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教育新见▪P4

  ..续本文上一页等名,盖总计人群之差殊共业者,其实德则唯多各个人及器物。器人作而物人有,故实主者唯人,离人必无家国等也。有共别者,关系乎共共业及别共业中多各个人之云为是,故农工师徒等,亲友宾朋等,父子夫妇等,君臣主仆等,官军民囚等,圣杰盗跖等名称起。别共业及共别业所起名称,有唯名其摄属乎人之事业产业者,故名称异者,业亦必异,然非名乎实也,实则人及器物而已矣。今各一个人相对之个人主义,依别别业为本,虽非全离共共业而非所志,即志之亦唯主张以别别业为共共业之主,过此则非所思存也。别共共别业更非所志,即不得已而营之,亦但为达别别业之鹄的。夫别共共别业固多由和合众人而增变生起者,即共共业亦多和合众人而增变生起者,今唯别别业为本为至,不须有总计共业及关系共业之名称,故绝无由共业而增变生起者,以之得恒守各个人之本位,业之量、符实之量,业亦人业而已──。然有二种区别:一、处俗之各人主义:依此而行教育,则造成其于一个人之自身能生活保存──此即自立──,与相对之各。个人不相侵犯──此即自治,亦即平等,所得则自由也──而已,过此非所求也夫大地搏搏,太空茫茫,非一人所有,亦非众人所有;反之、则众人得共有之,一人亦得各有之。欻然而生为人,未尝先有所要求也;故生养之、育成之者,盖彼之自愿生养之、育成之耳,于所生所育者无恩也。生也而为生所迫,故不得不营求一身之需要,免离全生之困厄。能营求一身之需要矣,能免离全生之困厄矣,则亦已矣。爱群利众,自是钜人长德,当出之其自心之诚爱,非有必然之律令者。故人者不知其所为而自生,非为应世界要求服役而生,非为应国家要求服役而生,非为应社会要求服役而生,非为应家庭要求服役而生,非为应各个人要求服役而生,亦非应已往无量人要求为传持其文化功业而生,亦非为将来无量人要求为增进其文化功业而生。故个人果能自生自存于太空大地间,与他人无所侵犯,无得诃责检押之者,李老称至治之极,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其义近之;亦所谓各治其身则天下治也。挽近杜尔斯台所诵义无穷者,亦大致相同耳。二、超世之各个人主义!若佛法之声闻、独觉是也。而印度苦行梵志之各派,老、庄、关、列及其书中所称述诸子,希腊什匿克派,明儒陈白沙派,挽近德意志人叔本华等亦近之;盖高等之天乘及出世之小乘也。彼等亦非不相授教,然唯教之自度而非教之普度世间一切众生以为自度也。然此义当在教宗哲学,非人群普通教育上所应有耳。二、各自家庭相对之个人  此由个人化合数个人相字养等之事业产业而为增位者;然所重在生者与被生者及配合相生者。兄弟义通师友,亦不必共一家庭也。夫得生虽自求,然吾固凭父母所生身,而修吾所爱乐之德业,则生之恩大矣!且既生而不能自立自治,赖字养而长成;既知所求而未能自营所求,又从之得遂所求,则生育之大恩矣!心怀其恩,则不得绝之矣。父母有责任吾者,能不顺受乎?父母有所须吾者,能不藉之以报其恩乎?然父母对于子女之责任,亦在其中矣。夫妇者,相处理、相生养、相和乐、相爱护,既深结其所喜之情于身心,辅成其所需之事于身家,则彼此固有应尽之义务、应负之责任矣。依此而为教育,乃有二种要义:一、养成其在家庭中对于长幼等辈,有能分任家庭事业之自立力,有能各守家庭道德之自治力,而为能共营家庭生活之自由个人。二、养成其在家庭中于对内外亲属有供给数人以上之生活所需力以自立家庭,有经理数人以上之和乐所宜力以自治家庭,而为能自由营造发达家庭之个人。

  三、多各社会相对之个人  此由个人化合多各个人相字养贸迁协助等事业产业而为增位者。尽人者营求无厌,不以仅能支持生命为满足。且天行物力之灾人者,甚为强烈,浸循乎积化,即支持生命,亦非一人数人能成办。一日之安生乐意,已不知由几许人力展转而获得,故分业合作、易事通功,尚矣!然此所云社会,取狭义不取广义,唯以家庭学校而上、国家军政而下者为社会,广义、则国家亦一社会,斥大之即是人群世界故也──或谓:然则亦应有相对学校之个人,若以学校非人生终身有关系者,则师范生出而为教育家,非以学校为终身生活乎?但究非若一一家庭等,遍及全人类终身者,故今简之不论。且今论教育,取人群形势上所当造成之差别,而学校独为能造成者,各层次相对之个人皆学校之殊果,而学校则其总因也。故学校中人,亦相对个人,亦相对家庭,亦相对国家,亦相对社会,亦相对世界之个人也。当于下学程中详论之──。且尤重乎属业之社会──余略分狭义社会为三种:一曰、属亲社会,此若一一宗族、戚族、种族等团体,其关系在乎生因。二曰、属地社会,此若一一村会、市会、同乡会、祖国会等团体,其关系在乎住籍。三曰、属业社会,此若一一农会、工会、商会、学会、政会、教会、善会、美会等团体。美会者,即公园等是,其关系在乎志行。以此略摄狭义社会诸形式尽。今非不兼属亲、属地者,然注重者则在乎属业社会──,然亦有由个人化合家庭为一身而与社会相对者──若家长代表一家,及家中人代表家长,组合或经营社会者──,究之、家庭者业,其实仍在乎多各个人,故但以个人直接社会也。依此而施教育:一、俾能造作社会中一种生业,贸易乎社会令一身所需取者无所逋欠,成社会中自立个人,俾能惯守社会中一类公德,交通乎社会,令一身所关涉者无所冲突,成社会中自治个人,而为容存乎社会之自由个人。二、使能增高发达乎社会而营造之,使能纲纪整齐乎社会而管理之,而为运用乎社会之自由个人。无前者则社会必致堕落,无后者则社会不成增进。

