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講要(太虛大師)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講要

  太虛大師

  ──二十五年元旦在廣州居士林講───

  懸論

  一 釋名題

  甲 釋經題

  乙 釋譯題

  二 明大意

  甲一 證信發起分

  乙一 證信序

  乙二 發起序

  甲二 伽陀請說分

  乙一 偈請

  乙二 偈說

  丙一 誡許

  丙二 正說

  丁一 依正莊嚴

  戊一 國界莊嚴

  戊二 國主莊嚴

  丁二 佛法興化

  戊一 降世示生

  戊二 出家成佛

  戊叁 說法度衆

  己一 聞法得果

  庚一 聞法出家

  庚二 修行得果

  己二 率衆普化

  戊四 化滿法住

  丙叁 結勸

  甲叁 利益信奉

  乙一 聞法利益

  乙二 結衆信奉

  懸論

  一、釋名題

  甲、釋經題

  說此“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者,爲釋迦牟尼佛。其動機,則因舍利弗尊者向佛請問一生補處之彌勒菩薩,當來成熟有情而下生南閻浮提成佛說法之情形如何,佛乃在靈鹫山中爲說此經。故此經首標佛說,即指釋迦牟尼佛所說也。

  佛,是十方諸佛之通稱。梵音佛陀,或浮者,亦作佛陀耶,中國譯作覺者。但此與菩提譯覺不同,菩提譯覺是指“法”言,佛陀譯覺者乃指“人”言;法住法位無人格性,人和合假有人格性。又此覺者的覺,非常人泛泛之覺,乃是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覺,換句話說,即是無上遍正覺。由成此覺,對于宇宙諸法之性相皆得其真實之覺悟,謂之自覺;更能宣說此自證自覺之法,使衆生證其所證,覺其所覺,謂之覺他;由此自覺覺他之覺行圓滿,方謂之無上遍正覺之佛陀耶。雖大乘聖位菩薩亦能自覺覺他,而其功行未能圓滿無上;故能得無上遍正覺,叁覺圓,萬德具,斯謂之佛矣。

  佛說者,佛本無法可說,爲悟他故,方便善巧,故有所說。以佛自證法界,一真圓滿,心言處冥,擬議路絕,迥非文字語言之相可得,法華所謂:“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然諸佛因鑒衆生迷昧諸法性相之真理,妄造惑業,無始劫來流浪生死枉受衆罪,故在本因地中修行時,即發大願,必以自證覺法覺衆生。滿其本願,稱其本懷,故于無分別中而起分別,無言說中而有言說,叁藏教典,于焉産生于宇宙間,普使後世衆生,秉法修習,同入覺境。佛說甚廣,此中即說彌勒下生成佛之勝事。彌勒是菩薩之姓,如今佛之姓釋迦;其名爲阿逸多,譯雲無能勝,表其慈心廣大無能超勝者。彌勒譯雲慈,亦如釋迦之譯能仁,簡之則曰能,而彌勒具言亦作慈氏。彌勒以慈爲姓者,具大因緣,故不但因地以慈爲姓,即至果位猶名彌勒。至其慈氏因緣,諸經論中言之詳矣。心地觀經雲:“彌勒菩薩慈氏尊,從初發心不食肉”;即此二句,已足以顯明彌勒得名之由來矣。蓋彌勒久遠劫來,常修慈心叁昧,觀察一切衆生本性平等,所謂“我肉衆生肉,名殊體不殊”,以是最初發心,即不食肉。不食肉即慈心,爲佛弟子修養佛心之根本基礎。然今佛法流行之處所,如西藏、蒙古、日本、暹邏、錫蘭、緬甸等,因風俗之差異,佛徒多肉食者;唯中國佛徒,則極重戒殺放生之素食;凡不肉食者,皆可謂之修彌勒行者。因此、彌勒菩薩與中國衆生亦特別有緣,應化事迹,斑斑可考;如六朝時現居士身于義烏,假名傳翕,與梁武帝說法,著有心王銘與法身頌,傳誦千古。五代時先在福建莆田現身,繼應化布袋和尚于浙江奉化,名長汀子,赤名契此;谥定應大師。是等應化,皆足證菩薩與此國衆生有大勝緣也。下生成佛者,是對上生兜率而言。上生兜率經中,明彌勒如何從此滅彼生,成爲一生補處菩薩;此經則明彌勒如何從彼天上滅而下生此土人間,爲最後身菩薩以至于成佛。然上生經中固亦已說明彌勒十二年後生天,經若幹歲即下生南閻浮提成佛說法度生也。

