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略释▪P8

  ..续本文上一页菩萨境界以显之耳。一念相应慧者,即第八识全是无明,自来未与慧心相应,至成佛时,一得相应,即求断诸无明染种,转成大圆镜智无垢心也。大圆镜智名为一切种智。由四智无垢识故,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也。问答二章,文义可知。

  丙四 修行信心分

  丁一 标人立法

  已说解释分,次说修行信心分。是中依未入正定聚众生,故说修行信心。

  丁二 从理起行

  戊一 寄问总征

  何等信心?云何修行?

  戊二 随问分释

  己一 发信心起行

  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密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故,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

  初云信根本者,乃闻上来所说心真如如来藏大乘自体相用,谛观审察深解其义,欣乐思念渴仰其法,而发心皈依乎即心自性之同体三宝也。后之三者,如次即为皈依信奉乎大乘之别相三宝可知。何缘信佛?有大功德,能发起善根故。何缘信大乘法?有大利益,能令到彼岸故。何缘信大乘僧?能正修行,以自利利他故。因信佛常念亲近供养恭敬故,起求一切智行;因信法常念修行诸波罗密故,起集众善法行;因信僧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故,起如实修学行。

  己二 修行成信心

  庚一 标列五门

  修行有五门,能成此信。云何为五?一者、施门,二者、戒门,三者、忍门,四者、进门,五者、止观门。

  庚二 释成五门

  辛一 总明前四门

  云何修行施门?若见一切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以自舍悭贪,令彼欢喜。若见厄难、恐怖、危逼,随己堪任,施与无畏。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己能解,方便为说;不应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云何修行戒门?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远离贪嫉、欺诈、谄曲、嗔恚、邪见。若出家者,为折伏烦恼故。亦应远离愦闹,常处寂静,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惭愧改悔;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当护讥嫌,不令众生妄起过咎故。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远离怯弱。当念过去久远以来,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无有利益;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复次、若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为邪魔诸鬼之所恼乱,或为世间事务种种牵缠,或为病苦所恼;有如是等众多障碍。是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废;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

  依前发三种信心故,此四度门,一一皆有三相。唯序次间有参互耳。

  ┌财  施

  施门┤无 畏 施

  └法  施  ○信佛…直心正念真如…回世俗相向真如性…破一切恶

  ┌摄律仪戒

  戒门┤摄善法戒

  └摄众生戒  ○信法…深心乐集善法…回遍行因向圆觉果…成一切善

  ┌世 俗 忍

  忍门┤苦 法 忍

  └胜 义 忍  ○信僧…大悲普度众生…回无漏法向有情界…救一切众

  ┌止恶精进

  进门┤行善精进

  └普利精进

  复次、若人虽修行信心下,即是别出止恶精进之相。此能止恶免障之法,即为善行。恶止障免,即此善行之得成就。且诸善根向为恶障所障,未能发生,今以恶止障免,皆得增长,故曰得免诸障善根增长也。惑、业、报障,皆为恶障。略摄恶障为四,以勇猛精勤礼拜诸佛修四善行治灭之。

  业报障……修诸忏悔法治灭之

  魔邪障……劝请诸佛菩萨住世转*轮治灭之

  嫉妒障……随喜诸佛菩萨二乘天人诸胜行治灭之

  贪著障……常发三种回向心治灭之

  辛二 广明止观门

  壬一 略明

  云何修行止观门?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云何随顺?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双现前故。

  奢摩他、译止,毗钵舍那、译观。观止、止观,平等运持,名为正止、正定、正观、正慧。言随顺奢摩他观者,观心真如止一切境界相,随顺止行之平等运持,正止也。随顺毗钵舍那观者,观心生灭因缘相,分别十法界善恶、染净、苦乐因果诸法而止恶行善,转染成净,拔苦与乐,修因证果,以随顺观行之平等运持正观也。以先止、后观修习为随顺,以止观平等现前为成就,此为修行止观之常法也。

  壬二 广辨

  癸一 修次第止观

  子一 修止

  丑一 修止人法

  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若修止者,指具足二十五前方便能修行止之人。次二句,即含摄二十五前方便也。二十五前方便图表:

