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真實義品講要▪P3

  ..續本文上一頁。謂由世間人之常識上,共同許可此法爲此而非爲彼;此非出于個人心理上之推想與測度,故爲世間共許之真實也。二、道理極成真實:此不唯依世俗之習慣,以論理軌則爲標准而建立,如科哲學者研究事物而獲其合理之判斷,故爲道理上共許之真實也。叁、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此不僅以推理爲然,且以叁學斷去煩惱障分證真如之實相,故爲出世淨智所行真實也。四、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再進一步並斷去使心不明事理之極微細所知障,以見萬法本如之真實相,故爲世出世間淨智所行真實也。此四真實,前二通世俗有,後二則唯佛教有。第一唯是有爲有漏;第二通于有爲、無爲、有漏、無漏。然此約所推理而言,若其能知之心,則唯有漏也。後二所證之理,同于第二,但其能證智爲無漏故勝。亦可兼有漏,如未親證實相,亦得由勝解加行智引生本後二智。換言之:後二真實體,不同前二唯以有漏爲體,而以無漏境智爲體,故通無爲及無漏有爲也。或後二唯取斷障後所顯之真理而言,則唯無爲。略義如是,下當詳述。

  乙二 廣辨

  丙一 世間極成真實

  雲何世間極成真實?謂一切世間于彼彼事隨順假立、世俗串習悟入覺慧所見同性,謂地唯是地非是火等。如地如是,水、火、風,色、聲、香、味、觸,飲、食、衣、乘、諸莊嚴具,資産、什物、塗香、華鬘、歌舞、妓樂、種種光明、男女、承事、田園、邸店、宅舍等事,當知亦爾。苦唯是苦非是樂等,樂唯是樂非是苦等。以要言之,此即如此非不如此,是即如是非不如是,決定勝解所行境事;一切世間從其本際展轉傳來想自分別共所成立,不由思惟籌量觀察然後方取,是名世間極成真實。

  世間極成真實之範圍,不僅限于人之世間,實包括其他一切世間。茲就人類言之:人之所以認此法爲如此者,皆隨順其事物之相而假立名言也。雖由假想安立,但一般世人自古以來都目爲如此,因而在無形中成爲不可改轉之固定形勢。如一“茶杯”于此,世人見之無不說爲茶杯者,此即所謂悟入覺慧所見同性。意謂人之初生,本來一無所知,不辨彼此,後受其父毋言語之訓誨,啓迪其智識;故其自心上對于事物之概念,于一切人無所差異也。反之、倘在同一境內,一人指茶壺爲酒杯,則他人必管爾而笑之,以其與世間習語相違也。由此習慣言語,則世界上有彼此互相通達思想之可能。並用文字代表言語,因此可與遠隔重洋萬裏外之人交換意見;又能傳至後世。故一切事物之名,無形中即有共許之條約,同一之認識也。世間法雖無邊,茲按論中舉出者,立表明之──

  ┌地水火風……………物質之要素───┐

  │    ├物質

  │色聲香味觸…………物質之境象───┘ │

  │     │

  │飲食衣服……………人生必需品───┐ │

  │    │ ↓

  世間極成真實┤諸莊嚴具……………人間奢侈品  ├合二

  │    │ ↑

  │資産什物…………┐  │ │

  │  ├人群日用品───┘ │

  │塗香宅舍…………┘   │

  │     │

  └苦樂等………………人心之領受────精神

  法有衆多,但世人之認識同一,故論中謂:地唯是地,非是火等;又謂:此即如此,非不如此。其所以然者,以吾人在過去世──不可指定在何時,即論中所謂本際──受習慣熏習,展轉傳來,故今一見事物,即引起其決定勝解,並不加以思索,一覽便知也。考此真實須具二種條件:一、普遍性,世人同一認識。二、恒常性,前人後人同一認識。反之,則不成爲世間真實也。

  倫記、景師解曰:若謂世間真實,爲佛菩薩用後智照俗,即順其世俗習慣之認識,則何故不同世人計執瓶衣爲實有?若同其執,乃成顛倒,何得成其真實耶?曰:佛隨世俗之假名而已,但不同其計執也。成實論雲:“世人說有,佛亦說有;世人說無,佛亦說無”:此即佛不與世诤也。藉此可明佛教立此世間真實之意義矣。

  丙二 道理極成真實

  雲何道理極成真實?謂諸智者有道理義。諸聰睿者、諸黠慧者、能尋思者、能伺察者、住尋伺地者、具自辯才者、居異生位者、隨觀察行者,依止現、比及至教量,極善思擇決定智所行、所知事,由證成道理所建立、所施設義,是名道理極成真實。

  道理、本一名辭。道者、路也,即彼此相通義。理、條理也,即彼此事物相互之各種關系也。合而言之:謂吾人之心理上,對于事物之條理有共同正確之認識也。此第二真實之重心,建于比量之上,全恃諸智者之推理以爲真實。所謂敏捷天才之聰睿者,用功習學之黠慧者,以思考力辨別真理之尋伺者,能文能言之有辯才者,未得真智而是觀行者;此諸智者,于現、比、聖言之叁量上,善能思擇,故能于事物上生起決定智而下正確之判斷,建立真實之道理俾使自他得能了解,故謂其爲道理極成真實也。此二真實皆不足恃,立表明之──

