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真现实论宗体论▪P20

  ..续本文上一页见火轮,以指捏目则现二月,如是等幻觉,都能使愚幼的人们误认为实。不过、在有舟车等经验者,则都能觉了非实。还有更深细而不易觉了的,就是我们无始来无明迷乱及烦恼业习所障而觉到的一切,佛经上每以阳焰、干城等喻其不实。此种幻觉境,极其广泛。以由无始无明惑业,不悟现前一切众生和种种事物是虚幻,反以它为有实体存在,因而执有实的众生和实的事务。有此迷惑损害了我们的身心,致真实的心境成为幻觉,遂见有有情生老死灭及器物成住坏空的种种变化,以为都是真实;其实都是幻觉,与梦境同样的不实。考其原因,都是由执实我实物而积成的分别习气,复依之起惑造业,于是遂成幻觉之境。此幻觉境,常人不易了知,所以普通认为自然而然的真实的人生、真实的世界,其实都是惑业所障的幻觉境。应知这种由分别习气所成的无量幻觉事物,在随著业力的业报不同上,现起不同的众生、世界。如果要明白它的真相,的确是不容易的。在此幻觉境上,固然有一部分可以现前觉了它的不实,但有大部分不易认识它是幻;遂以为是现觉实变的,其实是现觉变而不实的。

  戊、倒取境:与前面设想、幻觉二境,极有关系。因为实感境是合符事实的,测信境是合符理性的。而设想境乃是假设想像的,如果设想假说而错认为实,则成倒取境了。如说宇宙有一人格神、自在而能创造主宰万物,这在假设上是可以的;若定执实有造作的主宰,是宇宙万有最根本者,是先宇宙而有者,则都成倒取。此亦如龟毛,假想说之原无不可,若定执为红、为黄,质轻、质重,可以织衣、作拂,岂不显然唯是倒取!又、依幻觉境也能生起倒取。因为幻觉境是由前五根识的当前感觉有如是境界,不待依思想名言假立。如病眼见空华,醉人觉屋倒,在病者、醉者的当前根识,实觉有空花屋倒的变境,非如龟毛等唯设想假名。故此幻觉境,极易生起倒取,生起后也极难除掉。在未到佛智境界,与未能谛知诸法实相之前,这种由幻觉而生起的倒取,本不易正知而净除。所以在平常修行上,用种种方式观众生如幻,观诸法是空,这都是除遣倒取的最好方便。又幻觉与倒取二境,在比较下,幻觉境尚易知幻,若成为倒取则难觉了。因为倒取境,非但执不实的为实,并且反执实为不实。所谓实执不实、不实执实,颠倒执取。要是在现觉实变上拣别起来,充其量说它是现觉变而不实。进言之,它不但不实,亦不觉不现;所谓“隐覆而不现,迷倒而不觉”者是也。己、圣证境:──由上面种种拣别,可知现觉实变的名称,只有“圣证境”──圣智所证的境界──才够资格。前二节曾讲到的,此处不用再说。但圣智境略有二义:一、现觉实不变,谓圣智现证觉了的普遍常住真实的不变性。二、现觉实变,谓圣智现证觉了的极微细极实际的变化。现觉实不变,在前现事实性与现性实觉中,已详;现觉实变,本节当说!

  二 十二缘的流转还灭十二缘的流转还灭,这正是圣智所证的境界。平常说十二缘起,只说明生起的流转,今说十二缘的流转、还灭,兼包括解脱的还灭在内。十二缘即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此在佛典中,无论为声闻藏或菩萨藏,都是共同许可的。并且、还公认佛在菩提场成等正觉时所觉到的真理,就是这十二缘的流转与还灭。换言之,这十二缘的流转还灭,也即是佛的现觉实变境。这种现变实境,是遍于一切众生世界的;一切众生虽然不觉,但也本来如是的。佛是这样的觉了,三乘圣者也是这样的觉了,乃至三世十方一切佛陀圣者亦无不如是觉了。故此十二缘的流转还灭,是三乘贤圣所公认为如此的。

  甲、从现实的老死觉起:生与死,是人生最切近而最不易解决的大问题。一般人平时也觉到生死事大,不过没办法去解决它。释迦牟尼佛出家修行的动机,也就是见到了老病死与连带著的忧悲苦恼,为了要解脱这老病死的忧悲苦恼,便舍却家国而入山修行。直到菩提场现证等觉的一刹那中,豁然悟到老死是由“生”为缘所起的,生、是由未生前招感三“有”等业为缘所起的,紧接著觉悟到有是缘于“取”而起的,乃至“行”缘“无明”而起的。这样从老死觉起,追溯到最根本的无明,便圆证到宇宙人生本来如是而人们不觉的真理──十二缘起了。这最根本的无明的来源,就由不觉了老死由生起,乃至行由无明而起的真理。所谓不明众生的死生缘起,故成流转,便为无明。由无明故有行乃至生老死,此已在宗依论中详说。

