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道歌”淺釋
耕雲先生講述
一九八八年叁月爲禅學季刊創刊而作
宗門流傳的證道歌,原列永嘉大師禅宗集,後經學者考證,認爲應該是荷澤神會大師的作品才對。依據它的文詞和風格,我贊成後者
既名證道歌,它的基本性質和含意,應該是明心見性證悟菩提大道者的正見發抒和心態、境界的敘述,並爲免後學解行謬誤,慈悲標示出解脫的道路,其珍貴可以想見。有志參學宗門禅者,自應奉爲圭臬、南針,庶以直心行直道,直行到家,省卻迂曲,豈不快哉?
浮淺之見,怎敢诠釋聖言量?既然不堪慫恿,也只好依淺見作解釋了。
君不見 絕學無爲閑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
窮溯到理未萌、事未生、世界未成的萬有本源時,當下頓斷無明,還得本心,證入不二法門,融入一真法界,所學、所知、所疑……渙然冰釋,當下全體發露,豈有妄想可除?真理可求?既無一理寓于心,亦無一事萦于懷,豈不是個閑道人?
無明實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盡管方便門中,不舍一法,然而實際理地卻是不受一塵。況且一真法界絕諸相對,甯有無明的不變實體可得?一旦證悟本來面目,不但根塵情識皆是佛性,即此如幻不實的色身,當體就是法身。“明與無明,其性不二;不二之性,是爲實性。”若離色身別覓法身,大悖不二法門。
法身覺了無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
佛法唯覺能了;既已覺悟法性,則法身只是生命的真實、永恒的存在,全體是自己,除了原本的一切生命的共同屬性——原本心態之外,別無一物可得,故曰衆生本來是佛。當你回溯到一切生命的源頭時,你便親見佛性了。
說到無一物,這是大須著眼的。六祖大師一句“本來無一物”,承受了五祖的衣缽,可見這才是澈見法界實相的正見。
來自生命本源的生命的根本屬性,當體是佛,不假修持,一如荷澤大師所說“無念靈知,不從緣有。”縱使起惑、受染,也只不過是“聖主蒙塵”,佛性不失,若能去其原無,便可彰顯本有,能恢複本來面目,便是舊佛新成。
五陰浮雲空去來 叁毒水泡虛出沒
那色、受、想、行、識五種障蓋本明的陰霾,原本不有,當體是空,只不過像浮雲暫掩日光而已。由五陰派生的貪、嗔、癡毒,就像緣生緣滅的水上泡沫一樣,雖有不實,于本源自性上,了不可得。
證實相 無人法 刹那滅卻阿鼻業
澈見宇宙真相,頓斷無始無明時,當下融入大圓覺海,親證唯我獨尊、自覺自在、“不與萬法爲侶”的聖境,曰人、曰法,了不可得。前塵往事,豁如夢覺,無間地獄,頓成淨土。
若將妄語诳衆生 自招拔舌塵沙劫
大師慈悲,唯恐淺見生疑不信,發此重誓說:我若以虛假的言語欺騙衆生,等于自招無量劫數拔舌地獄的惡報。
頓覺了 如來禅 六度萬行體中圓
禅宗是“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的圓頓法門。所以只要完成生命的覺醒,讓心恢複到未起惑、造業、受染之前的本來面目,使“如”其本“來”,便證悟了如來禅,便圓具了六度萬行的河沙功德。
夢裏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
執著五陰所積的前塵緣影,“境由能境,能由境能”的表層意識爲自我,就免不了要淪于死生輪回,浮沈六道的夢魇。一旦生命覺醒,明見佛性,頓除無明,複得本來面目,灼見“叁千及大千,如海一漚發”,更有何物?
無罪福 無損益 寂滅性中莫問覓
修功積德,爲惡造罪,只因不覺,故爾妄作,一旦生命覺醒,全歸幻滅。漚生漚滅,除了錯覺,實無增減、損益,海市蜃樓,豈是真實?當人複得諸行寂、諸幻息、“常樂我淨”的佛性時,便是“生滅滅已,寂滅爲樂”。身心世界尚不可得,問什麼罪與福?覓什麼損和益?
