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真现实论宗依论(中)▪P28

  ..续本文上一页运行枢,生命──第八识──之关系为特重;脑髓司经络传达,为风、火二大之运行枢,知识之关系为特重。由是重灵魂者,说心理作用唯在于心、肝;重意识者,说心理作用唯在于脑髓。执心、肝故,想思过度每心痛而失血;执脑髓故,想思过度每脑昏而病络。其实皆偏执之所致。火大之暖,为命、识必俱之关系,命存识存,必暖亦存,暖亡必命与识亦亡。心脏以火暖而运水,脑髓以风动而运火,心脏、脑髓与暖之关系较深密,即为与生命及意识之关系较深密,此诚不容掩之事实。又肾之于水液,而肺之于风气,脾、胃之于营养,肠窍之于收泄,亦皆有特殊之功用。中国医学于心、肝、脾、肺、肾等,分说为关系心理作用之感官。近行为派心理学,亦说心理作用为全身各部内分泌腺受刺激之反应,不以心理作用为专在于脑,或专在于心。

  然此皆眼等四根与身根根依处之组织,为识所持,则与第八识有直接关系。能发识,则与前五识有直接关系 。 至于意识别依意根──心之官感机关──,则由意识每与前五识俱转故,与五色根及根依处有间接之关系。意识、意根 , 必依止于第八识故,亦与五色根及根依处有间接关系。以五色根、根依处,为第八识摄受为自体,共安危故。然意识之总摄受六尘,而能忆念推度者,在于亲密之意根,及直接关系之前五识与第八识,不在间接关系之五色根及根依处。与前五识俱转,故能总摄前五尘境。以意根及第八识为俱有依故,能忆念推度法尘境。所依意根,正为第七之末那识,旁为八识聚前刹那灭之等无间依。皆为心法而非色法,绝非五色根联络机关之身根某部。小乘或以肉心以为意根,近人多以脑为官感印象之储藏所──大乘则说摄藏藏识──、及意识依起处──大乘则说末那意根──;乃物理、生理为基本之唯物论派心理学,非真现实论之心理学也。五根直接影响前五识及藏识,间接亦能影响意识、意根,此诚为应有之关系,然不及藏识能影响五色根之力大,于有修养者,尤不及意识能影响五根之力大,故不应偏执也。

  四 心法体数之决择

  俱舍论依十二处教,立一“心法”;上座部依十八界教,立六心法,亦有增立为九种、十种心法者,究竟以何教为决定?换言之、即每一有情究有若干之心法体?依粗显境及各别所依根,从六识身立六心法;依深细境及恒俱转,加“意”及“藏”,立八心法;此于事理较为如实。何者?若言心法之体为一,有眼识时,不必有耳、鼻、舌、身识;乃至有身识时,不必有眼、耳、鼻、舌识;有意识时,不必有眼等前五识;有第七、八识时,不必有前六识;第七识无漏时,第八识或仍为有漏;不必俱故,性非一故。其体是一者,应不能有此殊别。然亦可以同是了知性故,俱现起时互关联故,假说为一。故说为一心法,不如说为六心法之合宜,尤不如说为八心法之究竟也。或加立清净第八识之庵摩罗识为第九识,然染净虽转而识体无二,不应加立。此若别立,前七清净分识,亦应别立。八染、八净,岂不有十六识?故不应立庵摩罗识为九,但应以庵摩罗为第八识清净分之别名而已。或加净识相应正智所证真如,立第十坚实心。识之实性虽不离识,然所了知非能了知,本以能了知性立心识名,真如既非能了知性,不应立心识名。是故心法体数,于八为定,不增不减,如理如量。问曰:前六心识较为易知,亦为佛学之所公认,第七、八识大乘法相始施设之,既非佛学公认,世亦难知,则殊无建立之必要。答曰:成唯识论证有第八识体,引大小乘教证有八,推论事理,更证理证有十。证有第七识体,教证有二,理证有六。须者检寻,兹不繁叙。举要言之:众生生命,若说从他生命所生,则他生命复从谁生?展转上推,假说一神所生。然彼一神是否生命?若非生命,则既非他生命,应不能生生命。若亦生命,复应从他生命而生,展转上推,仍无究竟。若虽生命,独可不从他生命生,则诸生命皆应不从他生命生。若说原始生命不从他生命生,从无生命偶然产生生命,则既违现知之事实,不能从非生命之水素等造成生命,且无生命之因,突有生命之果,无因有果,亦违背科学等公认之因果律。故说众生生命从他生命而生,从无生命而有,皆不无违碍。是故应说:各生命皆无始而恒转,值相当之机会,集多能力现为生物。尽一期之势限,舍余粗迹──死尸──,潜为生力。潜,现相续,永无终断。即此无始无终流行变化潜现相续之生命流,曰第八识,集诸种子──潜力──起现行故曰心,有极深微了知性故名识。紧依此生命流,恒有一自卫本能之生存意志,与之潜现俱转,曰第七识。色根及根依处时取舍故,非潜现恒转之生命及恒俱之意志,眼等五识时有无故,非潜现恒转之生命及恒俱之意志;第六识于深眠闷绝──初生及死──深定诸位亦不存故,非潜现恒转之生命及恒俱之意志。诸众生各有潜现恒转之生命,故必有第八识;与潜现恒转之生命有恒俱之意志,故必有第七识。是故为说明生命之真相,心法体数,应如瑜伽等立为八。

