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真實義品講要▪P2

  ..續本文上一頁所謂法,等于最後單位原子也。析心以至最後單位,亦即是法。並謂智識僅能了知其法,不可改轉或更動其法;此爲世尊滅後五百年中最興盛之學說也。既而佛學者對于法之有無問題,生出煩瑣的辨論,如有部之大毗婆沙論等,多知其實非佛陀所說之最終目的,于是爭執不休。有謂現在有體,過未無體;有謂現在法體亦有假實;諸說紛紛,不得解決,迨佛滅後七百年中,龍樹菩薩興世,感于有部學說之不究竟,陷於戲論;遂發揮大乘法空義,盡掃一切執著,蕩滌無遺,絲毫不存,宣說萬法畢竟空之真理。于此可知龍樹之提倡畢竟空,全在打破有部之執爲實有也!

  佛滅九百年中,北印度犍陀羅國有無著菩薩降生其地,後入佛教,深明大乘教義,位登地上。乃知龍樹爲對破有執而說空,實則大乘教義並非全空。中國相傳無著位登初地,證“法光定”;西藏謂其已入叁地。按法光定與叁地之大乘藏法光明定甚相契,故謂其證入第叁發光地,亦未始不合也。其在印度弘宣教理,頗極一時之盛。阿瑜陀國之國王,亦極欽佩,遂以其都城之西隅一地,贈之爲其講舍。既知龍樹所提倡之空義未爲究竟,爲欲安立大乘非空非有中道了義之教,遂請兜率內院彌勒菩薩降現人間,于國王所施之講舍內,說五部論。其中最弘大者,則爲此論。當時彌勒說此大論時,無著以筆記之。按佛在世之時,彌勒生于波羅奈國劫波利村,命終上生兜率內院,詳彌勒上生經。兜率天較吾人所住之地球爲殊勝之另一世界耳!在常人而觀之,以爲彌勒既從天降,甚屬怪異,其實亦何希奇之有?蓋無著既位登地上,延其下生說法,自爲可能之事;如認此事終不可信,即謂本論爲無著之筆墨,亦未嘗不可也。此論之翻譯者,先有求那般摩、昙無谶、真谛法師等,第其所譯皆未完具,不過抽出數卷而譯之耳。故未能譯成系統之組織,而說明論中之精奧。惟玄奘大師翻譯之論本,乃臻完美。蓋奘師在印度有十七年,參訪大德、依那爛陀寺之戒賢大德爲親教師,而戒賢實是承無著之正統者;奘師又爲戒賢大德最有心得之門下,且曾聽講此論叁遍,故其所譯,乃較其他所譯者爲完美。今所講者,即出奘譯本也。

  佛法在龍樹、無著之時,實無空有二宗之分。至清辨、護法之時,始顯然各樹其異幟。昔中國相傳,謂戒賢、智光二人,同時各宗護法、清辨之說,有沖突相反之勢。然此傳說,實不可靠。據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則智光確爲戒賢之門徒。果如其說,則玄奘乃與智光爲同學。且玄奘與智光之往來信劄,亦皆用同學之口吻。並有據掌珍論而與玄奘辨駁之某法師,亦爲戒賢弟子,玄奘因而作會宗論,以融會其所說。據此而觀,胡得謂戒賢與智光同時各立一宗耶?中國相傳之說,乃産生于賢首大師所作之十二門論宗致義記上。考其說之由來,大抵智光學徒來華,雲其親教師與戒賢爲並肩爾。

  四 本論之價值

  在遣空去有不落二邊顯出中道奧妙之一點,已足彰明本論有最高之價值。再就別義言之:本論有叁種特長:一、論中诠明一切世出世法,詳詳盡盡,絲毫不欠。二、論中所明,能被各類根機,若人天善法,若二乘解脫法,若大乘殊勝法,若佛智圓滿之究竟法,莫不組織成極有條理之論文而說明之。叁、示諸修大乘者不可躐等。若越階而登,則如今時中國禅宗之流弊,是其龜鑒。且西藏紅衣派興盛發達之時,亦嘗主張頓超法門,而其末流至于猥雜不堪。後經黃衣派之改革,始得免其缺陷。由此可知修學大乘法者,不可不足踏實地、按步進行也。今此論對于由凡夫漸進至佛果之依次修行法門,有圓滿之說明,最爲具足全部大乘之思想與精神。故習佛法者,鹹應奉之爲圭臬,以作超出生死海之指南針也。

  真實義品、在本論上之價值尤爲重大。考全論五分中之根本,即爲本地分。在本地分之十七地中,又以菩薩地爲最殊勝;而本品又爲說明菩薩無漏智上所觀之真實境界者,由此可知本品之價值也。且在此中含有哲學上之重要問題甚多,如認識論、本體論、宇宙論、進化論之種種哲理,皆有相當之說明。普通哲學家所發明之原理,乃就其感官之經驗,加以意識推度而得結論。本論之說明者,則憑真智所親證之境界,故普通哲學又難與此真實義同年而語也。

  五 本品之組織

  一切諸法,真俗二谛可以攝盡。本品首先诠表二種真實,乃盡力闡明法界之全體大用者也。然吾人欲窮此法界之全體與大用,則不得不藉般若之空慧以照了之;所以本品次以五義分別空慧,以使人獲得由凡入聖之樞紐。然空慧所照者爲離言自性;而于此離言自性,若不了知,則爲流轉生死之凡夫,如能覺照,則爲證大菩提之聖人,故本品再次即廣明離言自性,以爲吾人獲得修行之憑依。然欲徹底證此離言自性,則又非短時間所能辦到,必須先修四尋思而後修四如實智,俾漸漸圓滿;故本品在明離言自性中,充分說明之,庶吾人得免躐等之弊。此爲本品組織之大綱也。吾人如能按其所言而實行之,則庶乎其趣道有方矣!

