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真實義品講要▪P5

  ..續本文上一頁加行俗智唯取其事;至初地唯取真如而爲無相也。叁、泰師雲:于自性分別達無少法可起分別;于義中達無少品類可起分別。

  如是菩薩行勝義故,于一切法平等平等,以真如慧如實觀察,于一切處具平等見、具平等心、得最勝舍。依止此舍,于諸明處一切善巧勤修習時,雖複遭遇一切劬勞、一切苦難而不退轉,速疾能令身無勞倦、心無勞倦、于諸善巧速能成辦。得大念力,不因善巧而自貢高,亦于他所無有秘吝,于諸善巧心無怯弱,有所堪能,所行無礙,具足堅固鉀铠加行。是諸菩薩于生死中如如流轉遭大苦難,如是如是于其無上正等菩提堪能增長。如如獲得尊貴殊勝,如是如是于諸有情憍慢漸減。如如證得智慧殊勝,如是如是倍于他所難诘诤訟、諠雜語論,本惑隨惑犯禁現行,能數觀察深心棄舍。如如功德展轉增長,如是如是轉覆自善、不求他知,亦不希求利養恭敬。如是等類,菩薩所有衆多勝利,是菩提分、隨順菩提,皆依彼智。是故一切已得菩提、當得、今得,皆依彼智,除此更無若劣、若勝。

  入法無我,所證二智行相雲何?平等觀察一切諸法,親證勝義谛性,無一法非真如,以平等心之根本智與諸法平等相應也。此智與最勝舍相應。然謂初地爲歡喜地者,據出觀之後得智上有喜受而得名也。而泰法師乃謂菩薩緣依他俗谛之後得智,既無能所二取,則平等見了俗谛,故亦名勝義,且攝于七真如中也。從根本智所起之後得智,有多種勝用:一、世間一切學術,如工巧學、醫方學、音聲學、論理學等,無不精勤修習。即使遭遇惡劣環境,種種魔難,使其如何不舒適,非常苦悶,亦不稍退其初志;卻有方便,以使身心毫不倦困,而獲精神上之安慰與快樂。故于所學無所阻止,反而速疾成辦也。二、能得永遠不忘之大念力;又不因自善巧而起貢高我慢之心;亦無吝惜而不肯布施之意。因而有勝功能,凡所欲行,皆如順風前進。而其修行猛利,如臨陣之士,身披堅固鉀铠而禦敵也。叁、菩薩得此空慧,雖在生死中如此如此展轉漂泊,受遇刺激,而其修學菩提並無障礙,且能如是如是展轉增長其福慧也。四、因修福慧故得尊貴殊勝之果,而于有情漸脫驕慢乃至全無也。五、滋生智慧故,如其他有情之辨難诘問,互相鬥爭,暴戾恣睢之不軌行動,與無謂之言語,皆背之而不由;至根本煩惱、隨煩惱、犯戒、犯禁及失威儀處,常能提撕反省,而決意捐棄之也。六、生生所行功德,濟人事業,使人不知,以恐他人見其道行高深、恭敬禮拜、贈送諸種受用之具也。

  以上六種勝利,乃成大果之成分,即獲菩提之因素。換言之,欲求不悖于道果而增長無漏功德,須藉空智爲修行之方便也。求大菩提,雖有已得、今得、未得之殊,皆依法無我智而實現其目標則一,更無劣于此智或勝于此智而證得者。劣于此智者,則果尚未圓滿;勝于此智者,則實無智果出在究竟佛果之上也。

  乙四 乘無戲論能正修行

  又諸菩薩乘禦如是無戲論理,獲得如是衆多勝利,爲自成熟諸佛法故,爲成熟他叁乘法故,修行正行。彼于如是修正行時,于自身財遠離貪愛,于諸衆生學離貪愛能舍身財,唯爲利益諸衆生故。又能防護、極善防護,由身語等修學律儀,性不樂惡,性極賢善。又能忍他一切侵惱,于行惡者能學堪忍,性薄嗔忿,不侵惱他。又能勤修一切明處令其善巧,爲斷衆生一切疑難,爲惠衆生諸饒益事,爲自攝受一切智因。又能于內安住其心令心善定,于心安住常勤修學,爲淨修治四種梵住,爲能遊戲五種神通,爲能成立利衆生事,爲欲除遣精勤修學一切善巧所生勞倦。又性黠慧成極真智,爲極真智常勤修學,爲自當來般涅槃故修習大乘。又諸菩薩即于如是修正行時,于具功德諸有情所,常樂現前供養恭敬。于具過失諸有情所,常樂現前發起最勝悲心愍心,隨能隨力令彼除斷所有過失。于己有怨諸有情所,常起慈心,隨能隨力、無谄無诳作彼種種利益安樂,令彼怨者意樂、加行所有過失及怨嫌心自然除斷。于己有恩諸有情所,善知恩故若等若增現前酬報,隨能隨力如法令其意望滿足;雖無力能,彼若求請,即于彼彼所作事業,示現殷重精勤營務,終不頓止彼所悕求,雲何令彼知我無力非無欲樂。如是等類,當知名爲菩薩乘禦無戲論理,依極真智修正加行。

