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法法性论讲记▪P5

  ..续本文上一页犹有得于真如故,仍是加行;要到真如与能证智亦不可得,乃为真入无分别智。

  壬四 悟入无分别智自性相

  悟入于性相当知由三种:谓由住法性,以住无二取,离言法性故。第二由无现,二取及言说,根、境、识、器世,悉皆不现故。以是此即明无所观、无对、无住、无所现、无了、无依处。无分别智相如经所宣说,由现一切法,见如虚空故;及一切诸行,见如幻等故。

  悟入无分别智之性,有三种相。一、住法性。法性即真如性,如略标中明法性相所说。法性离二取及名言,无分别智即以正住于离二取及名言之法性为自性故。二、诸法不现。二取等,即前略标明法相中所说实无而现之法。无分别智起时,二取名言,六根、六境、六识、器世间、悉皆不现。此即经等所说无分别智六相:一、无所观,由无能所二取故无所观。二、无对,由无名言故、无能所诠对待相可安立。三、无住,由六根不现故、无为识所依住相。四、无所现,即境不现。五、无了,即识不现,识是能了相故。六、无依处,即器世间不现,器世间为报身依处故。三、见诸法如空、诸行如幻。无分别根本智见诸法皆自性空、毕竟无得,以一相无相,无所不遍、无彼此分际故,说如虚空。次于后得智位、见诸有为亦自性空,因缘生灭如幻如化。如金刚经云:“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等。应于此三种相,了知无分别智自性之相。

  壬五 悟入无分别智所得胜利

  悟入胜利四:得圆满法身,得无上安乐,得知见自在,得说法自在。

  悟入无分别智所得胜利有四:一、由无分别智断尽二障,始得圆满法身。即前说转依差别中之智法身,为一切有为无为无漏福智功德总聚,不同二乘解脱身惟离烦恼生死,灰身泯智,无诸功德也。二、由无分别智断尽一切有漏苦,始得无上安乐。无上安乐,即是无住大般涅槃,即用而寂,于现身说法无边广大妙用中,常得寂静安宁之乐;不同小乘有余涅槃苦报未尽,无余涅槃了知安乐之智亦无。三、入无分别智则能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无障碍转,始得知见自在。知见分言,如眼见色、是见非知,知不明利、是知非见,明利之知、是知亦见。佛位五眼是就见言,名正遍知是就知言。小乘所知障在、无明未尽,不能遍知,登地菩萨,以根本智了知真如,即不能以后得智同时了知诸法差别相。八地以上,虽能根本后得同时双运而未究竟。唯佛知见于一刹那遍一切法,真如实性及差别相无不圆满了知,乃为知见自在。法华经谓诸佛出世因缘,为令一切众生入佛知见。大乘转依,即为得此圆满周遍之一切种智也。四、入无分别智能起后得智,一切种智,遍一切所知界对种种机说种种法,始得说法自在。菩萨位中于第九地得辩才无碍,已能说法自在,然仅对九地以下能自在说法,未能教化十地菩萨。要佛果位,方得满足四无碍辩、十力、四无所畏,大师子吼教化一切众生,令得究竟觉悟无上安乐。若小乘果,其初发心现无普度众生之愿,惟求自度,故无斯胜利也。前一无为果,后三无漏有为果;前三佛自利果,后一佛利他果。若依五果分别见下业遍知中。

  壬六 悟入无分别智所应遍知事

  癸一 总标

  悟入遍知者当知有四相:谓对治遍知,及自相遍知,诸差别遍知,五作业遍知。普遍了知于悟入无分别智所应了知之一切事义,由四种相:一、无分别智所对治之五种所治法。二、无分别智由远离五种相似相所明自相。三、无分别智乘大小乘差别之殊胜相。四、无分别智所成之五种胜利功用。

  癸二 别释

  子一 对治遍知

  其对治遍知,谓无分别智对治五妄执:即妄执有法,数取趣,变坏,异,及损减性。

  无分别智所对治者,就其展转对治而言,遍于一切杂染之法。今所举者,是智所正对治之法,无分别智现时彼即不现。扼要言之,即五妄执:一、妄执有法,于蕴界处等法,不知从缘所生唯识所现,一切性空;妄执实有自性。如一切有部说一切法实有等,是增益执之一。即二乘尚有法我执,以未得无分别智故。二、妄执数取趣。或于五阴和合假中执为实有流转五趣有情,以其忽天忽人,仍一有情,认有常住不坏实有情体。如数论之说神我等,亦增益执之一。此人我执通为三乘之所对治,大乘则无分别智证诸法空,而即明人我空,故亦无分别智之所对治。三、妄执变坏性。于一切有为法刹那生灭变坏别执有变坏性,离变坏法实有体性;此亦于无执有之增益执,是无分别智所对治。四、妄执法与法性实有决定异性。由不了知诸法缘生即自性空,不一不异。岂如西洋哲学,执一执多,执多元者、以为决定有多各别异性。若知诸法皆待众缘,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无自性故即法空性,岂得实有毕竟异性!此亦是于无事妄计为有之增益执,为无分别智所对治。五、妄执损减性。因缘生法自性皆空,而不可不认为因缘生法。若闻法空之教,遂执圣凡因果一切皆无,毁谤世出世法,破坏诸菩提行,是损减执。以执无故,是妄分别,亦为无分别智之所对治。盖无分别智于诸法无实体而有幻用相,如如相应。故能悉离此错乱真理之五妄执也。

