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菩萨戒本讲录
──十九年十月在成都文殊院讲──
释名题
一 释本题
二 释说者
三 释译者
释文义
甲一 总劝勤学
甲二 正说戒相
乙一 说戒相
丙一 四重戒
丁一 标征名数
丁二 正明四重
丁三 释他胜名
戊一 明犯过失
戊二 明舍不舍
戊三 示堪重受
丙二 诸轻戒
丁一 总令了知
丁二 别显戒相
戊一 障六度摄善
己一 障布施度
庚一 障财施戒
辛一 悭心不供三宝戒
辛二 贪名利戒
辛三 不敬有德同法戒
辛四 不应供受衬戒
辛五 不受重宝施戒
庚二 障法施戒
庚三 障无畏施戒
己二 障持戒度
庚一 明遮罪
辛一 与声闻共学戒
辛二 与声闻不共学戒
庚二 别明性戒
辛一 杀生
辛二 不与取
辛三 邪淫
辛四 妄语
辛五 两舌
辛六 恶口
辛七 绮语
庚三 味邪命法戒
庚四 掉动嬉戏戒
庚五 倒说菩萨法戒
庚六 不护雪讥谤戒
庚七 不行楚罚戒
己三 障忍辱度
庚一 报复戒
庚二 不悔谢戒
庚三 不受忏戒
庚四 怀忿不舍戒
己四 障精进度
庚一 染心御众戒
庚二 非时睡眠戒
庚三 虚谈弃时戒
己五 障禅定度
庚一 惰慢不求禅法戒
庚二 不除五盖定障戒
庚三 贪味静虑戒
己六 障般若度
庚一 对于法者
辛一 不学小乘法戒
辛二 弃大向小戒
辛三 舍内学外戒
辛四 专习异论戒
辛五 不信深法戒
庚二 对于人者
辛一 爱恚赞毁戒
辛二 憍慢不听正法戒
辛三 轻毁法师戒
戊二 障四摄利生
己一 不为助伴戒
己二 不往事病戒
己三 不为宣说障爱语戒
己四 有恩不报戒
己五 患难不慰戒
己六 希求不给戒
己七 摄众不施戒
己八 不随心转戒
己九 不随喜赞扬戒
己十 不随行威折戒
己十一 不随现神力折摄戒
丁三 总明无犯
乙二 明持悔
乙三 明悔法
丙一 对他忏除
丁一 上品缠犯应更受
丁二 忏中品缠犯
丁三 忏下品缠犯及余违犯
丙二 自誓忏除
甲三 结应敬修
显要旨
一 应了知者三事
二 显殊胜者三事
【释名题】
一 释本题
甲、菩萨 兹用因明法,从破似立真以为释。在吾国俗习上,往往提到菩萨,即联想及种种偶像,以为菩萨者,偶像之代名词也。尝在小学教科书中,见有指儿童玩偶谓洋菩萨者。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因此,任何神鬼人物偶像,皆得名以菩萨,遂令社会人士误以信菩萨为迷信,此不得不先破除者。复次、古来有望文生义以为之说者,则曰;菩者、普也,萨者、济也。此虽推想到菩萨为救度众生之义,然未知菩萨乃梵语之译音也。又其次、则知菩萨为梵音菩提萨埵之略,然译菩提为道,译萨埵为众生,谓菩萨者、大道心众生也。此译义亦未精确,梵语末伽,此译为道,梵语摩呼婆耆,此译众生,故亦为未得菩萨正义之相似解也。上来既破其似,今出真正之菩萨义,则菩提者、觉也,萨埵者、有情也。菩萨、谓觉有情,有三种义:其一、菩萨亦为有情之一,是从大悲心上发起求无上正觉心之有情,故名觉有情;即从初发心之菩萨以至三贤、十圣行位之菩萨,是唯因前菩萨。其二、以观正觉及观有情等所观之境,故名觉有情,此通因前果后。其三、谓依无上正觉而化济有情,故名觉有情,此唯果后菩萨。如上三义,为菩萨之正义。
乙、戒 梵语毗
木奈耶,或毗尼,本为调伏之义,谓调练三业,制伏诸非也。因调伏二字,不适宜此方,故译为戒、为律、或为戒律。但戒字之广义,为禁制之意,如国家之法律,社校之规约等,皆得谓之为戒。则其中可有善恶之不同,若邪教等各有为其邪教徒所共遵守之戒条,此为属于戒禁取之恶戒。善戒,又为世戒、佛戒之分:世间善戒,若孔子所谓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等,为人天之善法;佛之戒法,又名尸罗,梵语尸罗,此为清凉,即菩萨六度中之尸罗波罗蜜,乃为清净纯善之戒,能解脱热恼而清凉者也。
丙、菩萨戒 菩萨戒者,为佛戒中之一种。就佛戒言,约分为二:
一、七众戒:依佛徒之性别与程度,别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之六众。以尼戒繁细难学,在沙弥尼进受比丘尼戒之前,更设有式差摩那尼之一阶级,故成七众。此之七众,各有其部勒之戒条,多少难易,秩然不同,曰七众戒。若释其名义:梵语比丘,此云乞士,是乞法资心,乞食资身义。梵语沙弥,古云息慈,取息恶行慈义;唐译求寂,乃志求寂灭之谓也。梵语优婆塞、优婆夷,此云近事男、近事女,谓能亲近承事三宝之男女也;亦名正信、清信男女,能正信三宝故,即受三皈或五戒之在家佛徒也。
