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性这诸法无我性的诸法二字,原是遍一切法的,不论有为无为,世出世间,或假或实,一切都括摄其中。当然,众生也是在诸法中,如果能够澈底明白诸法无我,也就能够明白众生无我。但因众生根机有利钝,证悟有浅深,有一部分众生只能证悟到较狭较浅的众生无我,而不能普遍通达诸法的无我;所以就依证悟的阶段,建立成两种无我。这诸法无我性,亦即其他经论所说的法无我,法无自性,诸法空性,诸法空相,法空真如等。
说明这“诸法空性”最简明的,莫如心经。如彼经云: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在这短短的经文中,已将诸法毕竟空义说得明白透彻了。最初,先以不生不灭一句话来说明诸法空相在时间上的常恒不变;以不增不减一句话来说明诸法空相在空间上的普遍圆满;继之说明这空相是离五蕴,离十二处,离十八界,离十二因缘的流转和还灭,离四圣谛,离智离得,一切皆无所得的毕竟空性。
其次、在显扬论中也说明三种空相,兹摘录于下:
当知空相有三种:一、自相,二、甚深相,三、差别相。
云何自相?颂曰:若于此无有,及此余所有,随二种道理,说空相无二。论曰:空自相者,非定有无:非定有者,谓于诸行中,众生自性及法自性毕竟无所有故;非定无者,谓于此中,众生无我及法无我有实性故。随二种道理者,谓即于此中无二种我道理,及有二种无我道理。随此二种,故说空性无有二相:一、非有相,二我无故;二、非无相,二无我有故。何以故?此二我无即是二无我有,此二无我有即是二我无故。是故空性非定有相,非定无相。
云何甚深相?颂曰:甚深相应知,取舍无增减。论曰:随前所说无二道理,虽舍诸法而无所减,虽取诸法而无所增;无取无舍、无增无减,是甚深空相。
云何差别相?颂曰:差别有众多,如彼彼宣说。论曰:即此空性,薄伽梵于处处经中显示多种差别,谓胜义空、内空、外空如是等。今且分别胜义空义:以胜义故,空无所有故,名胜义空。此显四种义,何者为四?一、离我因义,二、离我相义,三、离无因义,四、离非自业得义。由六处生时不从我来,亦不聚集依止于我,如是名为离我因义。若执六处以我为因,应无分别五趣别异!又由六处本无今有,有已散灭,故离我相,以如是相非我有故。又由有业为因异熟生起,都无作者,亦无有情舍续诸蕴;如是名为离无因义。又由于有分法假立有情,相续一类流至现在,异熟法上非异相续,是故名为离非自业得义。
显扬论中十六种空,在般若经中或者开为十八空:前九种的名字──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与显扬所说相同,从第十起叫: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无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有法空。或者开为二十空,前九空的名字也是相同,从第十起叫: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这十八空和二十空的义理,在般若经中都有很详广的叙明。名多义繁,这里且从略。
复次、在龙树、提婆师资二人所造的中论、百论,更是盛谈空义。现在且摘录中论偈颂来代替说明: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以无自性故,他性亦复无(观因缘品)。
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若无有始终,中当云何有?是故于此中,先后共亦无(观本际品)。
诸法有异故,知皆是无性;无性法亦无,一切法空故(观行品)。
有若不成者,无云何可成?因有有法故,有坏名为无。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观有无品)。
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观法品)。
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观如来品)。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名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观四谛品)。
佛法大部分说明空义,今者不过举出几部经论来略谈。然亦已可窥见诸法无我性之堂奥了。这诸法无我性,就是现事的实性。(妙钦记)
