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幸福之道

  幸福之道

  主讲:耕云先生

  目录:

  一、使众生幸福是佛出世的本怀

  二、安、和、 福、禄、寿是真幸福

  三、幸福之道即是中道

  (一)对人的原则是自他兼利

  (二)治事的要求是恰到好处

  (三)生活的理念在求得平衡

  (四)修持的要领在截断两头

  四、幸福的条件

  (一)忠诚

  (二)谦容

  (三)调和

  (四)勤俭

  (五)自律

  (六)尊重

  (七)敬畏

  (八)谨慎

  (九)反省

  (十)感恩

  (十一)守法

  (十二)弘法

  五、幸福的代价——日行一善 周去一恶

  六、幸福的能源——爱与慈悲

  七、反省的要项——去除幸福之贼

  (一)虚伪

  (二)愚迷

  (三)吝啬

  (四)依赖

  (五)懒惰

  (六)恐惧

  (七)虚荣

  (八)不满

  (九)猜疑

  (十)担心

  (十一)逃避

  (十二)残忍

  (十三)贪婪

  (十四)纵欲

  (十五)牢骚

  (十六)嫉妒

  (十七)傲慢

  (十八)发怒

  (十九)挑拨

  (二十)赌博

  八、幸福的升华——成佛

  --------------------------------------------------------------------------------

   印经说法有五种福

   讲经说法和印经送人,这种法施可以得到下列五种福报:

   (一)长寿——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不造杀业,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到长寿的果报;(二)大富——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 以后,不会偷盗,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到大富的果报;(三)端正——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心平气和,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到长相端庄的果报;(四)尊贵——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会信仰佛法,归依三宝,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到尊贵和有名望的果报;(五)聪明—— 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领悟力会增长,而且容易明白微妙的道理,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到 聪明的果报;(见《阴骘广义节录》卷下和《教乘法数》第四百四十四页)

   幸福之道

   天上天下 唯我独尊 自观自在 守本真心

   《幸福之道》一九九三年四月四日讲于台北

   一切的供养,以法供养的功德最为殊胜。为什么说法供养最殊胜呢

   因为它最为彻底。一般来说,物质并不能填补心灵的空虚,也不能去除人的无明与烦恼。缺乏物质,人也会活得快乐、幸福;像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都是幸福,因为他们心里有了一个理念,明了人生的真谛,所以人生对他们来讲,是一种奉献、一种喜乐;反之,没有幸福、充满了挫折的人生,就变成是一种惩罚、一种煎熬了。所以今天我报告的专题就是幸福之道。

  

   一、使众生幸福是佛出世的本怀幸福之道,就是通向幸福 的道路。也许各位要问:为什么不谈禅、不谈佛法,而要谈幸福

  因为使众生幸福是佛出世的本怀,佛之所以出现世间,就是为了除苦予乐——除掉众生的烦恼痛苦,给予众生以喜乐和幸福。佛的慈悲:慈,就是予乐,给你喜乐,给你幸福;悲,就是除去你的痛若与烦恼,这是佛出世的本怀,佛出世就是希望众生活得很幸福。众生之所以活得不幸福,是因为走的方向不对,南辕北辙,心里想去台北,结果往南到了高雄。所以幸福之道就有探讨的必要了 。首先我们要了解,幸福不但是世尊出世的本怀,也是人人的合理愿望。据我所知,想成佛的人不太多,想过好日子的人倒不少,那怕他活得很辛苦、很受罪,他也愿意多活几年; 你若是要他摆脱肉体、摆脱家庭,让他马上成佛,他反而会害怕、会拒绝,因为他所要的只是幸福。

  

   二、安、和、福、禄、寿是真幸福幸福有真幸福与假幸福之分。假的幸福就是一般世俗所谓的福禄寿三星高照,福是福气;幸运;禄是待遇、地位,也是应得的尊重;寿是可以多活几年。人们认为这就是幸福。有人认为福禄寿还不够,又加上个喜字,除了福禄寿之外,还要经常有喜事,这就成了福禄寿喜。有的人还希望多点钱,来 个五福临门,就成了福禄寿喜财。其实,这些只是空想,因为你没有那个条件。大宇宙一切 的存在,都是条件的组合,凡是没有条件的东西,就不能存在。好比说物质最小的单位原子 ,把电子、质子、中子分开之后,什么都没有;我们喝的水是氢二氧,如果把氢二氧一分开 ,那里有什么水呢

  你要求福禄寿喜财,而不具备幸福的条件,又怎么能够获得

  所以说那是 假的幸福。而我们所要的是真幸福,是健全稳固的幸福,是有基础的幸福,那就是安、和、福、禄、寿。安是什么

  安就是心安无愧,不受良心的责备,再升华一点就是安祥。安祥 是什么

  安祥就是各位现在的心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妄想,这就叫安祥。你有了 安祥之后还要有和,和就是和谐。尽管你家里有钱,先生做大官、你是个女强人,但是家里 天天吵架,兄弟姊妹吵,夫妻也吵,那会有幸福吗

