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示以标准,于是有宗教之教育,若基督教、回教等之教育是也。有时谓人类之生性能群而有伦理,以为准则而启导之,足为教育之本,则有伦理教育,若孔子及亚里士多德等教育是也。于此而偏重玄理,则成哲学之教育。于此而偏重实事,则成科学之教育。近世则以国民主义而偏重国家民族,以教育达到国民主义之政治为目的,乃成为国民的政治教育。此皆自其注重点以为区别,其实则知行之启导而已。予往者著教育新见,兹重刊于余之文钞;又曾讲论教育,曾刊在庐山学;前数年著以大同的道德教育造成和平世界之一文,提出加拿大世界教育会,兹录于此:
古时似乎曾实施道德之教育,然大抵为一宗教、一学派之教育,别户分门,党同伐异,学术之师弟授受,比财产之父子传承,好称家法,动夸秘珍,自私自利,相蔽相欺,故虽貌为道德,其实每图利禄,可谓之宗派的经济教育,不能以道德教育名也。近今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崛兴,教育亦随之转为国家民族之教育,其旨在陶铸一国之民为一团,以供其国家民族竞存争胜之用,学派之教育虽渐融化,而教宗之教育则仍继其旧,因之有宗教以外之教育,亦有育教以外之宗教,宗教与教育之分,实分于近今之国民的政治教育也。此国民的政治教育,唯以富其国强其民为事者也。今谓宗派与国民之教育,虽其范围广狭不同,要皆各蔽以私,未能大公而无我也。始为教育生于其心,卒以行事害于其政,故战争时作,而难致世界于永久和平之境也。欲革其弊,当正之以德,超脱各教宗学派、国家民族之拘碍而解阑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成为普益全世界人类之大同的道德教育,庶其天下为公,和平可期耳!
以宗派的经济教育造成以经济为中心之社会,一切皆自私自利的家产化,其极致即为今此资本主义为中心之社会,于是社会常现阶级战争之病象而成战争之世界。反动方面,遂有共产党乘之而起,然共产党纵能颠覆资本主义为中心之社会,而未能建设和平之世界也。以国民的政治教育造成以政治为中心之社会,一切皆争强争霸的国权化,其极致即为今此帝国主义为中心之社会,于是社会常现国族战争之病象而成战争之世界。反动方面,遂有无政府党乘之而起,然无政府党纵能颠覆帝国主义为中心之社会,亦未能建设和平之世界也。
然则熟能建设和平世界乎?曰:唯大同的道德教育。言大同者,示超脱宗教学派、国家民族之各异,然非毁灭之也,特解其私蔽,集其众长,以全世界人类之公益为依归耳。言道德者,道者公理,德者正义,示超脱经济上争产、与政治上争权之罪恶,然非破弃经济与政治也,特令经济政治皆成全世界人类的公理正义之道德化耳。中国有古书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归,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经济道德化的真共产──;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政治道德化的真无政府──。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最足表明大同的道教育之义。至谋闭不兴,盗乱不作,外户不闭,则战争世界成和平世界矣。但其本乃在大道之行,所谓大道之行者,即大同的道德教育之施行耳。故和平世界,必由大同的道德教育造成焉。
以大同的道德教育造成以道德为中心之社会,一切皆公理正义之道德化。曰“亦有仁义而已矣”;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理”;曰“十善为人道之正行”;皆斯义也。其极致即为人类自由平等之和平世界。经济政治既大同的道德化,则大同道德化的经济政治,亦大同道德之一端,无大同道德外之经济政治也。宗教学派既大同的教育化,则教育大同之教宗学派,亦大同教育之一端,无大同教育外之教宗学派也。何者?以离去个人修养、社会修养之教育,无别宗教之可得故;修养之究竟,莫过于圆成正觉,普济群生,而求真利众,为人类终身可行,此即宗教修养,亦即大同的道德教育之纲骨。至迷执之谬习,自当镕解而无迹也。
然此大同的道德教育,由如何推行之以实现和平世界乎?曰:由世界教育会议组织一“大同道德教育运动”。一方、解放宗派的经济教育、与国民的政治教育之拘蔽;一方、唤起全人类世界小中大学之教师与学生,皆同情于此之运动。全世界之教育界,若能以坚决一致之主张,下百年树人之工夫,则百年之后,大同的道德教育行,而和平世界亦造成矣。
五 律仪众──六和众与清信众
依上政治、经济、教育三学,对于人的群众之各方式,或已过去,或正现在,或属未来之希望者,已可明其大概。然在佛教,乃犹有七众的律仪众也。世之群众,系以君师,此律仪众,则唯作师。近与某居士论律仪众书,兹录于此。(注一七)
