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二门论讲录▪P2

  ..续本文上一页空而次以观作者。观作者至观生之三门,专明作者之无,故标之为无作品。

  综观以上三品,性、相、用三,莫不空寂,于此可悟大分深义之旨。

  分析以上三品,则为十三小节。良以佛法大宗因缘,就唯识言,即三性中之依他起性,亦即十二支之展转惑业终受苦报不能自脱。虽宛然有因,然毕竟无自体性,故首之以观因缘门,而般若无得之正观亦即从此起焉。总观难澈,次应别观。再、于因法中观其果之有无,故次之以观有果无果门。第三、观就缘都假,亦无自性,统摄为空。第四、推因缘既无所生,而观诸相亦本来无有,故曰观相门。第五、推万法通相总归无相,相在“表现的”为有相而相,为无相而相,故曰观有相无相门。第六、通相是一,别相是异,万象森列是异,诸法融通是一。推其究竟,一异俱无,故不一不异即一即异,故曰观一异门。第七、推观万法同处不有,异处亦无,以明毕竟无相,故曰观有无门。第八、观性门,在表现而变异者为相,非表现而不变异者为性。古德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如是观性亦不可得。第九、观因果门,总观因果,审一切法性相因果悉属空寂,而无有少法可得、片辞可执。以上六门,统摄无相品。第十、观作者门,衰季之世邪说流行,如上帝创造万物,或虚空能造物及物质原子等,俱推为之作者。若溯作者之作者,将期期结舌而莫能解,且莫敢毁侮,如是则与向壁虚造何以异?若能深达实相无所始而始,无所终而终,谁为能作?谁为所作?故知作者亦空。第十一、观三时门,观先因后果,因果同时,先果后因性皆不可得。盖以一切法无先、后、同时之可得,毕竟无生也。第十二、终之以观生门,以诸法毕竟不可得,故从生上观出无生。慧解深进,生即无生,得妙观法忍。忍可无生法性,了明诸法如幻,观行纯熟之所致焉。以上三门,统属无作品。若历别言之,十二门教之次第,乃循次渐进修观之次第。如先总观因缘,次则别观因,又次则别观缘。如是渐进,遂有十二门观之先后次第也。若融通而言,则明如是理起如是观,上智利根通达实相者,单举首列因缘门已具足方便六波罗密,随之以起万行,可直成佛不退。由观第一门,即能顿入无生法忍故。

  三 辨宗论之异同

  宗论者,即所宗之论也。本论及中论皆为龙树菩萨所造之大乘宗论。至大智度、十住毗婆沙等论,则释论耳。虽其宗论尚有大无畏论等,但未译为中文,此土仅闻其名,未悉其详。故今辨龙树所造宗论之异同,仅就本论与中论辨之。或谓本论及中论,皆由大无畏论中约出。大无畏论于此三者之中,可谓之为最广之论,以其广破外道广谈佛法故。中论则不广不略,其文虽正显大乘之教,而亦兼破邪明小。十二门论最略,唯以申大乘正义,发无得正观为要旨。故其每门标目皆曰观,而不曰破或立也。本论与中论不同之点,专在于此。

  四 定长行之作者

  三论之文,皆有二分:一、偈颂,二、长行。中论之偈造自龙树,而长行则释自青目。百论之偈造自提婆,而长行则释自天亲。以此之故,或疑十二门论本为龙树所作,而其长行则非龙树释。不知中论释有多本,安慧、清辨俱属焉。此仅有一本,故可决其为龙树自作。梁吉藏法师亦断十二门论偈及长行均为龙树一人所造。以此论之文对照中论之文,细看自知。例如中论之长行,多有“龙树菩萨云”等句。而此论之长行文中,则有“我愍此等欲令开悟”;“是故我今但解释空”等。由是可证此论之长行,实系龙树所自作。苟如旧说谓为青目所释者,则不当曰我而曰龙树菩萨云云矣。此外尚有一据,天亲菩萨造三十唯识论,十大论师释之,与龙树造中论偈而青目释之之例同。造二十唯识论,则其偈释天亲并自作之。由此可知大士涉笔,不存轨律,果裨益于人心,宁人己之有别,故十二门论长行之作者,决定为龙树无疑焉。

  五 释本论之名题

  此论为龙树所造,鸠摩罗什所译,悉为佛教著述家有名之人物,故不更释。此十二门,以言教之法而立名题。十二谓数,论谓言教,门为言教之用。论指此论名言义句,六合释中应是带数持业释也。

  甲 释十二

  何故数用十二,亦不多于十二,亦不少于十二耶?今作两重意义答解:一、没有意义。因论主略解摩诃衍义,说至终极,恰符其数故。若言十二为有意义,则推寻至数之无穷,不将有一一意义可得耶?然此别无可得,故十二二字,绝无意义之足云。二、有意义。诸法实相本非言论之所及,然诸佛既可强立名言以说,则用此十二之数,虽本无别义,然亦可强为分别其义。说之有四:

  1.向述序文,有“空”、“无相”、“无作”。显性相皆空,如如不二,故一切患累无不绝灭,一切功德无不圆满。论主述至此,既符其数,更不须画蛇添足,乃止于十二焉。

  2.广言之,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若约其文义而显之,则十二分教亦可摄尽。古译十二部经,唐译为十二分教。佛既有十二分教,此论即由此十二分教故亦为十二门云。