  所以说要安祥也要和谐。相信在座的各位也曾有体验,当你心安祥的时候,也就是人际关系最好的时候;当你心不安祥的时候,人际关系就差了许多,烦恼也会接踵而来。烦恼从那里来

  烦恼是从人来的。所以六祖说常见 自己非,莫见他人过,你应该常常找自己的缺点,不要挑剔别人的缺点,才不会起烦恼,也 才能保持调和。所以说真正的幸福,是有基础的幸福,是很稳固的幸福,那就是安和福禄寿 。因为福禄寿已经包括了喜,也包括了财;有福气的人,他会没有喜悦吗

  有禄位的人,他会缺钱吗

  汉朝有个邓通,皇帝给他一座铜山,要他自己造钱花用,结果他却饿死了,可见钱并不代表一切,钱虽是人生所必需的,但却不是足够的。如果你为了求财而去绑架、勒索,那不叫求财而是找死!因为任何人都逃不过大宇宙的因果法则。所以真正的幸福是建立 在安祥和谐的基础上,然后才能拥有福气、地位与健康长寿。

  

   三、幸福之道即是中道要到达真正的幸福,必须通过正确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中道。讲中道的人很多,什么是中道

  他不讲解我们还懂得一点,听他一讲我们反而糊涂了。真正的中道是什么呢

  可归纳出四点:

   (一)对人的原则是自他兼利。当你跟人相处、或进行一种交易的时候,不要只求自己的福利,而应先考虑到别人的福利,否则你将为自己树立很多敌人,制造很多障碍 ,结果你所得到的只会是烦恼而不是福利。同时你也要考虑到,在你跟对方都有利益的情况下,有没有第三者受害。这才是自他兼利的中道。假如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事情是绝对不能 长久的,因为地球不是为你一个人而安排的,连秦始皇、希特勒都办不到,你怎么能办得到呢

  所有不合理的追求,得到的只会是毁灭,所以人必须要走中道。

   (二)治事的要 求是恰到好处。什么是恰到好处?我们以打靶来讲,要打中红心,中庸上说不偏之谓中。只有打中红心才是最好的,无可替代的,偏左、偏右、太高、太低都不对。用在做事情 上,就是要尽善尽美、恰到好处。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都要先考量自己的能力有多少?对人生、对社会人群的助益有多大

  经过仔细的思考之后,就会拟订出可行的计划或方案,甚至于放下主观与成见,虚心地向别人请教,请别人协助。在集思广益的情况下,事情 往往做得比预期中要完善。固然,人的智慧与能力,造就了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但若不以恰到好处为治事的着眼,就会后患无穷。例如交通发达的结果,造成了空气的污染;汽车业的兴盛,造成车满为患,反而寸步难行。山坡林地的滥垦滥伐,水源保留地的随意破坏,将造成后代子孙呼吸不到一口清新的空气,也喝不到一口干净的水。这样罔顾人道的治事态度 ,就算能力再强、智慧再高,也会叫人不敢恭维。智慧能力的发挥,的确可以改善我们的食衣住行,促进社会的繁荣,但若不以人类永恒的福祉为依归,不以人我的真正幸福为导向 ,一意孤行的结果,无异于杀鸡取卵。所以在治事的同时,必须深思熟虑,尽量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三)生活的理念在求得平衡。例如有些人过于重视营养,选择最营养的东西吃,结果弄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血压高,甚至于血管硬化、心脏病等等,这都因为背离中道而失去平衡。有些人过于省吃俭用也不正确。我有个同事,他的夫人很贤慧、很节省,先生上班有时候很忙,不能回来吃饭,他的夫人买了五个馒头准备两个人吃的,先生两天没有回去,馒头都发霉了,她还是照吃不误,结果不幸死于胃癌。还有一位老战友,他没有结婚,也不照顾身体,只是拼命的存钱,最后营养不良,四十多岁就死掉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单是吃东西要保持均衡,还包括不偏重唯心,也不偏重唯物;不偏重内在,也不偏重外在;不偏重于靠人,也不偏于独立。有人说,我凡事都不求人,什么事都靠自己,那你没有开纺织厂,你总要穿衣服吧

  你没有种田,你还不是要吃饭!所以说,人要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我们能贡献什么,就贡献什么;我们需要什么而自己办不到的,就请求别人支援,这才是平衡之道,也就是生活理念的中道。有些人注重内在的修养,不着 重外在的小节,例如三十年前的嬉皮,现在都消声匿迹了,因为他不合乎中道,生存不下去 ,就只好自生自灭了。这些人之所以会被淘汰,是因为他们太强调内在,反价值、反传统,结果妨碍了别人。他们一进饭店,别的客人就不进去了;他要想住旅馆,旅馆也不收容,因为他身上的味道太难闻,久而久之,被社会所摒弃,也就自然消失了。中国也不是说没有这种嬉皮禅,说句很…

《幸福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证道歌”浅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