  所謂成佛,究竟成如何之佛?泛言即身成佛或立地成佛等,究何所指?須知所謂成佛,非指相好而言,亦非指神通而言。若以相好言成佛,則鐵輪王及諸天人皆已成佛;若以神通言成佛,則五通神鬼亦已成佛。故成佛,質言之,即成福智兩足尊之佛,成無上正遍覺之佛,除此以外,即在未成佛之前之最後身菩薩亦屬叁界異熟報所攝,況乎其下者哉!而今言彌勒所成之佛,乃是彌勒在龍華菩提樹下最後身所成福智圓滿之究竟佛,非通常之泛言成佛。因真正成佛,至少亦要于一叁千大千世界教化獨尊,決非反掌而成、垂手而得之易事也。

  通常紀念佛誕,皆用佛降生日,如紀念釋迦佛,必在四月初八日。確實言之,紀念宜于佛成佛日,因佛降生日尚爲最後身菩薩,尚未成佛,如十四之月猶未極圓,至真正成佛,須在圓滿四智菩提之自受用身與清淨法界無二無別,萬德莊嚴,光明顯現,如十五夜之月光被萬象。故紀念非不宜于佛降生日,不過降生日之身乃菩薩之最後身,而成佛日之身乃由異熟報空所成不思議無漏善常之大牟尼身,得未曾有,人天同慶,于是紀念之,慶祝之,始有殊勝義也。

  釋迦爲能說之人,彌勒下生爲所說之義,也即是所诠義理;而诠此所诠義理之能诠文字集成一部,是之謂經。經之梵語爲“修多羅”,譯爲契經,即上契十方諸佛所說真理,下契九界衆生所宜之根機也。

  乙、釋譯題

  此經在藏經中有叁四種譯本,其梵文原本自有二種;一爲阿難請問而說,一爲舍利子請問而說。詳略雖不同,大旨相仿佛;中國于二種原本皆有譯本。此經標“唐叁藏法師義淨奉製譯”者,乃李唐中宗皇帝時代譯來,譯者爲義淨叁藏法師。叁藏即經律論,此法師既學窮叁藏,以法自師,複能宣叁藏之法爲人之師,由此得名叁藏法師。義淨叁藏,後玄奘數十年,因慕玄奘之高風,縱其芳塵,策杖西遊,訪道求法;歸赍梵本,從事譯著。其譯本最多者,爲叁藏中之律藏,如一切有部律等。譯界中奘師後首屈一指者,即推此師。而其譯時亦非私人發起,乃奉時皇之诏製,在公共譯場中公開譯出。由此舉譯者名,即可證明此經爲佛自親口所說,佛子親手所譯,足以啓後世之信仰也。

  二、明大意

  釋尊說法原爲契理契機,契理則所說之法與先佛後佛所同證同說,故通;契機則諸佛說法各別逗機,如此經是爲契閻浮衆生之機而說,故別。且依此經說契機之別意,略顯二種:

  一、此經見明彌勒佛世之依正莊嚴,國土如何妙麗嚴淨,衆生善根如何深厚,及下生時如何相好,弟子之衆多等等,使聞者信心與羨慕心油然而生,發願皈依。如通常所謂“龍華叁會願相逢”,啓迪正信,引入佛智,此爲第一義也。

