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真现实论宗体论▪P19

  ..续本文上一页因其所执著所侧重处,深锥痛拶;或于日常视听言动的只语片象中点发,例如鸟窠禅师吹布毛悟侍者等。

  这三种顿得相应的法门,就是顿悟的;从闻思修则是渐悟的。然在一般人,顿悟是否可能,尚有问题。

  有的说:顿悟虽是可能,是要有一种特殊的机宜,已经宿植深厚善根,达到了加行位的菩萨。如中国禅宗的六祖等,随此世胜缘触发,一言之下便可顿得相应。再加精进用功,就很容易的于自觉圣智境上升进。这能够现生顿悟者,乃因宿世所积集的福慧资粮已齐备,则仍是依以前的渐修善因而得。没有这种根基的,是决不能得到的。所以真实顿得相应的,就是加行智入真见道的根本智,或者菩萨由七地入八地,或者如最后金刚喻定无间三昧的顿入如来妙智。然无论如何的顿悟,都是由渐修而来。这是依通常教理,作如此解释。

  若依禅宗的主张,是不论凡圣渐次的。所谓悟入众生心本有离言说的清净真觉,是佛生平等同体的。要是于此能够顿得相应的法门,只取一个两个当机的承当荷担,是可专对特种根性的。但为普遍向一般人开示,则只要有善知识的善巧指导,学者的恳切参究,莫不可以顿悟得到。这样,就毋须必由过去宿积善根的渐修才能顿悟了。无论何人皆可以顿悟,不必要由渐修,这才显示出禅宗顿门的特点。此所谓顿悟的,正是本有的,一刹那相应当下便是,不落阶位,不落功勋。

  这种顿悟法门,究竟可能不可能呢?若依于通常的教理,似乎是不可能的;然在禅宗所提倡的及所成就的事实,又非是不可能。依平常教理,虽然解释不通,而从平常的教理上去假设推论,也有可解的道理。比如二乘仅得一分妙观察智的生空智,虽说不上转得平等性智,然在消极的一方面,末那相应的无明我见,确能伏或断的。又如二乘入灭受想定,在定心时能消极的使第七识的人我执相应四惑不起。菩萨入灭尽定,则人我执、法我执的恒行烦恼都可不起现行。二乘圣者虽没有大乘圣者那样的平等性智,可是也能伏断恒行的烦恼不起。禅宗以参究的方法用功,用到得力的时候,一方面不落到独头意识的名言境界,一方面以这种深厚的疑情,专去参究到第七识的无明根上,认真的去参究他打破他。用功用到绝顶的时候,忘生舍命的非常恳切得力。虽此时福慧资粮未曾具足,不能即刻达到初地的自觉圣智境界,可是在一刹那间,能够使独头意识完全不起,第七识恒审思量的我见也得一刹那的暂伏。这时、六七二识的非量完全止息,不落惛沉、散乱、无记,惟是明明了了的现量心现起。在此刹那的相应时,岂非本有的离言清净觉心顿得相应?不过此仿佛满空黑云中忽然露了一下明月,虽是透露一下,因无始时来的分别熏习浓厚,如虚空明月倏忽又被云雾遮起来一样。但是、这总比从来未见过的大大不同,因为已真知灼见过了。

  在一刹那间一念相应,自己确实了知有此向上事,后来真实用功,又分两途:一、顿悟顿修,直由此顿悟妙慧念念现前,更不立渐次。二、顿悟渐修,令无始习气伏除,故禅宗有破本参、破重关、透末后关的分别。破本参即刹那间透露一下而已,所以还要破重关,即把所悟到的作为本钱,凭自己悟到的作为修习上的根本,由此伏断无始的虚忘习气;了知修行不离本觉,本觉不离修行,则不滞悟境而透出重关了。工夫进步,用到修悟相应一致,无功可用。所谓“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就透末后牢关了。就此法门,虽未先修,也有顿悟的可能,也就个个可顿得到自觉圣智了。这是禅宗顿悟法门的特点,在平常教理上不能指示出来。而专在这顿悟相应上去用功的,即所谓中国的禅宗法门;也就是最直捷的现性实觉。

  十 无上遍正觉

  无上遍正觉与前面说的诸智,大有不同。四如实智、是就大乘加行智入根本智说的;二智、三智等,是通三乘圣智的;自觉圣智,则专是大乘圣智,但仍通菩萨与佛。现在所谓无上遍正觉,则专是佛果位上的智,此即平常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即梵语的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现在说为无上遍正觉。