  五 命根之研究

  命根一法,世人认为诸生物类性之本源。谓死生穷达皆定于天命,死生有定期为寿命,穷达有定数为福禄之命。凡生物之一生,皆决定于得生时之命限。操施此命限之权者,或谓出于天神,故云天命;或谓出于自我,故云命者;或谓出于万有类与不类展转关系之自然力,故云命运;或谓出于前身与祖宗之先业,故云夙命。皆观同命定之机械,故虽人生亦无自由。夫展转之关系与前生之行业则诚有,然而亦非必然也。小乘有部,视为心不相应行之实法,而上座部视为心法,大乘说为心不相应行之假法。于百法论,窥基依成唯识论等,解为依业所引第八种上连持色心不断功能之所假立,唯是第八心种连持功能之心分位。普光依杂集论,解为先业所感,随寿长短,住时决定,谓之命根。乃阿赖耶持众同分四大诸根不坏,欲色二界通心、心所、色之分位,无色界唯心、心所之分位。二家出分位所依法,亦不相同。今按基解为是。普光说心、心所、色住持分位为命根,合能持所持说,然建立能持势限曰命根,不应兼所持说。一期色、心、心所聚能连持势力,依引业所引第八心种而限定:一、引业种,二、第八识识种。识种被引业种所引成异熟识种,值缘集现行为一期异熟识,乃连持一期之色心,聚而不断,依此能连持之势限说为命根。详厥本识,端在引生异熟识之业种功能分位,体即引生异熟识之业种,此业种之势限终尽,一期色心即不连持,谓之命终。命始于业种之引生异熟识──初托胎受生位──,命终于异熟识业种之势尽──死位──,由始至终,中间令色、心连持不断之功能分位,施设命根,由此可见命根为何义矣。异熟识之根身、器界,与前六识心境之从异熟生者,诚为机械之或然性;然任运流行而可随他力转移,自无坚决之力,故为无覆无记。而别有非异熟之第七识,及一分非异熟之前六识,则自为有力之现行,而不为先业所规定,故不无自由之心力。尤以第六识为有特殊力,能创造或善或不善之业,熏第八识以为能引第八识之业种。换言之、即能为新生命种子之创造。特此所创造之新生命种子,不能即时现为新生命,须待灌溉成熟,值遇机缘,乃出现为新生命耳。生物受命先业而亦能创新命,能创新命故有自升自坠之自由也。自坠之极,可沦苦生,自升之极,至于成佛,于第六识较为发达之人生,实有其自决之权能也。于各生物,各各色心集团,能连持力之命根既如此;于各民族或各国民,各各精神物质共同生活集团,能连持之命根,亦可推比而知。由强勇知识分子集团,善或不善之主义──思想、信仰、力量之结晶──,重在民族或国民之全体,则能摄植民心,成新生命潜力,增长成熟,结为党国,若遇时机,则能发现为一民族或一国民良或不良之新生命。前说第八识为生命,喻一民族一国民全体生活之无始流行变迁不断,此言命根,喻于每一革命成立一朝代势力连持之分位。合此二义,可以观生命之生死,亦可观生死之相续,而善知于命矣。六 性之研究异生性或改称“个性”然个性一名,殊不足以尽其义。集论谓依“不得无漏圣法之位”假立,则应对圣性名凡性,异生、圣者对称,故今但名异生。此异生之特性,今细考其含义有二:一、自他生命之别异,可云个性;二、趣类流转之别异,可云类性。类性为“众同分”,个性为“各有情假者”。在能令类性、个性有别异之功能分位上,乃施设为异生之性。能令自他别异之功能,在分别我执──及俱生我执之一分;能断除此,即预圣流,得圣者同生性,证无我故无自他别。故依一分我执种之功能分位立异生性。能令趣类别异之功能,在有漏引业──第六识者──,能断除此,即预圣流,得圣者无漏性,成无漏故无趣类异。故依一分有漏思业种之功能分位立异生性。所谓“异生性唯心所分位,依二障种上令别异之功能假立故”。亦为总略之定义也。“个性”依五蕴合续之有情假者而立;身器自他成各别隔异之障者,植根于二我执之种现力,各从其我执而集现特殊之身心相,由此各有情有各有情个性之同异。“众同分”依同类之有情众而立;其广义亦通诸法之同类,同类即是平等,各别即是差别──例平等是色则为色同类,平等是心则为心同类等──。身心器界成趣别地异之障者,植根于杂染业之种现力,各从其染业而引生类似之身心相,由此众有情有众有情类性之同异──男性、女性亦同类性可知──。儒书所云天命之性,从类性中人同类性而说。性相近之性。与人性以三品异之性,于人同类性中亦兼个性而说。人同类性之超旁生性者,有较能行善之才性,故说“性善”;人为“异生”之一,人同类性即异生同类性,有本能行恶之才性,故说“性恶”。然我执集现之特殊身心相,与染业引生之类似身心相,皆异熟性──犹云天然性、自然性──之无覆无记法,可随有力现行意识迁变,故说无善无不善而又可善可不善。百法中异生及同类二法,有关中国民族对于性之研究,故专提出讨论。又就人言:与同类对立之“各别”为个人性──各别广义亦通诸法,一一法各别性,亦此分别──;与各别对立之“同类”为人类性;中间之社会性、国民性、民族性,阶级性──即所谓民族意识、阶级意识等──,则兼类别之二性。表之如左:

