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真实义品讲要▪P5

  ..续本文上一页加行俗智唯取其事;至初地唯取真如而为无相也。三、泰师云:于自性分别达无少法可起分别;于义中达无少品类可起分别。

  如是菩萨行胜义故,于一切法平等平等,以真如慧如实观察,于一切处具平等见、具平等心、得最胜舍。依止此舍,于诸明处一切善巧勤修习时,虽复遭遇一切劬劳、一切苦难而不退转,速疾能令身无劳倦、心无劳倦、于诸善巧速能成办。得大念力,不因善巧而自贡高,亦于他所无有秘吝,于诸善巧心无怯弱,有所堪能,所行无碍,具足坚固钾铠加行。是诸菩萨于生死中如如流转遭大苦难,如是如是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堪能增长。如如获得尊贵殊胜,如是如是于诸有情憍慢渐减。如如证得智慧殊胜,如是如是倍于他所难诘诤讼、諠杂语论,本惑随惑犯禁现行,能数观察深心弃舍。如如功德展转增长,如是如是转覆自善、不求他知,亦不希求利养恭敬。如是等类,菩萨所有众多胜利,是菩提分、随顺菩提,皆依彼智。是故一切已得菩提、当得、今得,皆依彼智,除此更无若劣、若胜。

  入法无我,所证二智行相云何?平等观察一切诸法,亲证胜义谛性,无一法非真如,以平等心之根本智与诸法平等相应也。此智与最胜舍相应。然谓初地为欢喜地者,据出观之后得智上有喜受而得名也。而泰法师乃谓菩萨缘依他俗谛之后得智,既无能所二取,则平等见了俗谛,故亦名胜义,且摄于七真如中也。从根本智所起之后得智,有多种胜用:一、世间一切学术,如工巧学、医方学、音声学、论理学等,无不精勤修习。即使遭遇恶劣环境,种种魔难,使其如何不舒适,非常苦闷,亦不稍退其初志;却有方便,以使身心毫不倦困,而获精神上之安慰与快乐。故于所学无所阻止,反而速疾成办也。二、能得永远不忘之大念力;又不因自善巧而起贡高我慢之心;亦无吝惜而不肯布施之意。因而有胜功能,凡所欲行,皆如顺风前进。而其修行猛利,如临阵之士,身披坚固钾铠而御敌也。三、菩萨得此空慧,虽在生死中如此如此展转漂泊,受遇刺激,而其修学菩提并无障碍,且能如是如是展转增长其福慧也。四、因修福慧故得尊贵殊胜之果,而于有情渐脱骄慢乃至全无也。五、滋生智慧故,如其他有情之辨难诘问,互相斗争,暴戾恣睢之不轨行动,与无谓之言语,皆背之而不由;至根本烦恼、随烦恼、犯戒、犯禁及失威仪处,常能提撕反省,而决意捐弃之也。六、生生所行功德,济人事业,使人不知,以恐他人见其道行高深、恭敬礼拜、赠送诸种受用之具也。

  以上六种胜利,乃成大果之成分,即获菩提之因素。换言之,欲求不悖于道果而增长无漏功德,须藉空智为修行之方便也。求大菩提,虽有已得、今得、未得之殊,皆依法无我智而实现其目标则一,更无劣于此智或胜于此智而证得者。劣于此智者,则果尚未圆满;胜于此智者,则实无智果出在究竟佛果之上也。

  乙四 乘无戏论能正修行

  又诸菩萨乘御如是无戏论理,获得如是众多胜利,为自成熟诸佛法故,为成熟他三乘法故,修行正行。彼于如是修正行时,于自身财远离贪爱,于诸众生学离贪爱能舍身财,唯为利益诸众生故。又能防护、极善防护,由身语等修学律仪,性不乐恶,性极贤善。又能忍他一切侵恼,于行恶者能学堪忍,性薄嗔忿,不侵恼他。又能勤修一切明处令其善巧,为断众生一切疑难,为惠众生诸饶益事,为自摄受一切智因。又能于内安住其心令心善定,于心安住常勤修学,为净修治四种梵住,为能游戏五种神通,为能成立利众生事,为欲除遣精勤修学一切善巧所生劳倦。又性黠慧成极真智,为极真智常勤修学,为自当来般涅槃故修习大乘。又诸菩萨即于如是修正行时,于具功德诸有情所,常乐现前供养恭敬。于具过失诸有情所,常乐现前发起最胜悲心愍心,随能随力令彼除断所有过失。于己有怨诸有情所,常起慈心,随能随力、无谄无诳作彼种种利益安乐,令彼怨者意乐、加行所有过失及怨嫌心自然除断。于己有恩诸有情所,善知恩故若等若增现前酬报,随能随力如法令其意望满足;虽无力能,彼若求请,即于彼彼所作事业,示现殷重精勤营务,终不顿止彼所悕求,云何令彼知我无力非无欲乐。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乘御无戏论理,依极真智修正加行。