  此无上遍正觉,有四层的简别:觉、简别迷,迷即凡夫完全不觉。正觉、对邪觉,因为外道的觉是邪觉。所以觉是简别凡夫之迷,正觉则简别外道之邪觉。得正觉的,即三乘菩提,但二乘虽是正觉一分,然彼觉非普遍,不能称为遍正觉。到了大乘的圣位菩萨,不但正觉而且能遍正觉,如初地菩萨即觉证一切法的遍行真如,能自利利他。可是、菩萨未能无上,仍有向上增进的可能;故至佛果觉智,方名为无上遍正觉。于此四层简别中,要紧的是明菩萨有上遍正觉智,与佛无上遍正觉智,有何差别?瑜伽论说有八喻。如云:“问: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菩萨智等、如来智等,云何应知此二差别?答:如明眼人隔于轻縠睹众色像,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菩萨妙智,于一切境当知亦尔。如明眼人无所障隔睹众色像,如来妙智于一切境,当知亦尔”。乃至“如昧灯体,到究竟地诸菩萨智,当知亦尔。如明灯体,如来智体,当知亦尔。是故当知: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诸菩萨众,与诸如来妙智身心,有大差别”。(融海记)第四节 现觉实变现觉,就是现性实觉的简称;现觉实变,也就是前节所讲现性实觉中的实际变化。现谓显现,觉即觉了,实谓事实,变即变化。说到变化,即是一般人见到想到的事物变化。不过,变与化也有分别的:变谓已有的事物的变迁或变换而未谢灭;化谓化成他物,即化此为彼,化彼为此,或化有为无,化无为有。现在所讲的变,是指广义的变化。但现觉实变,须先加以拣别。

  一 现觉实变的拣别 甲、实感境:现实事物的实际变化,很不容易觉察到。如中国易经的易,即与此处所说的变义相同。云“易无方无体”。无方、谓无一定的方所;无体、谓无固定的形体。但无方无体如何能起变化?昔庐山慧远大师曾说:“易无体,以感为体”。易经中云:“寂然不动,感而动通天下之故”。即此所谓实感境。以无感无变则寂然不动,一感则天下事纷然变现,这是实际感到的境界。此实感境,是极微细的实际变化。现在一切万有,都是迁流不息的,流转变易的。但在一般人的心识上,却不易觉察到它。然它确有实际的自然的变易,所以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此唯无意识的感通所得,不是平常的心言所能表达。古希腊哲学讲宇宙万有都是急流水一样,这不过以粗显的事物作喻,而实际上的微细变化,的确难以觉到。故实感境,亦即佛法中所说刹那刹那微细生灭的境界,虽现实变而不能觉。首楞严经首卷中,佛问阿难:“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虽不觉知,然实生长。又二卷中、波斯匿王答佛曰:“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变化密移,我诚不觉”。不觉、并非不变,实际每刹那都在不停的变化。这种事实变化,也就是唯识讲的凡夫现量境,谓前五识和第八识并第六识一分的现量境。虽即根身器界刹那不住的事实,但在凡夫心识上是没有觉了的;虽不觉了而实际是刹那不停的变化,所以这是现实变而不觉的。倘将现义释为显现,则又可说为实变而不觉且不现。

  乙、测信境:这即是测验境,是我们现在的见闻觉知上所没有的。但是依曾经觉过的境界,或相关系、相类似的事物,去作一种推测,深信它确实如是,即名测信境。此相当于佛法所说的比量境。例如夜间看月,姑无论是圆、是扁,但决知它有看不见的反面。比如纸有此面,又决定有彼面一样。在因明上,也有隔墙见牛角,定知有牛等例。不过、这一推测,不见得十分可靠,因隔墙见牛角,不一定有牛。然见月的这面,推测有月的那面,却是最可深信的。又如西方极乐世界,亦是测信境。因为虚空中世界很多,有好于此世界者,也有劣于此世界者,故可比知有好过此世界的极乐世界。并且、佛所说法,是真实语,是不妄语,由有天眼通等真实见到而后说。故佛说西方有世界极乐,确能使我们深信不疑,这都是测信境。再如天文学家推测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必有月蚀或日蚀,也都是依天文变化的事实上去推知将来应有的现象。又如古书中云:“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这也是依已有过的现象为根据,而推测未来决定有何变化;但也有时不验。由此、在现觉实变上拣别起来,在理智虽觉其有变,但非现在见闻上之变,故是觉实变而不现。而且、还可以杂有觉变而不现且不实。例如意识上觉到他方或将来的变化;倘属确实,则成觉实变而不现;若不确实,则成觉变而不现不实。

  丙、设想境:这是假设想像的变化,不是事实的实际变化。这或由试验推论而假设其为如此如此,如现在科学上的假设一般。在佛学上说,这都是意识在寻求伺察的名言上假设想像。最极明显而都知其为不实的,莫如常说的龟毛、兔角与石女儿等;以全属假说故。但有许多假想事,并不怎样明显不实,须深细观察方知为假,此等处便易令人迷误为实。如科学以光从空中传过时必有所依托之物,在大气外已无空气,将以何物作依托呢?因此假设伊太,原非必定事实。或为说明万有生起,想像万有之前有一能造能变万有者;此无论是精神的、是物质的、是神格的,莫不是假设的想像。不过在意识的设想上,觉有此变化,实际是不实、不现的。

  丁、幻觉境:此与设想境不同。设想境、大抵能于当时就知为不实,而幻觉境在当时多不能知是假。例如现前觉到的种种虚幻变化,往往都错认为实,故亦名错乱境,或名乱识境。此种境界,最难辨别。但也有明显觉知是幻境的,如病眼见空华,病耳闻雷鸣,此在病者本人亦多能知其幻,以无病时无此现象故。又如醉者觉屋崩,或身根受药力或鬼神咒力所起幻变,诸如此类,其人当醉、狂时即不易觉了非实。又身心受睡眠损害所起梦境,在梦中亦不知为梦,但醒觉后即知是幻。清醒的人也有幻觉境,如乘舟车见堤岸山林后退;夜对云飞而只见星月奔驰。又如旋火唯…

《真现实论宗体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