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法法性論講記▪P5

  ..續本文上一頁猶有得于真如故,仍是加行;要到真如與能證智亦不可得,乃爲真入無分別智。

  壬四 悟入無分別智自性相

  悟入于性相當知由叁種:謂由住法性,以住無二取,離言法性故。第二由無現,二取及言說,根、境、識、器世,悉皆不現故。以是此即明無所觀、無對、無住、無所現、無了、無依處。無分別智相如經所宣說,由現一切法,見如虛空故;及一切諸行,見如幻等故。

  悟入無分別智之性,有叁種相。一、住法性。法性即真如性,如略標中明法性相所說。法性離二取及名言,無分別智即以正住于離二取及名言之法性爲自性故。二、諸法不現。二取等,即前略標明法相中所說實無而現之法。無分別智起時,二取名言,六根、六境、六識、器世間、悉皆不現。此即經等所說無分別智六相:一、無所觀,由無能所二取故無所觀。二、無對,由無名言故、無能所诠對待相可安立。叁、無住,由六根不現故、無爲識所依住相。四、無所現,即境不現。五、無了,即識不現,識是能了相故。六、無依處,即器世間不現,器世間爲報身依處故。叁、見諸法如空、諸行如幻。無分別根本智見諸法皆自性空、畢竟無得,以一相無相,無所不遍、無彼此分際故,說如虛空。次于後得智位、見諸有爲亦自性空,因緣生滅如幻如化。如金剛經雲:“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等。應于此叁種相,了知無分別智自性之相。

  壬五 悟入無分別智所得勝利

  悟入勝利四:得圓滿法身,得無上安樂,得知見自在,得說法自在。

  悟入無分別智所得勝利有四:一、由無分別智斷盡二障,始得圓滿法身。即前說轉依差別中之智法身,爲一切有爲無爲無漏福智功德總聚,不同二乘解脫身惟離煩惱生死,灰身泯智,無諸功德也。二、由無分別智斷盡一切有漏苦,始得無上安樂。無上安樂,即是無住大般涅槃,即用而寂,于現身說法無邊廣大妙用中,常得寂靜安甯之樂;不同小乘有余涅槃苦報未盡,無余涅槃了知安樂之智亦無。叁、入無分別智則能于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無障礙轉,始得知見自在。知見分言,如眼見色、是見非知,知不明利、是知非見,明利之知、是知亦見。佛位五眼是就見言,名正遍知是就知言。小乘所知障在、無明未盡,不能遍知,登地菩薩,以根本智了知真如,即不能以後得智同時了知諸法差別相。八地以上,雖能根本後得同時雙運而未究竟。唯佛知見于一刹那遍一切法,真如實性及差別相無不圓滿了知,乃爲知見自在。法華經謂諸佛出世因緣,爲令一切衆生入佛知見。大乘轉依,即爲得此圓滿周遍之一切種智也。四、入無分別智能起後得智,一切種智,遍一切所知界對種種機說種種法,始得說法自在。菩薩位中于第九地得辯才無礙,已能說法自在,然僅對九地以下能自在說法,未能教化十地菩薩。要佛果位,方得滿足四無礙辯、十力、四無所畏,大師子吼教化一切衆生,令得究竟覺悟無上安樂。若小乘果,其初發心現無普度衆生之願,惟求自度,故無斯勝利也。前一無爲果,後叁無漏有爲果;前叁佛自利果,後一佛利他果。若依五果分別見下業遍知中。

  壬六 悟入無分別智所應遍知事

  癸一 總標

  悟入遍知者當知有四相:謂對治遍知,及自相遍知,諸差別遍知,五作業遍知。普遍了知于悟入無分別智所應了知之一切事義,由四種相:一、無分別智所對治之五種所治法。二、無分別智由遠離五種相似相所明自相。叁、無分別智乘大小乘差別之殊勝相。四、無分別智所成之五種勝利功用。

  癸二 別釋

  子一 對治遍知

  其對治遍知,謂無分別智對治五妄執:即妄執有法,數取趣,變壞,異,及損減性。

  無分別智所對治者,就其展轉對治而言,遍于一切雜染之法。今所舉者,是智所正對治之法,無分別智現時彼即不現。扼要言之,即五妄執:一、妄執有法,于蘊界處等法,不知從緣所生唯識所現,一切性空;妄執實有自性。如一切有部說一切法實有等,是增益執之一。即二乘尚有法我執,以未得無分別智故。二、妄執數取趣。或于五陰和合假中執爲實有流轉五趣有情,以其忽天忽人,仍一有情,認有常住不壞實有情體。如數論之說神我等,亦增益執之一。此人我執通爲叁乘之所對治,大乘則無分別智證諸法空,而即明人我空,故亦無分別智之所對治。叁、妄執變壞性。于一切有爲法刹那生滅變壞別執有變壞性,離變壞法實有體性;此亦于無執有之增益執,是無分別智所對治。四、妄執法與法性實有決定異性。由不了知諸法緣生即自性空,不一不異。豈如西洋哲學,執一執多,執多元者、以爲決定有多各別異性。若知諸法皆待衆緣,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無自性故即法空性,豈得實有畢竟異性!此亦是于無事妄計爲有之增益執,爲無分別智所對治。五、妄執損減性。因緣生法自性皆空,而不可不認爲因緣生法。若聞法空之教,遂執聖凡因果一切皆無,毀謗世出世法,破壞諸菩提行,是損減執。以執無故,是妄分別,亦爲無分別智之所對治。蓋無分別智于諸法無實體而有幻用相,如如相應。故能悉離此錯亂真理之五妄執也。

