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年輕的時候喜歡生氣,一個長者告訴我這個方法, 還挺有效的!
(六)尊重。要做到尊重別人,法華經裏有位常不輕菩薩,見了狗他都磕頭,並且對狗說:你也有佛性,將來也會成佛。什麼叫做佛性
佛性就是覺性,覺性就是生命的基本屬性。人如果沒有知覺就不叫衆生,而叫衆死。我們是有知覺,佛跟我們不一樣,佛是純知覺——除了知覺,什麼都沒有。純知覺是不是不起作用了
不!現在我們說話、聽話都是純知覺,假如不是這樣,那我就是大妄語。我們說第一句話的時候沒有准備第二句,當開口的時候並沒有念頭。平常就練習尊重別人,不管是大人小孩、不管是動物植物都要尊重。生命不只是人或動物、植物,礦物也都有生命, 植物是准動的生命,礦物是不動的生命。整個大宇宙用佛經的術語來講叫做大圓覺海,用現代的語言就是生命之海。生命的海洋裏沒有一樣不是生命。在竺道生那個時代,大涅槃經只有上半部,下半部還沒有翻譯出來,他當時發表意見說,不但衆生皆有佛性,器世間的一切(植物、礦物)也都有佛性。竺道生這個人的思想是超越的,他主張一元論,說佛性是一切,一切都是佛性;當時佛教中的人說他是外道,凡不是佛說的都是外道。這真是“依文解義,叁世佛冤”,你若按照文字來解釋佛的意思,過去、現在的佛都會喊冤枉,爲什麼
因爲他不是那個意思!又說“離經一句,即同魔說。”,你說的跟經上不一樣,你就是魔啊!竺道生一肚子委屈沒地方宣泄,就跑到蘇州虎丘山對著一塊石頭發表演講;講完了還問石頭:我講的對不對
那塊石頭點了頭,這是點頭石的由來,各位有機會去蘇州觀光時就可以去看看這塊“點頭石”。這個故事說明蠢動含靈都屬于我們尊重的範圍。我們對任何一種東西都要尊重,一只小小的茶杯都要尊重它、要感謝它,因爲它給我們提供了服務。 當你心態 最好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一切都是生命的存在。在座的人,一定有人有這個經驗,當你心態最好的時候,你看看家裏的暖瓶、電視機,甚至所有的物體,背後都有淡淡的黃光,都有光影;也就是說它的光子體浮現了。別人家的爲什麼不浮現呢
因爲物以類聚,你的心光不足以喚醒它,它就不會浮現;你的心態升華,它就跟你起共鳴。爲什麼禅師可以傳心?也是物以類聚,他的本心浮現,就可以喚醒你的本心,如果他的本心也睡著了,他就沒有能力喚醒你睡著的本心。所以我們做人要尊重,要向常不輕菩薩看齊,這也是幸福的條件之一。
(七)敬畏。敬畏上天、敬畏佛祖。孔子說“君子有叁畏:畏天命,畏大人 ,畏聖人之言。”宋明儒家的功夫就是主敬存誠。主敬,不是說周圍沒有人就可以懈怠、就可以隨便,還是要如見大賓一般,這就是慎獨的精神。要主敬存誠,對每一件物體都要敬,不能因爲生氣,一句話不高興,就把那盛飯的勺子往地上一摔,那叫不敬,它又沒得罪你,你幹嘛要摔它
這個叫遷怒。我們不管對人、對每樣物品都要敬。我有一個朋友,他在辦公室裏,如果長官誇了他兩句,他做事便很順利,回家見到兒子,就抱起來舉在頭上,甚至騎在他脖子上。他要是在公事上碰了釘子,事情做得不如意,回家見小孩迎上來,他伸手就 是兩耳光。這是個事實,我偶而也會這樣,但程度沒有這麼深,人人都會犯這個毛病,有的人沒有發露,有的人發露了。所以凡事一定要心存敬畏,不要隨便遷怒。
(八)謹慎。我們知道諸葛亮的一生,就是得力于謹慎。我們說話以前應叁思,話到口邊留半句,做每一件事情都很小心、謹慎,就不會出毛病、就不會招來煩惱、就不會破壞幸福。人 活在煩惱裏是不會有幸福的,人要想不活在煩惱裏,就要特別謹慎。很多人說話放肆、隨便,第一次說錯話,第二次、第叁次依然說錯,明天、後天、乃至于明年都還是如此,那就叫不謹慎。謹慎就是謹言慎行,說話不隨便,做事行動不隨便,我們能夠做到不隨便,才會珍惜自己的幸福。珍惜幸福才能擁有、保有幸福,所以謹慎雖說是老生常談,但很重要。
(九)反省。反省什麼呢
凡是影響幸福的東西,我們都要反省,凡是影響幸福的限製因素都要去掉,我們就一定能幸福。反省的內容很多,等一下我們再講。
(十 )感恩。我們看報紙說:衣索匹亞、索馬利亞每天餓死多少人,我們想想自己天天過著安樂的日子,一家人過著天倫之樂的生活,就要知足,就要感恩。人若不藉父母之緣,就無法出生到這個世界上;在成長的過程中,食衣住行都靠別人的貢獻,自己才能生活。而 陽光、空氣、水的無償之愛,父母出自天性的呵護之愛,國家的栽培及教育之關愛,社會大衆相輔相成的協助與友愛,都是我們這一趟人生之旅所應該知恩、感恩與報恩的對象。佛教有上報四重恩:感謝天地的恩、感謝父母的恩、感謝國家的恩、感謝衆生的恩。爲什麼要 感謝衆生
因爲沒有衆生你我都活不下去。你能當魯賓遜嗎
不能,所以要心存感激。心存感激人才會變得厚道,厚道才能載福,你若不厚道、很尖刻、忘恩負義,那你這個人不會有福氣,福氣都被你破壞掉了。
