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幸福之道

  幸福之道

  主講:耕雲先生

  目錄:

  一、使衆生幸福是佛出世的本懷

  二、安、和、 福、祿、壽是真幸福

  叁、幸福之道即是中道

  (一)對人的原則是自他兼利

  (二)治事的要求是恰到好處

  (叁)生活的理念在求得平衡

  (四)修持的要領在截斷兩頭

  四、幸福的條件

  (一)忠誠

  (二)謙容

  (叁)調和

  (四)勤儉

  (五)自律

  (六)尊重

  (七)敬畏

  (八)謹慎

  (九)反省

  (十)感恩

  (十一)守法

  (十二)弘法

  五、幸福的代價——日行一善 周去一惡

  六、幸福的能源——愛與慈悲

  七、反省的要項——去除幸福之賊

  (一)虛僞

  (二)愚迷

  (叁)吝啬

  (四)依賴

  (五)懶惰

  (六)恐懼

  (七)虛榮

  (八)不滿

  (九)猜疑

  (十)擔心

  (十一)逃避

  (十二)殘忍

  (十叁)貪婪

  (十四)縱欲

  (十五)牢騷

  (十六)嫉妒

  (十七)傲慢

  (十八)發怒

  (十九)挑撥

  (二十)賭博

  八、幸福的升華——成佛

  --------------------------------------------------------------------------------

   印經說法有五種福

   講經說法和印經送人,這種法施可以得到下列五種福報:

   (一)長壽——因爲人們聽經和讀經以後,不造殺業,所以施者將來能感到長壽的果報;(二)大富——因爲人們聽經和讀經 以後,不會偷盜,所以施者將來能感到大富的果報;(叁)端正——因爲人們聽經和讀經以後,心平氣和,所以施者將來能感到長相端莊的果報;(四)尊貴——因爲人們聽經和讀經以後,會信仰佛法,歸依叁寶,所以施者將來能感到尊貴和有名望的果報;(五)聰明—— 因爲人們聽經和讀經以後,領悟力會增長,而且容易明白微妙的道理,所以施者將來能感到 聰明的果報;(見《陰骘廣義節錄》卷下和《教乘法數》第四百四十四頁)

   幸福之道

   天上天下 唯我獨尊 自觀自在 守本真心

   《幸福之道》一九九叁年四月四日講于臺北

   一切的供養,以法供養的功德最爲殊勝。爲什麼說法供養最殊勝呢

   因爲它最爲徹底。一般來說,物質並不能填補心靈的空虛,也不能去除人的無明與煩惱。缺乏物質,人也會活得快樂、幸福;像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顔回“一箪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都是幸福,因爲他們心裏有了一個理念,明了人生的真谛,所以人生對他們來講,是一種奉獻、一種喜樂;反之,沒有幸福、充滿了挫折的人生,就變成是一種懲罰、一種煎熬了。所以今天我報告的專題就是幸福之道。

  

   一、使衆生幸福是佛出世的本懷幸福之道,就是通向幸福 的道路。也許各位要問:爲什麼不談禅、不談佛法,而要談幸福

  因爲使衆生幸福是佛出世的本懷,佛之所以出現世間,就是爲了除苦予樂——除掉衆生的煩惱痛苦,給予衆生以喜樂和幸福。佛的慈悲:慈,就是予樂,給你喜樂,給你幸福;悲,就是除去你的痛若與煩惱,這是佛出世的本懷,佛出世就是希望衆生活得很幸福。衆生之所以活得不幸福,是因爲走的方向不對,南轅北轍,心裏想去臺北,結果往南到了高雄。所以幸福之道就有探討的必要了 。首先我們要了解,幸福不但是世尊出世的本懷,也是人人的合理願望。據我所知,想成佛的人不太多,想過好日子的人倒不少,那怕他活得很辛苦、很受罪,他也願意多活幾年; 你若是要他擺脫肉體、擺脫家庭,讓他馬上成佛,他反而會害怕、會拒絕,因爲他所要的只是幸福。

  

   二、安、和、福、祿、壽是真幸福幸福有真幸福與假幸福之分。假的幸福就是一般世俗所謂的福祿壽叁星高照,福是福氣;幸運;祿是待遇、地位,也是應得的尊重;壽是可以多活幾年。人們認爲這就是幸福。有人認爲福祿壽還不夠,又加上個喜字,除了福祿壽之外,還要經常有喜事,這就成了福祿壽喜。有的人還希望多點錢,來 個五福臨門,就成了福祿壽喜財。其實,這些只是空想,因爲你沒有那個條件。大宇宙一切 的存在,都是條件的組合,凡是沒有條件的東西,就不能存在。好比說物質最小的單位原子 ,把電子、質子、中子分開之後,什麼都沒有;我們喝的水是氫二氧,如果把氫二氧一分開 ,那裏有什麼水呢

  你要求福祿壽喜財,而不具備幸福的條件,又怎麼能夠獲得

  所以說那是 假的幸福。而我們所要的是真幸福,是健全穩固的幸福,是有基礎的幸福,那就是安、和、福、祿、壽。安是什麼

  安就是心安無愧,不受良心的責備,再升華一點就是安祥。安祥 是什麼

  安祥就是各位現在的心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妄想,這就叫安祥。你有了 安祥之後還要有和,和就是和諧。盡管你家裏有錢,先生做大官、你是個女強人,但是家裏 天天吵架,兄弟姊妹吵,夫妻也吵,那會有幸福嗎