  乙、从现觉的无明灭起:佛在菩提场现证等觉的一刹那中,觉到了老死的根本是无明,所以对治和断除的目标,也集中在无明了。故说从现觉的无明灭起。怎样灭呢?如果觉了死生的业报是无常、无我的,无明即灭;无明灭已,福、非福、不动的有漏行亦灭。若依无明所引发的三有行业不起,则由行所摄殖的业报识种亦不再生。故行灭已识亦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亦灭。这种十二缘起的还灭道理,在圣智的观察上,是本来如是的,所以也是现觉实变境。因为老死从生有,乃至行由无明有是变化;而无明灭故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灭,也是变化。这种变化,都是圣智现觉的真实变化。十二缘的流转还灭,亦即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如知生老死忧悲苦恼,即名知苦。依大乘法相,从有到无明都是起生死之集;无明灭乃至取有灭,是名断集。由老死乃至无明尽断,流转息灭,得真解脱,即名证灭。从知苦乃至证灭,都是依四念处乃至七觉支、八正道修习成的,故名修道。这,也是三乘圣智上的现觉实变。又此亦即十六行现观及三明等境。十六行即四谛十六行相:谓圣者入谛观时,现观苦谛是苦、空、无常、无我;集谛是集、生、因、缘;灭谛是灭、静、妙、离;道谛是道、如、行、出。这十六行现观,乃是过未现三乘诸圣的共道;谁也要依此出三界,谁也要依此证解脱。又此十六行现观,可包括现觉实变与现觉实不变:谓苦、无常,因、集、生、缘,行、出,八种是现觉实变;空、无我,灭、静、妙、离,道、如,八种是实觉不变。

  复次、如三明等境,“漏尽明”、通现觉实变与现觉实不变;而“天眼明”现观三界众生生死流转的变化;“宿命明”现知过去世诸趣众生流转的变化。故都是三乘圣智的现觉实变。九智、十智、十一智等境,随应可知。(昌厚记)

  三 空故一切法成甲、空故一切法成的论据:成之一字,含变义,此略有二:一、因明之依因成宗,此是理论之成立。二、诸法依因成果,此是事实之成就。依因成宗,是从因至宗;依因成果,是从因至果,故皆含变义。空故一切法成,即由空故一切法得成就也。何以空故一切法得成,非空则不成耶?以非空则不用成,亦不能成。此如中论云: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以有空义故,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皆悉成就,若无空义则皆不成就。复次、又云: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何以故?众缘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属众因缘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离有无二边故名为中道,是法无性故不得言有,亦无空故不得言无。若法有性相则不待众缘而有,若不待众缘则无法,是故无有不空法。

  若法各有决定不变性,永是如此,如纸、笔、牛、马等各各永为纸、笔、牛、马等;果如是者,即无须待众缘而有。但事实上诸法实无固定不变性,须待缘有,故无不空之法。此即空故一定法成之论据,此中教证、理证悉皆具足。若简言之,即法法皆无固定不变之各个自性,此自性无故空。以无自性故空,法法皆待缘生起,得以变成。

  乙、空故一切法成的反证:设使诸法非空,有固定性,以此执即反堕无一切法之过,于是中论破曰:

  “汝今自有过,而以回向我,如人乘马者,自忘于所乘”。汝于有法中有过不能自觉,而于空中见过。如人乘马而忘其所乘。何以故?“若汝见诸法、决定有性者,即为见诸法,无因亦无缘”。汝说诸法有定性,若尔者,则见诸法无因无缘。何以故?若法决定有性则应不生不灭,如是法何用因缘?若诸法从因缘生,则无有性;是故诸法决定有性,则无因缘。若谓诸法决定住自性,是则不然。何以故?“即为破因果,作作者作法,亦复坏一切万物之生灭”。诸法有定性,则无因果等诸事。如偈说……“若一切不空,则无有生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若不从缘生,云何当有苦?无常是苦义,定性无无常。──若苦有定性,何故从集生?是故无有集,以破空义故──。苦若有定性,则不应有灭,汝著定性故,即破于灭谛”。

  此谓法法皆无定性故空;若违此义,则无苦可知,无集可断,无灭可证。又既无苦、集、灭故,何用修道!故亦无道可修。如颂曰:

  “苦若定有性、则无有修道;若道可修习,即无有定性”。“……若无有苦谛,及无集、灭谛,所可灭苦道,竟为何所至”?“……若苦定有性,先来所不见,于今云何见?其性不异故”。

  此谓苦若有定性,则见苦之道亦不成;修道不成,则能修者所证成之四圣果亦不成。盖四圣果由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而成,今既无四谛,则自无证四谛所得之四圣果,果无则向亦无。由四果、四向无,则无僧宝;由无四谛,则无法宝;法、僧既无,则又何有佛宝!又法若有定性,则众生永为众生,菩提永为菩提,如是则无有证菩提者。且作福非福业,亦永不感果报,以性决定故。如是则无善不善业。是等皆如中论颂云:

  “如见苦不然,断集及证灭、修道及四果、是亦皆不然。是四道果性、先来不可得,诸法性若定,今云何可得?若无有四果,则无得、向者;以无八圣故,则无有僧宝。无四圣谛故,亦无有…

《真现实论宗体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