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四)▪P11

  ..续本文上一页人的身上,则尤为可怜。即使是愚人不能够报仇,但是冥冥之中,自然会有代为报仇的人啊!在愚人来说,并没有受到损害,而我却先受到了损害啊!

  【再析】

  袁氏世范说:“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购买财产的人家,应当知道这个道理。况且人之卖产,或是因为缺食,或是因为负债,或是因为疾病死亡、婚嫁争讼;因为需要百千之费,所以才卖百千之产。而买产之人,务须从宽从厚,就给他所卖之产的价值;虽然他在转手之后,钱就没了;但也足以了却他一桩事情啊!然而为富不仁的人,却是专门喜欢使用诡计骗人,明明知道对方有急用,却是表面上装出一副拒买的样子,而暗地里却是想要买,于是就重重的杀价;而在买卖成交之后,又拖拖拉拉不肯一次付清;或是用米谷他物,以高价来抵偿给他;或是约定期限,而零星的付给他;而卖出产业的人,随即就消耗散尽了,而又不能了却他的一件事情;而往返的取索,人力的浪费,又已经居其泰半;买产的富人,正在私下的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用了好计谋;却不知道天道好还,有的是报在他本人的身上,有的则会祸延子孙;而人却多是迷而不悟,这又是为什么呢?”

  贪婪无厌。

  【解释】

  贪得无厌而不知足。

  【分析】

  以口取物叫做婪,就是形容人的贪心,就如同口对食物一样,永远都没有厌止,没有穷极啊!老子说:“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知足的人,就是贫贱也很快乐;不知足的人,就是富贵也很忧愁,世人的贪求,等到了数满的时候,终会归于消耗散尽的啊!这个道理固然不必再说,而且还会落下一场的灾祸和罪孽,则更是难以了结了啊!

  故事一:

  唐朝代宗皇帝的时候,中书侍郎元载(也就是当时的宰相),纵容他的几个儿子替人关说,收受贿赂;京师及地方都受到了影响,而开始排挤忠良,进用贪赃枉法的小人;而元载家中,奢侈豪华的享受,就连皇宫都比不上啊!皇帝曾经提醒他要注意收敛些,但是他依旧不改;后来皇帝发怒,就下诏将元载收押起来,并且赐死;而元载的妻子,也被赐死;并且还抄他家,没收他的家产;抄到没收的钟乳,就有五百两之多,皇帝就下诏,分别赐给了中书、门下台省的官员们;而得到的胡椒,竟有八百石之多;其他的物品,也是多得难以计算啊!

  【嘉言】

  郑瑄说:“自古以来,位居宰相的人,何曾死于饥寒;而每每却死于财货,也真是令人可笑啊!”

  故事二:

  明朝天顺年间,浙江嘉兴人李铭,得到了一个宝壶;富人曹瑗就用二十石的米,要跟他交换宝壶,李铭不肯答应;就再拿去给吴汝辉看,吴汝辉就出价一百石的米,李铭方才答应准备成交;但是刘祝却建议李铭说:“我有一个计策,可以使你获得大利;你若是把宝壶投献给镇守张太监,向他谋求取得同意,将嘉兴一郡的盐钞交给你来经营管理,那么你就可以获取百倍的利益啊!”李铭于是答应了,刘祝就帮忙他牵线找关系,办成了这件事情;计算总共得到三千多两银子的利益,刘祝就分给李铭三分之一;李铭领了盐钞后就乘船回家,在船过江的时候,却翻了船,结果盐钞全都弄湿毁坏了。此时嘉兴太守杨继宗,正在派人急迫的追捕盐钞;结果李铭被捕下狱,死在狱中;而刘祝则变卖了所有的财产,来偿还盐钞的损失。

  【再析】

  古话说:“世无百岁人,枉作千年计。”人为什么会有这种贪得无厌之求呢?难道是在为自己的子孙算计吗?却不知道俗话讲:“子孙不如我,要钱做甚么?子孙强如我,要钱做甚么?”

  汉朝的疏广曾说:“我岂是老糊涂了,不为子孙打算呢?我有旧田庐,子孙只要勤耕种,就能足以供衣食;若为子孙增赢余,是教子孙存怠惰;贤而多钱财,则会损其志;愚而多钱财,更增多过失;而且富者众之怨,我既然没有什么学问以教子孙,就不希望增加子孙的过失,而使子孙成为众人怨恨的目标啊!”由此观之,司马温公积金不如积德的家训,我们怎么可以不熟背而力行呢?

  咒诅求直。

  【解释】

  在神明前告状、发誓或诅咒,求神马上证明他的道理是对的。

  【分析】

  向神明咒诅发誓,不一定要形诸文字奏牍;凡是与人忿怒争吵的时候,妄自的呼唤召请神明,就都算是咒诅啊!按照咒誓章说:“凡是一个人在咒诅的时候,则周围的人,也多会诅咒他,而一切凶恶之鬼,也就得以乘虚而入行其祸害了;若不是诚心的忏悔,恭请天神降临解除的话,那就不是那么容易能够断除咒诅的祸害了。”所以怎么可以咒诅呢?