  3.佛法虽广,不出染、净二门。而染净之法虽多,要皆不离因缘,故我佛说十二因缘之教以通明一切佛法。盖以迷十二因缘之理,必随顺之而有流转之果;明十二因缘之理,则能对治之而得返灭之果。此论通申佛法,故第一观门即观十二因缘,澈法源底,得归究竟。故此论以下之门,无非观十二因缘门论。而此枢纽在了达十二因缘毕竟空寂,即得起无得正观;依般若之智,乘六度之行,圆万德、证极果,觅生死涅槃诸相了不可得,尚何致触、受、爱、取随十二支流转于苦海之间哉?但劣根众生,未透因缘之言教,不识诸佛之密意,依教取见,封执成迷。是以龙树菩萨以大分深义之空,无得正观之照,申明十二因缘之教,心境双忘,缘观俱寂,如实而谈,不增不减。

  4.十二系圆满之数,一年系十二月,地支亦具十二,西洋称十二为一打,维摩诘室中天女亦称住此十二年等。因缘适有十二,教分亦有十二。此显圆满之教义,须用圆满之名数,故称为十二门。

  乙 释 门

  必兼有启闭二义方谓之门,故门具开通出入无碍义。但又有关闭意,例如城门夜锁则阖城安息,房门宵扃则能遮盗贼。佛法本含有开通正观、关闭邪见,开通善道、关闭恶道,开通正解、杜止邪见之可能性。通常三论主旨,申即开通,破即关闭。灭一切邪见邪行迷惑颠倒,俱不生起得渐净除,则般若正观之智于斯焉启,而大乘方便门门深入矣。

  1.经论相资为门更就经论相资言之,凡经为能资,论为所资;经为所申,论为能申。依前说,一切论义,经先开通之故,经为论之门。依后说,一切经典,论为发挥之故,论为经之门。本论正申十二分之教,故应取论为经之门也。

  2.教理相资为门

  (一) 教门

  再就教理相资言之,先明教门:一、教为理门:此大乘无可得之教相,不离文字便得解脱,通达无滞,是教之当体有“门”之义。若执有文字相,不能虚通周行,即不得谓之门。又诸法实相之理,赖有种种圆教以通引之,故教为理门。二、教为观门:一切法相虽本离言,若不起言说,使他得闻一切法离言自性之义,则彼终不能观得一切法之实相。以教为闻慧,能起观行,台宗随闻入观,故教又为观门。三、教即是门:教即门,此持业释也。了义之教,虚通无碍,不离文字当体即能息灭一切邪见妄执。以邪见妄执不能著虚通无碍之至教故,故教即是门。

  (二) 理门

  次说理门:一、理为教门:佛说法依理起教,有真俗二谛之理,方是佛所说之法。理为能起言教之门,故理为教门。二、理为观门:明二谛之理,方能修观起行,故理为观之门。三、理即是门:以至理虚融,通达无碍,一切疑执不能相应故。

  于此六门之中,此中则取教为理门。以十二门教,可通达于诸法实相毕竟空寂之理故。

  丙 释 论

  佛典十二分教中,有论之一种,故不但菩萨造此,佛亦说之也。即佛及佛弟子所说为佛所印可者,谓之经;舍利弗、大迦旃延之自作者,谓之论。以此区别,论为佛弟子所著作。然瑜伽师地论,明为弥勒菩萨说,而以地持经名之;百论之提婆偈颂,亦名修多罗,修多罗乃契经之梵称。经虽不见称为论,论之为经,如举例而莫移,则经论二端互可通融。通常论藏有“阿毗达摩”、“摩怛理迦”、“优波提舍”、“奢萨怛罗”之四称。阿毗达摩,论藏通称。摩怛理迦,乃集种种说研究穷核,宣达诸法性相之义,所谓“尽言之谓论”也。优波提舍,问答辩难议论之论,所谓“交言之谓论”也。奢萨怛罗,抉示法要,往往有开门见山之观,此十二门论属焉。总之、经论二藏,各有说之广略。论则曲破以显正,随义而设,乃为聚说:经则直宣以明理,待缘而发,乃为散说。但经为佛所说之圣教定量,亘古亘今之常法;而论则推论申明于圣教常法者耳。此一名题,就六离合释,门即是论,是持业释。十二是数,乃带数持业释──上来五重玄义,总括乎此,以开其端。

  【释 论】

  甲一 序分

  乙一 略标解大乘

  说曰:今当略解摩诃衍义。

  序、即序述,此分总述造论意,故曰序分。此分分五:前一标宗,中三辨意,后一会宗。

  今当略解摩诃衍义一句,第一、标略解大乘为本论之宗也。

  各论发端与终结之文,虽各不同,然通常皆以皈敬请加开端,以利益回向终结,而正宗分则居其中。独本论开门见山,发端即标明大乘之宗义,而以其所明之大乘义今已究竟为终结。若以之对照他论,此论既不以皈命始,亦不以利益终,则此论之全部皆应属正宗分。以此论系从广论中约出之精要,故全部之所明者,皆系正宗,例如心经可知。

  普通申佛教之论,常以皈命章之下,用问答体以开端。而本论直标说曰者,既以龙树在当时道望高胜,无小乘人或外道敢于诘难;复以本论非随时应机之言,乃直说大乘甚深空义之精要者,故亦非弟子等所能兴问也。

  随顺现在…

《十二门论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