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見火輪,以指捏目則現二月,如是等幻覺,都能使愚幼的人們誤認爲實。不過、在有舟車等經驗者,則都能覺了非實。還有更深細而不易覺了的,就是我們無始來無明迷亂及煩惱業習所障而覺到的一切,佛經上每以陽焰、幹城等喻其不實。此種幻覺境,極其廣泛。以由無始無明惑業,不悟現前一切衆生和種種事物是虛幻,反以它爲有實體存在,因而執有實的衆生和實的事務。有此迷惑損害了我們的身心,致真實的心境成爲幻覺,遂見有有情生老死滅及器物成住壞空的種種變化,以爲都是真實;其實都是幻覺,與夢境同樣的不實。考其原因,都是由執實我實物而積成的分別習氣,複依之起惑造業,于是遂成幻覺之境。此幻覺境,常人不易了知,所以普通認爲自然而然的真實的人生、真實的世界,其實都是惑業所障的幻覺境。應知這種由分別習氣所成的無量幻覺事物,在隨著業力的業報不同上,現起不同的衆生、世界。如果要明白它的真相,的確是不容易的。在此幻覺境上,固然有一部分可以現前覺了它的不實,但有大部分不易認識它是幻;遂以爲是現覺實變的,其實是現覺變而不實的。
戊、倒取境:與前面設想、幻覺二境,極有關系。因爲實感境是合符事實的,測信境是合符理性的。而設想境乃是假設想像的,如果設想假說而錯認爲實,則成倒取境了。如說宇宙有一人格神、自在而能創造主宰萬物,這在假設上是可以的;若定執實有造作的主宰,是宇宙萬有最根本者,是先宇宙而有者,則都成倒取。此亦如龜毛,假想說之原無不可,若定執爲紅、爲黃,質輕、質重,可以織衣、作拂,豈不顯然唯是倒取!又、依幻覺境也能生起倒取。因爲幻覺境是由前五根識的當前感覺有如是境界,不待依思想名言假立。如病眼見空華,醉人覺屋倒,在病者、醉者的當前根識,實覺有空花屋倒的變境,非如龜毛等唯設想假名。故此幻覺境,極易生起倒取,生起後也極難除掉。在未到佛智境界,與未能谛知諸法實相之前,這種由幻覺而生起的倒取,本不易正知而淨除。所以在平常修行上,用種種方式觀衆生如幻,觀諸法是空,這都是除遣倒取的最好方便。又幻覺與倒取二境,在比較下,幻覺境尚易知幻,若成爲倒取則難覺了。因爲倒取境,非但執不實的爲實,並且反執實爲不實。所謂實執不實、不實執實,顛倒執取。要是在現覺實變上揀別起來,充其量說它是現覺變而不實。進言之,它不但不實,亦不覺不現;所謂“隱覆而不現,迷倒而不覺”者是也。己、聖證境:──由上面種種揀別,可知現覺實變的名稱,只有“聖證境”──聖智所證的境界──才夠資格。前二節曾講到的,此處不用再說。但聖智境略有二義:一、現覺實不變,謂聖智現證覺了的普遍常住真實的不變性。二、現覺實變,謂聖智現證覺了的極微細極實際的變化。現覺實不變,在前現事實性與現性實覺中,已詳;現覺實變,本節當說!
二 十二緣的流轉還滅十二緣的流轉還滅,這正是聖智所證的境界。平常說十二緣起,只說明生起的流轉,今說十二緣的流轉、還滅,兼包括解脫的還滅在內。十二緣即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此在佛典中,無論爲聲聞藏或菩薩藏,都是共同許可的。並且、還公認佛在菩提場成等正覺時所覺到的真理,就是這十二緣的流轉與還滅。換言之,這十二緣的流轉還滅,也即是佛的現覺實變境。這種現變實境,是遍于一切衆生世界的;一切衆生雖然不覺,但也本來如是的。佛是這樣的覺了,叁乘聖者也是這樣的覺了,乃至叁世十方一切佛陀聖者亦無不如是覺了。故此十二緣的流轉還滅,是叁乘賢聖所公認爲如此的。
甲、從現實的老死覺起:生與死,是人生最切近而最不易解決的大問題。一般人平時也覺到生死事大,不過沒辦法去解決它。釋迦牟尼佛出家修行的動機,也就是見到了老病死與連帶著的憂悲苦惱,爲了要解脫這老病死的憂悲苦惱,便舍卻家國而入山修行。直到菩提場現證等覺的一刹那中,豁然悟到老死是由“生”爲緣所起的,生、是由未生前招感叁“有”等業爲緣所起的,緊接著覺悟到有是緣于“取”而起的,乃至“行”緣“無明”而起的。這樣從老死覺起,追溯到最根本的無明,便圓證到宇宙人生本來如是而人們不覺的真理──十二緣起了。這最根本的無明的來源,就由不覺了老死由生起,乃至行由無明而起的真理。所謂不明衆生的死生緣起,故成流轉,便爲無明。由無明故有行乃至生老死,此已在宗依論中詳說。
乙、從現覺的無明滅起:佛在菩提場現證等覺的一刹那中,覺到了老死的根本是無明,所以對治和斷除的目標,也集中在無明了。故說從現覺的無明滅起。怎樣滅呢?如果覺了死生的業報是無常、無我的,無明即滅;無明滅已,福、非福、不動的有漏行亦滅。若依無明所引發的叁有行業不起,則由行所攝殖的業報識種亦不再生。故行滅已識亦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亦滅。這種十二緣起的還滅道理,在聖智的觀察上,是本來如是的,所以也是現覺實變境。因爲老死從生有,乃至行由無明有是變化;而無明滅故行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滅,也是變化。