛種從迷夢中醒悟的表現是理性的發現和愛與慈悲心的萌發,這方面的差別就是無明汙染的輕重差別。唯識論認爲有斷種,即無可救藥的壞種,但中觀論認爲,一切衆生都有本具光明心這種自性,萬物自性平等,不可能有斷種--這就是一切衆生都能成佛的理論根據。

   心性雖然有染、淨兩個方面,但清淨受染汙,汙染在清淨之中,水乳相融,無法截然分開,因此,衆生的染、淨二心,本是一體。在見道以上(即所謂開悟)才能分清本質和現象,分清染分和淨分,直至消除全部汙染成佛。消除汙染所獲得的清淨分,被稱做始覺,或自性清淨。衆生心性受汙染,清淨分不顯露,處于潛藏狀態,汙染未除,也談不上“離垢清淨”。所以衆生沒有“二淨”,見道以上的菩薩處于染淨摻半、半染半淨狀態,只有佛才有“二淨”功德。

   對衆生心性的潛藏狀況,就如汙穢藏金,肮髒的垃圾中不知有金塊而被抛棄。如果發現它的價值,取出自身的寶藏,就會成爲最富有的“富翁”。對“自身寶藏的開發”,說的就是自身光明心的開發,真智的開發。對這種開發過程,就如加工寶石的過程。再好的寶石也要經過能工巧匠的細致加工,否則就不會變成無價之寶。這說明人光有原本光明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因爲這光明心受無始以來無明惡習的熏染,已變得昏暗無光,混濁不清,如果不經過智慧妙法的徹底加工、澄清、磨光,雜質汙染沈澱越來越厚,就很少有重顯光明、“黃土變金”的可能。衆生從總體上來說,都有成佛的良好因素,但實際上成佛的可能性很小。因爲成佛不但需要內因,而且還需要充足的外部條件,就像沒有適當的溫度、水分、空氣、土壤的植物種子永遠不會發芽一樣。因此,衆生雖然有佛種,但從人心的受汙染程度和外部環境估計,人變惡魔的可能性比變佛的可能性大,向下墮落的可能性比向上升騰的可能性大。從現實社會中私心和公心、善行和惡行的數量對比和發展勢頭來看,人變魔下墮的可能性大于變佛上升的可能性的推論大概不會錯。

   衆生的受汙染的原本光明心,經過世間道和出世二道的洗滌淨化,達到佛地時,不但變成二淨法身,而且由于福慧雙修的功德願力、善行,會生出許多前所未有的智慧神通。這種新增成就是“增長種”的成就。“自性種”的事谛屬性是無始以來生生滅滅、相續不斷的生命和意識的續流。“生生滅滅”是無常性,“相續不斷”是連續性。有人把這種“原本自性”看做“永恒不變”是違背佛法“一切事物皆是無常”的根本原則的。這種自性從理性角度講,是“性空”。佛經中所說的“佛性本空”就是從這理谛角度說的。講佛法不分二谛、二義、有時說空,有時說有,說空,則空洞無物;說有,則本性實有。這是自己陷于矛盾、悖論不能自拔的表現。很多人在“佛性論”問題上理解産生錯誤,認爲“原本自性是永恒不變的”。既然衆生的自性是永恒不變的,要麼純潔汙染,要麼染無淨,只有這兩種可能性。因爲“染”是一種變得渾濁不清的“變化”,既然是“永恒不變”,怎麼會有“變化”,這種“不變與變”的自相矛盾,如何解決呢?凡是物質和精神的一切存在。沒有永恒不變的存在,只有否定的概念“空”所表達的事物才是不生不滅、永恒不變的,如虛空、未生、已滅之物。原本自性以及轉世的靈識等,是生滅連續不斷的續流,絕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如果永恒不變,前世的豬狗轉生爲今世的人,其意識必定和豬狗一樣;前世的人轉生今世的豬狗,也定會說話。佛家的觀點是一切有爲之法,都是即生即滅、生滅之流,包括佛的報身這類所謂“永住”之物,也是無間斷續流,絕對不是什麼絕對的永恒。

   佛的八功德中“無爲功德”是佛身中的“自性清淨功德”。正如上面所說,衆生的自性在本質上雖然清淨,但實際上受染,從來沒有清淨。只有見道以上菩薩在十地末期用金剛禅徹底破除煩惱、所知事理二障的最細微的種子和習氣的第二刹那,便進入徹底斷除、圓滿覺悟的佛陀境界。從斷德來說,佛具有自性清淨和離染清淨的“二淨”特點。“斷”就是特指一種根除、不再複生的意思。“滅谛”是苦與苦因斷除的一種永恒清淨狀態。“滅谛”斷德爲什麼稱永恒無爲呢?凡是有色有相、有所作爲、有時空特點的事物沒有一樣是永恒無爲的,只有虛空無生、無滅、無爲。過去曾有過,但現在已不存在的東西,屬于“永恒”,如昨天的時間,已打碎的玻璃杯,不會複生,已變成斷滅、無爲的狀態。未來的時間、未生的事物,現在尚未出現,也屬“無爲”。“滅”分擇滅和非擇滅,未生、自然已滅之類屬非擇滅;破除煩惱之類屬擇滅。“擇滅”的意思,是用智慧進行分辨抉擇,將錯誤的東西破除之義。斷滅狀態是原有之物的被消除狀態,比如一個很幹淨的水晶瓶,原先瓶裏面裝著很髒的東西,有人倒掉了瓶中的髒東西,並用清洗劑洗得幹幹淨淨,晶瑩放光,這時瓶子就處于清除掉髒東西的清淨斷滅狀態。“清淨”就是瓶子的“斷德”,這個瓶子從此不會再裝髒東西,永遠將保持清淨。但是,“清淨狀態”本身不起變化,無所作爲,這就是清淨無爲、永恒不變的寂滅、虛空狀態。佛的自性清淨就是永斷二障的清淨無爲、無形無相、虛空寂滅狀態。

   2.“自生”功德。“自生”功德是指無動機目的、無意識、不動念、說法度衆等一切利樂衆生之事自然而然,按衆生的意願完全可以完成的自然作用。這種自然、自生、自如作用,像雨露和空氣,或山水環境對衆生的有益作用一樣。這類天體和自然物,雖無心無意,卻能以本身的自然性能利益萬物。這種自然性能,因“無心”所以才無選擇、無私、無傾向,一律平等地起到利益萬物的作用。因不受思想意識支配,這種作用才完全進入自然運行軌道,如地球的運轉周而複始。佛的這種利益衆生的自然性能,是佛未成佛前發的大願心、大慈大悲利衆心和無量世紀修六度大行的殊勝因緣結果,是長期修慈悲、從事利衆事業的慣性作用。佛的不可思議的作用,完全進入了一種慣性軌道,不需要主觀意識的推動。

   有人也許會說:“既然佛的作用是自然的、無意識的,那麼供養佛、求佛的保佑、皈依佛會起什麼作用呢?這和請太陽報佑、請天上下雨有什麼不同呢?”太陽普照萬物,但如在山洞裏和地下室或夜晚,也都不能見到陽光。天空布滿了微波和無線電信息,如果沒有接受這類信息的電視機和收音機或不打開開關主動接收,都不能收到這類…

《叁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第二節:叁寶原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