八 三自性无性三自性无性义,诸经论中处处广说,今择其简明者略说之。如显扬论伽他云:“三自性应知,初遍计所执,次依他起性,最终圆成实”。前已明诸法空无自性,今更依三自性以明无性。此遍计所执,依何为遍计?即于依他法上,藉名言施设而执实有自体,是谓遍计所执。依他者,他、即缘意。即此法由众缘和合而生的自体,是谓依他。圆成实,即诸法所显真如自体。此三解释,如论释云:
当知无性不离自性,是故先说三自性义,如是即显三种无性密意故说。三自性者,谓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遍计所执者,所谓诸法依因言说所计自体;依他起者,所谓诸法依诸因缘所生自体;圆成实者,所谓诸法真如自体。
然又怎样依此三自性以明无性呢?如颂曰:“三无性应知,不离三自性,由相无、生无,及胜义无性”。斯即从三自性说明三无性也。遍计执即相无自性,谓从名言上之所计法相,其体自性非有,故说相无自性。第二生无自性,即是说明一切咸依众缘聚合生,非有另一上帝真宰等能生;则其生之自性,决定非是实有,故说无自性。胜义无自性者,此即无自性所显圆成实,为无分别最胜智所证境,义即是境,故云胜义。如显扬论释云:
如是三种无性,当知由三自性故说三无性。一、相无性,谓遍计所执自性,由此自性体相无故。二、生无性,谓依他起自性,由此自性缘力所生,非自然等生故。三、胜义无性,谓圆成实自性,由此自性体是胜义,是诸法无性故。
已说三种自性及三无性相,今当显示成立道理。云何应知遍计所执皆无自体相?颂曰:非五事所摄,此外更无有,由名于义转,二更互为客。论曰:遍计所执自相是无。何以故?五事所不摄故,除五事外更无所有。何等为五?一、相,二、名,三、分别,四、真如,五、正智。问:若遍计所执相无有自体,云何能起遍计执耶?答:由名于义转故,谓随彼假名于义流转;世间愚夫,执有名义决定相称真实自性。问:云何应知此是邪执?答:以二更互为客故。所以者何?以名于义非称体故,说之为客;义亦如名无所有故,说之为客。云何知然?颂曰:于名前无觉,多名及不定,于有义无义,转非理义成。论曰:若义自体如名有者,未得名前,此觉于义应先已有。又名多故,一义应有多种自体。又名不定故,义之自体亦应不定;何以故?即此一名于所余义亦施设故。又复此名为于有义转为于无义转耶?若于有义转者,不应道理,即前所说三因缘故。若于无义转者,即前所说二互为客,道理成就。
此文即明遍计所执,事实非有,五种事中所不摄故。且相、名、分别为依他;即正智亦为依他摄。唯有如如,谓圆成实。事实上遍计相非有。若尔,云何生起?谓由名言诠表,以语声为体而有,表意假名,随义流转。因此无慧愚夫,便执若有能诠之名决定实有所诠实法。然名与义非必相称相当,二互为客,故显然为妄执。或救:义是实有,由名显了,如灯照色。亦不应理!如有颂云:“取己立名故,余即不能取,如众生邪执,增益为颠倒”。名不能同灯光显色,如论释云:
先取义已然后立名,非未取义能立名字;己取得义,复须显了,不应道理。又即由此名余未解者,不取得义;灯照了物即不如是,非由此灯余不能取所照了物。又不应执义异、名异,由唯依名起义执故。譬如唯有诸行无始流转自性,异生数习力故于自他相续起众生邪执,如是长夜中串习言说熏修心故,由此方便起妄遍计执有诸法;此法邪执,犹如众生妄增益故,当知颠倒。如是颠倒,云何与杂染法展转生起?颂曰:由熏起依他,依此生颠倒,如是互为缘,展转生相续。
以妄执的所执虽实无法体,但能执妄心则为依他法;由此熏习生起依他果法,依之又起名言颠倒。如论释曰:
由此颠倒熏习力故,后依他果自性得生;又依此果,后时复生法执颠倒。如是二法更互为缘,生死展转相续不断。
如是上来成立遍计所执自性已,次当成立依他起自性道理。颂曰:“假有所依因,若异坏二种,杂染可得故,当知依他有”。佛法中说二谛,谓假名及假名空所显性。然二谛间,有依他幻有法,如论释云:
不应宣说诸法唯是假有。何以故?假法必有所依因故,非无实物假法成立。若异此者,无实物故假亦是无,即应破坏二法;二法坏故,杂染之法应不可得。由杂染法现可得故,当知必有依他起自性。复次、此依他起自性有何相貌?颂曰:相粗重为体,此更互缘生,非自然是有,故说生无性。论曰:此依他起自性,以相及粗重为体。云何说为依他起?由此二种更互为缘而得生故。谓相为缘起于粗重,粗重为缘又能生相。若尔,何故名生无性?谓缘力所生,非自然有故。复次、此依他起自性为决定有谓决定无?颂曰:非决定有无,一切种皆许,通假实二性,世俗说为有。
依他有或言世俗有;或言亦胜义有,能缘识为胜义有故。然此亦待世俗境而言胜义有。此颂明白决定,所变能变皆世俗有,须观待何种法以言假言实,故有无假实俱不定耳。今引论曰:
依他起自性,非如施设决定是有,亦非一切决定是无;故一切种非有非无。然许一切种皆可言说,谓若…
《真现实论宗体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