  得证法无我智,不仅有如上文之美德,因自利、利他故,尚行六波罗密多:一、布施,对于自己金、银、什物而不贪爱;并以力助他人,使其欢喜布施,广种福田。唯以利人为前提,凡自身之金钱、知识,莫不布施于人也。二、持戒,对于佛制之律仪,极善防护,严守无犯。凡所发之身、口、意业,均合律仪原则,性不粗暴而成优良之习惯也。三、忍辱,自行大忍,嗔心极薄,并不侵损于人。于作恶者之鼓煽,魔怨之搅乱,能以忍辱自勉也。四、精进,勤学五明,作自利利他之本──习因明、内明、声明,可断有情之疑网;学工巧明、医方明,可以饶益众生也。五、禅定,专心禅定,虽亦以四梵住──四静虑──为基本,但不耽著禅味。其目的在引发神通,藉禅定力以作利生事业而不致怠惰也。六、智慧,此智盖由禅定引生,可别为二种:一、根本智,亲证真如实相。二、后得智,菩萨得此智慧,抉择事理,深明互为缘起之理,故利世心愈重。修此智时,勤作四种功德:一、于有德学之长老,常生恭敬而供养之。二、见有不义之徒,放浪之士,造作恶事,违背公意,则生大愍心,至其人前,随自能力劝导之,使其速能除过也。三、于有怨者,不巧言欺骗,造作与其有益之事,令其不起嗔恨,而去其怨嫌之心也。四、于有恩者,知恩而报。或报之以等;或报之以增。然皆随自己可能之力,使其身心得以快适。倘自力微薄,不能满其所欲,应于其前,表示诚恳殷切而欲为其所欲希为之事,并不顿止其所悕求。如事实上终不能达到目的,亦用善巧方法,使其知我非不欲相报,无奈力量之不如耳。

  以上,皆为习大乘者、明了法无我之原理,始能修习如是之正行也。

  乙五 广明离言自性

  丙一 正辨

  丁一 立宗旨

  以何道理应知诸法离言自性?谓一切法假立自相,或说为色,或说为受,如前广说乃至涅槃,当知一切唯假建立非有自性,亦非离彼别有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如是诸法非有自性如言所说,亦非一切都无所有。如是非有亦非一切都无所有,云何而有?谓离增益实无妄执,及离损减实有妄执,如是而有:即是诸法胜义自性,当知唯是无分别智所行境界。

  试问:依据何种理由,而证明一切法有离言自性耶?曰:如上文所说之受、想、行、识、乃至涅槃等法,都无自性,以皆随名言而假立故。其名言又不外根据知识而建立,知识大别为三种:一、至教量,此据圣言而为正碻知识。二、比量,此据已知而推知未知,即以已知而定未知之标准。三、现量,由于亲证事实而为知识。此三皆为正碻之知识,与此三种相反,即是非量之不正碻的知识也。兹以八识与三量之关系,立表明之──

  ┌前五  ┌────────┐

  │  现量  │第六意识具有现、│

  八│意识  │比、非、三量各一│

  ┤  比量  │分。而末那识全是│

  识│末那  │非量。  │

  │  非量  └────────┘

  └赖耶

  在散心位,前五识与第六意识定有现量,何则?若无现量,则必不能成其知识。然其现量极为薄弱,不能自知其亲证性境也。第六意识在定心中亦有现量,但现量正当现前时,尚未及稍加以注意,知现量境已逝矣。现量境名性境,如第八识以其所变之山、河、大地──纯粹事实──而缘之,亦为现量。至前六识虽皆不能缘赖耶所变之一切法,如眼识唯缘色尘、乃至意识唯缘法尘,但其各托第八识所变之相分为本质,而于自心上所变之影像相分恰与第八识所变者相同无异,故亦为性境。然此现量有不可捉摸之形势,洎乎意识上起分别作用,则现量已成前一念之过去境,唯遗留一个单独的影子存于意识而已;此即所谓独影境也。吾人对于宇宙中之现象,谓其为日、月、星、辰、山、川、树、木、田、地、屋、舍等者,即所谓诸法以假说为自性者,此在独影境前、现量境后,中间有一境名似带质境。因此时意识上所变之相分,尚带有现量境之少分,但已有多分增益或损减,改变其原来之状态。认之为实,则皆为非量也。

  兹立二表以明假实之境──

  ┌相名假──┐

  │  ├──假立自相─┐

  │事名假──┘  ┌────┘

  假境┤  ┌─第六相分

  │余 影┐  │ 非量──似现量

  │  ├假─┤

  └变 相┘  └─末那第六相分

  前三假,唯意识所行,无有体用,但是假立而已。相名假即有质独影。如妄心上之现真如等是。事名假者,如历史上本无此事,而吾人乃伪造此事告之于人,于是彼此流传,他人遂托此言而变无质独影境也。余影假者,在现量境后,犹带有余影,虽尚未落名言,然易讹为实境,故名似带质境。变相假者,如第七取第八见分为我,而与第八原态相异,故名真带质境。第六意识亦能变缘前五与第七,故亦通真带质境也。

  ┌准事实──前六识现量相分

  │

  │事 实──诸识及第八相分

  实境┤

  │事实相┐  ┌后得智

  │  ├─圣智境┤

  └事实性┘  └根本智

  前二种为凡夫之心境;后二种为圣智之境界。准事实者,现量离言,凡夫虽有而不觉了;然前六识托第八相分所变之影像,与本质相当,故谓之准事实也。如其转凡成圣,则根本智证事实性,后得智了事实相焉。在二表中,虽有真假之别,然凡夫在事物上安立名言,皆假施设也。

  至三乘证真如后,于后得智上生起言说作用,以显妙境,使人了解,亦假立也。故知说一切法皆非有自性,唯依名言之施设焉耳。但亦非离彼诸法而别有自性,可为言语之所诠表。换言之,言语乃在诸法上阐明其义,但不即应认言语所诠义以为真实。例如一真法界…

《瑜伽真实义品讲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