  故事:

  明朝万历初年,西华的里役王著,与缴纳赋税的人家,在为所积欠税钱数目的多寡而争执时;王著就向城隍发誓说:自己是对的;当天晚上他就睡在扬善寺;半夜忽然听到喝斥开道的声音,就起床查看,见到一位官员,站在火炬下面;戴著头巾,穿著红衣,旁边还有许多的卫士拥护著;官员大声的命令,二位壮士就拿著刀走向王著;这时候,王著立刻拿起了茶几上的墨砚向壮士丢掷;但却被壮士手中的刀给刺中,口颊都流著血,寺里的僧人被惊醒;而起身探视,却是不见一人,这才知道刚才王著见到的官员其实就是城隍爷啊!第二天早上,王著就穿著囚犯的服装,到城隍庙向城隍爷谢罪认错;看到庙中的神像,就跟昨晚梦中所见相同,而在城隍右边的那位拿刀的侍卫,身上竟然还有墨汁的痕迹呢!过了一个月,王著口颊上的刀伤才痊愈,但是刀痕却是很明显。

  【再析】

  要知道事情和道理,本来就是有曲有直的,道理若是直的,则社会上的舆论就很难将它泯灭;日子久了之后,自然就会明白,何苦去跟别人计较呢?道理若是曲的,自己反省起来,都会觉得不对,怎么还敢对神明咒诅责怪别人呢?况且凡事都应当要依循著道理去做,安分守己才是;一旦向神明咒诅,则会被鬼神厌恶,而且必定会遭到天谴,所以能不戒慎小心吗?

  嗜酒悖乱。

  【解释】

  嗜好饮酒而常醉,违背情理而乱性。

  【分析】

  酒能乱性,如果一个人嗜酒成性,那么他所遭受的损害就非常的大啊!看到了前人对于劝诫饮酒所作的酒诰,就知道古人的顾虑,非常的深远;看到了酒颂,就知道古人的寄情,意境之高深。就如礼上所称的一爵之献,宾客和主人,相互的交拜,目的就是在预防酒后失礼。世人嗜好饮酒,而又没有节制,于是就形骸颠倒,礼法丧乱,座上叫骂,醉卧街道,违法犯上,久而久之,就会丧心失德;而使得读书人败坏名声,做官的人失掉官职,农夫荒废了田地,商人丧失了资产,严重的甚至会丧命亡家,这岂不令人痛心吗?宋朝的范鲁公(质)教诫儿子说道:“戒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类。”曹月川说:“养性勿贪昏性水,成家宜戒破家汤。”而且一切的淫乱之源,多是起因于酒;所以四戒之中,以酒为第一戒啊!(小学绀珠儆戒类里面称:酒、味、美色、高台坡池为四戒)

  酒醉的人,善念都不见了,而恶念却是炽然的勃发;清醒时绝不敢做的事情,也绝不敢说的话,在醉的时候,就全都敢做敢说了;所以饮酒而能够节制的人,就称酒为太和汤,或是忘情友;而饮酒不能够节制的人,就应视酒为柔魔,或是甘毒了。

  酒乃是淫欲的薪火,放纵喝酒而不会放纵淫欲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啊!当心火正在炽盛,淫欲怒发的时候,都很难加以防止了;何况是纵酒之后,岂不是更加重了他的心火啊!而在酒醉饭饱之后行房,会使得五脏反覆,因此而得病不小啊!对此尤其应该要痛惩才是;更有人因为酒醉宣染淫秽之事,因此而受辱丧命,这时候就是要后悔,也是来不及了啊!

  世间最可笑的事情,莫过于在酒筵上争胜负了。我们为人处世,每件事情最好都要懂得退让才好;况且是朋友之间偶尔的欢叙,行酒令、互猜拳,这只不过是一时的意兴罢了;胜了也不足以光荣,败了也不足以耻辱啊!输了也没有损失,赢了也没有得到什么啊!正如同下棋的专家所说:“胜利了,固然是值得高兴,而失败了,也是值得可喜啊!”有的喝酒的人,不懂得这种道理,糊里糊涂的,一定要争到胜利才肯停止;以至于弄到了不醉不休,这种人真是笨到家了!又有的人,自夸酒量很大,以为别人都比不上自己,这样才是豪举;而不知道自己的道德文章、科第功名,正是样样多不及别人啊!而却偏偏以自己的酒量大来夸示别人,这不是错的太离谱了吗?更有一种人,自夸酒政严明,而且颇为得意;却没想到酒是用来合欢联络情谊的,应该是随著个人的酒量适可而止,何苦一定要去勉强别人多喝,以至伤害到身体的健康呢?俗话说:“苛政猛于虎。”我则说:“酒政苛,也是一样的猛于虎啊!”如果在筵席之间,有这种人,就要赶快的回避他啊!

  在大智度论中,列出了饮酒有卅五种的过失:一、现世的财物空虚耗尽。因为酒醉之后,心没有节度限制而花费无度的缘故。二、产生众病的根源。三、打斗诤讼的根本。四、全身赤裸,就如同牛马一样没有羞耻心。五、醉后跳舞骂座,恶名在外,令人讨厌嫌弃,不尊敬他。六、蒙蔽了智慧。七、应该得到的东西而却得不到;已经得到的东西,而又遗失了。八、匿事全都说了出来。醒了之后,则又追悔。九、种种的事业因而荒废做不成功。十、醉酒为忧愁的根本。因为醉中造了许多的过失,醒了之后,则又觉得惭愧忧愁。十一、身体变得软弱无力。十二、身体的健康脸上气色都变得很差。十三、不知道要尊敬父亲。十四、不知道要尊敬母亲。十五、不知道要尊敬沙门。十六、不知道要尊敬婆罗门。十七、不知道要尊敬伯叔及尊长。都是因为醉了以后,精神恍惚,无法分辨的缘故。十八、不尊敬佛。十九、不尊敬法。二十、不尊敬僧。二十一、与恶人结党闹事。二十二、疏远贤明善良的人。二十三、变成破戒的人。二十四、没有惭愧之心。二十五、喜怒哀乐爱恶等六种感情,没有办法控制。二十六、放纵色欲…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