這種變化,都是聖智現覺的真實變化。十二緣的流轉還滅,亦即是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如知生老死憂悲苦惱,即名知苦。依大乘法相,從有到無明都是起生死之集;無明滅乃至取有滅,是名斷集。由老死乃至無明盡斷,流轉息滅,得真解脫,即名證滅。從知苦乃至證滅,都是依四念處乃至七覺支、八正道修習成的,故名修道。這,也是叁乘聖智上的現覺實變。又此亦即十六行現觀及叁明等境。十六行即四谛十六行相:謂聖者入谛觀時,現觀苦谛是苦、空、無常、無我;集谛是集、生、因、緣;滅谛是滅、靜、妙、離;道谛是道、如、行、出。這十六行現觀,乃是過未現叁乘諸聖的共道;誰也要依此出叁界,誰也要依此證解脫。又此十六行現觀,可包括現覺實變與現覺實不變:謂苦、無常,因、集、生、緣,行、出,八種是現覺實變;空、無我,滅、靜、妙、離,道、如,八種是實覺不變。
複次、如叁明等境,“漏盡明”、通現覺實變與現覺實不變;而“天眼明”現觀叁界衆生生死流轉的變化;“宿命明”現知過去世諸趣衆生流轉的變化。故都是叁乘聖智的現覺實變。九智、十智、十一智等境,隨應可知。(昌厚記)
叁 空故一切法成甲、空故一切法成的論據:成之一字,含變義,此略有二:一、因明之依因成宗,此是理論之成立。二、諸法依因成果,此是事實之成就。依因成宗,是從因至宗;依因成果,是從因至果,故皆含變義。空故一切法成,即由空故一切法得成就也。何以空故一切法得成,非空則不成耶?以非空則不用成,亦不能成。此如中論雲: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以有空義故,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皆悉成就,若無空義則皆不成就。複次、又雲:
“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何以故?衆緣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屬衆因緣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空。空亦複空,但爲引導衆生故以假名說。離有無二邊故名爲中道,是法無性故不得言有,亦無空故不得言無。若法有性相則不待衆緣而有,若不待衆緣則無法,是故無有不空法。
若法各有決定不變性,永是如此,如紙、筆、牛、馬等各各永爲紙、筆、牛、馬等;果如是者,即無須待衆緣而有。但事實上諸法實無固定不變性,須待緣有,故無不空之法。此即空故一定法成之論據,此中教證、理證悉皆具足。若簡言之,即法法皆無固定不變之各個自性,此自性無故空。以無自性故空,法法皆待緣生起,得以變成。
乙、空故一切法成的反證:設使諸法非空,有固定性,以此執即反墮無一切法之過,于是中論破曰:
“汝今自有過,而以回向我,如人乘馬者,自忘于所乘”。汝于有法中有過不能自覺,而于空中見過。如人乘馬而忘其所乘。何以故?“若汝見諸法、決定有性者,即爲見諸法,無因亦無緣”。汝說諸法有定性,若爾者,則見諸法無因無緣。何以故?若法決定有性則應不生不滅,如是法何用因緣?若諸法從因緣生,則無有性;是故諸法決定有性,則無因緣。若謂諸法決定住自性,是則不然。何以故?“即爲破因果,作作者作法,亦複壞一切萬物之生滅”。諸法有定性,則無因果等諸事。如偈說……“若一切不空,則無有生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谛之法──。若不從緣生,雲何當有苦?無常是苦義,定性無無常。──若苦有定性,何故從集生?是故無有集,以破空義故──。苦若有定性,則不應有滅,汝著定性故,即破于滅谛”。
此謂法法皆無定性故空;若違此義,則無苦可知,無集可斷,無滅可證。又既無苦、集、滅故,何用修道!故亦無道可修。如頌曰:
“苦若定有性、則無有修道;若道可修習,即無有定性”。“……若無有苦谛,及無集、滅谛,所可滅苦道,竟爲何所至”?“……若苦定有性,先來所不見,于今雲何見?其性不異故”。
此謂苦若有定性,則見苦之道亦不成;修道不成,則能修者所證成之四聖果亦不成。蓋四聖果由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而成,今既無四谛,則自無證四谛所得之四聖果,果無則向亦無。由四果、四向無,則無僧寶;由無四谛,則無法寶;法、僧既無,則又何有佛寶!又法若有定性,則衆生永爲衆生,菩提永爲菩提,如是則無有證菩提者。且作福非福業,亦永不感果報,以性決定故。如是則無善不善業。是等皆如中論頌雲:
“如見苦不然,斷集及證滅、修道及四果、是亦皆不然。是四道果性、先來不可得,諸法性若定,今雲何可得?若無有四果,則無得、向者;以無八聖故,則無有僧寶。無四聖谛故,亦無有…
《真現實論宗體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