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真实义品讲要▪P4

  ..续本文上一页圆成。并可会通,无所枘凿。在未悟法空以前,则假说为遍计;如其已证法空,则假说为依他也。所谓法空,即证诸法真相,并非另有一空;遍计亦无所去,以本空故,但顺乎俗谛,假说为空耳。故知二说并不相悖也。

  地上菩萨,于二境界皆作平等观照。根本智亲证离言自性,普遍一味,故为平等。而后得智照了宇宙现象互为缘起,一律如此,故亦为平等也。前者、为如所有性,后者、为尽所有性。证此境界可谓第一,以再无有超过亲证实相──真如,了知所知边际──依他者也。一思惟抉择,至此皆悉退还而不复生矣,以其已圆满证得诸法性相也。倘愚者更欲求得高出此种真实之境界,非独不如其愿,却转增法执焉!

  研究佛学者,不应仅求了解文字而已。今此不过信、解、行、证中之一“解”,似纸上之绘马,而非实有真马也。故欲达到实际受用,须实行而求证乃可。佛法原与科哲诸学性质不同,科哲目的,在乎筹谋世界之进步与改良,如于宫室稍稍修葺加以点缀而已。而佛教之目的,则在彻底铲除此种有漏不堪之自然界,而另创成完美之净妙世界,亦即转此俗谛世界而成出世间之俗谛世间,如彻底毁破宫室而重建筑新舍也。故科哲唯具前二真实,而佛教则全备之。

  甲三 五义分别

  乙一 所证真实理体无二

  又安立此真实义相,当知即是无二所显。所言二者,谓有、非有。此中有者,谓所安立假说自性,即是世间长时所执,亦是世间一切分别戏论根本。或谓为色、受、想、行、识,或谓眼、耳、鼻、舌、身、意,或复谓为地、水、火、风,或谓色、声、香、味、触、法,或谓为善、不善、无记,或谓生灭,或谓缘生,或谓过去、未来、现在,或谓有为,或谓无为,或谓此世,或谓他世,或谓日月,或复谓为所见、所闻、所觉、所知、所求、所得意随寻伺,最后乃至或谓涅槃。如是等类,是诸世间共了诸法假说自性,是名为有。言非有者,谓即诸色假说自性乃至涅槃假说自性无事无相,假说所依一切都无,假立言说依彼转者皆无所有,是名非有。先所说有,今说非有,有及非有二俱远离,法相所摄真实性事,是名无二。由无二故,说名中道。远离二边,亦名无上。佛世尊智于此真实已善清净,诸菩萨智于此真实学道所显。

  二真实四真实之所以建立者,由二空观之所显也。云何二空?一、为实有,一、为实无;去此二执,名曰二空。云何实有?对于事物上,言语之安立,思想之分别,执为有实体。其实能诠言辞,于事物上发生所诠之假名,实不符于事实,等于代名辞,何尝有其实体也?然智者达无,而愚者因受无始习惯熏染,则以为有。其执为实者,依论文中,列表如下──

  ┌色──该括一切物质,其数十一种─────物质

  │受──近于心理学之感觉────────┐

  五蕴┤想──近于知觉,有想像作用  │

  │行──该括时、空、思想、行为等  ├精神

  └识──近于知识,其数八种───────┘

  ┌眼根──视觉神经┐

  │耳根──听觉神经│

  │鼻根──嗅觉神经├净色根

  六根┤舌根──味觉神经│

  │身根──触觉神经┘

  │  ┌外道指为物质,近于心理学之脑髓神经

  └意根┤小乘指为过去前念之第六意识

  └大乘则谓意识根为第七末那识

  ┌色────眼┐  ┌─────────┐

  │声────耳│  │法尘范围甚广,色香│

  │香────鼻│  │味触皆为法。今除五│

  六尘┤味────舌├所缘境  │根对象等,故特立一│

  │触────身│  │法尘,为意识所缘。│

  └法────意┘  └─────────┘

  ┌地──┐  ┌固体──坚性

  │  ├物之体质┤

  │水──┘  └液体──湿性

  四大┤

  │火──┐  ┌热力──暖性

  │  ├物之势力┤

  └风──┘  └动力──动性

  ┌三性………善、不善、无记

  │四相………生、住、异、灭

  诸门┤三世……过去、未来、现在

  │有为──(即论中之缘生)

  └无为──(即缘阙不生)

  ┌此世……现世之果报色身及器世间

  二世┤

  └他世……过未之报体及其他之星球

  ┌太  阳    ┌───────┐

  ┌日┤   该括其他星晨  │二十四时为一日│

  │ └廿四小时    │,三十日为一月│

  二种日月┤     │,乃就本地球言│

  │ ┌太  阴    │。其他世界,不│

  └月┤   该括年月日时大小劫│必与此相同。 │

  └三 十 日    └───────┘

  ┌眼────见

  │耳────闻

  │鼻──┐

  六根之用┤舌──┼─觉

  │身──┘

  └意────知

  此外尚有希求,已得,寻伺,乃至涅槃等法。愚者对于如上诸法,终日意随寻伺分别计执以为实有,乃至涅槃亦执为实,然皆为妄情上之错觉也。

  云何实无?谓断见者总拨三性为无。主张妄执所取之实体为无虽甚当,以其为遍计故;而谓假说所依之法体为无则不可,以缘生法分明现前故。至云假立言说依彼转之圆成实性为无,尤属荒谬,以二谛为佛陀之妙境故。若此恶见,总拨为无,故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能除实有、实无之二执,则认识法相所摄之依他起及真实性事之圆成实矣!由远离有、无二边,契入中道,故为无上。何以故?对于非空非有之境,唯佛陀始得彻底证知故。至初地菩萨对于非有清净,对于是有尚未清净,故谓仍在修学过程也。兹就二执与识之关系,立表明之──

  二┌增益执──是有┐  ┌通六七二识──末那执我、意识尤甚──俱生

  执┤  ├遍计┤

  └减损执──非有┘  └唯 通 意识────因被破我执而起──分别

  总之:有此二执,则去圣道也甚远矣!