  子二 自相遍知

  自相遍知者:遠離不作意、超尋伺、寂靜、自性、執息念,五種爲自相。無分別智、無自相之可說,惟辨明其相似相遠離之,即見無分別智自相。一、遠離不作意:或以無分別者,即于赤白方圓善惡真妄一切名相差別不加思辨之謂,故即以不作意爲無分別。然此非理,若不知名言理解心即無分別智者,則嬰兒皆爲入真見道菩薩矣。無分別智雖不作意,然非不作意即無分別智。儒道兩家,以嬰兒之心天真無邪爲至善之心:道家主返于自然,返于嬰孩之心;儒家言不失其赤子之心,主人性本善之說。佛則言初生之心,爲異熟心,前業招感,不由自主。故依佛教,嬰兒之心,是無記心,非無分別智也。二、遠離超尋伺相:尋伺爲五十一心所之後二心所,爲依遍行思心所及別境慧心所和合所起思慧。依名言于一事一理,粗略思考,得其大概,謂之爲尋;若加審細研究,窮其內蘊,謂之爲伺。無分別智,不依名言義解,固超尋伺;然超尋伺非即無分別智。如二禅天以上有漏定果,皆超尋伺,然仍是上二界不動業果,非無分別智也。叁、遠離寂靜相:或以心心所動相滅時之寂靜相即無分別智。此智固亦寂靜,然非寂靜相即無分別智,如無想定、滅受想定、心心所皆寂滅,然非即無分別智也。四、遠離自性相:或執諸自性無分別者爲無分別智。無分別智固無分別,但無分別非即無分別智,如色根等以及土塊頑石、槁木死灰一切色法,皆自性無分別,豈皆即無分別智耶?五、遠離執息念:如覺種種憂患皆由有念,遂執止息心念,即爲無分別智。此執止息心念亦一想念,此想念滅余想念生,豈成無分別智?古德雲:“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尚隔一重關”,此之謂也。

  執此五相爲無分別智者,皆由誤認不須加行,即入無分別智。不知未有不由加行而悟入者。如前悟入加行所明無得加行、有得加行、即以唯識觀爲加行。有得無得加行、雙印二空,無得有得加行、唯真如性可得,即以真空觀爲加行。若離真如及智相入一切無得,真入無分別智,即同禅宗所顯;由加行入真見道時,即觀智亦不存。或執唯有識,或執唯空性,以爲此若無者,即成斷滅,是未解離真如能證智相;故唯識、中觀、禅宗,亦有诤論也。其實禅宗亦要于加行竭盡分別能事,所謂參要真參,悟須實悟也。若加行所觀真如細相及能證智常隨逐相不能放舍,亦不能真悟入無分別智,所謂“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入未爲真,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是也。

  子叁 差別遍知

  差別遍知者:謂不分別性,及非少分性,無住,與畢竟,並其無上相,是五種差別。

  前說涅槃,叁乘所共。轉依及無分別智特顯大乘,故此中明有五種與二乘差別之殊勝性。一、不分別性:謂大乘法空無分別智,觀諸法空,其性平等。如中論所謂生死實際即涅槃實際。于生死涅槃不分別,故不住生死、不同凡夫染著,亦不住涅槃、不同二乘之畏怯。二、非少分性:二乘人無我智惟證生空涅槃,大乘無分別智遍了人法性空平等,智斷圓滿故非少分。叁、無住:謂不住生死與涅槃,離一切生滅、斷常、一異、來出、空有等邊執,正顯中道不增不減。四、畢竟:此就利他上言,以無分別智達自他性空,故能不知勞倦,究竟利他,普益衆生無分憎愛,盡未來際恒興化度。五、無上相:無分別智究竟成佛,佛佛平等,更無過者;其所知境,無上無容。

  子四 業遍知

  最後業遍知:謂離諸分別;給無上安樂,令遠離煩惱、無所知二障。其後所得智,而能正悟入一切所知相、嚴淨諸佛土、成熟諸有情;並能令生起一切相智性。五種業差別。

  業者功效。無分別智所給功效,分配五果,就根本、後得二智合明之。根本無分別智之勝果有叁:一、離諸分別,配士用果。士者士夫、如有力之人能現前生起作用,推之于一切當時發生作用者,皆名士用果。如風吹紙動、紙動即風吹之士用果。無分別智現時即離二取虛妄分別,證斷同時,本無前後,就功效言爲士用果。二、給無上安樂,依無分別智而得無上涅槃無漏安樂,猶依眼根而發眼識,故爲增上果。叁、離二障,無分別智能斷二障,令有情系縛者即是二障,故離二障爲離系果。二障者:一、煩惱障,即發叁界生死業等之六根本煩惱及二十隨煩惱,自性是障,正能系縛衆生流轉生死。二、所知障,或誤解爲種種知識能爲障礙,其說非是。所知在梵文爲爾焰,亦可譯“境”,此所知境非能障者;于法界一切應所知境,若有未能全了知者即所知障。故所知境,爲被障者而非能障。能障之體,即是無明。此障無明,不同煩惱障之無明。煩惱無明,迷執顛倒,能令有情流轉生死。所知無明,其義較廣,凡于應知應能之事,有未全知全能即是無明。二乘唯求脫離生死,故不須斷障所知之無明;大乘志求無上菩提…

《辨法法性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