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救世主義▪P13

  ..續本文上一頁能示以標准,于是有宗教之教育,若基督教、回教等之教育是也。有時謂人類之生性能群而有倫理,以爲准則而啓導之,足爲教育之本,則有倫理教育,若孔子及亞裏士多德等教育是也。于此而偏重玄理,則成哲學之教育。于此而偏重實事,則成科學之教育。近世則以國民主義而偏重國家民族,以教育達到國民主義之政治爲目的,乃成爲國民的政治教育。此皆自其注重點以爲區別,其實則知行之啓導而已。予往者著教育新見,茲重刊于余之文鈔;又曾講論教育,曾刊在廬山學;前數年著以大同的道德教育造成和平世界之一文,提出加拿大世界教育會,茲錄于此:

  古時似乎曾實施道德之教育,然大抵爲一宗教、一學派之教育,別戶分門,黨同伐異,學術之師弟授受,比財産之父子傳承,好稱家法,動誇秘珍,自私自利,相蔽相欺,故雖貌爲道德,其實每圖利祿,可謂之宗派的經濟教育,不能以道德教育名也。近今國家主義與民族主義崛興,教育亦隨之轉爲國家民族之教育,其旨在陶鑄一國之民爲一團,以供其國家民族競存爭勝之用,學派之教育雖漸融化,而教宗之教育則仍繼其舊,因之有宗教以外之教育,亦有育教以外之宗教,宗教與教育之分,實分于近今之國民的政治教育也。此國民的政治教育,唯以富其國強其民爲事者也。今謂宗派與國民之教育,雖其範圍廣狹不同,要皆各蔽以私,未能大公而無我也。始爲教育生于其心,卒以行事害于其政,故戰爭時作,而難致世界于永久和平之境也。欲革其弊,當正之以德,超脫各教宗學派、國家民族之拘礙而解闌之,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以成爲普益全世界人類之大同的道德教育,庶其天下爲公,和平可期耳!

  以宗派的經濟教育造成以經濟爲中心之社會,一切皆自私自利的家産化,其極致即爲今此資本主義爲中心之社會,于是社會常現階級戰爭之病象而成戰爭之世界。反動方面,遂有共産黨乘之而起,然共産黨縱能顛覆資本主義爲中心之社會,而未能建設和平之世界也。以國民的政治教育造成以政治爲中心之社會,一切皆爭強爭霸的國權化,其極致即爲今此帝國主義爲中心之社會,于是社會常現國族戰爭之病象而成戰爭之世界。反動方面,遂有無政府黨乘之而起,然無政府黨縱能顛覆帝國主義爲中心之社會,亦未能建設和平之世界也。

  然則熟能建設和平世界乎?曰:唯大同的道德教育。言大同者,示超脫宗教學派、國家民族之各異,然非毀滅之也,特解其私蔽,集其衆長,以全世界人類之公益爲依歸耳。言道德者,道者公理,德者正義,示超脫經濟上爭産、與政治上爭權之罪惡,然非破棄經濟與政治也,特令經濟政治皆成全世界人類的公理正義之道德化耳。中國有古書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歸,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經濟道德化的真共産──;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爲己──政治道德化的真無政府──。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最足表明大同的道教育之義。至謀閉不興,盜亂不作,外戶不閉,則戰爭世界成和平世界矣。但其本乃在大道之行,所謂大道之行者,即大同的道德教育之施行耳。故和平世界,必由大同的道德教育造成焉。

  以大同的道德教育造成以道德爲中心之社會,一切皆公理正義之道德化。曰“亦有仁義而已矣”;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理”;曰“十善爲人道之正行”;皆斯義也。其極致即爲人類自由平等之和平世界。經濟政治既大同的道德化,則大同道德化的經濟政治,亦大同道德之一端,無大同道德外之經濟政治也。宗教學派既大同的教育化,則教育大同之教宗學派,亦大同教育之一端,無大同教育外之教宗學派也。何者?以離去個人修養、社會修養之教育,無別宗教之可得故;修養之究竟,莫過于圓成正覺,普濟群生,而求真利衆,爲人類終身可行,此即宗教修養,亦即大同的道德教育之綱骨。至迷執之謬習,自當镕解而無迹也。

  然此大同的道德教育,由如何推行之以實現和平世界乎?曰:由世界教育會議組織一“大同道德教育運動”。一方、解放宗派的經濟教育、與國民的政治教育之拘蔽;一方、喚起全人類世界小中大學之教師與學生,皆同情于此之運動。全世界之教育界,若能以堅決一致之主張,下百年樹人之工夫,則百年之後,大同的道德教育行,而和平世界亦造成矣。

  五 律儀衆──六和衆與清信衆

  依上政治、經濟、教育叁學,對于人的群衆之各方式,或已過去,或正現在,或屬未來之希望者,已可明其大概。然在佛教,乃猶有七衆的律儀衆也。世之群衆,系以君師,此律儀衆,則唯作師。近與某居士論律儀衆書,茲錄于此。(注一七)