(十一)守法。講幸福爲什麼要守法呢
因爲有很多人不守法,一旦犯了法,法院開傳票,一家人都不得安甯。一個進步的國家、進步的社會 ,一個高水平的國民,他都重視守法。臺灣雖是小國寡民,可是你看看那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他們人口更少,只有我們的十分之一左右,地方也很小,但實力很好,他們的觀光事業比我們發達。爲什麼
因爲人人守法。政府說“不許吃口香糖。”立刻就沒有人再吃口香糖 。我們這裏若是說不許吃口香糖,馬上就可能有人上街遊行抗議,說吃口香糖是最基本的自由,你不准許,那你就是不民主。民主泛濫,就是大災難;民主不是一個好東西,守法才更重要,最公平的不是民主而是法治。法治是什麼?法治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內人人自由,法律之外沒有民主,法律之上沒有權威。法律之上不許有權威,誰是權威?總統不是權威,法律才是權威。法律之外不要談民主,法律之外的民主太多,民主就會成爲災難。外國那些自由主義者也承認,國家是必要之惡,雖然它是討厭,但它是必要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國家,那有個人?所以守法是幸福的先決條件。你要是犯了法,不但破壞了自己的幸福,也破壞了別人的幸福。
(十二)弘法。我們講佛法強調種因,種因就是要弘法。弘法貴能以法來供養衆生,這叫做法布施。一切供養以法供養最爲殊勝,法是救心的。各位要是寫文章,參加征文比賽,一晚上沒睡覺,第二天上班鐵 定是無精打采。但你要是給禅刊寫文章,雖然一夜未睡,第二天照照鏡子,保證會容光煥發 ,這就是老子所講的“既以興人,己愈有”,以法供養人,你會得到生命力。真正的法供養,就是幸福的根源,功德最大,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而救人慧命,那是永 恒的功德,救人一命他可以活下去,救人慧命他可以成佛。成佛之後他可以照亮世間、照亮 宇宙,他能散播安祥,所以這也是我們所講的幸福的條件。你若是具備了以上這些條件,鐵定會得到幸福。
五、幸福的代價——日行一善周去一惡我們都知道,付出是獲得的前提,在想要獲得的時候,必須要先付出一些代價。講過了幸福的條件之後,再來談談幸福的代價是什麼
幸福的代價就是日行一善,周去一惡。童子軍的小朋友都知道日行一善,我們如果不能日行一善,那是很慚愧的。有人說日行一善很難,難在什麼地方呢
他說:我家收入有限,沒有多余的錢做好事。六祖壇經講:功德不在施錢。有錢固然很好,沒有錢照樣可以做功德。我們日行一善怎樣行呢
在座有很多是女士如果你每天買菜帶個 菜籃子,恢複叁十年以前的作風,不用塑膠袋,這就是一善。各位知道,我們太對不起天地 了!地球在過去五千年來,還沒有現在五年汙染得厲害,再汙染下去,我們就沒有生存的空間了。我們是在自掘墳墓。大家或許說這塑膠袋是小事,可是它埋在地下多少年都不會腐爛 ,植物因此而不能紮根,土地也變成了廢土,如果再加以高溫,它會釋放出毒素。所以我們日行一善,人人都能做得到。善事隨時可做。我們坐公車,看到年紀大的,可以讓位子, 像我這樣的年紀就夠資格了。我不是要你讓位子給我坐,而是告訴你日行一善隨時都可以做得到。我最近在電視上看到兩則報導:有一位老先生,原先身體很不好,他的兒女事業都 有成就,他也不需要工作,閑得無聊,于是每天修補登山的道路。修補了一年以後,身體變 得很健康,過去的慢性病都好了;而且跟一些老年人在山上搭個棚子,沒事就用山泉水泡“ 老人茶”喝,既健康又享受,他每天都在修,愈修愈健康。如果他換個方式,吃飽沒事幹, 只想睡覺,或許老早就死了。人若是不動,早晚會懶出毛病來。這位老先生他付出了心力,他獲得了健康、獲得了喜悅 、獲得了友誼,獲得的還真不少。我們要日行一善,尤其在環保方面非常重要。各位看看今天的環境,快要變成垃圾國了,到處都是垃圾。另一則報 導說,有位老先生每天到山上去撿垃圾,因爲登山烤肉的人留下了很多垃圾,罐頭盒、鋁箔包等等,把山區都破壞了,這位老先生就拿個袋子去撿,他並不是求人知道,而是感覺人 應該爲社會、爲大衆做點有益的事,像這種都是不需要花錢,而能夠日行一善的。接下來是周去一惡,一個禮拜去掉一點毛病。也許你會說我沒有毛病,那你是聖人,你不要叫我老師,我叫你老師好了!(哄笑)人若沒有缺點,那就是佛了。我們做一些善事,起碼每天做一件,做兩件功德更大,做叁件那是多多益善,如能吻合“爲而不有,善而不居”,那就更是 功德無量了,但我們要去惡很不容易啊!我有…
《幸福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