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真实义品讲要▪P3

  ..续本文上一页。谓由世间人之常识上,共同许可此法为此而非为彼;此非出于个人心理上之推想与测度,故为世间共许之真实也。二、道理极成真实:此不唯依世俗之习惯,以论理轨则为标准而建立,如科哲学者研究事物而获其合理之判断,故为道理上共许之真实也。三、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此不仅以推理为然,且以三学断去烦恼障分证真如之实相,故为出世净智所行真实也。四、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再进一步并断去使心不明事理之极微细所知障,以见万法本如之真实相,故为世出世间净智所行真实也。此四真实,前二通世俗有,后二则唯佛教有。第一唯是有为有漏;第二通于有为、无为、有漏、无漏。然此约所推理而言,若其能知之心,则唯有漏也。后二所证之理,同于第二,但其能证智为无漏故胜。亦可兼有漏,如未亲证实相,亦得由胜解加行智引生本后二智。换言之:后二真实体,不同前二唯以有漏为体,而以无漏境智为体,故通无为及无漏有为也。或后二唯取断障后所显之真理而言,则唯无为。略义如是,下当详述。

  乙二 广辨

  丙一 世间极成真实

  云何世间极成真实?谓一切世间于彼彼事随顺假立、世俗串习悟入觉慧所见同性,谓地唯是地非是火等。如地如是,水、火、风,色、声、香、味、触,饮、食、衣、乘、诸庄严具,资产、什物、涂香、华鬘、歌舞、妓乐、种种光明、男女、承事、田园、邸店、宅舍等事,当知亦尔。苦唯是苦非是乐等,乐唯是乐非是苦等。以要言之,此即如此非不如此,是即如是非不如是,决定胜解所行境事;一切世间从其本际展转传来想自分别共所成立,不由思惟筹量观察然后方取,是名世间极成真实。

  世间极成真实之范围,不仅限于人之世间,实包括其他一切世间。兹就人类言之:人之所以认此法为如此者,皆随顺其事物之相而假立名言也。虽由假想安立,但一般世人自古以来都目为如此,因而在无形中成为不可改转之固定形势。如一“茶杯”于此,世人见之无不说为茶杯者,此即所谓悟入觉慧所见同性。意谓人之初生,本来一无所知,不辨彼此,后受其父毋言语之训诲,启迪其智识;故其自心上对于事物之概念,于一切人无所差异也。反之、倘在同一境内,一人指茶壶为酒杯,则他人必管尔而笑之,以其与世间习语相违也。由此习惯言语,则世界上有彼此互相通达思想之可能。并用文字代表言语,因此可与远隔重洋万里外之人交换意见;又能传至后世。故一切事物之名,无形中即有共许之条约,同一之认识也。世间法虽无边,兹按论中举出者,立表明之──

  ┌地水火风……………物质之要素───┐

  │    ├物质

  │色声香味触…………物质之境象───┘ │

  │     │

  │饮食衣服……………人生必需品───┐ │

  │    │ ↓

  世间极成真实┤诸庄严具……………人间奢侈品  ├合二

  │    │ ↑

  │资产什物…………┐  │ │

  │  ├人群日用品───┘ │

  │涂香宅舍…………┘   │

  │     │

  └苦乐等………………人心之领受────精神

  法有众多,但世人之认识同一,故论中谓:地唯是地,非是火等;又谓:此即如此,非不如此。其所以然者,以吾人在过去世──不可指定在何时,即论中所谓本际──受习惯熏习,展转传来,故今一见事物,即引起其决定胜解,并不加以思索,一览便知也。考此真实须具二种条件:一、普遍性,世人同一认识。二、恒常性,前人后人同一认识。反之,则不成为世间真实也。

  伦记、景师解曰:若谓世间真实,为佛菩萨用后智照俗,即顺其世俗习惯之认识,则何故不同世人计执瓶衣为实有?若同其执,乃成颠倒,何得成其真实耶?曰:佛随世俗之假名而已,但不同其计执也。成实论云:“世人说有,佛亦说有;世人说无,佛亦说无”:此即佛不与世诤也。藉此可明佛教立此世间真实之意义矣。

  丙二 道理极成真实

  云何道理极成真实?谓诸智者有道理义。诸聪睿者、诸黠慧者、能寻思者、能伺察者、住寻伺地者、具自辩才者、居异生位者、随观察行者,依止现、比及至教量,极善思择决定智所行、所知事,由证成道理所建立、所施设义,是名道理极成真实。

  道理、本一名辞。道者、路也,即彼此相通义。理、条理也,即彼此事物相互之各种关系也。合而言之:谓吾人之心理上,对于事物之条理有共同正确之认识也。此第二真实之重心,建于比量之上,全恃诸智者之推理以为真实。所谓敏捷天才之聪睿者,用功习学之黠慧者,以思考力辨别真理之寻伺者,能文能言之有辩才者,未得真智而是观行者;此诸智者,于现、比、圣言之三量上,善能思择,故能于事物上生起决定智而下正确之判断,建立真实之道理俾使自他得能了解,故谓其为道理极成真实也。此二真实皆不足恃,立表明之──

