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门论讲录
──民国十二年上学期在佛学院讲──
纲要
一 明一论之宗要
二 序全文之品节
三 辨宗论之异同
四 定长行之作者
五 释本论之名题
甲 释十二
乙 释门
丙 释论
释论
甲一 序分
乙一 略标释大乘
乙二 明造论利益
乙三 释得造论意
乙四 正明造论解于大乘
乙五 结所释旨归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明空门
丙一 观因缘
丁一 发起
丁二 正观
戊一 偈夜法本
戊二 长行义释
己一 列释内外缘果
庚一 总标
庚二 别释
己二 略破内外二法
己三 破外法明无生
己四 破内法明无生
己五 结齐列明三空
庚一 有为空
庚二 人我空
辛一 明我空
辛二 明我所空
庚三 明无为空
丁三 总结
丙二 观有果无果
丁一 长行发起
丁二 偈本正破
丁三 长行解释
戊一 释前三句以明不生
己一 总唱三句不生
己二 别解三句
庚一 释因中先有果不生
辛一 就生不生门有七破
壬一 无穷过
壬二 俱不生过
壬三 将同责异过
壬四 将异责同过
壬五 无差别过
壬六 无用过
壬七 不可见过
辛二 据变不变门有四破
壬一 责相破
壬二 责先无变破
壬三 责未变之变不名为果破
壬四 不定破
辛三 就果粗细门有四破
壬一 夺破
壬二 纵破
壬三 责因中无果破
壬四 相违过
辛四 就责因果不成门有五破
壬一 因坏果亦坏破
壬二 果不由因作破
壬三 无标相则无果破
壬四 果无因亦无破
壬五 无常破
辛五 就责异果门有四破
壬一 异果破
壬二 作为果破
壬三 责了因破
壬四 坏二造作破
庚二 释因中先无果不生
辛一 正破
辛二 救破
辛三 破救
壬一 多因破
壬二 多果破
壬三 俱无破
壬四 生相坏破
壬五 同疑因破
壬六 作坏破
壬七 反责难破
庚三 释因中亦有果亦无果不生
戊二 释第四句以齐诸法
己一 结果空
己二 结有为法空
己三 结无为法空
己四 结人我空
丙三 观缘
丁一 长行发起
丁二 偈释法义
戊一 就缘求果无
己一 标法
己二 释义
庚一 略释
庚二 广释
戊二 举非缘决破
丁三 结齐诸法
乙二 明无相门
丙二 观相
丁一 长行发起
丁二 偈释正明
戊一 总破相
己一 总明为无为无相
己二 别明有为法无相
戊二 别破相
己一 破展转家义
庚一 问
庚二 答
辛一 初二偈就前后破
辛二 次一偈就一时破
己二 破不展转家义
庚一 长行发起
庚二 偈文正破
辛一 破譬说
壬一 直破灯不照闇
壬二 破初灯不照闇
壬三 破灯应遍破闇
壬四 夺破明照闇义
辛二 破法说
壬一 正破三相
壬二 结破有为
丁三 结齐诸法
戊一 就有为相空结齐诸法
戊二 明无为相空结齐诸法
己一 无法破
己二 无相不可知破
己三 无有为相故不能知无为法之无相破
己四 结明一切法空
丙二 观有相无相
丁一 生起
丁二 门体
戊一 偈
戊二 长行
丁三 结齐
丙三 观一异
丁一 发起
丁二 偈释
戊一 偈文
戊二 释文
己一 释偈
己二 救破
庚一 略遮前破
庚二 相可相一
庚三 相可相异
庚四 相可相亦一亦异
庚五 结齐
己三 破救
庚一 破相可相一
辛一 以相即可相则无可相破
辛二 不应分别破
辛三 失因果破
庚二 破相可相异
辛一 夺相纵异破
辛二 彼无此存破
辛三 自相亦相彼破
庚三 破相可相亦一亦异
己四 结破
丁三 结齐
丙四 观有无
丁一 发起
丁二 偈释
戊一 偈文
戊二 释文
己一 释偈
己二 救破
己三 破救
庚一 以体同时用亦同时破
辛一 别破
壬一 生对灭破
癸一 俱有破
癸二 俱无破
壬二 住对灭破
壬三 异对住破
辛二 总破
庚二 以用前后体亦前后破
庚三 以用未有体则不须破
己四 总结
戊三 结齐
丙五 观性
丁一 生起
丁二 偈释
戊一 偈本
戊二 释义
己一 直释偈本
己二 外过内
己三 内离过
庚一 免过
庚二 推过
辛一 约自性破
壬一 牒计
壬二 推破
癸一 推无出世法过
癸二 推无世间法过
辛二 约他性破