吾昔于整理僧伽制度论,尝略分佛徒为信众、僧众曰:“世尊虽说五乘法,而建设律仪则在声闻乘;此土所流传尊崇者,其教理虽多在大乘系统,而律仪则从声闻乘;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相,此土僧伽之特色乎!良由缘觉乘摄在声闻乘。人乘天乘暂以化俗,随世常仪,无别开建。菩萨乘则浩荡无涯,普摄众生,皆菩萨众:前之四乘,全非全是,遍于神人缁素之中,而无人神缁素可别。菩萨之舍俗入僧也,他方佛土纯一大乘,则依菩萨律仪而住。若此土、既依声闻建律仪,则舍俗菩萨亦依声闻律仪住,曹溪先得法复受苾刍戒,其先例也。在俗菩萨既摄在优蒲众,则形仪随俗而不能住持像教;入僧菩萨则摄在出家众,此出家众以波罗提木叉为师,依毗捺耶处住,人天钦敬,独能住持佛法,故得住持僧宝之名。若据同体三宝,此为即心自性功德,生佛平等;若论别相三宝,此为果圣因贤教证,圣凡差别。今说住持三宝,佛即塔像,法即经典,僧即依出家五众律仪而住者。住持僧宝,端肃严整,则住持佛宝有威灵;住持僧宝讲说精进,则住持法宝得宏通。如是则信众兴盛,反是则信众衰灭。故住持三宝,全系乎住持僧宝而已。故依出家五众律仪住者,一方对别相三宝及住持佛法为信徒;一方对信众为被信之住持僧宝,故与信众有殊。欲令住持僧宝清净,势不能不择善根具足者而度,其数故难多得,亦无需乎多”(节僧依品)。
又曰:“梵网等菩萨戒,是法身金刚心地之善根,非释迦佛在人世安立教团之律仪;佛在人世所安立教团者,良唯在家二众及出家五众之律仪。故瑜伽第四十:“律仪戒者,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解脱律仪,即是苾刍戒,苾刍尼戒,正学戒,勤策男戒,勤策女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如是七种,依止在家出家二分,如应当知,是名菩萨律仪戒”。又云;“出家菩萨,为护声闻圣所教诫令不坏灭,一切不应行非梵行”。又七十五:“此三种戒,由律仪戒之所摄持,令其和合──正明七众律仪为人世安立教团之纲纪,令众和合──,若能于此精勤守护,亦能精勤守护余二;若于此戒不能守护,亦于余二不能守护;是故若有毁律仪戒,名毁一切菩萨律仪”。故近事男女戒,虽不必在戒堂学习、戒坛传授,然必从苾刍,苾刍尼受之。而梵网等菩萨戒,则随曾受菩萨戒能解说菩萨戒者,无论何人,为僧为俗,佛经像前具得受之”(节教团品)。
又曰:“菩萨乘戒,如大地画,遍具诸相,入一切画;如伽陀药,遍医诸病,更增气力;如醍醐味,遍入诸食,益加味美;是故发菩提心悲智增上,随持何戒皆菩萨戒。虽持近事男女一戒,若兼受菩萨戒,即为受持菩萨一戒近事男女;如是菩萨沙弥,乃至菩萨苾刍,亦复如是,故菩萨戒遍于七众。非菩萨戒不融圣凡,非七众戒莫辨僧俗;非菩萨戒不见佛门广大,非苾刍戒莫显僧宝清高。昔灵峰律师毗尼事义集要缘起曰:“大雄御极,法僧二宝咸由正觉扬辉;善逝藏机,佛法二尊同藉僧伽建立。傥惟十重众轻,即与在家奚别?自非五篇七聚,安知离俗高标?是知梵网五道齐收,但除地狱,则以通而成其大;毗尼止许人伦,犹遮诸难,正以局而成其尊。必使仰慕大乘,不甘小节,自可反俗舍僧,作火中优钵;如或情悲末法,有志住持,岂得恣情荡检,为师子身虫”!斯亦可谓深知律意矣(同上)。
又曰:“受菩萨戒,约义当有三种:一者、冥资受菩萨戒:若为鬼畜神天等说菩萨戒,大悲冥益,资熏善根。二者、名字受菩萨戒,凡发信心佛经像前向法师求受菩萨戒,能解法师语言,识菩萨戒中名字者,皆得受之。在俗二众,在僧五众,及诸发心受菩萨戒善男女等,皆属此摄。三者、实义受菩萨戒:一切众生,无论僧俗,凡悟实相,了知甚深菩萨戒义,或佛经前依法自求受之,或从曾受善知持净菩萨戒法师──不拘僧俗──依法求授受之。然出家菩萨,为护僧制故,必仍从苾刍菩萨求受之。凡参学毕,欲摄俗利生者,皆应受实义菩萨戒(同上)。
又曰:“然菩萨戒,非佛教教团在人世之安立相,自心自持,自心自忏,智悲为首,随宜变化,大用现前,不存轨则,故制度上不限定须受之行之。盖制度依群众而设,乃佛教团在人世之安立相耳。婆沙论曰:夫能维持佛教教团,有七众律仪在。又曰:世间道果相续不断,尽以波罗提木叉为本根。则赡部洲佛教教团之存立否,亦据是以辨耳。律仪七众在,则赡部洲佛教教团在;律仪七众灭,则赡部洲佛教教团灭;故为教团之绳检者,在俗仍是近事男女一戒乃至五戒,在僧仍是勤策乃至苾刍。勤策乃至苾刍,此僧宝之所以为僧宝也,必须依众和合学处修习。受名字菩萨戒,则资长善根而已;受实义菩萨戒,则自发大心而已;此不关众和合之学处者。具菩萨德,受苾刍戒──若曹溪等──,斯即菩萨苾刍。所谓情悲末法,有志住持者也(同上)。准是以观,居士释师中之辟谬,有可得订正者:
一曰、许菩萨僧,非许不出家为僧也:菩萨之不共戒不分僧俗,此有二故:一者、诸净土中化生化食,唯僧无俗,本…
《佛法救世主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