  ┌清静住处

  │衣食不缺

  住于静处───────┬具五缘┤休舍尘务

  ┌─┘  │远离病障 ┌色

  │  └近善知识 │声

  ├──呵五欲──────┤香

  │  ┌贪欲  │味

  │  │嗔恚  └触

  端坐正意─────┼──弃五盖┤睡眠

  │  │掉悔  ┌食

  │  └疑惑  │睡

  ├──调五事──────┤身

  │  ┌正志修止 │息

  │  │正勤修止 └心

  └──立五信┤正念修止

  │正慧修止

  └正解修止

   依借事门修习三昧图表:

  ┌数息

  气  息○────○安那般那┤

        └随息

  ┌顶间

  │发际

  │眉间

  │鼻端

  ┌─○系身九缘┤胸间

  │  │脐间  ┌内有色想外观色少

  │  │丹田  │内有色想外观色多

  │  │足心  │内无色想外观色少

  │  └足指  │内无色想外观色多

  形  色○──┼─────────○八背舍胜处┤内无色想外观色青

  │  ┌膨胀  │内无色想外观色黄

  │  │青瘀  │内无色想外观色赤

  │  │败坏  └内无色想外观色白

  虚  空○┐ │  │涂污

  │ ├─○观身九想┤脓烂

  │ │  │虫啖

  │ │  │分散

  │ └───┐  │白骨

  地水火风○┴─┬─┐ │  └烧空

  │ │ │  ┌青┐

  │ │ └─○│黄│

  │ └───┐│赤│

  见闻觉知○┐ ○二十五圆通│└白│

  ├┐  │┌地├十遍处胜定

  ││  ○│水│

  ││  │火│

  │└────┐  └风│

  └○十八界 │  ○空│

  └──○识┘

  以上即为正修真如三昧之法。不依气息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以形、气、色、空乃至四大、五蕴、十八界一切法,皆心真如性,都无自体、自相、自用可得。以一切都无可依故,故总不借安那般那诸事相门以修之也。不依气息乃至不依见、闻、觉、知者,是遍观一切法皆心真如,一相无相,一性无性,觅心了不可得而心安真如也。一切诸想随念皆除者,以无始熏习名言习气故,暂息念,又起想,于想念诸法时,才一觉了即舍其念,不稍令想念相续也。亦遣除想者,所除想除,亦除能除想也。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者,豁然确了一切法相本来无有,本无所除,故亦无能除也。唯其了知本来无有,故不同外道厌想、灭想之无想定也。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者,指定心中所发生之种种通玄胜妙神奇境界,了知亦同意想之法,遍是过患,令心动静,亦不起念生贪著也。后以心除心者,舍心清净,不唯离忧、苦受,亦复离喜、乐受,得寂静也。心若驰散乃至念念不可得者,从坐而起不修止时,对色、声、香、味、触、法境,历行、住、坐、卧、云、为缘,心才不与寂静真如相应有驰散时,即当摄念唯心;无心外境,亦无内心,唯心真如。所缘之相与能缘之见两俱不可得,住最极寂静也,此即止观双现前矣。若从坐起乃至其心得住者,于一切处、历一切缘、对一切境之时,常修无境唯心胜方便观,久习淳熟,语默动静融成一片,无住生心,生心无住,恒遍一切时处无不与真如相应也。以心住故乃至速成不退者,则成就止观平等运持之正受、正定、正见、正慧也。真如不住于寂灭故,观世间苦,发大悲心,集众善行;真如不住于生死故,止流转因,集众善行,求圆满觉。故曰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此云深伏烦恼,乃信心成就时圆伏见、思及分别无明之五住烦恼也。此云速成不退,或信不退,或解不退,或证不退,随修止者行位而发。然此中既依不定聚人说修行信心,则正是信成就发心而成信不退耳。

  丑二 拣除劣行

  唯除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此即于二十五前方便不具足者也。

  丑三 发生胜德

  复次、依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

  真如三昧,即心佛众生平等无二之法界一行相,故亦名一相三昧及一行三昧。一切正受皆同会归,一切正见皆从流出。

  丑四 警辨魔惑

  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或说…

《大乘起信论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