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解

  耕雲先生 著

   任何一種有系統、有義理的文字,都是由外舉決定內涵的,經典也不例外。因此當我們了解了這一部經典的標題之後,也就會了解它的旨趣了。這裏我們首先要計論的是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一、經名解釋

   般若:查字典注音是班若或缽惹,實際上應該讀成缽瑞。這種發音是不是很標准呢?也不然,因爲唐朝時代“般若波羅蜜多”的讀音是“巴尼亞巴拉咪達”,這個音譯跟梵文的原音是相吻合的。懂得梵文的人,他不會念缽瑞,而是念“巴尼亞”。

   般若的基本含義是“智慧”,其所以不翻譯,是因爲它雖然可以翻爲智慧,但跟我們通常所謂的智慧,在程度上是有差距的。我們說某人很有智慧,那僅只是指他那“六塵”所積的“表層意識”。這裏的“般若”並不僅是指表層意識,而是指心的原態與共相。即然找不到適當的中國文字來表達,幹脆就不翻譯了。

   一般法會中,大多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爲何《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不加上“摩诃”兩個字?因爲摩诃般若是全稱,只用般若是簡稱,只要提到般若,就一定是摩诃般若,摩诃般若即是大智慧,大到什麼程度?它是一切世間智慧的本原和實性。

   世間的智慧,是否離開了般若呢?它雖然已經不是般若的原態,但卻也離不開般若。因爲“煩惱即菩提”,當我們感受到煩惱的時候,就證明我們有生命、有覺性(菩提)。如果是沒有知覺的植物人,還會有煩惱嗎?爲什麼不用“摩诃”,表示它是略稱,而“摩诃般若”就是具稱,就像我們講電視機是television,如果只說T.V.,別人也能懂。

   波羅:正確的讀音是“巴拉”,是彼岸、對岸,且含有“解脫”的意義。

   蜜多:正確的讀音是“咪達”,是“到達”的意思。

   我們有時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有時說“摩诃般若波羅蜜多”,這也是簡稱和具稱。“多”字只是在強化語氣。有些人不懂,平常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念多了,他以爲這是一句,經名則是《多心經》。佛法講求“一心”,哪裏有什麼“多心經”呢?這就不正確了。

   《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經名的全稱,意思是:透過根本的、原本的、一切智慧之母的偉大智慧,到達解脫彼岸之心要的經典。在基本上,我們對《心經》應該有兩種認知:

   1、《心經》是借著偉大的智慧,到達解脫彼岸的一種心態——法的現量的描述。  

   2、《心經》是指靠著這偉大的智慧,到達解脫彼岸,這一類經典的精華、心髓。

   《心經》是《大般若經》的精華、心髓、也是借著偉大智慧,到達解脫彼岸的一種心態的敘述。因此這部經在中國流傳最廣,時間也最長。據說,玄奘大師在取經的過程中,經曆過很多的危難,就靠這部經,獲得精神的力量,突破險陰艱辛,才能達成偉大曆史使命的。

   我們在此只講般若波羅蜜,而在佛教中有六波羅蜜——六種解脫法門。六種波羅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又叫六度,度即前進、到達。這六種法門,都可以使我們到達解脫的彼岸,以六度爲總綱,發爲萬行,即所謂“六度萬行”。

   爲什麼這裏只說“般若波羅蜜”,不談其他五種?《大智度論》講:“五度如盲,般若作眼。”布施而沒有般若波羅蜜,只能創造福,可以上升天堂,福報享盡依然墮落六道,那是不究竟的。爲什麼這裏只說般若波羅蜜?因爲般若波羅蜜,即是解脫的必須條件,也是解脫的足夠條件。般若波羅蜜涵攝余五度,自然就具足了六度的功德,有了般若波羅蜜,再行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禅定的時候,當下離能所、泯理事、叁輪體空、不種因、不造業、證真解脫。如果離開般若波羅蜜,他所行的只是人天小道,只能爲來世造福,而無裨于解脫道,所以般若對解脫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二、般若性質

   般若,又可分叁種性質:     

  (一)實相般若

   就法的實性,法的實相來講,叫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就是法的現量和證量,佛法身的當體。   

  (二)觀照般若

   雖然在觀察,但不用分別心,不是用第六識,而是用般若。用第六識,叫做取相分別,用般若則對境不起認同心,所以叫觀照。而觀照般若就是用般若觀照實相的當體。

   古德說:“萬事成物,凡夫執實謂之有,二乘分析謂之空,菩薩眼見菩提、眼見佛性。”眼見佛性,你說什麼不是佛性?如果用觀照,不用分別,當體即空。所以我們可以了解:般若不但是實相的本身,也是一種眼見佛性的觀照法門。   

  (叁)方便般若

   所謂“舍方便無究竟”,說到真理的究竟處,是無法開口的。否則,有你能聽,有我能說;有能知的你,有所知的法;這與不二法門豈非南轅北轍?所以談到真正的佛法,沒有你開口的余地,才開口,早已不是真正的佛法了。但要啓發人們的覺性,是需要一把鑰匙,這都是方便。例如:文字般若,文章寫得稱性,讓人讀後“茅塞頓開”;說法辯才無礙,使聽者斷惑、除疑,走向光明之道,這都是方便。語言叁昧、文字叁昧都是方便,乃至禅宗的擎拳、豎拂、捧喝也都是方便。般若大致有這叁種性質、叁種作用:

   實相般若是真理的本體:圓證佛性,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的。

   觀照般若是以自己的摩诃般若,來照見自己的法性。有個很好的比喻說:“如珠吐光,還照珠體”,好像夜明珠一樣。自己發光,照亮自己的存在。所以摩诃般若所見照的就是自己。

   方便般若,就是“逗機說教”、“因病與藥”,以種種法救種種心的“善巧方便”了。

   了解了這些,再討論下面的經文,就感覺很親切,很簡單、很明白了。

   經:古時印度人叫“速達辣”,音譯爲“修多羅”。中國也有《四書》、《五經》,經典就是金科玉律,是人生的軌範。而佛經則是生命脈解脫路徑的指標,有如氣象報告的經緯度,是最直截了當、最標准、最不會使你迷失的路線,循著這個路線前進,就可以到達解脫的彼岸。     

  叁、經文淺解

   下面講經文: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就經文來說,有兩種解釋:

   一是觀察自在,徹底斷惑,法界即我,觸目菩提的大菩薩。

   二是尋聲救苦的聖觀自在——觀世音菩薩。

   這裏雖沒有明確的標示,但兩種意義都有。而在此所謂“觀自在菩薩”,是泛指一切自觀自在,觀察自在的大菩薩。

   菩薩貴行,所謂六度萬行。離開行,就沒有證,也沒有菩薩。坐在那裏不動,是不能到達彼岸的。踐行般若波羅蜜,有深有淺,因爲踐行的深淺,所以從登地菩薩到十地菩薩,從等覺到妙覺,都是由踐行般若波羅蜜的深淺度來分證的,並非以任何標准來規定,也無須透過人評會議。

   前面所說觀照般若,就是不用六識也不離六識。法相宗的修行重點是把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轉成“成所作智”,把意識轉成“妙觀察智”。觀照般若是要使六識消融于般若,産生觀照作用,觀照作用就是“大圓鏡智”。

   我們經常聽說“一塵不染”,什麼東西一塵不染呢?不是指你的色身,色身在現在這大都市裏,每一秒鍾都受到可怕的汙染;而是指你的心。染:就是被它粘住了、波及了、汙、染了。如果你只觀照而不“認同”,它就不會汙染你了。我們用分別心、就會因“見取”而受染;耳朵猶如錄音機,一首歌聽幾遍,雖然沒有見過歌詞曲譜,也就會唱了,因爲人腦有記錄慣性。耳朵對聲音,如膠似漆,于是就吸收了。眼睛對形象就象錄影機一樣,見過一次面就“感光”了,下次再見到,“喂!老張你好……”留有影像嘛!聽、記、想,慢慢在原本的心態的表層累積成一層原無的覆的蓋層,這“六塵”就構成了心垢,逐漸掩蓋埋沒了原本的自我——真實的本心。現自在菩薩,用自覺觀察,借其深般若波羅蜜的行證,所發露的智慧解脫心態,照見了五蘊皆空——塵不立。

   五蘊又叫五陰(色、受、想、行、識)。蘊就是聚集,色、受、想、行、識,愈來愈多,于是我們從生到老,腦細胞的褶子也愈來愈多。小學畢業,只裝了小學教科書;中學畢業,又裝了中學的教材;在大學畢業,又裝了不同的內容,這叫做蘊。接受多了,經驗多了,理解多了,常識多了,這就是“爲學日益”。

   如果我們用分別法,則色、受、想、行、識,每一樣都可以寫一篇很長的論文,而且大有內容,原本非實有,畢竟如幻如化,空無自性。空,很多人認爲是什麼都沒有,是斷滅,其實不然。佛教說空,有很多種:二乘聖人所講的空是分析空,分來分去分到最後什麼也沒有了。菩薩的空是當體空、般若空。如果用叁觀的尺度來看,菩薩離二邊、行中道,二乘偏空,凡夫執有。

   空,有兩種解釋:

   1、“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是一種動機或最初的影響力,緣是條件。由動機智條件組合的任何事物都是原本空無自性的、空就是“無自性”。全世界所有研究形而上學的都公認:真實、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只能發現,不能創造;真理也是普遍如此的,並非在中國是真理。到國外就不是了;並非你信,它就是真理,不信,它就是罪惡。

   就我們所了解,在這大宇宙中,除了條件的組合,根本就沒有任何永恒的個別事物的存在。所以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條件組合的東西,都是空幻不實的因緣假合。

   空,不是沒有,而是原本如此。諸相原本不有,再加上一個“無”字,豈非我余?空是什麼?空就是指沒有個別的自我,沒有個別的自性。空是什麼?它是萬有的原因,創造的勢能,發展的余地和不息的生命。因此森羅萬象,一一從空裏來,又到空裏去。如水泡般,來實無來,去實無去。不…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安分守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