  四、各自国家相对之个人  此由化合个人对于多各个人一类法定相续之领治等事业产业而为增位者。夫既有自他国家之差别,且个人生活之所须,又相赖以得存,则失其各自国家者,亦失其各个人生活之所须。在今国界森严、国竞剧烈之时代,本其各个人天性上之同情,爱护是一类法定相续、而同形同化、同安危、同利害之多各个人共业,则虽杀身舍生而为之,亦何过焉,亦何馁焉?不宁惟是,野行遘狂风暴雨,狭路逢剧盗猛兽,则虽岩窦棘丛,犹潜藏焉以卫其生命。自霸国主义兴,人生亡国之惨痛,诚不啻狂风暴雨,剧盗猛兽而已矣!反之、则虽甚恶之政府,变国家为牢狱,视人民同寇囚,亦较愈乎岩窦棘丛;故曰:恶政府犹胜无政府。盖人生苦乐利害之标准,恒依比较而定,唯适时宜为善。知此、则虽持绝对的国家主义犹可,况夫共和国家、舒民之慢,不夺民之爱,而以谋国民最大多数、最大幸福为号召者乎?故身与国直接通吻焉。然亦有化合乎家庭社会为一身,而与国家相对者,究之其实,则仍唯多各人耳。依此而施教育,横论之、则实利、军国民、国民、道德教育;纵论之、则国民教育使能为容存乎国家之自由个人,保国家之安固,国才教育使能为运用乎国家之自由个人,增国家之繁荣。

  五、普一世界相对之个人  此由化合个人对于自然世界──即是实德──全人类相生相养、相卫相存、相爱相助、相化相乐之事业产业──业即人为──为增位者。大别为二:一、化合人群世界之个人主义:此以员舆上人文所纪、人迹所通者为限,其所图谋者亦以人群幸福为限,所谓六合之内者。从而别之:甲、国家世界,若国家与国家协合而谋全世界国际和平幸福者,国际公法、海牙和平会等属之。乙、社会世界,由人民成种种大组合而谋全世界人群和平幸福者,若无政府主义者与红十字会及诸教团等属之。丙、个人世界,若不藉众力,惟凭个人立德、立功、立言而谋全世界人类幸福者,古今以独行盛德膏沐乎全人类之高士、哲士、贤士属之,然已偏近乎处俗之各个人主义矣。丁、大同世界,此即无政府等等主义之实现,亦直谓之人群世界。前之三者,皆不妨国家事业之存在与繁荣,然第一者不能通至大同世界,第二、笫三者则可通至大同,且即大同世界之基础焉。然国家社会者业,其实则仍唯全人类多各个人,故但以个人直接乎世界也。依此而施教育,较对于社会者综合放大之而已。故人群世界,即是广义社会。教育之内容,其实用主义与人道主义者,然骎骎进入乎哲学教育矣。二、化合众生世界之个人主义:此统括六合内外而不拘时间之限量者,情世间无边无尽,器世间无边无尽,与众生则直接概括一切情世间,而间接概括一切器世间。盖人心默容而无涯际,故人者不惟暂有有涯际之生身,而亦本有无涯际之法身。众生者、各人心内之众生,离自心则无由证明众生之存在,故法身大我之量,如一切情器世间无量之量,非一非异,非断非常。谓之一切众生公有者可,故智悲同体,非有自他之实界。谓之一切众生各有者可,故因果殊用,不亡主伴之假相。自他同体,故度人即度己,度己必度人;主伴殊用,故各各唯度自心内之众生。夫然,业符实德,德符实业,实符德业者,固唯此无余也,此即佛教之大乘义。诸哲学亦往往有涉及其籓篱者,然义在教宗哲学,非人群普通教育所能行也。

  故相对之个人主义,无往而不适存。使人群共业,化合个人,无论变成何种增位,皆得论其相对之所宜。今此中间三位,固随别共、共别业变增变减不一定者;初后二位,则必与人类相始终,极相违而实极相成也。即礼运所谓大同之世实现者,国家完全灭除,亦无国家世界;家庭则消纳于大群,而更无家庭之形式,社会则但存属业社会之一部──若工会、学会等──且皆成世界之社会;而各一个人普一世界相对之个人,则全臻发达;此相对之个人主义,依然适存也。由是观之,必取相对之个人主义,始尽教育之能事,无所遗漏,无所偏颇,舍妄而存诚,兼容而一贯。礼大学记曰:“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旨哉…

《教育新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