  ┌自明……………不待思索一覽便知┐

  世間真實┤    ├在一事之自體上

  └相符……………古今世人都目爲此┘

  ┌配合……………從一事各方面考察┐

  道理真實┤    ├在一事之關系上

  └效驗……………以合理事應用有效┘

  初真實既唯依自明、相符之二條件而立,故不決定可靠。蓋世事無常,潮流更疊不休,“俯仰之間,已爲陳迹”,故後之所見未必同前,彼之所見未必同此,總有幾分模糊之異點也。第二真實,其重心在比量上,然比量依據現量、聖言量而得成立。雖然,亦有不足恃者。何以故?茲就配合言之:如人假作語言,初則似乎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既而仔細考慮,則知其不稱于理矣。再就效驗言之:理論上縱無缺憾,而必求合于效驗,亦未必盡然,蓋人類之“生也有涯,知也無涯”,“坐井觀天”,安知天之真相也?

  丙叁 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

  雲何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謂一切聲聞、獨覺若無漏智、若能引無漏智、若無漏後得世間智所行境界,是名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由緣此爲境,從煩惱障智得清淨,于當來世無障礙住,是故說名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此複雲何?謂四聖谛:一、苦聖谛,二、集聖谛,叁、滅聖谛,四、道聖谛。即于如是四聖谛義,極善思擇證入現觀,入現觀已如實智生。此谛現觀,聲聞、獨覺能觀唯有諸蘊可得,除諸蘊外我不可得,數習緣生諸行生滅相應慧故,數習異蘊補特伽羅無性見故,發生如是聖谛現觀。

  常人以心不悅喜,心中悶塞爲煩惱,而佛法則指精神界中擾害之搗亂份子爲煩惱。其數甚多,根本煩惱十種,隨煩惱二十種。自體即障,具染汙性,故謂煩惱障也。伏斷此障有多種人:即如聽佛聲音悟道之聲聞,專憑自力觀察緣生之緣覺。見、修、無學叁位之獲無漏智者──初證真理爲見道,再加功修練爲修道,修至圓滿爲無學道。能引無漏智者──此亦名解行智,體非無漏,但有相似之真實可得。且通見道之前後:如暖等四加行引生見道,則通見道之前;如在修道位上而仍有煩惱現前,若製伏之引生無漏,則通見道之後。以及生起後得之世間智者,皆得親證真如,以悉是從煩惱範圍裏透出之淨智也。由此于當來之究竟果位,無所障礙焉!

  推其所以得無漏智者,因修四聖谛之現觀:一、苦聖谛,謂有情及器界皆有不自由、不平等、不永久、不安甯、可破壞、可遷流之逼迫性。二、集聖谛,又名苦集谛。謂有漏苦果之結成,直接則爲身、語、意業之活動力,間接則爲擾蔽心身之煩惱無明,由此不息苦輪也。叁、滅聖谛,又名苦滅谛。消極方面,滅苦果而得解脫;積極方面,受用無盡妙樂得大自在也。四、道聖谛,亦名苦滅道谛。謂滅苦之道路,或以叁學,或以叁十七菩提分法爲修持,此其必由之道也。

  聲聞等人,觀此四谛真理,僅覺有諸蘊存在而無我體,以其數數修習二種觀行故:一、諸法無常觀,即論謂諸行生滅相應慧。二、諸法無我觀,即論謂異蘊補特伽羅無性見。

  丙四 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

  雲何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謂于所知能礙智故名所知障,從所知障得解脫智所行境界,當知是名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此複雲何?謂諸菩薩諸佛世尊入法無我,入已善淨,于一切法離言自性,假說自性,平等平等無分別智所行境界,如是境界爲最第一、真如無上所知邊際。齊此,一切正法思擇皆悉退還,不能越度。

  梵音爾焰,此雲所知。有解爲知見者,仿佛同于能知之心,其實所知乃屬境也。于境上有障,障礙于智,俾其不見真相,乃得此名。此即所知境上之障,依士釋也。細析之有叁種要素:一、所知境,二、能知智,叁、障礙物──無知無明。因有障礙物介乎二者之中,則薄弱之能知智,于所知境上生起迷執,不了事之真相,以諸法爲實有。如求智光周圓,自在無礙──學佛而期證佛果,則非從此障礙內破而出之不爲功!一旦達到目的,則如白日撥開烏雲,光照世界,此即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焉!相傳煩惱障迷“理”,所知障迷“事”,其實二障事、理皆迷,不過各有偏重而已。然則獲此真實者究爲誰欤?求佛智有成績之登地菩薩,與徹底覺悟真理之佛陀,皆知諸法無我,且不僅知其無有有情生命之實我而已。在見道位初得此二空智,此後入法空已便能善淨,即從見道而修道乃至無學道,在此過程中分分斷障分分證境也。其所證境,不出二種:一、離言自性:言、有顯境、顯義之二。前者爲分別與思想之緣慮作用,後者爲言語之诠表,離此二種言之自性,曰離言自性。二,假說自性:謂一切之似義似法,皆以假說爲自性也。

  二種自性與叁性等,有二種配合,以表明之──

  假說──遍計──後得智──俗谛────無體

  ┌依他

  離言─┴圓成──根本智──真谛────有體

  假說──依他──後得智──俗谛──┐

  ├─有體

  離言──圓成──根本智──真谛──┘

  此二圖中,一、以假說配遍計,離言配後二。一、以假說配依他,離言配…

《瑜伽真實義品講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