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谓法,等于最后单位原子也。析心以至最后单位,亦即是法。并谓智识仅能了知其法,不可改转或更动其法;此为世尊灭后五百年中最兴盛之学说也。既而佛学者对于法之有无问题,生出烦琐的辨论,如有部之大毗婆沙论等,多知其实非佛陀所说之最终目的,于是争执不休。有谓现在有体,过未无体;有谓现在法体亦有假实;诸说纷纷,不得解决,迨佛灭后七百年中,龙树菩萨兴世,感于有部学说之不究竟,陷於戏论;遂发挥大乘法空义,尽扫一切执著,荡涤无遗,丝毫不存,宣说万法毕竟空之真理。于此可知龙树之提倡毕竟空,全在打破有部之执为实有也!
佛灭九百年中,北印度犍陀罗国有无著菩萨降生其地,后入佛教,深明大乘教义,位登地上。乃知龙树为对破有执而说空,实则大乘教义并非全空。中国相传无著位登初地,证“法光定”;西藏谓其已入三地。按法光定与三地之大乘藏法光明定甚相契,故谓其证入第三发光地,亦未始不合也。其在印度弘宣教理,颇极一时之盛。阿瑜陀国之国王,亦极钦佩,遂以其都城之西隅一地,赠之为其讲舍。既知龙树所提倡之空义未为究竟,为欲安立大乘非空非有中道了义之教,遂请兜率内院弥勒菩萨降现人间,于国王所施之讲舍内,说五部论。其中最弘大者,则为此论。当时弥勒说此大论时,无著以笔记之。按佛在世之时,弥勒生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命终上生兜率内院,详弥勒上生经。兜率天较吾人所住之地球为殊胜之另一世界耳!在常人而观之,以为弥勒既从天降,甚属怪异,其实亦何希奇之有?盖无著既位登地上,延其下生说法,自为可能之事;如认此事终不可信,即谓本论为无著之笔墨,亦未尝不可也。此论之翻译者,先有求那般摩、昙无谶、真谛法师等,第其所译皆未完具,不过抽出数卷而译之耳。故未能译成系统之组织,而说明论中之精奥。惟玄奘大师翻译之论本,乃臻完美。盖奘师在印度有十七年,参访大德、依那烂陀寺之戒贤大德为亲教师,而戒贤实是承无著之正统者;奘师又为戒贤大德最有心得之门下,且曾听讲此论三遍,故其所译,乃较其他所译者为完美。今所讲者,即出奘译本也。
佛法在龙树、无著之时,实无空有二宗之分。至清辨、护法之时,始显然各树其异帜。昔中国相传,谓戒贤、智光二人,同时各宗护法、清辨之说,有冲突相反之势。然此传说,实不可靠。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智光确为戒贤之门徒。果如其说,则玄奘乃与智光为同学。且玄奘与智光之往来信札,亦皆用同学之口吻。并有据掌珍论而与玄奘辨驳之某法师,亦为戒贤弟子,玄奘因而作会宗论,以融会其所说。据此而观,胡得谓戒贤与智光同时各立一宗耶?中国相传之说,乃产生于贤首大师所作之十二门论宗致义记上。考其说之由来,大抵智光学徒来华,云其亲教师与戒贤为并肩尔。
四 本论之价值
在遣空去有不落二边显出中道奥妙之一点,已足彰明本论有最高之价值。再就别义言之:本论有三种特长:一、论中诠明一切世出世法,详详尽尽,丝毫不欠。二、论中所明,能被各类根机,若人天善法,若二乘解脱法,若大乘殊胜法,若佛智圆满之究竟法,莫不组织成极有条理之论文而说明之。三、示诸修大乘者不可躐等。若越阶而登,则如今时中国禅宗之流弊,是其龟鉴。且西藏红衣派兴盛发达之时,亦尝主张顿超法门,而其末流至于猥杂不堪。后经黄衣派之改革,始得免其缺陷。由此可知修学大乘法者,不可不足踏实地、按步进行也。今此论对于由凡夫渐进至佛果之依次修行法门,有圆满之说明,最为具足全部大乘之思想与精神。故习佛法者,咸应奉之为圭臬,以作超出生死海之指南针也。
真实义品、在本论上之价值尤为重大。考全论五分中之根本,即为本地分。在本地分之十七地中,又以菩萨地为最殊胜;而本品又为说明菩萨无漏智上所观之真实境界者,由此可知本品之价值也。且在此中含有哲学上之重要问题甚多,如认识论、本体论、宇宙论、进化论之种种哲理,皆有相当之说明。普通哲学家所发明之原理,乃就其感官之经验,加以意识推度而得结论。本论之说明者,则凭真智所亲证之境界,故普通哲学又难与此真实义同年而语也。
五 本品之组织
一切诸法,真俗二谛可以摄尽。本品首先诠表二种真实,乃尽力阐明法界之全体大用者也。然吾人欲穷此法界之全体与大用,则不得不藉般若之空慧以照了之;所以本品次以五义分别空慧,以使人获得由凡入圣之枢纽。然空慧所照者为离言自性;而于此离言自性,若不了知,则为流转生死之凡夫,如能觉照,则为证大菩提之圣人,故本品再次即广明离言自性,以为吾人获得修行之凭依。然欲彻底证此离言自性,则又非短时间所能办到,必须先修四寻思而后修四如实智,俾渐渐圆满;故本品在明离言自性中,充分说明之,庶吾人得免躐等之弊。此为本品组织之大纲也。吾人如能按其所言而实行之,则庶乎其趣道有方矣!