  【釋 文】

  甲一 二種真實

  雲何真實義?謂略有二種:一者、依如所有性諸法真實性;二者、依盡所有性諸法一切性:如是諸法真實性、一切性,應知總名真實義。

  此中分真實義爲二種:一、二種真實;二、四種真實。且先就二真實明之。然二真實與四真實之別,大概前二依境得名,後四依智得名。其實境智本不可分,能緣所緣,蓋有密切之關系也。

  雲何真實義者,乃發問所謂真實義爲何如也。真、遮謬僞,實、揀虛妄,義、即境界之謂。境界可別爲二種:一、爲言所取,二、爲心所取。即如本論,以名、句、文身诠表真實義者,爲言所取;倘吾人識知領受前境而了解事理者,則爲心所取。此即問如何是言所取,或心所取之真實境界也。

  真實義略有二種,此所謂略,但略其文而不略其義也。其一,則據如所有性而立諸法真實性之名。其二,則據盡所有性而立諸法一切性之名。前者即諸法之真理,後者則爲諸法之正量也。如所有性之諸法真實性,非哲學家所謂成立宇宙之最初原素或本體,乃即指一切諸法當下之真實體性。然此境界,絕非言語思考所能形容與推測,若帶有絲毫主觀心上之分別作用,則終不能見此萬法本如之體;倘能離去一切虛妄分別,如其實而照了之,方見其本來面目。故必得根本智之地上菩薩,始能親證真如實相。此智境各有多異名:所謂一切智,無分別智,如理智等,皆根本智之別名;所謂真如、實際、法性、實相、皆如所有性之代名詞也。

  盡所有性之諸法正量,亦非常情之所能知。蓋緣起千差萬別之現象,每一法之邊際皆不可思議也。然則究爲何如欤?蓋宇宙中之一切萬法,每一法莫不與其他一切法發生攝入之關系。故隨一法大則遍于十方,小則量等芥子。例如色法,統名曰色,而此色中又有顯色、形色之殊;在顯色中,複有青、黃、赤、白之別;在形色中,又有長、短、方、圓之差。然此又與全法界一切法有複雜之關系。故欲明了此一法者,必盡了知一切法而後可也。請進言之:在每一法上,不僅若常人感官上之認識而已,實有五種相:一、自相──法之特殊相。如一粉條,雖與其他粉條,共藏于一粉條盒中;然各粉條,皆各有其自體之相。互不淆亂也。二、共相──法之共同相。謂彼此二法,形態類似。如兩粉條同爲粉之質料所製成,而其相狀亦同爲長圓形也。叁、差別相──法之對待相。一自相上有多共相,一共相中有多自相,類之上又有類焉,別之中又有別焉。四、因相──法之衆緣相。謂每法由多種因緣集合而成者也。如一粉條,由地、水、火、風、色、香、味、觸之能所八種色法,並加人工製造,始得成爲粉條也。五、果相──法之成就相。由有人工與水粉等關系圓滿,成爲一條條之粉條,即是果相也。

  在一法五相上,應知盡一法之量爲不易。茲複言其諸法相關之四句,更可見其不可思議也。一、一攝一。一一諸法皆不失其自相也。二、一攝一切。一一諸法莫不與全宇宙發生密切之關系也。叁、一切攝一。展轉言之,則全宇宙皆與此一法有關系也。四、一切攝一切。進言之,則宇宙中所有諸法,每一法莫不與其余諸法有相互之連帶性也。對于此法界緣起之一切法正量,能徹底認識,非證得“根本智”後起“後得智”,不得如量而知也。此後得智複有多名,所謂:一切智智,一切種智,及如量智等,皆其代名詞。然亦得名爲無分別智,以其所見諸法,皆超過常人心理上之虛妄分別,而無倒實知也。

  了知諸法不出二種:一者、親證,二者、推理。親證則非得根本智不可,推理則是憑比量上所得之結論而已。今之哲學家,對于吾人所處之地球,能知其經曆之時間,及其體量之如何長廣,此猶爲依據事實附加推論之觀念。至其能知地球之外,所有多種星宿亦同于此地球,則純憑其理想上之推測,爲不盡可恃之判斷也。考其與佛教所有懸殊之點,即其僅推理而不能如實親證;故其所見,仍不越于常識。如于眼睛上爲幻翳蒙蔽,或同于戴有顔色之眼鏡,故不能見其物之真相也。倘求窮盡諸法之量,則非效法佛教,先除去其掩蔽目光之幻翳不可。故欲徹底證窮法界,則非求獲後得智不爲功!倫記以七門料簡二種真實,茲立一表于下──

  二谛  四實  叁性  五法  二相  二智  後智

  ┌─┴─┐ ┌─┴─┐ ┌─┴─┐ ┌─┴─┐ ┌─┴─┐ ┌─┴─┐ ┌─┴─┐

  真谛、俗谛 後二、前二 圓成、依他 真如、余四 自相、差別 根本、後得 出世、世間

  如所有性──────────────┬────────────盡所有性

  二種真實

  甲二 四種真實

  乙一 列名

  此真實義品類差別,複有四種:一者、世間極成真實,二者、道理極成真實,叁者、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四者、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

  此乃略舉四真實之名也。茲略言之:一、世間極成真實:極成,爲共許之義…

《瑜伽真實義品講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