  乙二 修空胜解成大方便

  又即此慧,是诸菩萨能得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方便。何以故?以诸菩萨处于生死,彼彼生中修空胜解,善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诸有情;又能如实了知生死,不于生死以无常等行深心厌离。若诸菩萨不能如实了知生死,则不能于贪、嗔、痴等一切烦恼深心弃舍;不能弃舍诸烦恼故,便杂染心受诸生死;由杂染心受生死故,不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诸有情。若诸菩萨于其生死以无常等行深心厌离,是则速疾入般涅槃;彼若速疾入般涅槃,尚不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诸有情,况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又诸菩萨,由习如是空胜解故,即于涅槃不深怖畏,亦于涅槃不多愿乐。若诸菩萨深怖涅槃,即便于彼涅槃资粮不能圆满;由于涅槃深怖畏故不见涅槃胜利功德,由不见故便于涅槃远离一切清净胜解。若诸菩萨于其涅槃多住愿乐,是则速疾入般涅槃;彼若速疾入般涅槃,则便不能成熟佛法及诸有情。当知此中若不如实了知生死,即杂染心流转生死;若于生死深心厌离,即便速疾入般涅槃。若于涅槃深心怖畏,即于能证涅槃资粮不能圆满;若于涅槃多住愿乐,即便速疾入般涅槃。是诸菩萨于证无上正等菩提无大方便。若能如实了知生死,即无染心流转生死;若于生死不以无常等行深心厌离,即不速疾入般涅槃;若于涅槃不深怖畏,即能圆满涅槃资粮;虽于涅槃见有微妙胜利功德,而不深愿速证涅槃:是诸菩萨于证无上正等菩提有大方便。是大方便,依止最胜空性胜解,是故菩萨修习学道所摄最胜空性胜解,名为能证如来妙智广大方便。

  照了二空真理之智,可谓重空慧,谓执空之空亦空也。若得此慧,则于求得佛陀位有大方便。其方便云何?一、能于生生世世中,精勤修习胜解空理之“空胜解”,此亦名为离二边之“中道慧”,又名“摩诃般若”;大般若经详阐此慧,此中仅略述之而已。然其要义,则谓无般若则不得大菩提;有般若故,方得成熟其佛果及众生之善根也。二、唯其有般若故,则能如实了知生死缘生无性──其生死根,无非惑业而已。若无般若,则不知生死根源,而其识心中所夹杂之烦恼诸业,亦不能去,所以常游于生死之中也。三、唯其有般若故,则不同小乘视三界如牢狱,生死为怨家,时感人生苦痛,常思脱出苦海,因而不顾群众,一心求得最后生空涅槃。彼自己尚不求证大果,而况济人乎?而菩萨则反乎是,不求个人速入涅槃,见一切众生悉具佛性,所以誓度一切众生也。四、惟其有般若,固不乐著涅槃,亦不恐惧涅槃。若无般若,则怀有生存竞争之观念,听说求佛智者,乃推翻人所生存之自然界,于是乃生恐怖,以为愈修行愈少人生之乐,乃断绝菩提资粮也。总之、无般若故,不了生死,生四种过:一、流转生死;二、厌逃生死;三、欣乐涅槃;四、恐惧涅槃。如有般若,则如实了知生死、涅槃,不起四种过失,而不失其修道之广大方便也。然此方便,乃以最胜空性胜解以为所依,云何最胜空性胜解?远离空有二边名空;空后所显真性名性;此空性为最胜,故名最胜空性;菩萨对此最胜空性有殊胜之了解,故名最胜空性胜解。此乃菩萨修行定慧资粮,得此空慧者,即藉此以作成大菩提之广大方便也。

  乙三 入法无我证二智行

  又诸菩萨,由能深入法无我智,于一切法离言自性如实知已,达无少法及少品类可取分别,唯取其事,唯取真如。不作是念:此是唯事,是唯真如,但行于义。久修空慧,即能深入法无我智。于一切法上不落名言之现量实境,真能了知。明了无一法之少分,可于其上加以测度思虑,此为事相,此为真如,唯应以如实智了如实境云尔。

  伦记上有三释,兹一述之:一、景师云:如能实证依他、圆成,则了知此依、圆外,更无少法可起分别,以偏计本无体也。故后得智唯缘依他,而不分别此为缘生;根本智唯证实相,而不筹度此为真如,惟证离言自性也。二、测师云:西方原有三释:一、与景师意近。二、谓自证分不作思念唯取其事,见分不作思虑此是唯事,是唯真如,而其但行于义。即自证分行于见分义;见分行于真如等义也。三、约位不同:地前…

《瑜伽真实义品讲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