  吾昔于整理僧伽製度論,嘗略分佛徒爲信衆、僧衆曰:“世尊雖說五乘法,而建設律儀則在聲聞乘;此土所流傳尊崇者,其教理雖多在大乘系統,而律儀則從聲聞乘;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相,此土僧伽之特色乎!良由緣覺乘攝在聲聞乘。人乘天乘暫以化俗,隨世常儀,無別開建。菩薩乘則浩蕩無涯,普攝衆生,皆菩薩衆:前之四乘,全非全是,遍于神人缁素之中,而無人神缁素可別。菩薩之舍俗入僧也,他方佛土純一大乘,則依菩薩律儀而住。若此土、既依聲聞建律儀,則舍俗菩薩亦依聲聞律儀住,曹溪先得法複受苾刍戒,其先例也。在俗菩薩既攝在優蒲衆,則形儀隨俗而不能住持像教;入僧菩薩則攝在出家衆,此出家衆以波羅提木叉爲師,依毗捺耶處住,人天欽敬,獨能住持佛法,故得住持僧寶之名。若據同體叁寶,此爲即心自性功德,生佛平等;若論別相叁寶,此爲果聖因賢教證,聖凡差別。今說住持叁寶,佛即塔像,法即經典,僧即依出家五衆律儀而住者。住持僧寶,端肅嚴整,則住持佛寶有威靈;住持僧寶講說精進,則住持法寶得宏通。如是則信衆興盛,反是則信衆衰滅。故住持叁寶,全系乎住持僧寶而已。故依出家五衆律儀住者,一方對別相叁寶及住持佛法爲信徒;一方對信衆爲被信之住持僧寶,故與信衆有殊。欲令住持僧寶清淨,勢不能不擇善根具足者而度,其數故難多得,亦無需乎多”(節僧依品)。

  又曰:“梵網等菩薩戒,是法身金剛心地之善根,非釋迦佛在人世安立教團之律儀;佛在人世所安立教團者,良唯在家二衆及出家五衆之律儀。故瑜伽第四十:“律儀戒者,謂諸菩薩所受七衆別解脫律儀,即是苾刍戒,苾刍尼戒,正學戒,勤策男戒,勤策女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如是七種,依止在家出家二分,如應當知,是名菩薩律儀戒”。又雲;“出家菩薩,爲護聲聞聖所教誡令不壞滅,一切不應行非梵行”。又七十五:“此叁種戒,由律儀戒之所攝持,令其和合──正明七衆律儀爲人世安立教團之綱紀,令衆和合──,若能于此精勤守護,亦能精勤守護余二;若于此戒不能守護,亦于余二不能守護;是故若有毀律儀戒,名毀一切菩薩律儀”。故近事男女戒,雖不必在戒堂學習、戒壇傳授,然必從苾刍,苾刍尼受之。而梵網等菩薩戒,則隨曾受菩薩戒能解說菩薩戒者,無論何人,爲僧爲俗,佛經像前具得受之”(節教團品)。

  又曰:“菩薩乘戒,如大地畫,遍具諸相,入一切畫;如伽陀藥,遍醫諸病,更增氣力;如醍醐味,遍入諸食,益加味美;是故發菩提心悲智增上,隨持何戒皆菩薩戒。雖持近事男女一戒,若兼受菩薩戒,即爲受持菩薩一戒近事男女;如是菩薩沙彌,乃至菩薩苾刍,亦複如是,故菩薩戒遍于七衆。非菩薩戒不融聖凡,非七衆戒莫辨僧俗;非菩薩戒不見佛門廣大,非苾刍戒莫顯僧寶清高。昔靈峰律師毗尼事義集要緣起曰:“大雄禦極,法僧二寶鹹由正覺揚輝;善逝藏機,佛法二尊同藉僧伽建立。傥惟十重衆輕,即與在家奚別?自非五篇七聚,安知離俗高標?是知梵網五道齊收,但除地獄,則以通而成其大;毗尼止許人倫,猶遮諸難,正以局而成其尊。必使仰慕大乘,不甘小節,自可反俗舍僧,作火中優缽;如或情悲末法,有志住持,豈得恣情蕩檢,爲師子身蟲”!斯亦可謂深知律意矣(同上)。

  又曰:“受菩薩戒,約義當有叁種:一者、冥資受菩薩戒:若爲鬼畜神天等說菩薩戒,大悲冥益,資熏善根。二者、名字受菩薩戒,凡發信心佛經像前向法師求受菩薩戒,能解法師語言,識菩薩戒中名字者,皆得受之。在俗二衆,在僧五衆,及諸發心受菩薩戒善男女等,皆屬此攝。叁者、實義受菩薩戒:一切衆生,無論僧俗,凡悟實相,了知甚深菩薩戒義,或佛經前依法自求受之,或從曾受善知持淨菩薩戒法師──不拘僧俗──依法求授受之。然出家菩薩,爲護僧製故,必仍從苾刍菩薩求受之。凡參學畢,欲攝俗利生者,皆應受實義菩薩戒(同上)。

  又曰:“然菩薩戒,非佛教教團在人世之安立相,自心自持,自心自忏,智悲爲首,隨宜變化,大用現前,不存軌則,故製度上不限定須受之行之。蓋製度依群衆而設,乃佛教團在人世之安立相耳。婆沙論曰:夫能維持佛教教團,有七衆律儀在。又曰:世間道果相續不斷,盡以波羅提木叉爲本根。則贍部洲佛教教團之存立否,亦據是以辨耳。律儀七衆在,則贍部洲佛教教團在;律儀七衆滅,則贍部洲佛教教團滅;故爲教團之繩檢者,在俗仍是近事男女一戒乃至五戒,在僧仍是勤策乃至苾刍。勤策乃至苾刍,此僧寶之所以爲僧寶也,必須依衆和合學處修習。受名字菩薩戒,則資長善根而已;受實義菩薩戒,則自發大心而已;此不關衆和合之學處者。具菩薩德,受苾刍戒──若曹溪等──,斯即菩薩苾刍。所謂情悲末法,有志住持者也(同上)。准是以觀,居士釋師中之辟謬,有可得訂正者:

  一曰、許菩薩僧,非許不出家爲僧也:菩薩之不共戒不分僧俗,此有二故:一者、諸淨土中化生化食,唯僧無俗,本…

《佛法救世主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