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讲要(太虚大师)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讲要

  太虚大师

  ──二十五年元旦在广州居士林讲───

  悬论

  一 释名题

  甲 释经题

  乙 释译题

  二 明大意

  甲一 证信发起分

  乙一 证信序

  乙二 发起序

  甲二 伽陀请说分

  乙一 偈请

  乙二 偈说

  丙一 诫许

  丙二 正说

  丁一 依正庄严

  戊一 国界庄严

  戊二 国主庄严

  丁二 佛法兴化

  戊一 降世示生

  戊二 出家成佛

  戊三 说法度众

  己一 闻法得果

  庚一 闻法出家

  庚二 修行得果

  己二 率众普化

  戊四 化满法住

  丙三 结劝

  甲三 利益信奉

  乙一 闻法利益

  乙二 结众信奉

  悬论

  一、释名题

  甲、释经题

  说此“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者,为释迦牟尼佛。其动机,则因舍利弗尊者向佛请问一生补处之弥勒菩萨,当来成熟有情而下生南阎浮提成佛说法之情形如何,佛乃在灵鹫山中为说此经。故此经首标佛说,即指释迦牟尼佛所说也。

  佛,是十方诸佛之通称。梵音佛陀,或浮者,亦作佛陀耶,中国译作觉者。但此与菩提译觉不同,菩提译觉是指“法”言,佛陀译觉者乃指“人”言;法住法位无人格性,人和合假有人格性。又此觉者的觉,非常人泛泛之觉,乃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觉,换句话说,即是无上遍正觉。由成此觉,对于宇宙诸法之性相皆得其真实之觉悟,谓之自觉;更能宣说此自证自觉之法,使众生证其所证,觉其所觉,谓之觉他;由此自觉觉他之觉行圆满,方谓之无上遍正觉之佛陀耶。虽大乘圣位菩萨亦能自觉觉他,而其功行未能圆满无上;故能得无上遍正觉,三觉圆,万德具,斯谓之佛矣。

  佛说者,佛本无法可说,为悟他故,方便善巧,故有所说。以佛自证法界,一真圆满,心言处冥,拟议路绝,迥非文字语言之相可得,法华所谓:“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然诸佛因鉴众生迷昧诸法性相之真理,妄造惑业,无始劫来流浪生死枉受众罪,故在本因地中修行时,即发大愿,必以自证觉法觉众生。满其本愿,称其本怀,故于无分别中而起分别,无言说中而有言说,三藏教典,于焉产生于宇宙间,普使后世众生,秉法修习,同入觉境。佛说甚广,此中即说弥勒下生成佛之胜事。弥勒是菩萨之姓,如今佛之姓释迦;其名为阿逸多,译云无能胜,表其慈心广大无能超胜者。弥勒译云慈,亦如释迦之译能仁,简之则曰能,而弥勒具言亦作慈氏。弥勒以慈为姓者,具大因缘,故不但因地以慈为姓,即至果位犹名弥勒。至其慈氏因缘,诸经论中言之详矣。心地观经云:“弥勒菩萨慈氏尊,从初发心不食肉”;即此二句,已足以显明弥勒得名之由来矣。盖弥勒久远劫来,常修慈心三昧,观察一切众生本性平等,所谓“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以是最初发心,即不食肉。不食肉即慈心,为佛弟子修养佛心之根本基础。然今佛法流行之处所,如西藏、蒙古、日本、暹逻、锡兰、缅甸等,因风俗之差异,佛徒多肉食者;唯中国佛徒,则极重戒杀放生之素食;凡不肉食者,皆可谓之修弥勒行者。因此、弥勒菩萨与中国众生亦特别有缘,应化事迹,斑斑可考;如六朝时现居士身于义乌,假名传翕,与梁武帝说法,著有心王铭与法身颂,传诵千古。五代时先在福建莆田现身,继应化布袋和尚于浙江奉化,名长汀子,赤名契此;谥定应大师。是等应化,皆足证菩萨与此国众生有大胜缘也。下生成佛者,是对上生兜率而言。上生兜率经中,明弥勒如何从此灭彼生,成为一生补处菩萨;此经则明弥勒如何从彼天上灭而下生此土人间,为最后身菩萨以至于成佛。然上生经中固亦已说明弥勒十二年后生天,经若干岁即下生南阎浮提成佛说法度生也。

  所谓成佛,究竟成如何之佛?泛言即身成佛或立地成佛等,究何所指?须知所谓成佛,非指相好而言,亦非指神通而言。若以相好言成佛,则铁轮王及诸天人皆已成佛;若以神通言成佛,则五通神鬼亦已成佛。故成佛,质言之,即成福智两足尊之佛,成无上正遍觉之佛,除此以外,即在未成佛之前之最后身菩萨亦属三界异熟报所摄,况乎其下者哉!而今言弥勒所成之佛,乃是弥勒在龙华菩提树下最后身所成福智圆满之究竟佛,非通常之泛言成佛。因真正成佛,至少亦要于一三千大千世界教化独尊,决非反掌而成、垂手而得之易事也。

  通常纪念佛诞,皆用佛降生日,如纪念释迦佛,必在四月初八日。确实言之,纪念宜于佛成佛日,因佛降生日尚为最后身菩萨,尚未成佛,如十四之月犹未极圆,至真正成佛,须在圆满四智菩提之自受用身与清净法界无二无别,万德庄严,光明显现,如十五夜之月光被万象。故纪念非不宜于佛降生日,不过降生日之身乃菩萨之最后身,而成佛日之身乃由异熟报空所成不思议无漏善常之大牟尼身,得未曾有,人天同庆,于是纪念之,庆祝之,始有殊胜义也。

