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祥之美▪P5

  ..续本文上一页了,对我不孝顺。”都是不满,所以这位老太太一站起来腿就发酸;如果 她能认知,每个人都有他的人生态度,我们对人的态度是应该有分际,不必去管别人如何。 她就没有病了,就可以去爬山了。

   所以人一旦失去了安祥,同时便会褪失了生命的华采。是女孩子,不会再容光照人;是男孩 子,就面目可憎。用通俗话说:“这个人就现出衰相,就显得倒霉。所以人失掉了安祥,生 活就变得暗淡,就充满了矛盾、挫折、无奈。

   六、结 论

  (一)反观自心,正确认知

   我们既然了解安祥是这么好,而安祥又可以求之有其道,而失落了安祥的人是这么悲惨,我 们就应该拼命追求,并保持安祥才对。

   安祥是一种调和、统一、自在、自觉的心灵状态。你们各位花几秒钟反观自己的心:是不是 感觉得很安祥

  是不是没有杂念

  是不是空空朗朗

  是不是没有烦恼

  是不是没有兴奋

  是不是 没有过去、未来

  如果是的话,这个就是安祥的心态,也是你原本的心态。只要你能保持它 ,就节省了你十万年修行的努力。

   我们为什么不说是三昧耶

  不说是正受

  不说是正觉

  不说是摩诃般若

  不说是真如、自性

  不 说是本心

  而说安祥,因为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作为一个文化的时区,也就是文化时间的 区分,每一个时代有它自己的语言,如果我们现在用一、两千年前的语言,我们就感觉得有 点儿晦涩,不够明朗;而且它障碍了我们察觉真相,障碍了我们体会真实。所以我们如果用 一、 两千年以前的名相,不如采用现在的语言。我们说是“三昧耶”,大家感觉有点儿陌生;若 说“安祥”,大家在感觉上会亲切些。

  (二)安祥就是禅的血脉、生命与真实的内涵

   禅既然是以安祥为内涵,那我们就不要去东寻西觅,任你找来找去,也不可能找到什么,不 如“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用不着“芒鞋踏破岭头云”了。只要秒秒“守本 真心”,只要努力“瞬有存、息有养”,保任此事就够了。而保任此事是跟错误、罪恶不并 存的,一定要痛改非前、扬弃自己的罪恶,才能拥有并保持安祥。

   安祥,有的是从修行而得。修行而得,我们说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这个不是夸张,生生不 退转,也要个十万八万年,所以修而得很难;而别人传心给你,很容易。但是,难得的能保 持,容易得的,因为不知珍惜,反而容易退失。因此大家如果掉以轻心,就辜负这一段法缘 。大家要努力保持,不要随便把它遗忘、抛失才好。

   虽然安祥可以由修行而得,可以由传心而得,但是不管你是怎么得来的,都要不断地修行。 修行不是个神秘的名词,不是出家人专用的名词,而是人人应该做的课题。

  (三)下决心:扬弃错误

   修行就是修正你的思想、行为。常常观心,对于不正、错误、罪恶、暗淡、虚伪的念头,要 批判自己、处罚自己、警惕自己、告诫自己,使它不再重复。人多半是或浓或淡的活在错误 当中,人不能够免于错误,但是不要把错误重复下去,重复下去,那就永远活在黑暗中。也 不要把罪恶重复下去!若重复下去,最后得到的一定是毁灭。

   我们必须确知:人只要是一天活在错误当中他也不得不活在烦恼当中。而人最大的弱点是姑 息自己、苛求别人。我请各位记住一句话:

   最会原谅自己的人,最得不到别人的谅解和佛天的原谅。

   最肯责备自己的人,最容易得到别人的原谅和佛天的宽恕。

   我们不要长着眼睛光看别人不看自己,不要活在放纵、任性、自我宽恕当中,这样会形成恶 性循环,使生命一天比一天萎缩。现在讲你不相信,等恶果成熟的时候,你求老师,老师也 爱莫能助。伟大的释迦牟尼、真主耶稣,并不能救他释迦族人和犹太人。人,只能自救。而 自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修行——不断的修正行为和想念。

  (四)即知即行,解行相应

   最后,告诉各位,要力行,即知即行,做到解行相应。坐在这里,光知不行,这种知就变成 了废知识,跟酒精的废卡洛里是一样的,它对你没有帮助,而且没有用的知识装得越多,对 你的人生、对你的智慧的障碍越大。你知道那些名相,背出那些名词,对你有什么用

  有很 多修行人,泥迹失神,抱了几本经去啃,希望能得道。结果最后临死的时候,证明只是被经 所转,并没有转过经。

   总而言之:离开安祥,就没有修行者的真实受用;离开安祥,就没有禅的真生命、真血脉; 离开安祥,也没有真实的法。所有的法都是在日常生活和人的内心生根的。

   如果我们不下反省忏悔的工夫,不毅然决然扬弃所有的错误;

   如果我们甘愿被官能摆布、操纵、牵制;

   如果我们以联想、冥想、幻想为享受;

   如果我们对外在的事物惯于认同;

   如果我们习惯于发露破坏性的、消极性的情绪——不满、抱怨、愤怒、嫉妒、毁谤;

   我们将永远得不到安祥。谢谢各位!

  

  

《安祥之美》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幸福之道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