  得證法無我智,不僅有如上文之美德,因自利、利他故,尚行六波羅密多:一、布施,對于自己金、銀、什物而不貪愛;並以力助他人,使其歡喜布施,廣種福田。唯以利人爲前提,凡自身之金錢、知識,莫不布施于人也。二、持戒,對于佛製之律儀,極善防護,嚴守無犯。凡所發之身、口、意業,均合律儀原則,性不粗暴而成優良之習慣也。叁、忍辱,自行大忍,嗔心極薄,並不侵損于人。于作惡者之鼓煽,魔怨之攪亂,能以忍辱自勉也。四、精進,勤學五明,作自利利他之本──習因明、內明、聲明,可斷有情之疑網;學工巧明、醫方明,可以饒益衆生也。五、禅定,專心禅定,雖亦以四梵住──四靜慮──爲基本,但不耽著禅味。其目的在引發神通,藉禅定力以作利生事業而不致怠惰也。六、智慧,此智蓋由禅定引生,可別爲二種:一、根本智,親證真如實相。二、後得智,菩薩得此智慧,抉擇事理,深明互爲緣起之理,故利世心愈重。修此智時,勤作四種功德:一、于有德學之長老,常生恭敬而供養之。二、見有不義之徒,放浪之士,造作惡事,違背公意,則生大愍心,至其人前,隨自能力勸導之,使其速能除過也。叁、于有怨者,不巧言欺騙,造作與其有益之事,令其不起嗔恨,而去其怨嫌之心也。四、于有恩者,知恩而報。或報之以等;或報之以增。然皆隨自己可能之力,使其身心得以快適。倘自力微薄,不能滿其所欲,應于其前,表示誠懇殷切而欲爲其所欲希爲之事,並不頓止其所悕求。如事實上終不能達到目的,亦用善巧方法,使其知我非不欲相報,無奈力量之不如耳。

  以上,皆爲習大乘者、明了法無我之原理,始能修習如是之正行也。

  乙五 廣明離言自性

  丙一 正辨

  丁一 立宗旨

  以何道理應知諸法離言自性?謂一切法假立自相,或說爲色,或說爲受,如前廣說乃至涅槃,當知一切唯假建立非有自性,亦非離彼別有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如是諸法非有自性如言所說,亦非一切都無所有。如是非有亦非一切都無所有,雲何而有?謂離增益實無妄執,及離損減實有妄執,如是而有:即是諸法勝義自性,當知唯是無分別智所行境界。

  試問:依據何種理由,而證明一切法有離言自性耶?曰:如上文所說之受、想、行、識、乃至涅槃等法,都無自性,以皆隨名言而假立故。其名言又不外根據知識而建立,知識大別爲叁種:一、至教量,此據聖言而爲正碻知識。二、比量,此據已知而推知未知,即以已知而定未知之標准。叁、現量,由于親證事實而爲知識。此叁皆爲正碻之知識,與此叁種相反,即是非量之不正碻的知識也。茲以八識與叁量之關系,立表明之──

  ┌前五  ┌────────┐

  │  現量  │第六意識具有現、│

  八│意識  │比、非、叁量各一│

  ┤  比量  │分。而末那識全是│

  識│末那  │非量。  │

  │  非量  └────────┘

  └賴耶

  在散心位,前五識與第六意識定有現量,何則?若無現量,則必不能成其知識。然其現量極爲薄弱,不能自知其親證性境也。第六意識在定心中亦有現量,但現量正當現前時,尚未及稍加以注意,知現量境已逝矣。現量境名性境,如第八識以其所變之山、河、大地──純粹事實──而緣之,亦爲現量。至前六識雖皆不能緣賴耶所變之一切法,如眼識唯緣色塵、乃至意識唯緣法塵,但其各托第八識所變之相分爲本質,而于自心上所變之影像相分恰與第八識所變者相同無異,故亦爲性境。然此現量有不可捉摸之形勢,洎乎意識上起分別作用,則現量已成前一念之過去境,唯遺留一個單獨的影子存于意識而已;此即所謂獨影境也。吾人對于宇宙中之現象,謂其爲日、月、星、辰、山、川、樹、木、田、地、屋、舍等者,即所謂諸法以假說爲自性者,此在獨影境前、現量境後,中間有一境名似帶質境。因此時意識上所變之相分,尚帶有現量境之少分,但已有多分增益或損減,改變其原來之狀態。認之爲實,則皆爲非量也。

  茲立二表以明假實之境──

  ┌相名假──┐

  │  ├──假立自相─┐

  │事名假──┘  ┌────┘

  假境┤  ┌─第六相分

  │余 影┐  │ 非量──似現量

  │  ├假─┤

  └變 相┘  └─末那第六相分

  前叁假,唯意識所行,無有體用,但是假立而已。相名假即有質獨影。如妄心上之現真如等是。事名假者,如曆史上本無此事,而吾人乃僞造此事告之于人,于是彼此流傳,他人遂托此言而變無質獨影境也。余影假者,在現量境後,猶帶有余影,雖尚未落名言,然易訛爲實境,故名似帶質境。變相假者,如第七取第八見分爲我,而與第八原態相異,故名真帶質境。第六意識亦能變緣前五與第七,故亦通真帶質境也。

  ┌准事實──前六識現量相分

  │

  │事 實──諸識及第八相分

  實境┤

  │事實相┐  ┌後得智

  │  ├─聖智境┤

  └事實性┘  └根本智

  前二種爲凡夫之心境;後二種爲聖智之境界。准事實者,現量離言,凡夫雖有而不覺了;然前六識托第八相分所變之影像,與本質相當,故謂之准事實也。如其轉凡成聖,則根本智證事實性,後得智了事實相焉。在二表中,雖有真假之別,然凡夫在事物上安立名言,皆假施設也。

  至叁乘證真如後,于後得智上生起言說作用,以顯妙境,使人了解,亦假立也。故知說一切法皆非有自性,唯依名言之施設焉耳。但亦非離彼諸法而別有自性,可爲言語之所诠表。換言之,言語乃在諸法上闡明其義,但不即應認言語所诠義以爲真實。例如一真法界…

《瑜伽真實義品講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