  ┌自明……………不待思索一览便知┐

  世间真实┤    ├在一事之自体上

  └相符……………古今世人都目为此┘

  ┌配合……………从一事各方面考察┐

  道理真实┤    ├在一事之关系上

  └效验……………以合理事应用有效┘

  初真实既唯依自明、相符之二条件而立,故不决定可靠。盖世事无常,潮流更迭不休,“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故后之所见未必同前,彼之所见未必同此,总有几分模糊之异点也。第二真实,其重心在比量上,然比量依据现量、圣言量而得成立。虽然,亦有不足恃者。何以故?兹就配合言之:如人假作语言,初则似乎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既而仔细考虑,则知其不称于理矣。再就效验言之:理论上纵无缺憾,而必求合于效验,亦未必尽然,盖人类之“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坐井观天”,安知天之真相也?

  丙三 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

  云何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谓一切声闻、独觉若无漏智、若能引无漏智、若无漏后得世间智所行境界,是名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由缘此为境,从烦恼障智得清净,于当来世无障碍住,是故说名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此复云何?谓四圣谛:一、苦圣谛,二、集圣谛,三、灭圣谛,四、道圣谛。即于如是四圣谛义,极善思择证入现观,入现观已如实智生。此谛现观,声闻、独觉能观唯有诸蕴可得,除诸蕴外我不可得,数习缘生诸行生灭相应慧故,数习异蕴补特伽罗无性见故,发生如是圣谛现观。

  常人以心不悦喜,心中闷塞为烦恼,而佛法则指精神界中扰害之捣乱份子为烦恼。其数甚多,根本烦恼十种,随烦恼二十种。自体即障,具染污性,故谓烦恼障也。伏断此障有多种人:即如听佛声音悟道之声闻,专凭自力观察缘生之缘觉。见、修、无学三位之获无漏智者──初证真理为见道,再加功修练为修道,修至圆满为无学道。能引无漏智者──此亦名解行智,体非无漏,但有相似之真实可得。且通见道之前后:如暖等四加行引生见道,则通见道之前;如在修道位上而仍有烦恼现前,若制伏之引生无漏,则通见道之后。以及生起后得之世间智者,皆得亲证真如,以悉是从烦恼范围里透出之净智也。由此于当来之究竟果位,无所障碍焉!

  推其所以得无漏智者,因修四圣谛之现观:一、苦圣谛,谓有情及器界皆有不自由、不平等、不永久、不安宁、可破坏、可迁流之逼迫性。二、集圣谛,又名苦集谛。谓有漏苦果之结成,直接则为身、语、意业之活动力,间接则为扰蔽心身之烦恼无明,由此不息苦轮也。三、灭圣谛,又名苦灭谛。消极方面,灭苦果而得解脱;积极方面,受用无尽妙乐得大自在也。四、道圣谛,亦名苦灭道谛。谓灭苦之道路,或以三学,或以三十七菩提分法为修持,此其必由之道也。

  声闻等人,观此四谛真理,仅觉有诸蕴存在而无我体,以其数数修习二种观行故:一、诸法无常观,即论谓诸行生灭相应慧。二、诸法无我观,即论谓异蕴补特伽罗无性见。

  丙四 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云何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谓于所知能碍智故名所知障,从所知障得解脱智所行境界,当知是名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此复云何?谓诸菩萨诸佛世尊入法无我,入已善净,于一切法离言自性,假说自性,平等平等无分别智所行境界,如是境界为最第一、真如无上所知边际。齐此,一切正法思择皆悉退还,不能越度。

  梵音尔焰,此云所知。有解为知见者,仿佛同于能知之心,其实所知乃属境也。于境上有障,障碍于智,俾其不见真相,乃得此名。此即所知境上之障,依士释也。细析之有三种要素:一、所知境,二、能知智,三、障碍物──无知无明。因有障碍物介乎二者之中,则薄弱之能知智,于所知境上生起迷执,不了事之真相,以诸法为实有。如求智光周圆,自在无碍──学佛而期证佛果,则非从此障碍内破而出之不为功!一旦达到目的,则如白日拨开乌云,光照世界,此即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焉!相传烦恼障迷“理”,所知障迷“事”,其实二障事、理皆迷,不过各有偏重而已。然则获此真实者究为谁欤?求佛智有成绩之登地菩萨,与彻底觉悟真理之佛陀,皆知诸法无我,且不仅知其无有有情生命之实我而已。在见道位初得此二空智,此后入法空已便能善净,即从见道而修道乃至无学道,在此过程中分分断障分分证境也。其所证境,不出二种:一、离言自性:言、有显境、显义之二。前者为分别与思想之缘虑作用,后者为言语之诠表,离此二种言之自性,曰离言自性。二,假说自性:谓一切之似义似法,皆以假说为自性也。

  二种自性与三性等,有二种配合,以表明之──

  假说──遍计──后得智──俗谛────无体

  ┌依他

  离言─┴圆成──根本智──真谛────有体

  假说──依他──后得智──俗谛──┐

  ├─有体

  离言──圆成──根本智──真谛──┘

  此二图中,一、以假说配遍计,离言配后二。一、以假说配依他,离言配…

《瑜伽真实义品讲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