二、菩萨戒:散见于大乘各经论,考之有梵网经、缨珞经、菩萨优婆塞戒经、密宗三昧耶戒仪轨、与此瑜伽菩萨戒本五种,而以梵网为最完具。然梵网兼具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而能发挥菩萨戒中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之殊胜相者,则唯在此瑜伽戒本也。菩萨通于七众而别无部类,故优婆来受菩萨戒,则称为菩萨优婆;乃至比丘来受菩萨戒,则称为菩萨比丘也。
丁、菩萨戒本 此一本为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初持瑜伽处第十戒品中录出者,乃便于受学菩萨戒者平日诵持之读本,故云瑜伽菩萨戒本。
二 释说者瑜伽师地论为弥勒菩萨所说,而此戒本出自彼论,故云弥勒菩萨说也。弥勒、梵语,正音梅呾丽耶,此云慈氏,为菩萨之姓也;名阿逸多,译无能胜。云无能胜者,以其为一生补处菩萨,惟尽此一生即补处佛位,故名。亦有经中称弥勒比丘者,因于释迦佛七众弟子中,应摄在比丘众中也。弥勒菩萨与文殊菩萨,同为生在印度之菩萨,非若观音等从他方应化于此方者。至弥勒菩萨之历史与成佛之因缘,有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等详说,兹不赘述。但弥勒菩萨说此论时,在释迦如来灭度后九百年间,其时弥勒菩萨早已生在兜率天,以应无著菩萨之请,降中印度阿逾阇国大讲堂中,而说此论。无著菩萨乃初地以上之菩萨,因当时闻说大乘佛法者,或信或疑,故上升兜率,请弥勒菩萨降说此论。时之听众,或能见其相好,或但闻其法音,而录其说以流通于世者,则无著菩萨也。
三 释译者佛灭度后所结集之经文,皆为梵文,而此论初亦梵文也。由梵文而翻为中国文者,初有仅译菩萨地者,菩萨戒者,全部翻出者,为玄奘法师。梵语沙门、此云勤息,乃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意。然沙门一名,为精进修行出家者之通称,而佛法中亦有非沙弥、比丘之五众得称为沙门者。如近来锡兰摩诃菩提会会长达摩波罗,虽未入沙弥等五众中,然己为舍弃家财家眷等之出家人,故亦称沙门也。玄奘法师之称沙门,乃苾刍众中住持佛法之大沙门也。因有深远之智慧,广大之慈悲,故名玄奘。奘师译经垂二十年。奉诏、系奉唐太宗或唐高宗之诏也;示翻译佛教之经论,为最庄严隆重之事,故须奉诏而译,使世人屏除疑伪之念也。译者、易也,翻彼梵文易为华文,故名译也。
【释文义】
甲一 总劝勤学
若诸菩萨已受菩萨所受净戒,应自数数专谛思惟,此是菩萨正所应作,此非菩萨正所应作。既思惟已,然后为成正所作业,当勤修学!又应专励听闻菩萨素呾缆藏及以菩萨摩呾理迦,随其所闻,当勤修学!
谓菩萨于此戒当勤修学,藉以熏成大乘种性,而发菩提心、行菩萨法也。但若比丘等戒,须受戒后方能修学,而菩萨戒则虽未受,亦可听讲以助发心;然亦正为已受菩萨清净戒者如理修行而说,故应端心正虑,念念不忘,专精审谛,思惟修学。经拣择决定是否菩萨正所应作已,然后或行或止,去作一切事业,为菩萨之正所作业。业之自体,为动作心心所之思心所,乃五遍行心所之一。然此唯取与前六识相应之思心所,此思心所若与烦恼心所相应,则为有漏染业;与善心所相应,则为善业或无漏清净业。菩萨之正所作业,是降伏一切有漏染业,行种种方便以转成为无漏清净之业也。然又当专精听闻菩萨之经藏、论藏:梵语素呾缆,此云契经,摩呾理迦、此云本母,亦即论藏;随其所闻,更加思惟以取得正确之了解,如解观察以勤修学。盖菩萨之所作,当依菩萨之至教,启发理解,如理而行,依行证果,为平正之坦途。
甲二 正说戒相
乙一 说戒相
丙一 四重戒
丁一 标征名数
若诸菩萨随戒律仪,有其四种他胜处法。何等为四?
此正标出菩萨之四种他胜处。律仪一名,狭义则为菩萨戒三聚中之律仪戒,广义则与戒之一字相同,将戒律仪合为一名而用,此云随戒律仪,即其例也。梵网戒有十重,此四重属摄善法与饶益有情,乃在十重中第七至第十之四重也。余之六重,属律仪戒,已摄于菩萨依律仪戒之七众戒中,故略不说。他胜者,为他法所胜;菩萨能胜一切,若为他法所胜,则非复菩萨类也。正译则为他胜处义。
丁二 正明四重
若诸菩萨为欲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毁他,是名第一他胜处法。若诸菩萨现有资财,性悭财故,有苦、有贫、无依、无怙正求财者来现在前,不起哀怜而修惠舍;正求法者来现在前,性悭法故,虽现有法而不舍施,是名第二他胜处法。若诸菩萨长养如是种类忿缠,由是因缘不唯发起粗言便息,由忿蔽故,加以手足、块石、刀杖、捶打、伤害,损恼有情,内怀猛利忿恨意乐,有所违犯;他来谏谢,不受、不忍、不舍怨结,是名第三他胜处法。若诸菩萨谤菩萨藏,爱乐宣说开示建立像似正法,于像似法,或自…
《瑜伽菩萨戒本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