  子二 自相遍知

  自相遍知者:远离不作意、超寻伺、寂静、自性、执息念,五种为自相。无分别智、无自相之可说,惟辨明其相似相远离之,即见无分别智自相。一、远离不作意:或以无分别者,即于赤白方圆善恶真妄一切名相差别不加思辨之谓,故即以不作意为无分别。然此非理,若不知名言理解心即无分别智者,则婴儿皆为入真见道菩萨矣。无分别智虽不作意,然非不作意即无分别智。儒道两家,以婴儿之心天真无邪为至善之心:道家主返于自然,返于婴孩之心;儒家言不失其赤子之心,主人性本善之说。佛则言初生之心,为异熟心,前业招感,不由自主。故依佛教,婴儿之心,是无记心,非无分别智也。二、远离超寻伺相:寻伺为五十一心所之后二心所,为依遍行思心所及别境慧心所和合所起思慧。依名言于一事一理,粗略思考,得其大概,谓之为寻;若加审细研究,穷其内蕴,谓之为伺。无分别智,不依名言义解,固超寻伺;然超寻伺非即无分别智。如二禅天以上有漏定果,皆超寻伺,然仍是上二界不动业果,非无分别智也。三、远离寂静相:或以心心所动相灭时之寂静相即无分别智。此智固亦寂静,然非寂静相即无分别智,如无想定、灭受想定、心心所皆寂灭,然非即无分别智也。四、远离自性相:或执诸自性无分别者为无分别智。无分别智固无分别,但无分别非即无分别智,如色根等以及土块顽石、槁木死灰一切色法,皆自性无分别,岂皆即无分别智耶?五、远离执息念:如觉种种忧患皆由有念,遂执止息心念,即为无分别智。此执止息心念亦一想念,此想念灭余想念生,岂成无分别智?古德云:“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尚隔一重关”,此之谓也。

  执此五相为无分别智者,皆由误认不须加行,即入无分别智。不知未有不由加行而悟入者。如前悟入加行所明无得加行、有得加行、即以唯识观为加行。有得无得加行、双印二空,无得有得加行、唯真如性可得,即以真空观为加行。若离真如及智相入一切无得,真入无分别智,即同禅宗所显;由加行入真见道时,即观智亦不存。或执唯有识,或执唯空性,以为此若无者,即成断灭,是未解离真如能证智相;故唯识、中观、禅宗,亦有诤论也。其实禅宗亦要于加行竭尽分别能事,所谓参要真参,悟须实悟也。若加行所观真如细相及能证智常随逐相不能放舍,亦不能真悟入无分别智,所谓“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是也。

  子三 差别遍知

  差别遍知者:谓不分别性,及非少分性,无住,与毕竟,并其无上相,是五种差别。

  前说涅槃,三乘所共。转依及无分别智特显大乘,故此中明有五种与二乘差别之殊胜性。一、不分别性:谓大乘法空无分别智,观诸法空,其性平等。如中论所谓生死实际即涅槃实际。于生死涅槃不分别,故不住生死、不同凡夫染著,亦不住涅槃、不同二乘之畏怯。二、非少分性:二乘人无我智惟证生空涅槃,大乘无分别智遍了人法性空平等,智断圆满故非少分。三、无住:谓不住生死与涅槃,离一切生灭、断常、一异、来出、空有等边执,正显中道不增不减。四、毕竟:此就利他上言,以无分别智达自他性空,故能不知劳倦,究竟利他,普益众生无分憎爱,尽未来际恒兴化度。五、无上相:无分别智究竟成佛,佛佛平等,更无过者;其所知境,无上无容。

  子四 业遍知

  最后业遍知:谓离诸分别;给无上安乐,令远离烦恼、无所知二障。其后所得智,而能正悟入一切所知相、严净诸佛土、成熟诸有情;并能令生起一切相智性。五种业差别。

  业者功效。无分别智所给功效,分配五果,就根本、后得二智合明之。根本无分别智之胜果有三:一、离诸分别,配士用果。士者士夫、如有力之人能现前生起作用,推之于一切当时发生作用者,皆名士用果。如风吹纸动、纸动即风吹之士用果。无分别智现时即离二取虚妄分别,证断同时,本无前后,就功效言为士用果。二、给无上安乐,依无分别智而得无上涅槃无漏安乐,犹依眼根而发眼识,故为增上果。三、离二障,无分别智能断二障,令有情系缚者即是二障,故离二障为离系果。二障者:一、烦恼障,即发三界生死业等之六根本烦恼及二十随烦恼,自性是障,正能系缚众生流转生死。二、所知障,或误解为种种知识能为障碍,其说非是。所知在梵文为尔焰,亦可译“境”,此所知境非能障者;于法界一切应所知境,若有未能全了知者即所知障。故所知境,为被障者而非能障。能障之体,即是无明。此障无明,不同烦恼障之无明。烦恼无明,迷执颠倒,能令有情流转生死。所知无明,其义较广,凡于应知应能之事,有未全知全能即是无明。二乘唯求脱离生死,故不须断障所知之无明;大乘志求无上菩提…

《辨法法性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