  各别性───────个人性

  社会性

  国民性

  阶级性

  民族性

  同类性───────人类性

  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异生为类,包括人、旁生等;人亦为别。有情为类,包括三乘圣者,异生亦别。生命为类,包括植物;有情亦别。诸法为类,无所不包;生命亦别。平等性遍于差别性,差别性遍于平等性,要为法界之同异总别相而已。“命”之研究,达于藏识;性之研究,达于“法界”,此非世间言性命者之所知也。七 新百法之决择问曰:无表色、为俱舍十一色法之一,大乘百法为法处所摄色之一,今列入心不相应行“盟誓”;有何所以?答曰:成实论亦列无表法于“非色非心”中;大乘本说无表业以“思种防发功能”而立,徒以其受持时有身语表色威仪之印象,由之有潜力能防发身语表色,随顺俱舍,亦假说为受所引色。然受成此潜力,尤关意业,此潜力之防发亦通意业,非但有关身语表色,故不应摄于色法,而应摄于“心心所色之分位”。至于今云盟誓,为义较宽:结盟约,立咒誓,举神圣严重之仪式,有履行遵守之义务。佛徒之受皈戒,基督徒之受洗,及人对于神或二人以上之各种盟誓等,固出诚心,则其心中必有一种深切印入之潜势力,能履行遵守,则潜力滋长,久之养成为本能,而自然防止违反,发舒遵守盟誓之行。其防发之潜力,在自心亦不觉不知,故谓之“无表”也。然所立盟誓或善或不善,佛学名其善者但云“律仪”或“善律仪”,名其不善者则云不律仪或恶律仪。凡律仪性无论善恶,皆有检束之力,非律仪性则云“游戏”,故今与盟誓对举游戏。

  问曰:精进或勤,上座部列不定心所,俱舍、大乘列善心所;轻安皆列于善心所,莫不观为心所有法,今列入心不相应行,有何所以?答曰:识论以勇悍释精进,勇列于所触之分位,勤勇精进时作一名,在勤勇原语上亦可有身勤勇、心勤勇之分别,可知“勤勇”为心、心所、色之分位。由善心出发即为善精进,由不善心出发亦可为不善之勤奋,兼亦可有无记性之勤勇,故列在分位中为合宜。勤勇如此,与勤勇相反之懈怯,近勤勇之严肃,近懈怯之放肆,亦可知其为身心分位矣。“轻安”可与“压迫”相对,轻安是身心轻快安稳之分位,虽由定心及善心之所致,而轻安则是心、心所、色之分位,非心所也;身心上解除压迫而获自由之分位,即是轻安,故今列心不相应行。

  问曰:想受灭无为与不动灭无为,何以与无想定等,合为心不相应行之深定?答曰:不动灭与想受灭,皆不过定心或报心之分位,不同空无碍性常遍,不同择灭永不生灭,不同非择灭阙缘后永不生灭,不应列入无为。反之,则想受灭分位中所显不生灭可名无为,则无想定心报心分位中所显不生灭亦应名无为。无想定等深定所致身器心识分位,既入于心不相应行,则想受灭等所致心境之分位,亦应入心不相应行可知。或废此二不立亦可,以定所引分位,犹不止于此也。他若睡眠、醒寤,为身(生理)所引心身分位,列于心法,尤不合理。哭泣、哂笑、叹喟、慷慨、烦劳、畅逸等之身心分位,亦不亚于轻安等之分位,故亦随宜建立。惊、慰、怖亦为重要之情况,当位置于感受之中,亦犹寻观、伺察可位置于思慧中也。境至于心曰志,境至于心即是“心一境性”,故今称定曰“志定也”。志即心之专壹,心之专壹即定,不纷其志亦即不摇其定心也。

  此为新百法审检名实之大略,余不一一。

  

《真现实论宗依论(中)》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