【释 文】
甲一 二种真实
云何真实义?谓略有二种:一者、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二者、依尽所有性诸法一切性:如是诸法真实性、一切性,应知总名真实义。
此中分真实义为二种:一、二种真实;二、四种真实。且先就二真实明之。然二真实与四真实之别,大概前二依境得名,后四依智得名。其实境智本不可分,能缘所缘,盖有密切之关系也。
云何真实义者,乃发问所谓真实义为何如也。真、遮谬伪,实、拣虚妄,义、即境界之谓。境界可别为二种:一、为言所取,二、为心所取。即如本论,以名、句、文身诠表真实义者,为言所取;倘吾人识知领受前境而了解事理者,则为心所取。此即问如何是言所取,或心所取之真实境界也。
真实义略有二种,此所谓略,但略其文而不略其义也。其一,则据如所有性而立诸法真实性之名。其二,则据尽所有性而立诸法一切性之名。前者即诸法之真理,后者则为诸法之正量也。如所有性之诸法真实性,非哲学家所谓成立宇宙之最初原素或本体,乃即指一切诸法当下之真实体性。然此境界,绝非言语思考所能形容与推测,若带有丝毫主观心上之分别作用,则终不能见此万法本如之体;倘能离去一切虚妄分别,如其实而照了之,方见其本来面目。故必得根本智之地上菩萨,始能亲证真如实相。此智境各有多异名:所谓一切智,无分别智,如理智等,皆根本智之别名;所谓真如、实际、法性、实相、皆如所有性之代名词也。
尽所有性之诸法正量,亦非常情之所能知。盖缘起千差万别之现象,每一法之边际皆不可思议也。然则究为何如欤?盖宇宙中之一切万法,每一法莫不与其他一切法发生摄入之关系。故随一法大则遍于十方,小则量等芥子。例如色法,统名曰色,而此色中又有显色、形色之殊;在显色中,复有青、黄、赤、白之别;在形色中,又有长、短、方、圆之差。然此又与全法界一切法有复杂之关系。故欲明了此一法者,必尽了知一切法而后可也。请进言之:在每一法上,不仅若常人感官上之认识而已,实有五种相:一、自相──法之特殊相。如一粉条,虽与其他粉条,共藏于一粉条盒中;然各粉条,皆各有其自体之相。互不淆乱也。二、共相──法之共同相。谓彼此二法,形态类似。如两粉条同为粉之质料所制成,而其相状亦同为长圆形也。三、差别相──法之对待相。一自相上有多共相,一共相中有多自相,类之上又有类焉,别之中又有别焉。四、因相──法之众缘相。谓每法由多种因缘集合而成者也。如一粉条,由地、水、火、风、色、香、味、触之能所八种色法,并加人工制造,始得成为粉条也。五、果相──法之成就相。由有人工与水粉等关系圆满,成为一条条之粉条,即是果相也。
在一法五相上,应知尽一法之量为不易。兹复言其诸法相关之四句,更可见其不可思议也。一、一摄一。一一诸法皆不失其自相也。二、一摄一切。一一诸法莫不与全宇宙发生密切之关系也。三、一切摄一。展转言之,则全宇宙皆与此一法有关系也。四、一切摄一切。进言之,则宇宙中所有诸法,每一法莫不与其余诸法有相互之连带性也。对于此法界缘起之一切法正量,能彻底认识,非证得“根本智”后起“后得智”,不得如量而知也。此后得智复有多名,所谓:一切智智,一切种智,及如量智等,皆其代名词。然亦得名为无分别智,以其所见诸法,皆超过常人心理上之虚妄分别,而无倒实知也。
了知诸法不出二种:一者、亲证,二者、推理。亲证则非得根本智不可,推理则是凭比量上所得之结论而已。今之哲学家,对于吾人所处之地球,能知其经历之时间,及其体量之如何长广,此犹为依据事实附加推论之观念。至其能知地球之外,所有多种星宿亦同于此地球,则纯凭其理想上之推测,为不尽可恃之判断也。考其与佛教所有悬殊之点,即其仅推理而不能如实亲证;故其所见,仍不越于常识。如于眼睛上为幻翳蒙蔽,或同于戴有颜色之眼镜,故不能见其物之真相也。倘求穷尽诸法之量,则非效法佛教,先除去其掩蔽目光之幻翳不可。故欲彻底证穷法界,则非求获后得智不为功!伦记以七门料简二种真实,兹立一表于下──
二谛 四实 三性 五法 二相 二智 后智
┌─┴─┐ ┌─┴─┐ ┌─┴─┐ ┌─┴─┐ ┌─┴─┐ ┌─┴─┐ ┌─┴─┐
真谛、俗谛 后二、前二 圆成、依他 真如、余四 自相、差别 根本、后得 出世、世间
如所有性──────────────┬────────────尽所有性
二种真实
甲二 四种真实
乙一 列名
此真实义品类差别,复有四种:一者、世间极成真实,二者、道理极成真实,三者、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四者、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此乃略举四真实之名也。兹略言之:一、世间极成真实:极成,为共许之义…
《瑜伽真实义品讲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