  二、此經中說,若有衆生在釋迦佛法中或持戒,或修禅,或念佛,或布施供養,或恭敬體拜,乃至合掌低頭,己種少許善根而未得度者,龍華叁會皆能聞法證果。良以彌勒補釋迦之位,釋迦未了之事業與未度之衆生,皆已付囑于彌勒;故吾等衆生,無論修何種行門,其力未充,或願往生他方淨土,彌勒感能以神通願力助導令成。由是可知彌勒實是釋迦遺法中之大皈依處,爲本經之第二意旨。

  釋經

  甲一、證信發起分

  乙一、證信序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壬舍城鹫峰山上,與大苾刍衆俱。』

  古來解此證信序有二種:一、龍樹大智度論解作六種成就:如是、信成就,我聞、聞成就,一時、時成就,薄伽梵、是說主成就,王舍城鹫峰山、是說處成就,與大苾刍衆俱、是聽衆成就;二、親光佛地經論解作五重證信,謂如是之言,指貫全經,不另別立,至我聞爲親聞證信;乃至大苾刍衆俱是聽衆證信。要之、此文爲集結經典者所安立,或五或六,皆以斷後人之疑而證成其信也。

  我聞之我,乃結集本經者自稱,言如是之經,佛口親說,我所親聞,非道聽途說輾轉由他而聞。一時、即機教相扣,說聽俱周之時;因佛說法時而天上,時而人間等不定,故不定說某年某月某日;況當時各國日曆各別,舉之反有誤也。薄伽梵、共有六義,其最著者爲世尊,言佛爲聖中之聖,天中之天,世出世間最極尊貴。王舍城鹫峰山,即印度王舍城之鹫峰山,爲佛說法之處所。王舍城者,以其地空荒,先由王築舍而居,後人民集居而成聚落,由此得名。鹫峰山亦作靈鹫山,以其山峰尖形如鹫鳥之嘴故。苾刍、譯音,與比丘同,譯有乞士、破惡、怖魔等義,而以乞士爲主;乞士者,乞食以資身命,乞法以資慧命也。總之、舉此等文,皆不外證信也。

  乙二、發起序

  『爾時、大智舍利子法將中最,哀愍世間,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今欲少咨問,願垂聽許”。佛告舍利弗:“隨汝所問,我當爲說”。』

  此爲發起序。前說證信序,以使結集流通于後世的;此發起序,明佛說此經緣起之動機。諸佛說法之緣起,本無刊定,有因弟子請問而說,有先放光現瑞而後說法,有無問而自說;而釋迦佛說此經,則由舍利子請問而說。舍利子是華梵合璧,舍利、華雲鹙,爲舍利子之母名;子、即梵言之弗。故舍利子即依母得名,如言某人之子。此舍利子爲佛弟子中智慧第一,能以佛法戰伏魔軍,故言法將中最。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爲印度古時禮佛儀式,皆表身業清淨;恭敬白佛,表口業清淨;恭敬二字,亦表意業清淨。叁業清淨,一心至誠,又爲哀愍世間衆生懇佛說法,故能感佛之贊許焉。

  甲二、伽陀請說分

  乙一、偈請

  『時舍利子即以伽陀請世尊曰:“大師所授記,當來佛下生,彼號爲慈氏,如前後經說;唯願人中尊,伽陀重分別,彼神通威德,我今樂欲聞”!』

  具雲伽陀,簡之曰偈,譯雲頌,或五字一句、七字一句等無定,如中國之古詩,雖無平仄,韻律亦甚分齊。此有二種:曰重頌,曰孤起頌;重頌在長行之下,此未說長行即舉偈頌,孤起頌也。

  大師,系舍利子對佛之尊稱,佛爲叁界導師四生慈父故。佛在前後諸經律中所說授記慈氏之事,已不祗一次二次,唯于慈氏下生之後,其神通威德等依正莊嚴如何,舍利子等大…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講要(太虛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