  释迦为能说之人,弥勒下生为所说之义,也即是所诠义理;而诠此所诠义理之能诠文字集成一部,是之谓经。经之梵语为“修多罗”,译为契经,即上契十方诸佛所说真理,下契九界众生所宜之根机也。

  乙、释译题

  此经在藏经中有三四种译本,其梵文原本自有二种;一为阿难请问而说,一为舍利子请问而说。详略虽不同,大旨相仿佛;中国于二种原本皆有译本。此经标“唐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者,乃李唐中宗皇帝时代译来,译者为义净三藏法师。三藏即经律论,此法师既学穷三藏,以法自师,复能宣三藏之法为人之师,由此得名三藏法师。义净三藏,后玄奘数十年,因慕玄奘之高风,纵其芳尘,策杖西游,访道求法;归赍梵本,从事译著。其译本最多者,为三藏中之律藏,如一切有部律等。译界中奘师后首屈一指者,即推此师。而其译时亦非私人发起,乃奉时皇之诏制,在公共译场中公开译出。由此举译者名,即可证明此经为佛自亲口所说,佛子亲手所译,足以启后世之信仰也。

  二、明大意

  释尊说法原为契理契机,契理则所说之法与先佛后佛所同证同说,故通;契机则诸佛说法各别逗机,如此经是为契阎浮众生之机而说,故别。且依此经说契机之别意,略显二种:

  一、此经见明弥勒佛世之依正庄严,国土如何妙丽严净,众生善根如何深厚,及下生时如何相好,弟子之众多等等,使闻者信心与羡慕心油然而生,发愿皈依。如通常所谓“龙华三会愿相逢”,启迪正信,引入佛智,此为第一义也。

  二、此经中说,若有众生在释迦佛法中或持戒,或修禅,或念佛,或布施供养,或恭敬体拜,乃至合掌低头,己种少许善根而未得度者,龙华三会皆能闻法证果。良以弥勒补释迦之位,释迦未了之事业与未度之众生,皆已付嘱于弥勒;故吾等众生,无论修何种行门,其力未充,或愿往生他方净土,弥勒感能以神通愿力助导令成。由是可知弥勒实是释迦遗法中之大皈依处,为本经之第二意旨。

  释经

  甲一、证信发起分

  乙一、证信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壬舍城鹫峰山上,与大苾刍众俱。』

  古来解此证信序有二种:一、龙树大智度论解作六种成就:如是、信成就,我闻、闻成就,一时、时成就,薄伽梵、是说主成就,王舍城鹫峰山、是说处成就,与大苾刍众俱、是听众成就;二、亲光佛地经论解作五重证信,谓如是之言,指贯全经,不另别立,至我闻为亲闻证信;乃至大苾刍众俱是听众证信。要之、此文为集结经典者所安立,或五或六,皆以断后人之疑而证成其信也。

  我闻之我,乃结集本经者自称,言如是之经,佛口亲说,我所亲闻,非道听途说辗转由他而闻。一时、即机教相扣,说听俱周之时;因佛说法时而天上,时而人间等不定,故不定说某年某月某日;况当时各国日历各别,举之反有误也。薄伽梵、共有六义,其最著者为世尊,言佛为圣中之圣,天中之天,世出世间最极尊贵。王舍城鹫峰山,即印度王舍城之鹫峰山,为佛说法之处所。王舍城者,以其地空荒,先由王筑舍而居,后人民集居而成聚落,由此得名。鹫峰山亦作灵鹫山,以其山峰尖形如鹫鸟之嘴故。苾刍、译音,与比丘同,译有乞士、破恶、怖魔等义,而以乞士为主;乞士者,乞食以资身命,乞法以资慧命也。总之、举此等文,皆不外证信也。

  乙二、发起序

  『尔时、大智舍利子法将中最,哀愍世间,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今欲少咨问,愿垂听许”。佛告舍利弗:“随汝所问,我当为说”。』

  此为发起序。前说证信序,以使结集流通于后世的;此发起序,明佛说此经缘起之动机。诸佛说法之缘起,本无刊定,有因弟子请问而说,有先放光现瑞而后说法,有无问而自说;而释迦佛说此经,则由舍利子请问而说。舍利子是华梵合璧,舍利、华云鹙,为舍利子之母名;子、即梵言之弗。故舍利子即依母得名,如言某人之子。此舍利子为佛弟子中智慧第一,能以佛法战伏魔军,故言法将中最。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为印度古时礼佛仪式,皆表身业清净;恭敬白佛,表口业清净;恭敬二字,亦表意业清净。三业清净,一心至诚,又为哀愍世间众生恳佛说法,故能感佛之赞许焉。

  甲二、伽陀请说分

  乙一、偈请

  『时舍利子即以伽陀请世尊曰:“大师所授记,当来佛下生,彼号为慈氏,如前后经说;唯愿人中尊,伽陀重分别,彼神通威德,我今乐欲闻”!』

  具云伽陀,简之曰偈,译云颂,或五字一句、七字一句等无定,如中国之古诗,虽无平仄,韵律亦甚分齐。此有二种:曰重颂,曰孤起颂;重颂在长行之下,此未说长行即举偈颂,孤起颂也。

  大师,系舍利子对佛之尊称,佛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故。佛在前后诸经律中所说授记慈氏之事,已不祗一次二次,唯于慈氏下生之后,其神通威德等依正庄严如何,舍利子等大…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讲要(太虚大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