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解

  耕云先生 著

   任何一种有系统、有义理的文字,都是由外举决定内涵的,经典也不例外。因此当我们了解了这一部经典的标题之后,也就会了解它的旨趣了。这里我们首先要计论的是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一、经名解释

   般若:查字典注音是班若或钵惹,实际上应该读成钵瑞。这种发音是不是很标准呢?也不然,因为唐朝时代“般若波罗蜜多”的读音是“巴尼亚巴拉咪达”,这个音译跟梵文的原音是相吻合的。懂得梵文的人,他不会念钵瑞,而是念“巴尼亚”。

   般若的基本含义是“智慧”,其所以不翻译,是因为它虽然可以翻为智慧,但跟我们通常所谓的智慧,在程度上是有差距的。我们说某人很有智慧,那仅只是指他那“六尘”所积的“表层意识”。这里的“般若”并不仅是指表层意识,而是指心的原态与共相。即然找不到适当的中国文字来表达,干脆就不翻译了。

   一般法会中,大多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为何《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加上“摩诃”两个字?因为摩诃般若是全称,只用般若是简称,只要提到般若,就一定是摩诃般若,摩诃般若即是大智慧,大到什么程度?它是一切世间智慧的本原和实性。

   世间的智慧,是否离开了般若呢?它虽然已经不是般若的原态,但却也离不开般若。因为“烦恼即菩提”,当我们感受到烦恼的时候,就证明我们有生命、有觉性(菩提)。如果是没有知觉的植物人,还会有烦恼吗?为什么不用“摩诃”,表示它是略称,而“摩诃般若”就是具称,就像我们讲电视机是television,如果只说T.V.,别人也能懂。

   波罗:正确的读音是“巴拉”,是彼岸、对岸,且含有“解脱”的意义。

   蜜多:正确的读音是“咪达”,是“到达”的意思。

   我们有时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有时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也是简称和具称。“多”字只是在强化语气。有些人不懂,平常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念多了,他以为这是一句,经名则是《多心经》。佛法讲求“一心”,哪里有什么“多心经”呢?这就不正确了。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经名的全称,意思是:透过根本的、原本的、一切智慧之母的伟大智慧,到达解脱彼岸之心要的经典。在基本上,我们对《心经》应该有两种认知:

   1、《心经》是借着伟大的智慧,到达解脱彼岸的一种心态——法的现量的描述。  

   2、《心经》是指靠着这伟大的智慧,到达解脱彼岸,这一类经典的精华、心髓。

   《心经》是《大般若经》的精华、心髓、也是借着伟大智慧,到达解脱彼岸的一种心态的叙述。因此这部经在中国流传最广,时间也最长。据说,玄奘大师在取经的过程中,经历过很多的危难,就靠这部经,获得精神的力量,突破险阴艰辛,才能达成伟大历史使命的。

   我们在此只讲般若波罗蜜,而在佛教中有六波罗蜜——六种解脱法门。六种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又叫六度,度即前进、到达。这六种法门,都可以使我们到达解脱的彼岸,以六度为总纲,发为万行,即所谓“六度万行”。

   为什么这里只说“般若波罗蜜”,不谈其他五种?《大智度论》讲:“五度如盲,般若作眼。”布施而没有般若波罗蜜,只能创造福,可以上升天堂,福报享尽依然堕落六道,那是不究竟的。为什么这里只说般若波罗蜜?因为般若波罗蜜,即是解脱的必须条件,也是解脱的足够条件。般若波罗蜜涵摄余五度,自然就具足了六度的功德,有了般若波罗蜜,再行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的时候,当下离能所、泯理事、三轮体空、不种因、不造业、证真解脱。如果离开般若波罗蜜,他所行的只是人天小道,只能为来世造福,而无裨于解脱道,所以般若对解脱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二、般若性质

   般若,又可分三种性质:     

  (一)实相般若

   就法的实性,法的实相来讲,叫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法的现量和证量,佛法身的当体。   

  (二)观照般若

   虽然在观察,但不用分别心,不是用第六识,而是用般若。用第六识,叫做取相分别,用般若则对境不起认同心,所以叫观照。而观照般若就是用般若观照实相的当体。

   古德说:“万事成物,凡夫执实谓之有,二乘分析谓之空,菩萨眼见菩提、眼见佛性。”眼见佛性,你说什么不是佛性?如果用观照,不用分别,当体即空。所以我们可以了解:般若不但是实相的本身,也是一种眼见佛性的观照法门。   

  (三)方便般若

   所谓“舍方便无究竟”,说到真理的究竟处,是无法开口的。否则,有你能听,有我能说;有能知的你,有所知的法;这与不二法门岂非南辕北辙?所以谈到真正的佛法,没有你开口的余地,才开口,早已不是真正的佛法了。但要启发人们的觉性,是需要一把钥匙,这都是方便。例如:文字般若,文章写得称性,让人读后“茅塞顿开”;说法辩才无碍,使听者断惑、除疑,走向光明之道,这都是方便。语言三昧、文字三昧都是方便,乃至禅宗的擎拳、竖拂、捧喝也都是方便。般若大致有这三种性质、三种作用:

   实相般若是真理的本体:圆证佛性,是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的。

   观照般若是以自己的摩诃般若,来照见自己的法性。有个很好的比喻说:“如珠吐光,还照珠体”,好像夜明珠一样。自己发光,照亮自己的存在。所以摩诃般若所见照的就是自己。

   方便般若,就是“逗机说教”、“因病与药”,以种种法救种种心的“善巧方便”了。

   了解了这些,再讨论下面的经文,就感觉很亲切,很简单、很明白了。

   经:古时印度人叫“速达辣”,音译为“修多罗”。中国也有《四书》、《五经》,经典就是金科玉律,是人生的轨范。而佛经则是生命脉解脱路径的指标,有如气象报告的经纬度,是最直截了当、最标准、最不会使你迷失的路线,循着这个路线前进,就可以到达解脱的彼岸。     

  三、经文浅解

   下面讲经文: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就经文来说,有两种解释:

   一是观察自在,彻底断惑,法界即我,触目菩提的大菩萨。

   二是寻声救苦的圣观自在——观世音菩萨。

   这里虽没有明确的标示,但两种意义都有。而在此所谓“观自在菩萨”,是泛指一切自观自在,观察自在的大菩萨。

   菩萨贵行,所谓六度万行。离开行,就没有证,也没有菩萨。坐在那里不动,是不能到达彼岸的。践行般若波罗蜜,有深有浅,因为践行的深浅,所以从登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从等觉到妙觉,都是由践行般若波罗蜜的深浅度来分证的,并非以任何标准来规定,也无须透过人评会议。

   前面所说观照般若,就是不用六识也不离六识。法相宗的修行重点是把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转成“成所作智”,把意识转成“妙观察智”。观照般若是要使六识消融于般若,产生观照作用,观照作用就是“大圆镜智”。

   我们经常听说“一尘不染”,什么东西一尘不染呢?不是指你的色身,色身在现在这大都市里,每一秒钟都受到可怕的污染;而是指你的心。染:就是被它粘住了、波及了、污、染了。如果你只观照而不“认同”,它就不会污染你了。我们用分别心、就会因“见取”而受染;耳朵犹如录音机,一首歌听几遍,虽然没有见过歌词曲谱,也就会唱了,因为人脑有记录惯性。耳朵对声音,如胶似漆,于是就吸收了。眼睛对形象就象录影机一样,见过一次面就“感光”了,下次再见到,“喂!老张你好……”留有影像嘛!听、记、想,慢慢在原本的心态的表层累积成一层原无的覆的盖层,这“六尘”就构成了心垢,逐渐掩盖埋没了原本的自我——真实的本心。现自在菩萨,用自觉观察,借其深般若波罗蜜的行证,所发露的智慧解脱心态,照见了五蕴皆空——尘不立。

   五蕴又叫五阴(色、受、想、行、识)。蕴就是聚集,色、受、想、行、识,愈来愈多,于是我们从生到老,脑细胞的褶子也愈来愈多。小学毕业,只装了小学教科书;中学毕业,又装了中学的教材;在大学毕业,又装了不同的内容,这叫做蕴。接受多了,经验多了,理解多了,常识多了,这就是“为学日益”。

   如果我们用分别法,则色、受、想、行、识,每一样都可以写一篇很长的论文,而且大有内容,原本非实有,毕竟如幻如化,空无自性。空,很多人认为是什么都没有,是断灭,其实不然。佛教说空,有很多种:二乘圣人所讲的空是分析空,分来分去分到最后什么也没有了。菩萨的空是当体空、般若空。如果用三观的尺度来看,菩萨离二边、行中道,二乘偏空,凡夫执有。

   空,有两种解释:

   1、“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是一种动机或最初的影响力,缘是条件。由动机智条件组合的任何事物都是原本空无自性的、空就是“无自性”。全世界所有研究形而上学的都公认:真实、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只能发现,不能创造;真理也是普遍如此的,并非在中国是真理。到国外就不是了;并非你信,它就是真理,不信,它就是罪恶。

   就我们所了解,在这大宇宙中,除了条件的组合,根本就没有任何永恒的个别事物的存在。所以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条件组合的东西,都是空幻不实的因缘假合。

   空,不是没有,而是原本如此。诸相原本不有,再加上一个“无”字,岂非我余?空是什么?空就是指没有个别的自我,没有个别的自性。空是什么?它是万有的原因,创造的势能,发展的余地和不息的生命。因此森罗万象,一一从空里来,又到空里去。如水泡般,来实无来,去实无去。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安分守己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