比來塵鏡未曾磨 今日分明須剖析
以前就像被塵埃覆蓋了的寶鏡,本有的光明不能顯露;如今既然垢淨光現,鑒照分明,就須要解剖分析,非弄清楚不可了。
誰無念 誰無生 若實無生無不生 喚取機關木人問 求佛施功早晚成
誰能于內不起思念?對外不生感受?果真若能的話,那一切沒有生命的,也同活的人一樣了。讓機器人去修道看,看它什麼時候能成佛?其實對見性——具有正見和正受的人來說,念即無念,生即無生,不是念外求無念,生外求無生,只是“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已。到家的人只管安住實際理地,享受本地風光,優遊涵泳安祥裏,誰有閑工夫管他有念無念、有生無生。若是抑念求無念,那是沈空守寂的二乘;自閉求無生,乃是灰心滅智的外道,都與無上解脫道不相應。
放四大 莫把捉 寂滅性中隨飲啄 諸行無常一切空 即是如來大圓覺
放松那地水火風四大假合的肉體,以免心爲形役。只活在生滅滅已的安祥自在裏,隨緣盡分地餓了吃飯,渴了飲水就夠了。徹底明見萬生萬物無一不是從空裏來(來實無來),又往空裏去(去豈有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由空所現,當體是空的實相,就是“如”其本“來”生命的圓滿覺醒,也就是佛的大圓覺了。
決定說 表真乘 有人不肯任情征 直截根源佛所印 摘葉尋枝我不能
斬釘截鐵地這樣說,無他,旨在彰顯最上一乘的真實法門而已。卻有些焦芽敗種、根器不逮之人不肯信受,以私心蔔度聖智,對明心見性的法門妄加評謗,任意攻讦,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如來者,心態如其本來之謂。窮溯到萬法的根源,便能洞燭法界的實相,這是佛所印可的。若是著相言法,無異摘葉尋枝,舍本逐末,那就是你們的事了。
摩尼珠 人不識 如來藏裏親收得
能滿足衆生最高願望的如意寶珠,雖然無人識貨,但它確實是收藏在如其本來的妙明真心裏的。
六般神用空不空 一顆圓光色非色
真空爲體,能顯妙有之用。六根神應,全彰空體,體用不二,故名圓通。
自性光明圓滿,非色非空,不生不滅。
淨五眼 得五力 唯證乃知難可測
見性後,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立得清淨、圓具;所謂“觸目菩提”,入眼無非佛性,入眼盡是自己,由此證得五種金剛力:
一、信力——永信自性是佛,堅固不疑。
二、進力——于一切法,不離自性。
叁、念力——唯念自性,常住自覺。
四、定力——自性本不動搖,秒秒保持安祥。
五、慧力——自性之用,心如圓鏡。
似這般妙難思議的殊勝淨功德,唯有親證才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絕對不是靠著常識就能猜測得到的。
鏡裏看形見不難 水中捉月爭拈得
見性之人,以平等離執之心,顯“用心若鏡”之用,如同明鏡高懸,無物不鑒。小根智障之徒,用前塵緣影的表層意識,妄自測度佛智,恰似水中捉月,將見徒勞。縱使是有緣得大德指示,也免不了會執指爲月。
常獨行 常獨步 達者同遊涅槃路
明見本心,澈證佛性,到達實際理地,常享本地風光的禅者,我法二執已斷,理事二障已除,雖行鬧市熙攘之中,也如入無人之境,有若獨行、獨步一樣,自在潇灑地行走著心無起滅的涅槃大道。
調古神清風自高 貌悴骨剛人不顧
不離本源乃“調古”,不近權勢則“風高”。世俗以貌取人,如果面色憔悴,個性耿直,縱使是達者開士,怕也沒有人願意多看你一眼了。
窮釋子 口稱貧 實是身貧道不貧
自東晉慧遠法師以後,出家人從佛姓釋。古時僧人以托缽爲生,口稱貧僧,實在說,一個出家而又修行到家的人,一切都是他自己,堪稱其富無比,何貧之有?更何況還擁有“……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大乘以爲車……遊于八正路……深心爲華鬘,富有七寶財…”(見維摩诘經)。故曰身貧道不貧。
貧則身常披縷褐 道則心藏無價珍
貧窮固然不難從身穿破爛短襖上看得出來,然而說到“道”,則確有自性的無價珍寶蘊藏心中。
無價珍 用無盡 利物應機終不吝
自性這無價珍寶,具足無量、無限功德妙用,是個無盡無竭的“無盡藏”,無暗不破的“無盡燈”。不論是利益有情,接引有緣,永遠都不虞匮乏,不會吝惜。
叁身四智體中圓
六祖能大師答智通之問“叁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叁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叁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叁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爲汝說,谛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通再啓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師曰“既會叁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叁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複說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于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關于轉識成智,依法相宗說,是轉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轉第七末那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八阿賴耶識爲大圓鏡智。名雖有八,體唯佛性,著力處端在于轉處不留情。若能抛毳卻情識的粘滯、認同,縱使是種種事業同時興起,紛繁事務一時現前,也不會影響到內心的安祥,就“繁興永處那伽定”了。
八解六通心地印
見性成佛後,八識融歸佛性,皆得解脫,四智的妙用應機則顯,故曰八解。六通就是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等六種神通。盡管神通二字名稱相同,但因修者因地各異,所證神通的境界也…
《“證道歌”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