  所以說要安祥也要和諧。相信在座的各位也曾有體驗,當你心安祥的時候,也就是人際關系最好的時候;當你心不安祥的時候,人際關系就差了許多,煩惱也會接踵而來。煩惱從那裏來

  煩惱是從人來的。所以六祖說常見 自己非,莫見他人過,你應該常常找自己的缺點,不要挑剔別人的缺點,才不會起煩惱,也 才能保持調和。所以說真正的幸福,是有基礎的幸福,是很穩固的幸福,那就是安和福祿壽 。因爲福祿壽已經包括了喜,也包括了財;有福氣的人,他會沒有喜悅嗎

  有祿位的人,他會缺錢嗎

  漢朝有個鄧通,皇帝給他一座銅山,要他自己造錢花用,結果他卻餓死了,可見錢並不代表一切,錢雖是人生所必需的,但卻不是足夠的。如果你爲了求財而去綁架、勒索,那不叫求財而是找死!因爲任何人都逃不過大宇宙的因果法則。所以真正的幸福是建立 在安祥和諧的基礎上,然後才能擁有福氣、地位與健康長壽。

  

   叁、幸福之道即是中道要到達真正的幸福,必須通過正確的途徑,這個途徑就是中道。講中道的人很多,什麼是中道

  他不講解我們還懂得一點,聽他一講我們反而糊塗了。真正的中道是什麼呢

  可歸納出四點:

   (一)對人的原則是自他兼利。當你跟人相處、或進行一種交易的時候,不要只求自己的福利,而應先考慮到別人的福利,否則你將爲自己樹立很多敵人,製造很多障礙 ,結果你所得到的只會是煩惱而不是福利。同時你也要考慮到,在你跟對方都有利益的情況下,有沒有第叁者受害。這才是自他兼利的中道。假如只顧自己不顧別人,事情是絕對不能 長久的,因爲地球不是爲你一個人而安排的,連秦始皇、希特勒都辦不到,你怎麼能辦得到呢

  所有不合理的追求,得到的只會是毀滅,所以人必須要走中道。

   (二)治事的要 求是恰到好處。什麼是恰到好處?我們以打靶來講,要打中紅心,中庸上說不偏之謂中。只有打中紅心才是最好的,無可替代的,偏左、偏右、太高、太低都不對。用在做事情 上,就是要盡善盡美、恰到好處。我們在做任何一件事的時候,都要先考量自己的能力有多少?對人生、對社會人群的助益有多大

  經過仔細的思考之後,就會擬訂出可行的計劃或方案,甚至于放下主觀與成見,虛心地向別人請教,請別人協助。在集思廣益的情況下,事情 往往做得比預期中要完善。固然,人的智慧與能力,造就了社會的進步與繁榮,但若不以恰到好處爲治事的著眼,就會後患無窮。例如交通發達的結果,造成了空氣的汙染;汽車業的興盛,造成車滿爲患,反而寸步難行。山坡林地的濫墾濫伐,水源保留地的隨意破壞,將造成後代子孫呼吸不到一口清新的空氣,也喝不到一口幹淨的水。這樣罔顧人道的治事態度 ,就算能力再強、智慧再高,也會叫人不敢恭維。智慧能力的發揮,的確可以改善我們的食衣住行,促進社會的繁榮,但若不以人類永恒的福祉爲依歸,不以人我的真正幸福爲導向 ,一意孤行的結果,無異于殺雞取卵。所以在治事的同時,必須深思熟慮,盡量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處。

   (叁)生活的理念在求得平衡。例如有些人過于重視營養,選擇最營養的東西吃,結果弄得萬般皆下品,唯有血壓高,甚至于血管硬化、心髒病等等,這都因爲背離中道而失去平衡。有些人過于省吃儉用也不正確。我有個同事,他的夫人很賢慧、很節省,先生上班有時候很忙,不能回來吃飯,他的夫人買了五個饅頭准備兩個人吃的,先生兩天沒有回去,饅頭都發黴了,她還是照吃不誤,結果不幸死于胃癌。還有一位老戰友,他沒有結婚,也不照顧身體,只是拼命的存錢,最後營養不良,四十多歲就死掉了。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單是吃東西要保持均衡,還包括不偏重唯心,也不偏重唯物;不偏重內在,也不偏重外在;不偏重于靠人,也不偏于獨立。有人說,我凡事都不求人,什麼事都靠自己,那你沒有開紡織廠,你總要穿衣服吧

  你沒有種田,你還不是要吃飯!所以說,人要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我們能貢獻什麼,就貢獻什麼;我們需要什麼而自己辦不到的,就請求別人支援,這才是平衡之道,也就是生活理念的中道。有些人注重內在的修養,不著 重外在的小節,例如叁十年前的嬉皮,現在都消聲匿迹了,因爲他不合乎中道,生存不下去 ,就只好自生自滅了。這些人之所以會被淘汰,是因爲他們太強調內在,反價值、反傳統,結果妨礙了別人。他們一進飯店,別的客人就不進去了;他要想住旅館,旅館也不收容,因爲他身上的味道太難聞,久而久之,被社會所摒棄,也就自然消失了。中國也不是說沒有這種嬉皮禅,說句很…

《幸福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證道歌”淺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