壬一 从对待上破
壬二 他亦自破
辛三 约自性他性有无不成破
庚三 结破
丁三 结齐
丙六 观因果
丁一 唱起
丁二 偈释
戊一 偈本
戊二 释义
丁三 结齐
乙三 明无作门
丙一 观作者
丁一 唱起
丁二 偈释
戊一 偈颂本
戊二 长行释
己一 释偈本
庚一 正释偈
辛一 破自作
辛二 破他作
壬一 夺众缘无他意破
壬二 众缘本空破
辛三 破共作
辛四 破无因作
庚二 引经证
己二 诤经意
庚一 总非昧经义
庚二 为论主释经
辛一 破自
壬一 叙外道意明佛不答
壬二 正破外道
辛二 破他
壬一 破我他
壬二 破自在天他
癸一 正破
子一 破用
丑一 正破
寅一 以种类不相似破
寅二 父不爱子破
丑二 救破
丑三 破救
寅一 以不以乐遮苦破
寅二 供养不得乐果破
子二 破体
丑一 有所须破
丑二 不能自作破
丑三 不能无障碍破
丑四 住处作破
丑五 有求于他破
子三 重破用
丑一 随业变破
丑二 无罪福好丑破
丑三 有所憎爱破
丑四 有苦乐破
丑五 众生方便各有所作破
丑六 修梵行无益破
子四 重破体
癸二 结破
辛三 破共
辛四 破无因
庚三 总结非论主
己三 申经意
丁三 结齐
丙二 观时
丁一 唱起
丁二 偈释
戊一 偈本
戊二 释文
己一 正释偈本
己二 外出内过
己三 内自免过
庚一 释过还过破
庚二 反成我义破
庚三 还过加过破
己四 外更立法
己五 内更破外
庚一 破因先果后
庚二 破因后果先
庚三 破因果同时
丁三 结齐
丙三 观生
丁一 总起
丁二 偈释
戊一 偈
戊二 释
己一 总明三时无生
己二 别破三时无生
庚一 破已生生
辛一 以无穷破
辛二 以不定破
辛三 以理夺破
庚二 破不生生
辛一 正破
壬一 生不生不合破
壬二 名体扰乱破
壬三 一切法不生应生破
辛二 救破
辛三 破救
庚三 破生时生
辛一 以理夺破
辛二 以无体破
辛三 以二体破
辛四 以无依破
己三 总结三时无生
丁三 结齐
甲三 结分
【纲 要】(注一)
一 明一论之宗要
大分深义所谓空,般若导万行圆万德,略解摩诃衍义,是为本论之宗要。
摩诃衍即大乘,依六度万行为因,万德圆满为果。究其果德从何圆满?因行从何发起?无非此大分甚深空义之摩诃衍体。法华经所谓“诸法寂灭相”,心经所谓“诸法空相”,为其根本。照此空义而获通达,则为般若。依无所得之大般若,能使菩提萨埵究竟涅槃,三世诸佛证于无上菩提。故万行莫不由之而导修、万德亦莫不由之而圆满。第名此摩诃般若曰无得正观,则性相皆空,境观俱寂。究竟空寂,了无所得,是名般若,亦号正观。盖诸法实相之相,即大分深义之空相。此空非世俗所谓虚无之空故,而毕竟离世俗之言说相心缘相故,且毕竟空寂不可得故,究竟真实不变异故。
据天台宗所判,大分甚深空义,为本论宗要之体。由般若导修六度万行,趣万德圆满之果,为本论宗要之宗。何以故?以因果之用,皆不离诸法实相之体故。若通达于实相之境,则必有般若之智依境而生;由般若智以为先导,则六度万行依之而兴起,万德极果依之而圆成。故以十二门言教略解此大乘体用因果之义,则本论宗要之用也。虽曰略解,而于般若深旨能具足无缺少,以十二门言教光阐其义、固已广通而周达矣。
二 序全文之品节
本文可分为三分:从“今当略解摩诃衍义”起,至“当以十二门入于空义”止,为序分。第一门至第十二门,为正宗分。最后归结“是故当知一切法无生,毕竟空寂故”,为结分。而依正宗分所摄之义、又可分为三品。
一、性空品:约通义言之,此十二门皆明空义,原无阶位可别。若约别义而言,观因缘至观缘之三门,专明一切因缘法无实自体性、故空。以明性空为明空义之本要故,而此三门则正明本要之义,故从胜以立名,标之以性空品。
二、无相品:性空之理虽明,而幻有之相宛然。是此面见其空、而他面则见其有。有空皆相,故应次之以观相。从观相至观因果等六门,皆观相为无相,故可标之为无相品。
三、无作品:已观无相矣,所观之境了不可得。然能观之智犹未与之俱寂,则仍有功用、有希望、有造作,故应明智用之…
《十二门论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